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难发现所谓金庸小说的“成熟”,正是走了一条由革命叙事转向人性叙事的道路,这个转变在金庸后来的著作中,更以去政治化,甚至反政治化的方式到达了它的新高峰。

倪匡曾给十四部金庸武侠小说排过座次,《射雕英雄传》位列第七,排在《倚天屠龙记》、《雪山飞狐》之后,那就更比不过他喜欢的《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了。当然在倪匡先生眼里,至高无上的肯定是三观颇颠倒的《鹿鼎记》。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没人有资格强求倪匡先生该怎么排序。他既然是权威的金庸小说评论家,更有下狠手“弄瞎阿紫眼睛”的经历,我们还是应当耐心听听他是怎么说的。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         金庸曾远赴欧洲漫游时,尤其好友倪匡“代笔”《天龙八部》以应付《明报》上的连载,但由于倪匡自己不太喜欢阿紫,便把阿紫的眼睛给弄瞎。图片来源:网络

对于《射雕》,倪匡先生有两句评价颇耐人寻味:

金庸写人物,成功始自《射雕》,而在《射雕》之后,更趋成熟。

《射雕》在金庸的作品中,是比较“浅”的一部作品,流传最广,最易为读者接受,也在于这一点。

这两句话说得很中肯。相比较晚期的《连城诀》、《笑傲江湖》、《鹿鼎记》等作品,大抵那时金庸还不会那样赤裸裸地刻画人性的阴暗面。《射雕英雄传》的人物故事总是那么善恶分明、正邪对立。除了2003年张纪中版的《射雕》有一段关于完颜洪烈感天动地的英雄戏,大概没有人会认为,那人连同他的宝贝儿子是什么好人,尽管此公还有让人心疼的悲催虐恋。

失去了“人性”这一1980年代以来“新时期”文学界的政治正确,《射雕》自然失之于“浅”。然而,倪匡先生很敏锐地看到,此书是金庸的转折之作。

要是我们立足于中国,放眼世界,发现此时的金庸已然能博采西人之长,大仲马的桥段开始在他的小说中层出不穷。宝藏、复仇之类的故事主线设置,乃是旧式侠义小说中不大能够看到的。就曾有论者比较金庸和梁羽生,说梁羽生是文士,笔尖不期然地流露出传统文人的才情,金庸则是西洋才子,无论是爱情、复仇还是争权夺利,总能看到西方小说那类精巧的设置。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      金庸在座谈会上缅怀病逝的梁羽生,他说:“梁羽生认为武侠小说中,宁可无武不可缺侠。”并称梁羽生写东西喜欢讲求有历史根据,严格遵循历史,而自己“历史根底不如他,但是写得好看。”图片来源:网络

然而,金、梁二人小说的差别真的只是洋才子和旧文士的异趣?

1955、1956年,金庸分别在《商报》和《大公报》上连载了自己的头两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和《碧血剑》,这使得这位《大公报》副刊小编声名鹊起。他的一位同事灵机一动,约请金庸联合当时正红的另两位武侠小说作家梁羽生、百剑堂主,以《三剑楼随笔》为题,在《大公报》副刊合写专栏。好景不长,这个大受读者欢迎的专栏只存在了三个月便戛然而止。几年以后,金大侠更与梁大侠各自以《明报》和《大公报》为阵地打起了笔仗。他们总不会在争旧式侠义小说好,还是近代欧洲小说好吧?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    《三剑楼随笔》的版权页。香港《大公报》于1956年10月23日推出该专栏,至1957年1月30日结束,由当时倍受欢迎的“新派”武侠小说家梁羽生、金庸、百剑堂主三人合作开设,基本上是每日一篇,三人轮流,话题不限。共得文八十五篇,后由香港文宗出版社结集出版。图片来源:网络

个中缘由,当事人倪匡最清楚,他不忍直说却又不吐不快。在说完上面两句话后,倪先生紧接着说:

《射雕》中,金庸还在强调群众力量,强调集体,尽在个人力量之上,这种观念,集中在君山之会,郭靖、黄蓉被丐帮逼得面临失败这一情节上。但是这种观念在一再强调中,实际上已出现了崩溃的迹兆,实在无法再坚持下去。个体的力量在前头,金庸用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接着又写了郭、黄二人,打败了丐帮的大批人。英雄人物,毕竟是个体的、独立的。和群众的盲目、冲动,大不相同。

