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一些原因,网上关于《弟子规》的讨论又多了起来。今天谈谈对弟子规的看法。

《弟子规》的作者李毓秀,清朝初年秀才,终生于科举无成,关于他的记载不多,一生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李毓秀一生没有太大的成就,他留下的作品在之后的二百多年里也没有太大的影响。清朝蒙学教材极多,流行的不下数十种,除最著名的的“三百千”以外,《幼学琼林》、《急就篇》、《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开蒙要训》等,广泛涉及识字,典故,诗词,和今人印象可能不太一样,四书五经在清代也是作为蒙学的范畴。可以这样说,无论李毓秀还是《弟子规》在当代以前都没有太大的影响里,《弟子规》的影响力和它的价值完全是当代重新发掘包装后形成的。

相比更多在于讲解是怎样,会怎样的“三百千”乃至《论语》,《弟子规》太过强调命令式规定。有人统计弟子规不过千字,指示性的勿、必、须等动词居然有67个。口气生硬,几如命令,这很容易给人一种约束感,然后弟子规中不少内容,确实和现代人的观念,甚至和传统的儒学经典都有所矛盾。真要说的话,《弟子规》这东西其实跟儒学都没什么关系。

那么《弟子规》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呢?

《弟子规》应该有一个更加准确的名字,叫做《通往奴役之路》。

其实这套东西的受众,就其初衷而言,应该是统治阶级的下一辈。例如里面有言:“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想想看,什么样的人有“婢仆”?当然是统治阶级,至少是经济条件较好的中上阶层。而现在一些人把这些东西拿出来给平民子弟灌输,就其心可诛了。

现在这套东西显然是有部门在推动的。这也是最近网上又议论起来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当突出强调“孝悌”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要进行奴化教育了。以《弟子规》为例,开篇就叫“入则孝”、“出则弟”,从具体内容看,子女在父母面前,少年郎在长者面前,几乎毫无尊严可言,完全是搞尊卑有序的那一套。你要明白,这是一套启蒙读物,当一个小孩子从小就接受了在家听从父母,在外听从长者这一套东西之后,日后走上工作岗位,很自然的就把“父母”、“长者”替换成了“首长”、“老板”,这样一来,这个人就自然而然的接受了以下这套东西。

其实子女对父母的感情是自然而然的,即使要强调孝敬,也应以感念养育之恩,恪尽赡养之责为根本,何必要灌输盲从?同样的,长者相对于少年郎的权威,也无非来自于其宝贵的人生经验,何必要灌输卑躬屈膝那套?

这么讲,无非是循序渐进的达到奴化的效果。我直接跟你说,你对官员、对老板要遵从“为首长服务的艺术”,一个天性善良的孩子自然不可能认同:我是人,他也是人,凭什么他高人一等?所以,就需要从一些看似正确的角度入手,循循善诱,最好的抓手就是父子亲情,先告诉你要孝敬父母,你觉得没错,再告诉你要尊重兄长,你觉得没错,再告诉你他们都是长者吧,所以你要尊敬长者,你要还觉得没错,就进坑了。

至于后面的“谨”、“信”等部分,基本上是一些行为规范,例如一些晚睡早起身体好,饭前便后要洗手的大道理,这些问题倒不是很大,但任何一个幼儿园老师都有100种办法教会小孩子洗手,根本用不着背这东西。

那么你想知道把《弟子规》贯彻落实到位的国家是什么样的吗?这个看看我们的邻居,朝鲜半岛上的两个兄弟就知道了。

(作者:玄不救非氪不改命。来源:公众号“新潮沉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