1

《北大青年》是一家颇具代表性的校园学生媒体,她的文章,尤其是那些在朋友圈被广泛转发的文章,很能反映一些北大学生的心声。北青的观察敏锐,思考严谨,书写细腻。在过去,“北青”曾经关注工友的辛劳,以巨大的勇气开天窗,一直让我很敬佩。

但是,从昨晚开始刷屏的《副刊丨努力型学霸的时光》(以下简称<学霸>)一文却让人些许失望。从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了闪现其中的鸡汤逻辑,看到了文章将一些北大学霸们的异化状态书写成一套模模糊糊的成功话语。北大学生向来是不屑成功学、鸡汤学的,但是在运用优美的文笔和动情的话语进行精致加工之后,我们便深有同感地连连点头称是。

2

这篇文章的开篇是一个可怕的故事。“周一早上起来的Brown发现,自己右边耳朵,有些听不见了。”联想到近期清华姚班学霸的离世,近年来多名华为技术人员的猝死,日本大量的过劳死事件,这个故事让人心头一紧。对于青年学生过度劳累的事件,其中一个合理的分析路径是:压力来源于何处?能不能化解这种压力?这种压力是不是真的有足够的意义?对此,《学霸》一文的书写方式是:

“每次熬夜,熬夜做实验,熬夜写代码,熬夜跑数据,月亮升起,月亮落下,好像一切都没什么。Brown是国家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在北大选拔的学生。这个项目这么长的名字,又是“国”字当头,你一听就觉得很牛掰。而他的优秀,也绝对担得起这个名头。他的成绩在院中是前5%……”

这里说了两个事实:1、Brown常常过度劳累,2、Brown很成功。文章没有直接指出因果关系,但是读者恐怕都能秒懂这两者之间的关联。于是,过度劳累就被表述为Brown成功的一个原因和一个明证。这样的一个隐性逻辑,恰好是当今社会中大Boss给砖工们的一种意识形态灌输。

文章的逻辑表达完了,事实使用尽了,于是就开始了以下叙述。

“上帝忘了给人翅膀,科学家带我们飞翔。Brown是智商型选手吗?同学Alex不这么认为。他知道人在真正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散发出的那种能量。对他自己来说,也太熟悉那种写代码越写越兴奋,越写越上瘾的感觉了。但同样,他也十分熟悉从理科二号楼到四十五乙宿舍楼,秋天午夜两点在自行车坐垫上结下的霜,以及短短五分钟车程里兴奋过后的一阵阵隐隐心悸。”

Brown的故事到此基本结束了,作者通过这个学霸的故事,传达了一个意思:“我优秀,因为我努力。”

且不说作者如何以个人奋斗隐去了家庭背景、学校资源、选拔机制、社会结构……对于Brown成长的作用,Brown的故事有一个未尽的事实:“GPA排前5%”的Brown之外,还有95%的不是Brown这样的人。故事试图用Brown来代表北大学霸的时候,却制造了清晰的对立。另外95%的不是Brown的学生和5%的brown,都一样的生活在这个园子里。如果过度劳累能带来Brown的”成功“,那其余95%的同学都没有过度劳累吗?如果同学们都过度劳累,那么作者所传达的“我优秀,因为我努力”的说辞又岂不是自相矛盾?

包装了的鸡汤学,也依旧走不出鸡汤学的逻辑软肋。

3

如果鸡汤学的逻辑还可以忍受,那么作者接下来将学霸们赤裸裸的异化状态单纯书写为个人成功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看到Brown的状态,Alex也想起之前自己一个人偷偷到校医院拍心电图但什么也没查出来的经历。去之前他甚至已经在微信上给自己喜欢了三年的姑娘敲出了“我喜欢你”四个字,但终究没有发出去。”“Diana从女生的角度,更加明白这个过程。…… 一年之后,她已确立了自己在成绩上的领先地位,但在高等代数期末前夜,她仍能听见宿舍楼中的女生无法抑制地失声哭泣。此时我也想到,好像有很多期末在复习的夜晚,都曾有听见三四教的教室外,宿舍楼道里,教学楼到宿舍的路上,无法抑制的哭泣。”