这种群体观念崩溃的迹兆,始于《射雕》,而到了《神雕侠侣》,杨过在百万军中,击毙蒙古皇帝,已彻底转变完成。自此之后,金庸的小说中,始终是个体观念为主了。

哦,原来《射雕》到《神雕》的转折便是从集体到个人的过渡。

红花会壮举是一场阶级斗争

按照倪匡的逻辑,金大侠的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无疑是一部够有集体主义色彩的小说。金庸本人也曾跟池田大作坦白:“我学《水浒》写《书剑恩仇录》。”我们不会怀疑,红花会确实蛮像聚义厅的。徐天宏巧骗玉瓶像是吴用智取生辰纲;骆冰偷新娘衣活脱脱鼓上蚤盗甲……故事情节倒在其次,关键是《水浒传》之于中国政治文化的特殊意义。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      红花会是金庸小说《书剑恩仇录》里,集结了四、五十万江湖豪杰的天下第一大帮会,是反清帮派。图片来源:网络

倘说杨过、韦小宝是金庸小说中争议较大的主人公(其实《鹿鼎记》中的真正主角哪里是韦小宝?而是无所不能、掌控一切的康熙帝),那么陈家洛大抵是公认最不讨人喜欢的男猪脚。陈氏先是喜欢上革命女青年霍青桐,一看到霍青桐的妹妹又漂亮又温柔又天真无邪,立马劈腿;后又为了政治目的牺牲香香公主,直把女人当物品。谁会喜欢这路渣男?

问题是,金庸是完全把陈家洛当作正面人物写的吗?

且不说旧式侠义小说本来就没有女人什么位置,即便撇开女性视角不顾,单单陈家洛和乾隆立约“只反满人不反皇上”,就足以给他安上一顶“招安”的投降派帽子。尽管金庸在写《书剑恩仇录》时,距离毛泽东“重评《水浒》”还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但想必他不会不知道鲁迅对于《水浒传》的经典评价:

“侠”字渐消,强盗起了,但也是侠之流,他们的旗帜是“替天行道”.他们所反对的是奸臣,不是天子,他们所打劫的是平民,不是将相。李逵劫法场时,抡起板斧来排头砍去,而所砍的是看客。一部《水浒》,说得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

整部《书剑恩仇录》中最可爱的人物,反而是那坐第十把交椅的“石敢当”章进,人如其号,“敢”字当头,分明是红花会里的黑旋风李逵。偏偏就是这位石敢当同志,成为了宋江右倾投降主义路线的最大牺牲者。

不要怀疑金庸同志的政治敏感度,他最自负也成就最大的并不是武侠小说,而是政论时评,此为“香江第一健笔”.袁士霄、阿凡提的登场更预示着清王朝不仅压迫汉人,也压迫维族同胞,红花会的革命壮举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行为,而是一场阶级斗争。可以说《书剑恩仇录》的主线不是陈家洛和张召重的个人恩怨,而是招安,是革命如何毁于投降主义的深刻教训!

为父报仇,袁承志终成人民英雄

《书剑恩仇录》如此,《碧血剑》亦复如是。不同于前者,后者已经展现了蒙太奇式的西方电影表现手法,它更扬弃了“各路好汉齐聚义”的传统剧情,开启了男女主人公同闯天涯的现代浪漫主义叙事。后面我们会看到,这种五四新文化时期以来的罗曼蒂克风格,在《射雕英雄传》中达到了高峰。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    《碧血剑》开启了男女主人公携手走天涯的浪漫主义叙事。图片来源:网络

《碧血剑》的线索是复仇。这是武侠小说的恒久主题,我们不会太把这个设定当回事。但不要忘了,该小说创作于1956年,这样刻画复仇在当时来讲仍然是个新事物。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今人觉得《碧血剑》平淡无奇,当时人却争相传阅。

旧式小说不乏复仇描写,但夏雪宜的复仇和武松的复仇不一样。施耐庵不会知道莎士比亚和大仲马是谁,但是金庸知道。这里不探讨文学技法,而是要提醒大家注意复仇背后的伦理结构。

