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血的营销——致当事人

今天的朋友圈被《罗一笑给我站住》一文刷屏了,点开内容,我的第一反应是惊诧、第二反应是反感。

惊诧在于此文转发量和赞赏量如此高——作为一篇“软文”,既没有民族主义的宏观叙事,也没有当下争议问题的酝酿发酵,居然能够刷屏到如此的地步,要说这背后没有推手,小编我打死也不相信的。

反感在于我在文中果然闻到了商业炒作的气息:煽动的叙事手法,转发募款的手段、宗教信仰的掺杂……这不是当年qq上流行的“男默女泪”、“不转不是中国人”的文体嘛。

排除这种宣传手法,我并不反对父亲试图通过募捐为女儿筹资治病。但我希望信息能更加权威、透明一些。募捐是一个有关爱心的事业,当它和企业、盈利联系在一起的时候,就会走了样、变了味,很容易引起争议。毕竟,吃瓜群众也被骗过无数次了,谁知道此次的刷屏会不会又是一次圈钱或者炒作呢?这次募捐与救助大熊猫、救救大森林不同,这次募捐关系到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人们会投入更多的关注,煽动性的文字更一步促进了这种效果。然而非正规的商业募捐捐赠面临着两项不确定性:一是不确定钱能够真正用到小女孩身上;二是不确定这种所谓的“惨状”是不是故意做出来,谋取利益或用于其他意图(毕竟此次事件涉及宗教信仰)。假如这些信息是通过权威的、认证的发布,并且全面地确实反映了实际情况,那么人们的争论也会少些、怀疑也会少些。

带血的营销,廉价的爱心,固化的慈善 ——谈谈罗一笑刷屏这件事儿-激流网

一笑的父亲可能最初也没想到此篇文章交给商业公司营销后会如此“火”,但至少公司是预想到的,至少是做好了火起来的准备,因为公司不管舆论好坏,至少名声打出去了,在这个喧嚣的时代,炒作不怕坏名声,就怕没名声。但一笑和一笑的家人不同,一旦这次事件被查出了“纰漏”,那么舆论的压力可能会让家庭难过很久。

带血营销,流的是当事人的血,谋的是网络围观者的眼球,受益的是公司而已,爱心在这场交易中除了当做诱饵,没有任何价值。

前方高能,圣母心请速退避

玻璃心请速退避

2

廉价的爱心——致观众

今天的募捐,不过是都市小资们排解空虚的消费品罢了。

你以为你转了文章,你就献爱心了?你以为你捐了款你就真的关心他人的痛苦?罢了吧,你不过是追求自我满足罢了,你不过是在跟风罢了,你不过是空虚无聊寂寞冷罢了!

你从来没有真正关注过他人的痛苦。

在你看来,捐款和买东西,没有本质区别,都不过是通过消费来愉悦身心罢了。你关心的永远是你自己,而非他人。

带血的营销,廉价的爱心,固化的慈善 ——谈谈罗一笑刷屏这件事儿-激流网

假如你是一个真正关心他人的人,那你不可能不知道你周围有多少人正在遭受着巨大的痛苦,你不可能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生活艰辛。你只是简单地沉浸在自己的情感满足中罢了,忽略掉了《罗一笑》文作者除了是“卧病在床老父的儿子”以及“重病女儿”的父亲外,他还是一名作家,一名高级知识分子,有着自己的人脉和能量,基金会和慈善组织还主动与他联系过(这些还是他自己在公众号中提到的情况,还不说网上传的作者可能在深圳有三套房并且享受80%的报销之类未证实的信息)。

你根本不在乎你的钱是否真正帮助了别人,也不在乎他人是不是真正需要你的帮助,你只是花了钱买了个地方安放空虚的内心。

你从来没有想过关心周围的经济上、身体上有困难的人,你从来没有想过一以贯之地去观察、了解、做出能够决定性的行动。网上有心人“一呼”,你就跟着“百应”,只需要跟着你的感觉走就好。

带血的馒头总会存在,因为总会有吃它的群众,不管这治不治病。

3

固化的慈善——致你我

最近曾和朋友整理困难老党员的材料,发现周围有好多特别困难的家庭(我的同事一度因为整理这些材料保有较强的负面情绪)。今天看到大家在网上如此“热衷慈善”,我想,要是大家把泛滥的爱心能够真正地去帮助现实中这些底层的困难群众该多好。但后来我想了想,还是觉得不现实。

首先,资本没有投资的动力。慈善本身是不赚钱的,适当弄一弄借机营销博个好名声还行,市场经济下,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要是在慈善方面投入太多,容易在资本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依靠企业搞慈善、“办社会”是靠不住的。其次,观众们没有“消费”的动力。我在上一部分说到了,小资产者们的善意是很经不起考验的,脑子里想的都是自己的小日子,偶尔花一天跟风“慈善一下”还行,要指望他们真正持之以恒地去关心周围的人甚至更远的人,太不现实了。(这里讲的都是普遍性,个人是可能达到这样的境界的)再次,如今的慈善,有着明显的阶层色彩。有知识、有文化、有人脉的“穷人”,知道互联网、轻松筹,还可以主动联系慈善机构,而更多底层的人不懂这些,不会这些,慈善的资源也不会留到他们那儿去。

最后,慈善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慈善在整个社会分配体系中只能算三次分配,对困难者给予的帮助是微乎其微的。而社会上困苦的人不少,就是你我也在这个泥淖中不能自拔,最根本而言,还是要落脚到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的改变上。如何去改变呢?恐怕天天刷朋友圈是没用的,得落脚到现实,去组织哪些需要改善处境的人发出自己的声音来。

(作者:小强。来源:清华大学求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