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林县县委书记杨贵,因病于2018年4月10日零点4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同志逝世-激流网

杨贵,1928年5月28日生,河南卫辉(原汲县)人。1943年春,被选为村农民抗日救国会副主席,领导减租减息,同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书记。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淇县县委委员、县委办公室主任兼淇县五区区委书记。1954年5月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1958年安阳、新乡合并后兼任新乡地委委员。在林县县委书记任上,领导人民建设了伟大的“人工天河”红旗渠。

1968年4月担任林县革委会主任、中共林县县委书记,继续领导红旗渠建设配套工程。1972年10月任中共安阳地委书记兼林县县委第一书记。1973年2月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仍兼原职。1973年经周总理提议调公安部工作,仍兼河南省、地、县职务。1986年任国务院扶贫办顾问。后担任河南省红旗渠精神研究会名誉会长。1995年离休。

是中共第十届中央候补委员。

英雄出少年

河南老百姓至今传诵着这样的话:“走遍河南山和水,至今怀念三书记。”这三位书记就是兰考的焦裕禄、林县的杨贵和辉县的郑永和。

杨贵出身贫寒,3岁丧父,孤儿寡母承受着三座大山的深重压迫。他14岁就组织群众抗粮抗捐,15岁入党,担任支部书记,面对敌人的反攻倒算和恶毒陷害,他正气凛然。17岁当区长,机智勇敢地带领武工队拔掉日寇据点,突破敌人重围,身经百战,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与人民群众结下了生死情义,青春年华在枪林弹雨中闪光。

新中国成立之初,担任汤阴县委宣传部长的杨贵在岳飞庙前慷慨演讲,宣传抗美援朝和镇压反革命;担任地委办公室副主任,他深入郭王度村蹲点,培养了全省先进典型;两度到林县当抗旱工作组长,开始了他一生与林县的不解之缘。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同志逝世-激流网毛主席接见杨贵

引漳入林

1953年秋,林县严重干旱,地委派杨贵带工作组到林县帮助抗旱种麦。1954年春节过后,根据地委安排,杨贵带工作组重返林县县委组织调研。5月中旬,他被任命为中共林县县委第一书记。时年,杨贵26岁。从那时起,杨贵在林县一干就是20多年……

1959年,全县小麦喜获丰收,然而,麦收后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大旱,旱情逼着县委跨省找水。杨贵和县委领导心急如焚,及时动员群众抗旱下种、抗旱保苗。但眼前的现实是吃水都成了问题,担水抗旱又从何谈起!但大家相信,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和中央全国一盘棋的指导思想,从境外引水还是可行的。

1959年6月13日,杨贵率领调查组冒着酷暑步行出发了。当进入与林县交界的山西平顺县石城公社地界时,峡谷中传来湍急的流水声。脚下波涛翻滚的浊漳河激起一拨拨冲天巨浪,发出惊天动地、震耳欲聋的声响。再往上走,从一个溶洞内喷出的泉水有水桶般粗,汹涌的水流涌入漳河,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漩窝。

6月14日夜晚,杨贵与石城公社社队干部座谈,详细了解漳河水源情况。听了社队干部的讲述,杨贵露出了欣喜的笑容。浊漳河水源丰富,而且主河道海拔高程比坟头岭高,从山西引浊漳河水入林县大有希望。

6月15日,杨贵带着改变林县人民命运的第一手资料回到了县委。他打开地图,根据考察的情况,在赤壁断、辛安、侯壁断、耽车等引水点用红铅笔打上了几个记号。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同志逝世-激流网杨贵和县委领导走在修建红旗渠的前列

千军万马战太行

1959年10月10日,杨贵主持召开了县委扩大会议,对引漳入林工程进行专题研究。会议整整开了一夜,在一片掌声中通过了兴建引漳入林工程的决议。

1960年1月16日,为了与山西省协商解决引水点问题,县人委请示新乡地区专署和河南省人委,请求帮助林县与山西省委、省人委协商,建议从平顺县辛安村引水。2月1日山西省委第一书记陶鲁笳召集省委书记处书记王谦、副省长刘开基等领导同志,专题研究林县从山西境内引浊漳河水入林的问题。经过协商,山西省委同意林县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在山西省委、晋东南地委、平顺县委的大力支持下,引漳入林工程引水点最后一个关键问题总算得到了解决。