《碧血剑》里有两场复仇,一场是夏雪宜式的复仇,一场是袁承志式的复仇。1956—1957年的金庸重视的是后者,但1959年以后,后者渐渐散去,只留下了前者。袁承志很不幸,他的仇家居然是皇帝老儿,这预示了此人的复仇不可能通过江湖手段解决,只能通过一个政权推翻另一个政权的革命行动来完成。于是袁承志找到了李自成,把个人仇恨变为了阶级仇恨,小兵张嘎也是这么成长为人民战士的。

有学者对比《书剑恩仇录》和《林海雪原》,指出二者都有浓厚的旧式侠义小说烙印,也都具备新时代下革命形象。其实《林海雪原》也有与《碧血剑》类似的地方。且看《林海雪原》第一回“血债”,当少剑波知道从小相依为命的姐姐惨死在土匪手里后:

在控诉的人群里,他仿佛又听到姐姐的声音:有她少女时面对着孤灯劳动的咳嗽及低低呻吟声,有她动听的讲课声,有她抱着剑波睡觉时哼着柔和的催眠曲声,有她参军后唱不尽的歌声,有“小波,小波!”温柔的呼唤声,有她和姐夫的谈爱声……他又好像觉锝挂在他胸前的那个兜兜在跳动,这跳动的声音和他小时伏在姐姐怀里睡觉时听到姐姐心音的跳动声一样一样。但是,这全部一切的声音似乎都在说:“小波!别流泪!杀敌!报仇!”

悲痛,此刻已完全变成了力量,愤怒的火焰,从少剑波的眼睛里猛喷狂射……飞奔的马蹄声,断了他的回忆。王团长、刘政委在他的面前下马。

少剑波尽力抑制感情,立在两位首长的面前,像背书一样机械地向王团长、刘政委报告了情况。报告到姐姐的惨死时,已讲不下去了。

王团长、刘政委和周围全部群众以及战士们,都立刻肃静,脱帽致哀。

王团长:“我们没尽到责任,感到万分的惭愧!……”

刘政委:“我们为鞠县长和死难的同志们而悲痛……”接着他抬起头,挺起胸,举起了拳头高呼:“我们宣誓:彻底干净消灭国民党匪帮,为死难者报仇……”

“报仇!报仇……”全体战士和老百姓随着刘政委的呼声,发出了像轰雷似的宣誓。“我们要讨还血债!我们要报这血海深仇!”

这就是个人仇恨与阶级仇恨的关联,大抵一个普通群众要成长为人民英雄,都要经历这个环节。金庸在写作《碧血剑》时,《林海雪原》还没有出版,但他毕竟要去参加《大公报》内部组织的马列主义讨论会,不会不知道群众动员就是要把个人仇恨转变为阶级仇恨。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    “复仇”元素在几部作品中都有呈现,个人仇恨转为阶级仇恨也是作品通常的叙事方式。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今天容易受到金庸后来补写的《袁崇焕评传》的影响,以为他把崇祯描写成屠夫和被迫害妄想狂,是要坐实满清入关的合法性。那是金庸撰写《鹿鼎记》时的想法,不是他撰写《碧血剑》时的想法。袁承志之所以是主人公,意在凸显大明王朝的腐朽没落,大明王朝的腐朽没落意在凸显李自成革命的正当性。

如果说《书剑恩仇录》的寓意是要反省右倾投降主义的危害,那么《碧血剑》的寓意则是要警醒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危险。中共不当李自成,这是毛泽东思考的问题。《碧血剑》适逢其会地呼应了这个时代主题。

一路行去,只听得到处都是军士呼喝嬉笑、百姓哭喊哀呼之声。大街小巷,闯军士卒奔驰来去,有的背负财物,有的抱了妇女公然而行。李岩见禁不胜禁,拿不胜拿,只有浩叹。袁承志本来一心想望李自成得了天下之后,从此喜见升平,百姓安居乐业,但眼见今日李自成和刘宗敏的言行,又见到满城士卒大掠的惨况,比之崇祯在位,又好得了甚么?满腔热望,登时化为乌有。再走得几步,只见地下躺着几具尸首,两具女尸全身赤裸。众尸身上伤口中兀自流血未止。袁承志这时再也忍耐不住,握住李岩的手,说道:“大哥,你说闯王为民伸冤,为……为百姓出气,就是这样么?”说着突然坐倒在地,放声大哭。李岩也是悲愤不已,说道:“我这就去求见大王,请他非立即下令禁止掳掠不可。”拉起袁承志,回到皇宫,向卫士说有急事求见闯王。卫士禀报进去,过了一会,出来说道:“制将军,大王已经睡了,谁也不敢惊动。请将军明天来吧。”李岩道:“我跟随大王多年,有事求见,大王深更半夜也必接见。你再去禀报罢。”那卫士又进去半晌,出来时满脸惊惶之色,颤声道:“大王大发脾气,说小人若是再去啰唆,立刻砍了我的脑袋。”李岩道:“好,我便在这里等着,等大王醒了之后再见。”对袁承志道:“兄弟,你先回去休息吧。”袁承志道:“我在这里陪伴大哥。”要胡桂南、洪胜海二人先回,以免青青等挂念。两人等到天色大明,才见一名卫士从内宫出来,说道:“大王召见。”两人跟着他来到一间房中,那卫士便出去了。直等了两个多时辰,眼见午时已过,李自成始终不出来。两人你瞧着我,我瞧着你,都是十分焦急。

