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 | 刘复生:本届“茅奖”作品再批判-激流网

文艺批评 | 刘复生:本届“茅奖”作品再批判-激流网大时代呼唤真的批评家!

编者按:在某种程度上,“茅奖作品再批判”专辑是一组萨义德所言的“世俗批评”,抵抗那种“优雅”而封闭的文学专业主义式批评,破除其矫揉做作又模糊社会现实的套语。这组批评文章越过陈腐的文学及批评“共识”,致力于呈现文本的现世性,恢复文学文本与生活、政治、社会之间的情境关联,怀持反抗的、批判的立场。批评家,作为知识分子,而非某一专业者,在提升生命、促进自由、反对一切形式的暴政和宰制的本质上,从事严肃的批评。

文艺批评 | 刘复生:本届“茅奖”作品再批判-激流网

主持人的话

文艺批评 | 刘复生:本届“茅奖”作品再批判-激流网刘复生

对于本届茅盾文学奖的五部作品的评论热潮似已过去,现在应到了清理与反省的时刻。尽管对于获奖小说的廉价的赞美与刻薄的批评并不鲜见,但是就它们的历史内容与美学形式所进行的深入阐释却依然匮乏。我以为,抛开诸多外围因素不谈,这几部小说的获奖,某种意义上深刻折射了当下中国社会的政治无意识和通行的意识形态症候。当众多的评论家和媒体仍然使用八十年代中期以来的批评语汇评价它们时,这些作品所显现的政治意味以及与此紧密相联的美学问题却几乎无人问津。正是这种强烈而醒目的对比刺激了我组织了这辑文章。在这个小辑中,五位年轻的批评家把小说文本重新放置在“去政治”的后革命氛围与思想史及文学史脉络中,在与社会历史的互文关系中,对小说书写的社会象征意义与美学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相信这组文章以及五位年轻的批评家的锐利思想将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启示。

这组文章以具体的批评实践试图回应着一个迫切的问题,在当下时刻,批评的功能和意义问题。什么是批评,什么是文学批评?我一直认为,批评必然意味着决断与创造。它天然指向批评家与读者自身生存的历史性,包含着纠缠在一起的现实理解和自我理解,从而带有一种历史解释学的美学深度和生命紧张感。当代文学批评是面向未来的,它是一种打开未来社会实践空间的潜在力量,所以它天然地就具有政治性和社会历史的能动性---这是我自己这几年特别偏爱用一个词组。这才是文学批评的根本意义之所在。

只有这样,文学批评才能成为一种革命性的解放性力量。好的文学批评,它的价值正产生在和现实对接的界面上,它并不追求永恒,相反,它时刻意识到自己的历史性——但是恰恰是在这种历史性之中它获得了某种永恒性。当代文学批评需要保持面对中国与现实的能力与敏感,它勇敢地投身于与具体而生动的、正在展开的历史进程的纠缠中去。

好的文学批评,总是能打开一个文化的公共场域,一个敞开的关于社会与生活意义的理性交往的空间。文学批评从来就不应该沦为只关乎诗化的人生态度或幽微的内在情感的文化小摆设与艺术饰品;它也不追求成为学问的炫耀。文学批评既不是一种关于文学的专业技艺,更不负责培养个人化的身心调养术。我最看重的,是它的人文学的想象力和批判性精神,甚至,它可以成为原创思想的策源地。

当然,另一个问题也同样重要。那就是,不能由于我们对批评的政治性的强调,完全否定了审美经验的地位,文学和社会实践的关联从来都不能这么机械地来加以理解。文学的社会历史实践的能量,如何能够获得一种形式感和审美经验的强度,这恰恰是文艺的一个内在的问题,甚至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我们往往受1980年代先锋主义和“新批评”理论的影响太深,总认为社会政治的内容是一种外部的内容。其实不是,社会政治性的内容恰恰是文艺内在的内容。当然,这种坚硬的政治性的内核和文学的形式感和审美经验的强度是怎么样辩证转化的,这是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

当然,这们这个批评团队只是希望在这样的方向上做出尝试,这个小辑有的文章距离我心中好的批评也还有不小的距离。这组文章只算是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文艺批评团队一个初步的亮相,一次寻找与求索的足迹吧。

(作者:刘复生。来源:公众号“文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