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1年的冬天,杜甫心情很丧。

来长安四五年了,还没有找到工作。他的公众号“老子很美”更新不断,但阅读量还是没几个,昔日的好基友们也各奔东西了。

高适因为有超级大V张九龄的推荐,给朝廷往河北送兵,听说实习期一过就能去给哥舒翰当书记,这是要逆袭的节奏。

可你逆袭就逆袭呗,还发朋友圈,说什么“谁知此行迈,不为觅封侯。” 这话就像是说“我最大的错误就是创立了阿里巴巴”,一点都没有李白坦荡。

李白大哥最近又娶了个宰相的孙女,还是倒插门。这厮,净找名媛。不过我最近“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手头紧,给他点个赞就当随份子了。

这一年的杜甫,刚刚39岁,还在壮年,但盛唐的诗歌界,已经有了暮气。

你喝你的鸡汤,我熬我的砒霜-激流网

彼时,大Boss唐玄宗,对杨玉环是死了都要爱。玉环爱吃荔枝,就给她开通了2000公里的快递专线。

玉环喜欢大牌时装,就给她弄了一支700人的服装制造团队。

总之,谁不让你买买买,我就剁谁的手。

懂诗歌的前辈们,死的死,隐的隐。张九龄、张说死了,贺知章、孟浩然死了,王维整天躲在终南山,要做一名佛系诗人。

哎,谁跟我一起愉快的玩耍呀?

大家写的诗,不是岁月静好,就是杀人如麻;不是求仙问道,就是歌功颂德,杜甫郁闷之极。

但他是个倔强的大叔。

好,鸡汤你们来炖汤,鸡血你们去打,这盛唐诗歌的下半场,就让我来熬一碗砒霜吧。

与这个时代,干杯。

那是一个干冷的上午,寒气入骨。

杜甫出长安,向西,要去咸阳办事。他已经打不起出租车了,背了干粮,徒步而行。

在咸阳城南,有一座桥,叫“咸阳桥”,因为在渭河之上,又叫“渭河桥”。

这是长安通往西域和四川的必经之地,所以,几百年来发生过很多故事——离别的故事。

比如王维,就曾在这里给朋友送行:“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今天,行至咸阳桥的杜甫,也将会写一首离别的故事。

比起王维的小伤感,杜甫的故事,是一幕大悲剧。

事情是这样的:

未到桥头,只见尘土飞扬,人声鼎沸。几百号人聚在一起,哭声,叫骂声,鞭子抽打声,马的嘶吼声,乱作一团。

对于一个自媒体从业者,杜甫是敏感的。他知道,这里又发生了大事。赶紧拿出手机,咔嚓咔嚓,拍下了历史性的一幕。

一边拍,一边骂:我煌煌大唐,光天化日,竟然还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他想到了鲁迅的话: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老子不仅很美,还会愤怒!

人群散去,杜甫回到路边的旅馆,平复情绪,写下了一首叫《朝廷强行征兵事件》的长诗,又叫《兵车行》。

这首诗很长,但采用了民歌的口语风格,你不用背诵全文,朗读一下就能懂。

为了便于理解,我把杜甫拍摄的五个分镜头,分成五个场景:

第1个镜头:桥上发生的事: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兵车在行走,战马在嘶鸣,军人们带着弓箭出征了。他们的父母妻子儿女,一路跟随着送行,路上尘土飞扬挡住了咸阳桥。

他们拉着亲人的衣服,哭喊声直冲云霄。

第2个镜头:边疆发生的事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我拦住他们问,啥情况?

他说征兵太频繁了。

十五岁去北边当兵,四十岁打不动了,又被调到军队去屯田。

去的时候村长给我裹上时尚的头巾,归来已不再是少年,却还要我出去打仗。

边塞都血流成河了,皇帝却还要开疆拓土。

第3个镜头:村庄里发生的事

君不闻,

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你没听说吗?华山东边两百个州县,千万个村庄都长满荆杞了。

就算有女的去种地,也没什么收成。

陕西男人都能吃苦、能打仗,却被当做鸡狗一样被驱使。

第4个镜头:家里发生的事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我虽然问了,但他们都不敢抱怨。就拿今年冬天来说,关西的征兵还没停止,县官就急着来收租税了。我擦,去哪弄钱呀!