倘说后来《鹿鼎记》的真正主角是无所不能的康熙大帝,那么《碧血剑》的真正主角便是被李自成、牛金星逼死的李岩。那时的金庸在想什么?他在暗示农民政权只有接受先进知识分子的改造才能不腐化堕落?暗示中共建设新中国不能离开知识分子?我们不得而知。但1956年的毛泽东发动了一场”由民主党派和知识分子提意见“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黄蓉向左,杨过向右

1957年,金庸离开了《大公报》,投身长城电影公司。此时他开始连载著名的《射雕英雄传》。金大侠不会不知道“射雕”是个政治敏感词。仅从书题就可以看出,他此时仍然是个左派,至少仍然愿意在小说中体现左派的价值。

那时的香港文化可谓“万里江山一片红”,《商报》、《大公报》是左翼文化阵地,长城电影公司也是左翼阵地。《大公报》要办马列学习会,长城电影公司也要办马列学习会,据说金庸还当过组长。他的马列水平如何我不知道,但《射雕英雄传》中确实表达了流行的左翼见解。

倪匡说因之它“浅”,故而为大众接受。大抵该书没有今日主流的人性论腔调,是故“浅”;又大抵该书善恶分明、正邪对立、能造成冲突激烈的剧情,是故“大众”。

遗憾的是,正是因为它大众,改编的电视剧也最成功,反而使我们忘掉了原着。我曾指出,原着中的黄蓉是个标准的自来红,一讲道理就是五四进步大学生的作派,一斗争则又是八路军女干部的形象,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调皮贪玩的小丫头。深入我们印象的是翁美玲和朱茵的黄蓉,而不是原着中的黄蓉。(最初连载版的黄蓉干净利落,翁美玲版的黄蓉天真无邪,各有所取。反而是修订版的黄蓉既世故又做作。)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    各版本影视剧中的黄蓉各有特色,左右图分别是由翁美玲和朱茵扮演,中间则是2017新版《射雕》中的黄蓉。图片来源:网络

黄蓉就不多说了,我们看看憨直率真的郭靖。今人总觉得郭大侠木讷愚钝,张纪中版更登峰造极地将其演绎为弱智青年。殊不知这远不是最初的郭靖形象,至少1957年郭靖诞生那会儿并不痴呆。相反,他倒是聪明伶俐、胆气过人。比如哲别被铁木真追杀,逃到郭靖家里。

这时追兵愈来愈近,远远的已望见旗帜的晃动。郭靖道:“你一个人打他们不过,还是躲起来吧!”那人道:“躲在那里?”郭靖向屋后的干草堆一指,道:“我一定不说出来。”那人当机立断,知道自己虽可支持,但坐骑受伤,在大漠之上必定奔逃不远,在这里躲藏虽然危险,但此外再无第二道路,叫道:“好,我把性命交给你啦!你把我的马赶开。”说着钻进了干草堆中。

郭靖刷刷两鞭,那黑马纵蹄狂奔跑,跑得远远的才停下来吃草。郭靖骑了小马,在草地里闲走。过不多时,大队人马奔到了郭靖家前,见远处有一个孩子,两名军士骑马奔来,向郭靖喝问:“喂,孩子,你见到一个骑黑马的汉子么?”