伟大的划时代的引漳入林工程定于1960年2月11日正式开工。引漳入林动员令通过有线广播和《林县报》迅速传遍全县各个角落,人们奔走相告,摩拳擦掌,决心书、请战书雪片似地飞向县委和总指挥部。2月11日是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人民群众像当年送亲人参军一样为引漳入林的健儿送行。以县委领导为先导的3.7万名修渠大军扛着工具,挑着行李,推着锅灶,向晋冀豫3省交界的浊漳河汇集。尽管早春的寒风凛冽,人们脸上却洋溢着幸福的喜悦。一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战役在巍巍太行的百里山麓打响了!

引漳入林工程开工20天后,杨贵从郑州参加省委四级干部会议回来,立即上了工地。他和总指挥周绍先、工程技术股副股长吴祖太从坟头岭沿着渠线徒步到了盘阳,尔后,继续沿渠线西行,整整步行了3天才到了渠首。

近4万名修渠大军摆在七八十公里长的渠线上,杨贵察看了每一处工地,向民工询问施工情况;在民工伙房吃顿饭,检查生活安排得怎么样。杨贵越走越看越觉得问题不小——开工之初缺乏经验,急于求成,对工程的艰巨性估计不足。4万人摆在总干渠上全线出击,战线拉得太长,领导、劳力分散,指挥很不方便,关键部位艰巨工程拿不下来,工程进展十分缓慢,技术力量不足,民工看不懂图纸,思想政治工作跟不上。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同志逝世-激流网“人工天河”红旗渠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同志逝世-激流网红旗渠特等劳模任羊成(右)、王师存(中)向老书记诉衷肠

杨贵经过细致深入的调查研究,一个决定引漳入林命运的新的战略决策在他胸中形成:必须调整战略,改变目前全线出击的被动局面,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首先拿下20公里山西段。这样一来可以检验工程,二来可以鼓舞民工的士气。

为了迅速完成建渠任务,杨贵提出了七项具体措施,特别是对建渠方针和战略战术做了详细阐述。他说:兴建引漳入林工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勤俭建渠的方针,一切都要本着自力更生、勤俭节约的精神办事。人力、物力、财力、技术都要靠自力更生来解决,不能浪费一分钱、一分民力,要依靠人民群众來完成这一艰巨而光荣的任务。

杨贵提议,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杨贵解释说:红旗象征着革命,象征着胜利。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就在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心中树起一面旗帜;把引漳入林工程命名为红旗渠,既表明了林县人民不畏艰险,征服自然的雄心壮志,也表明了县委要力挽狂澜,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前进的坚强决心。3月10日,引漳入林工程全线民工代表大会一致同意正式命名工程为“红旗渠”。

经过林县人民近10年的奋斗,1969年,伟大的“人工天河”红旗渠竣工,灌溉了林县绝大多数土地。红旗渠凝聚了总设计师杨贵无数的心血,体现了他对群众深厚的阶级感情。

红旗渠——中国的奇迹

周恩来总理曾经自豪地告诉国际友人:“新中国有两大奇迹, 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不同的是,南京长江大桥是倾全国之力而建,而红旗渠则是单凭林县一己之力,这也许正是红旗渠的特殊伟大之处。

“只要领导一心为人民,就能赢得万众一条心”,这是杨贵的格言,很朴实、很简单,却是真理。有了一心一意为人民排忧解难的精神,才会万众一心,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像“排险英雄”任羊成、“水利专家”路银、“凿洞能手”王师存、“舍己救人”李改云、“铁姑娘队长”韩用娣、郭秋英等英雄人物。

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是红旗渠精神的根本;敢想敢干,实事求是,是红旗渠精神的灵魂;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红旗渠精神的集中体现。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同志逝世-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红旗渠“总设计师”杨贵同志逝世-激流网(作者:红色中国系列图书编委会。来源:《红色人物》。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