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中国为何变成淘宝盛宴?-激流网

《舌尖3》隆重回归,新鲜感不再,套路感却越来越浓。

第一集是讲厨具的,第二天就直接演变为淘宝盛宴:章丘铁锅、淮阳菜刀、银杏砧板等产品立即成为爆款,第一批朋友圈代购开工上线。

而那些有幸出境的少数商家,更是幸运儿的塔尖,直接从不知是真是假的濒临歇业边缘给拉成了网红,何止起死回生,简直是砸中了金蛋。

正如舌尖2之后那位制作空心挂面的老爷爷,直接被西北莜面村600万买断三年产品……这就是市场经济下的套路,广告效益就是这么值钱。

这种幸运会相当令人质疑。这些传统手艺都未必只传承在一家,而舌尖中国作为一档美食节目,也并非专业评委,连非遗传承人的权威性都不如,却拥有锁定同业中最大幸运儿的影响力,能否做到一碗水端平?

西北莜面村高价买断的空心挂面,除了短期的广告效应之外,很快被大量同类产品给淹没,试图用天价面大赚一把,也不得不很快调低了定价……在少数商家获得短期暴利之后,市场给出了响亮的耳光,这本来就不是特别复杂,更不是什么独门技艺,该分享的蛋糕塞给一个人,他也吃不下。

而这些铁锅、菜刀、砧板也有同样的问题。虽然从整体看,弘扬某地传统特产,是一项善事,但出镜主人公是否具备代表性等后续问题却难免非议。其紧密关联的巨大商业效应,也令这档节目的公信力遭遇危机,从舌尖2开始,便有“花钱上节目”之类的流言不断。到底是给地方特产代言,还是给少数商家引流?其取景镜头是否能导向公平合理结局?

没想到第三季不仅不避嫌,还做得更直接了,对这些潜在的网红商家,介绍得无比详细,招牌地址、家庭成员……唯恐买家找不对门,简直就是赤果果的打广告了嘛。

究竟是介绍一地特产,还是专门给特定商家推广,分不清楚。按理说传统铁器、木器一类,是某地区普遍流传的技艺,有一定广泛度的供应方和买受方,绝非独门生意。但节目的采集偏偏又集中在一户一家,对这个手艺群体并没有群像勾勒,甚至不落一笔,便很容易把本该大家吃的蛋糕集中在一个网红幸运儿身上,这公平吗?

如果说是地方台小节目,这些要求不提也罢,爱给谁做广告,反正也没几个人看。然而作为数亿受众的央视平台,一档收视率极高的全国性节目,不应不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该避嫌的要避嫌,该均沾的利益要合理分配,每个镜头后面都是钱哪,是让一个地区的手艺人共同分享,还是成为少数人的饕餮盛宴?

不仅有广告嫌疑,还有专业水准,第二集小吃,继续令人大跌眼镜。

譬如水盆羊肉等章节,就被饕餮食客大量质疑,其做法、取景地点都被指责不具代表性,甚至包含知识性错误。

然后那个天津煎饼果子,首先连天津人这关都过不了。天津乃煎饼果子重镇,可以说每家楼下的都不差,其底线水平比其他地方的网红水品都高,在这道小吃上选个代表并不容易,草率下手必栽跟头无疑。

而入围舌尖的下岗女工这一家,明显属于普通水准,无论从传承渊源、经营思路、技艺发展等各方面,都无特别之处,显然不能服众,凭啥网红是她呢?但是舌尖效应马上就发生了,第二天这家小餐车就排起了长队,说你行你就行,今天4块8,明个就涨价,一个不靠谱的网红诞生了,一家楼下的普通档口消失了。而观众除了知道天津能自带鸡蛋之外,还学到了啥新玩意儿?

如果是对地方小吃文化深有体会的美食栏目编导,在天津煎饼果子这一章节,那必须采用群像,它已经成为与几百万老百姓日常结合最紧密的一道风景,绝不是一两个网红品牌所能代言的,其渊源与创新、做法与思路,其实有丰富的角度,而并非标准答案,哪怕多采集几位主人公,也不至于造成刻板印象。

而且煎饼果子好像已经做太多了,天津的嘎巴菜、云吞,也不亚于煎饼果子的地位,但全国观众少为人知,美食节目的最大意义,在于挖掘,而不是反复炒冷饭吧。

编导似乎也已经固步自封,除了小家小户、下岗女工、频临失传之类苦情路线之外,完全不会别的手法了,菜色变化再多,都一个腔调来介绍,观众没吃腻,先看腻了。

第一季的惊艳已经荡然无存,这样吃老本下去,很快就会索然无味,一档美食节目活活把人看腻,也是醉了。

其涉嫌的商业套路却越来越足,忧虑渐渐掩盖了新意。谁说节目不需要公信力呢?堂堂央视纪录片如果变成了淘宝广告秀,那跟整天卖假药的三线地方台有什么区别?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舌尖中国为何变成淘宝盛宴?-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舌尖中国为何变成淘宝盛宴?-激流网(来源:纸上建筑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