郭靖道:“见到的呀!”一名军士道:“在那里?”郭靖向西边一指道:“过去很久了。”(第十三回 雪地产儿)

……

这时众兵丁已在郭靖家中搜查一遍,两名军士挺着长矛往干草堆里乱刺。郭靖见他们正要刺到哲别藏身的所在,忽然向远处草堆一指,叫道:“那里什么东西在动!”众人回头一瞧,过了半晌,并无动静,那两名军士却忘了再到干草堆里去攒刺。(第十四回 双雄斗箭)

这时郭靖不过六、七岁,却能藏哲别、骗军士,真有小八路智斗皇军的风范,哪里是我们以为的傻乎乎的模样?

相较于陈家洛、袁承志、胡一刀,郭靖的阶级出身更有先天优势。作为革命群众的典型代表,郭靖有天生的革命意志和觉悟,这表现为他还在孩子时就甘冒生命危险掩护哲别,能拾起金币猛掷金国三太子完颜永济。类似的人民英雄形象也能在《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等革命小说中找到。可以说,黄蓉与郭靖的结合就是先进知识分子与劳苦大众的完美结合。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黄蓉与郭靖的爱情故事不断被演绎。图片来源:网络

连载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杨过的生母秦南琴。这位天性淳良、与世无争的农家姑娘一出场便遭到了贪官污吏、地主恶霸的欺压。

那时值靖、蓉二人密室疗伤之后,巧遇托雷、华筝,郭靖当着黄药师等人的面发誓要娶华筝为妻。我们今天看到的版本是黄蓉选择了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能与郭靖快活一日是一日。但连载版的黄蓉不是这样,她虽心痛已极,却决然与郭靖分手,独自去岳阳参加丐帮君山大会。

黄蓉见这四个蒙古人离去,郭靖却仍站在当地,凄然道:“靖哥哥,你也去吧,我不怪你就是。”

郭靖道:“蓉儿,那竹杖给杨康拿了去,你爹爹说丐帮的事只怕有变,今晚咱们去找师父,明儿我和你同去。”黄蓉摇了摇头,道:“你一个儿找师父去吧。”取出插在腰间的郭靖那把匕首,放在地下,解开背上包裹,拿出一卷画,道:“这是我爹爹给你的。”又把包中五色缤纷的贝壳分了一半,道:“这是咱俩在那岛上一起拣的,分一半给你。”打量一下摊开的包袱,见其中只有郭靖当日所赠的一件貂裘,以及若干碎银和替换衣服,笑了一笑道:“我也没有什么物事给你。”缓缓结好包袱背在背上,转身便走。郭靖牵了红马,追上去叫道:“你骑这马吧。”黄蓉又笑了笑,却不答话,扬长而去。(第七十九回 新盟旧约,连载时共有118回,后来合并到40回)

郭靖在临安找不到洪七公,想想还是去岳阳助黄蓉一臂之力,途经江西,顺手救了被县衙欺压的秦老汉、秦南琴爷孙。

原来秦老汉本是广东人,因在故乡受土豪欺压,存身不住,携家逃来江西,见这林边有些无主荒地,就与两个儿子开垦起来。

岂知那森林是个毒蛇出没之处,不到两年,他两个儿子、一个儿媳妇全被毒蛇咬死,只剩下秦老汉和一个孙女南琴。秦老汉气愤不过,回到广东去学了捕蛇之法,在林中大杀毒蛇,给儿子媳妇报仇。不久他开垦的荒地又被县中豪绅占了,没了生业,就以出售蛇胆蛇酒为生。好在这林中毒蛇奇多,又无旁人相争,祖孙二人相依为命,这八九年来倒也有口苦饭吃。到了去年秋间,县中来了一位姓乔的太爷。不知怎的,这位乔太爷偏喜毒蛇,先尚出钱买蛇,后来说道,人人都缴钱粮,秦老汉怎能不缴,限他每月缴纳毒蛇二十条,算是钱粮。秦老汉无奈,只得多辛苦一些,又教会了孙女相助,每月也就照数缴纳。那知到了今年春间,林中毒蛇忽然越来越少。本来遍地皆是,现下要找半日,翻石拨草,才找到一条。四月、五月勉力对付了,六月份的二十条毒蛇竟没能凑齐。乔太爷听说秦老汉的孙女美貌,乘机命人来说了几次,要纳她为妾。秦老汉那里肯依,这日太爷竟派了都头前来强抢,说是相抵蛇数。(第七十九回 新盟旧约)