这些文字所描写的画面,完全是一个“异化”的状态。“异化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实质性的异化在于权力、资本、媒体和机器彻底控制了人,使人不仅要充分发挥生产力,变成高速运转的生产机器,还必须形成消费力……”

为了GPA放弃爱情,为了GPA放弃身体健康,为了GPA无法抑制地哭泣。谁是主体?谁在生活?是我活着还是GPA活着?是我要得到GPA还是GPA要得到我?在作者笔下,这些学霸们与GPA的关系,就如同工厂里工人和机器的关系。

但是文章却又把这些泪水、失去的爱情、可能的健康问题与成功放在了一起。在Alex的故事展开前,同样是这样的描写:

“一年之后,他(Alex)带着两篇已经做出来的论文,四个月海外科研经历,流利的学术英语口语,成为新一级的拔尖计划参选者。

在Diana的故事结尾,同样是这样的描写:

我问Diana,那次数分考得怎么样,她说,第一。三年之后,在高通公司巾帼奖学金的领奖台上,Diana又遇到了当年六班的竞赛大神室友。此刻他们领到了同一个奖章。所以Diana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篇文章面对异化状态时,首先不是感受到他的恐怖与诡异,而是下意识地将异化和优秀联系在一起。这种意识形态,与主流的价值观宣传不谋而合,与好莱坞电影的叙事逻辑不谋而合。但文章却忘记考虑,那些同样劳累,同样挣扎在身体亚健康状态里的学生,不仅有学霸,同样有学渣。”北青“的作者还忘记考虑,今天疯狂奋斗玩命刷GPA的学霸,明天就有可能因为身体原因而倒下。

4

这篇文章除了强化”过度劳累等于成功“的见解外,确实也提出了反思。但这些反思,夹杂在一大锅鸡汤式的书写之中,显得非常单薄。

“所有的这些同学们,都在觉得是自己不够努力,好像没有一个人想过北大的课程数量是不是太多,是不是太集中在头两年,难度是不是太大,百分之四十的优秀率是不是太严。似乎大家都只注意到了是朋辈的竞争让自己没得选,而忽略了所在的体系有没有让自己可以选。”

文章在这里仿佛有话要说,但又不敢说透。文章想问,是不是北大的教育体制有问题?是不是社会结构有问题?但现在看来,这篇文章连直接表述自己问题的勇气都没有,就别说思考和回答这些问题了。

又一次令人不解的,文章明明开始了对问题的重视和思考,马上又转入了鸡汤的复制。理性的思考在这种复制中又一次缺位。

“但即使是太阳也会有黑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会给人无限的能量,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几乎是指数增长,但同样这也是巨大的能量消耗。而最近,你也刚刚看到一些能量过早耗尽的例子,回想过去,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当阳光闪耀的时候,你很难发现它瞬间露出的晦暗。但和你我一样,人毕竟是人。天才型选手是有,但是努力型选手似乎也不少,他们也不过多努力了一些时间。和你我一样,他们都会熬夜,都会被硬课虐,都会赶DDL,都会感觉身体被掏空。都会怕。或许这正是为何上帝不给人翅膀。但依然和你我一样,我们都是,北大青年。”

明明知道“刚刚看到一些能量过早耗尽的例子,回想过去,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却又说什么“或许这正是为何上帝不给人翅膀。”。明明知道有人因为过度劳累而死去了,明明意识到这背后有可能存在着很大的结构化问题,但又说我们没有翅膀,我们只能接受,别怕我们都是”北大青年“这样的话。北大青年这样一个疏松的共同体,能在你要猝死的时候把你扛回宿舍吗?

5

在社会里,砖工们往往将自己的苦难归结于不幸的命运,而不是Boss们的剥削。而在北大,学生们往往将自己的孤独、劳累、忙碌归结为成功,而不是社会结构的异化。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这篇文章同样起不到对社会结构反思的作用,但是,希望读者能够了解,《学霸》一文树立的典型,不应该是北大青年的代表,更不应该是北大青年的未来。

本文来源:未名青马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