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生女孩比生男孩好。

生个女孩,还能嫁给街坊邻居。生个男孩,早晚要死在荒草堆了。

第5个镜头:青海发生的事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你没看见吗。青海战区,连尸体都没人收啊。

新鬼旧鬼大家一起哭,要是天阴下雨,哭喊声更悲惨啊。

杜甫写完,已经老泪纵横。

我以为被朝廷遗忘的人很可怜,没想到被朝廷记住的人,更可怜。

在盛唐诗里,这首乐府诗,既不鸡汤,也不鸡血,既不优美,也不飘逸。

但它贵在真实、够劲儿,就像一碗砒霜,灌进黑暗的朝廷。

并且,这只是开始。

此后的很多年里,杜甫熬制了一碗又一碗砒霜。

比如“新婚第二天,新郎就要上战场”的《新婚别》,“老太太被逼连夜从军”的《石壕吏》,“杨贵妃家族穷奢极欲”的《丽人行》。

《从军行》里没有交代,那些“嫁比邻”的女孩后来怎么样了,在《新婚别》和《石壕吏》里都交代了:不管你多大年纪,新婚还是金婚,都可能一夜之间没了老公。

看到没,杜甫的后半生,都在专注于挖封建主义的墙角。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问。不打仗,怎么驱逐鞑虏保卫边疆?

那么,让我们回到“咸阳桥征兵事件”的那年,看看发生了什么?

当时开元盛世已经过去10年,英明神武的大Boss唐玄宗,谜一样的自信。他把一揽子国事交给玉环的堂哥杨国忠,和宰相李林甫,这两位没什么才能,最大的优点就是会哄皇帝开心。

对外,大唐也是牛气哄哄,宰相和将领们为了打仗邀功,哪里不服打那里,穷兵黩武。

刘慈欣在《三体》里有一句特别牛掰的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这简直就是说给李唐王朝的。

杜甫站在咸阳桥的那一年,有个叫‘鲜于仲通’的四川军区司令,非要去打南诏国,南诏国在云南贵州和越南一代,虽然国家不大,但北方士兵水土不服,过去后还没开战,十个士兵就挂了七八个。

最后当然是战败了。

但鲜于仲通和杨国忠为了邀功,居然给唐玄宗说打胜了,还要开庆功联欢会。

南诏国一听就急了,你这是在侮辱我的人格。然后就投靠了吐蕃。

这下唐朝懵逼了,不怕小弟造反,就怕小弟抱团,所以就得继续打。

打仗就要死人,人从哪里来?征兵。

军费从哪里来?赋税。

劳动力调走了,还照样收你的税,大唐遍地都是困难群众。

所以在唐玄宗后期,就出现了很多“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空巢女人。

《兵车行》记录的那一群士兵,即将去的地方,就是南诏国战场。

研究杜甫的人,都会惊诧于一个问题,这么有才华有担当的一个诗人,竟然没有一本诗集收录过他的诗。

哪怕是同时代的诗集,他一千多首诗,一首都没有被收录。

那么多诗人,也没有人公开肯定他,连礼节性的点赞也没有。

学术界给的原因是,盛唐的人们喜欢飘逸的、优美的、励志的,正能量的诗。而杜甫熬的,是砒霜。

我从传播学,还考证了一种可能。

当时没有互联网,书籍对一般老百姓都是奢侈品,全国绝大多数都是文盲。

这个比例有多大,可以参考1950年,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全国80%是纯文盲,10%是大字认识一箩筐的半文盲。

经历了多年战争的唐朝,文盲情况可想而知。

而这些不识字的普通老百姓,正是杜甫的读者。

也就是说,看懂杜甫诗的人,不喜欢他的题材;而喜欢杜甫诗的,不认字。

哎,他要是晚生50年,说不定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他去世50年后,到了中唐。

杜甫的孙子拿出爷爷的诗集,擦去上面的灰尘,郑重地交到一个大诗人手里。

大诗人一看,激动得直拍大腿:原来盛唐还有这样一位大咖啊。

他当即决定,要做杜甫的编辑,把杜甫诗推向市场。

这个诗人,叫元稹。

他说到做到,不仅推广了杜甫诗,还给他写官方评价:“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杜甫在盛唐“未见有知音”,却在中唐收获了一众大咖级知音。比如白居易、张籍。

看看白居易的《卖炭翁》、《杜陵叟》、《上阳白发人》,署个杜甫的名字也毫无违和感。

后人们给大诗人封名号,都是根据诗人的风格来定,比如诗仙、诗佛、诗魔啥的,只有杜甫的封号,是包含人品的,叫诗圣。

杜甫是一个伪装成诗人的民生记者,在他的很多诗里,不炫技,不露才,只有满满的诚意与胆识。

鲁迅评价说:“我总觉得陶潜站得稍稍远一点,李白站得稍稍高一点,这也是时代使然。杜甫似乎不是古人,就好像今天还活在我们堆里似的。”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你喝你的鸡汤,我熬我的砒霜-激流网(作者:锅炉工。来源:少年怒马。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