这是南宋版的《捕蛇者说》,悲惨则过于柳宗元。豪绅占地、县衙抢人,这就是地主阶级压迫农民阶级的经典叙事。更有代表性的还在下面,

郭靖心想救人救彻,一骨碌下床,出房说道:“老丈,你不用担心,我到衙门去跟你了结这回事。”秦老汉忙道:“恩人,你千万别去,那衙门是狠虎之窟,可去不得。”郭靖道:“我不怕。”秦老汉待要再说,郭靖已牵过小红马,上马疾驰而去。

只一顿饭功夫,已进了县城,正欲打听县衙门的所在,但见前面火光烛天,行人乱奔,叫道:“县衙门走了水啦,真是老天爷有眼!”郭靖心道:“可有这么巧,迟不迟,早不早,偏在这会子走水!”当下纵马向火头奔去。待到临近,只感热焰逼人,那县衙已烧去了半边,奇的是竟然无人施救。许多百姓站得远远的观火,脸上都有欣喜之色。郭靖翻身下马,只见地下躺着十多名都头衙役,有的早已烧死,活着的也是个个被火炙得须发焦黑,却是眼睁睁的动弹不得。郭靖抓起一人,一看他的神态,原来已被点中了穴道。郭靖在他腰眼里一捏一推,解了穴道,问道:“县太爷呢?”

那衙役往火窟里一指道:“回您老:太爷在这里面,多半已烧死啦。”……(第七十九回 新盟旧约)

我们看看人民群众在县衙着火时的反应,这是多么尖锐的阶级对立啊。是谁杀县令、烧县衙为劳动人民伸张正义?正是黄蓉!

按照金庸的讲法,他在1970年代修订《射雕英雄传》时,删掉了悲惨可怜的劳动人民秦老汉、秦南琴,是为了简化人物。也有评论家说”小红鸟“、”蛙蛤大战“太过离奇,所以要删。真是这样吗?

事实上,秦南琴在原着中的地位绝不只一个配角那么简单,她的可爱、可怜源自于劳动人民的善良质朴。秦老汉、秦南琴的身世遭遇,就是地主阶级罪恶的绝好控诉,也是郭靖、黄蓉革命形象的绝好衬托。秦氏爷孙的消失正是革命叙事的退潮。

秦南琴的消失直接影响到了杨康形象。连载版里,杨康强奸秦南琴而有杨过。

南琴接着说道:“他在桌上轻轻一拍,说着‘哼,你(指穆念慈)永不见我,却又怎地?只要大事得成,我富贵无极,后宫三千,还少得了美貌佳人?’……”

……

南琴轻轻叹了口气,不知是自伤身世,还是得抒积郁,反觉安慰,缓缓说道:“那姓杨的心意已决,点亮了烛火,回身收拾行囊,忽见我倒在床边,微微一惊,原来他以为我早已逃走了。他拿烛台在我脸前照了一照,笑道:‘嘿嘿,为了你,才失却了她。你自己想想,若是愿意跟我走呢,这就带你下山。否则你就躺在这里,让铁掌帮爱对你怎么样就怎样。’我一时难以决断,自忖留在山上定无善果,可是跟他下山却是凶多吉少。他见我沉吟不语,忽然纵声大笑,兽性发作,就将我污辱了。”(第九十一回
红颜薄命)

修订版里,则改成了穆念慈自愿与杨康发生性关系。

郭靖问道:“后来怎样?”他得周伯通教诲,凡是别人述说故事,中途停顿,便须追问“后来怎样?”以助人谈兴,不料穆念慈突然满脸通红,转过了头去,垂头不答。黄蓉叫了出来:“啊,姊姊,我知道啦,后来你就跟他拜天地,做了夫妻。”穆念慈回过头来,脸色却已变得苍白,紧紧咬住了下唇,眼中发出奇异的光芒。黄蓉吓了一跳,知道自己说错了话,忙道:“对不起,我胡说八道,好姊姊,你别见怪。”穆念慈低声道:“你没胡说八道,是我自己胡涂。我……我跟他做了夫妻,可是没……没有拜天地。只恨我自己把持不定……”说到这里,泪水簌簌而下。(第三十二回 湍江险滩)

我们看,连载版里的杨康就是坏人,他与郭靖一正一邪,截然对立。你看他对秦南琴说的话,反衬此人即便对心爱的穆念慈也是虚情假意。

但到了修订版里,杨康至少还对穆念慈一心一意,说明此人本性不坏,只是割舍不掉金国小王爷的身份和养父完颜洪烈二十年的感情(原版作“完颜烈”)。他与郭靖的善恶对立一下子模糊起来。后来张纪中版本的《射雕》正是捏住这点把杨康完全柔性化、中立化了。

这是从革命道德叙事到人性叙事在两版《射雕英雄传》中的表现。(注意黄蓉的那段卖萌描写,在连载版里是没有的,那里的黄蓉要快意恩仇得多。)

连载版倒数第二回,郭靖、黄蓉从叛徒彭长老手中救出秦南琴和小杨过时,金庸交代:

那杨过长大后名扬武林,威震当世,闯出了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他一生际遇之奇,经历之险,犹在郭靖之上,此是后话,暂且不表。(第一百一十七回 是恩是怨)

相较于郭靖,杨过更出身于底层劳动人民。也许此时金庸仍想着把杨过打造成一个人民革命家,他哪里知道,两年之后自己会与左派决裂,自立《明报》呢?

张无忌,阶级敌人的好女婿

我曾说黄蓉对杨过的束缚就是左派对金庸的束缚。这种迫害描写贯穿了大半部《神雕侠侣》,到了1963—1967年的《天龙八部》则走向了新高度。只不过迫害者不再只是专横的《大公报》、长城电影公司,更是群氓。人民群众的形象也不再是秦老汉、秦南琴,而是丐帮、聚贤庄。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    长城电影公司是香港一间电影公司,由中共左翼阵营经营,1950年成立,主要拍社会写实国语片。图片来源:网络

《神雕侠侣》至少除了结尾外,金庸都是以杨过自况。金庸原是想把它写成悲剧的,考虑到香港市民的口味,不得不把结局强扭成大团圆。他与左派的分裂至少在小说里得到了和解,但这种和解能够持续下去吗?

这里不想再谈《神雕侠侣》,我们看看《射雕》三部曲的最后一部《倚天屠龙记》。从品性上来看,张无忌是金庸小说中最心善的,也是最被动的,以至于马景涛可以毫无违和地把琼瑶剧里的咆哮表演挪到张教主头上。

但最初的《明报》连载版却很颠覆人们的三观。在冰火岛上,谢逊向张翠山一家三口讲述自己的过往经历。谢逊讲到他与张翠山比武时,张无忌一下子就猜出是殷素素刺瞎谢逊的眼睛。当谢逊说到空见大师为化解他与成昆的仇怨而甘受十三拳,最后一拳谢逊假意劈自己天灵盖,诱使空见散去金刚护体神功时,张无忌立马叫道:“妙计,妙计。”而张翠山、殷素素二人还兀自懵逼。

谢逊哈哈大笑,道:“五弟,素妹,这孩子比我聪明五倍,比你们聪明十倍,你们说将来如何得了?”

张殷二人不约而同的伸出手去,各自握住了无忌的一只手。二人虽自得意,但隐隐的却也感到了一层忧虑,张翠山是生怕孩子聪明有余,将来却不学好,殷素素是怕他不寿。(第十九回 不堪回首,连载版共有112回,修订后合并为40回)

比殷素素聪明十倍,什么概念?岂不赛过黄蓉?然黄蓉聪明得正派,无忌聪明得阴暗。

且看张三丰带无忌上少林寺,恳求空闻、空智传授少林九阳功为无忌治疗寒毒:

空闻向空智望去,空智缓缓点了点头。空闻便道:“既是如此,咱们可将‘九阳真经’中的内功修练秘诀,传与张公子。但只许张公子一人修习治病,不得转授旁人,将来更不得持此而与少林弟子对敌。这两节要请张公子发下重誓。”

……

无忌立誓之后,站起身来,心中暗道:“难道我将来不用九阳神功,便杀不得你们这些和尚?”(第二十八回 重上少林)

这里的张无忌好有心机!但就是这么有心机的张无忌碰到心机婊周芷若,便一败涂地,被耍得团团转。

连载版的周芷若是明教革命家周子旺的亲生女儿,是不折不扣的红二代。《神雕侠侣》里头,革命派虽然都是教条主义者,但好歹为人光明磊落。但到了《倚天屠龙记》里面,正派不正,邪派不邪,多是心机婊,反而统治阶级王保保坦荡一些。这样的人性论到了《连城诀》和《笑傲江湖》那里达到了顶峰。

《倚天屠龙记》原载于1959—1961年,原名《天剑龙刀》。敏感的人不难想到,彼时中国大陆正在掀起“大跃进”.当张无忌携杨不悔逃离蝴蝶谷后,

午后走上了大路,不久到了一个小市镇,无忌本想买些饭吃,那知市镇中家家户户都是空屋,竟连一个人影也无。无忌无奈,只得继续赶路,但见沿途稻田尽皆龟裂,此时正当秋收之候,但田中长满了荆棘败草,一片荒凉。无忌心中慌乱,偏生杨不悔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孩,能够忍饥不哭,勉力行走,已可算是极乖,还能出什么主意?走了一会,只见路边卧着几具尸体,肚腹干瘪,双颊深陷,一看便知是饿死了的。越走这类饿殍越多,无忌心下惶恐:“难道什么东西也没得吃的?咱俩也要这般饿死不成?”

……

那五个大汉哈哈大笑,其中二人拍手唱起歌来。无忌饿得慌了,探头到锅中一看,瞧是煮些什么,只见锅中上下翻滚的,都是些青草。一名汉子一把揪过杨不悔,狞笑道:“这口小羊又肥又嫩,今晚饱餐一顿,那是舒服得紧了。”另一个汉子道:“不错,男的娃娃留着明儿吃。”(第三十七回 危如累卵)

江淮大旱,饿殍遍野,乃至人皆相食。这番场景影射了什么?我不敢瞎猜。但毫无疑问,1962年初,中国政府批准广东省居民前往香港定居,一时间大量难民涌入香港。5月,《明报》开始大规模派遣记者奔赴第一线报道难民潮。正是这一契机使它的销量至少翻了四番,正式奠定其大报地位。

又见金庸《射雕》杀回来!还是”告别革命”不归路?-激流网    《明报》当年的报道《非法入境之患病受伤者 获许在港留医》,图片来源:网络。

人们常说,郭靖是儒侠,杨过是道侠,张无忌是佛侠。杨过姑且不论,至少在《射雕英雄传》里,郭靖、黄蓉二人一边痛骂“大圣人,放狗屁”,一边高唱妇女解放,着实不儒。至少在连载版《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也丝毫不佛。非特张无忌心机甚重,就连张三丰也动辄杀人,每次出手,对方不是震飞,就是“脑骨粉碎,如一堆湿泥般瘫了下来”,真心不是后来清心寡欲的神仙模样。

张无忌的佛性大抵是金庸1970年代修佛所得。于是在1977年的修订版中,无忌不再心机,也不再喜欢政治。金庸在结尾处增加了朱元璋诱使张无忌退位的描写。只记得倪匡这样评价《倚天屠龙记》的结局:

《倚天》最无可奈何的是结局。大仁大勇的胸襟,落在朱元璋这样的野心家手中,就像魔术师有了道具一样,喝一声:“变!”就变成个权术的基础。金庸无法改变这种事实,只好让张无忌去替赵明(敏)画眉。大仁大勇的胸襟,敌不过奸诈权术,真是造化弄人,莫可如何。

所谓的革命不过尔虞我诈,假民众之号争权夺利耳,何足道哉?!张教主既没有与革命派女青年周芷若结合,还又选择了与阶级敌人赵敏(连载版作”赵明“)携手淡出政治,佛侠乎?告别革命乎?

金庸:革命去死

姑且不论晚期政治倾向明显的《笑傲江湖》、《鹿鼎记》等着作,我们就从1955年《书剑恩仇录》到1961年《倚天屠龙记》为限,不难发现所谓金庸小说的“成熟”,正是走了一条由革命叙事转向人性叙事的道路。这大概就是倪匡先生所说的从“群体观念”到“个体观念”的转变。对此他说道:

《倚天》中的明教,比《书剑恩仇录》中的红花会,高出不知凡几,是金庸创作的又一高峰,因为在写成功明教的同时,他写成功了张无忌。形成了群戏中有个体、个体和群戏结合的最佳范例。

不用说,这个转变在金庸后来的着作中,更以去政治化,甚至反政治化的方式到达了它的新高峰。

(作者:肖福福。来源:土逗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