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电影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走入中国年轻观众的视线,在一个种姓制度森严、阶级和宗教矛盾尖锐的印度,冒出一个以阿米尔汗为代表的雅利安面孔的良心,仿佛把印度当下焦点社会弊病以喜剧的风格都抡了一遍,在《三傻大闹宝莱坞》里对死板教育体制的抨击,在《我滴个神》里花式嘲弄各种宗教,再到《摔跤吧爸爸》里涉及印度恶劣的父权底层土壤和《神秘巨星》里中产家庭的男权压迫,这些电影里散发着进步自由主义的气息、对祖国阴暗面的揭露和嘲弄,也赚到另一个国度饱受劣质商业片虐待的年轻人的好评如潮,不出所料的是,总会有人在知乎豆瓣上刷两国电影做比较,或是酸溜溜地点赞,或是跟风感慨,为什么阿三能拍出这样的片子,中国就不能?

比起指出他们的无知更迫切的是承认,电影是好电影,何况是阿三拍出来的,电影也顺藤摸到了影评圈以及当下很多年轻人的意识形态的G点,在这一瞬间,就仿佛把受了英语教育以及符合西方人力资本的刹帝利中产,加州的希拉里的支持者以及北上广的小资白领主体性唤询在一起,也就是说,在全球化下,他们之间审美趣味和消费实践上的相似度也许远远高于与国内其他地区的人民;

起跑线:中产再生产的困兽之斗-激流网

在这套主流意识形态隐匿的想象性的解决中,一本中国的类似杜拉拉升职记的流行小说、《当幸福来敲门》和印度的《神秘巨星》,题材内容上差别很大,但没有本质区别。

问题就在于这些电影的唯结果论,都在讲述在一个荒谬/刻薄/惨淡/让善良的中产唏嘘的环境下,个人如何凭借天赋/努力/热爱最终脱离那个环境,故事达到了高潮。也许在过程里,他们甚至提出了很多尖锐的问题,比如印度应试教育的刻板、印度女权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大小宗教的愚昧,而他们的态度却一般都是——就像所有政治浪漫派(自由派)的态度,这是文化上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媒体报道/教育/个人奋斗稀释过去

比如《三傻》最后,我们最终只能某种看到教育理念的优渥,欣赏兰彻的天赋,但是意识形态的终点却没有告诉你,是谁配适合更好的教育理念,天赋和努力之辨(个人文化资本)的社会阶级因素在哪里,印度公立教育为什么如此糟糕,和印度教师的待遇极低和缺乏培训、私立教育让中产趋之若鹜而公立教育衰退有关,这些被巧妙地遮掩了起来。

起跑线:中产再生产的困兽之斗-激流网

当然,也要涉及到给谁看的问题。这个号称世界上最大民主国家,其产业提前实现了高度结构化,自由派学者很少能看到印度骄傲的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的讽刺之处,即是:以服务海外为主,这就产生一批以抵偿地为西方提供软件、电脑维修等IT业服务,以及医疗、教育、金融投资等方面的服务为业的阿三中产阶级。他们总体数量不多,战战兢兢走上历史舞台,又熟悉西方自由派那一套,对印度当局政治腐败极为不满,但政治想象力贫乏,对底层贱民常是避之不及,掩鼻而去,他们摇号,走后门,岌岌于儿女择校教育,稍有不慎就落了个阶级滑落,万劫不复,最近上映的印度电影《起跑线》,就仿佛是中产阶级把自身荒诞剖析给我们看,是为困守学区房的呐喊。

前面我们说到,资本全球化流水线般制造一批精英,赋予他们神似的现代生活的面貌和意识形态,英语、学区房、培训班、马拉松、自助游、仁波切……这不只是德里、新德里的中产,也是巴尔的摩、波士顿的中产,利比里亚的中产,甚至是知乎里的中产,以至于一个印度中产家庭为教育而疯狂的事件,也足以让观看电影的中国观众心有戚戚然。我们大可在喜剧的氛围里嘲弄中产削尖脑袋挤一等座、维持体面和子女教育而做无用功,却也要在这些表象生活里看出,一套阶级再生产的逻辑是如何搅拌全球中产。

在影片里,夫妇两人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搬家。中产追求高大门禁的房产片区,配套整洁的街道、精致的设施,这些美丽的私人小区不仅扮演着精英阶级的社会资本的展示平台,也通过审美化的景观实现精英身份重认的机制,这是中产不得不要玩的区隔游戏。

起跑线:中产再生产的困兽之斗-激流网在印度,英语就是一种阶级区隔

这套区隔很大程度改变了杂居的印度城市,就像电影里的中产夫妇也含泪离开曾经聚居的街坊,举家住进中产社区,他们可能蜷缩在学区房里看阿米尔汗的社会电影,热泪盈眶,深信自己国家正在进步;但他们可能不会路过小区出门外几公里的拥挤混乱贫民窟,在他们看来,那里污水横流,罪恶滋生,没有任何的水电供应系统,血汗劳工都是低种性,儿女都要进公立学校。

虽然说当你一搬到中产社区,跨入这个场域,你就可能会沾染布迪厄所描述的中产矫饰的习性,周围布满了攀比和消费主义的陷阱。最让这对中产夫妇头疼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妈妈米塔不计成本地要将女儿送入名校,不惜让丈夫拉吉走后门、找中介、贿赂校长,在凌晨的学校门口,等待放号的家长深夜便已大排长龙,没办成事,连性生活都不准有,最后走投无路的拉吉只能钻照顾贫穷家庭抽签入学制度的漏洞。为此他带着全家入住贫民窟扮演穷人,蓬头垢面地在贫民窟体会了一个月的人间疾苦。最终把一直照顾自己的邻居、属于真正的穷人的何希亚姆的儿子的名额挤掉,顺利让女儿进入学校。

起跑线:中产再生产的困兽之斗-激流网

学区房、夏令营、培训机构、出国留学这些火爆现象的背后,是中产挥之不去的焦虑的之后的再生产的策略,他们想要延续阶层就得投资教育,将其他资本(比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通过各种渠道,他们舍得花钱去评估、培养孩子的天赋和技能,转化到孩子的文化资本,并且认为儿女能获得的文化资本就越多越丰富,也就越能适应教育场域的游戏规则。他们期望的是,自己的子女从幼儿园开始就只和同样社会地位(或者更高)的孩子社交,形成精英封闭的人际网络。

但我们发现,在社会资源分配被市场化的今天,教育投入和再生产早已被区分开来,全球中产的都出现社会生产率低的状况,教育很多时候其实是被资本炒高的(在电影中,主角家庭判断为好的教育投资,依据只是一本商业杂志的排名),为焦虑而生的中产素质教育很容易变成符号商品,依靠这些教育产业又可以养一批中产,所谓中产坑中产,大家都被套牢在里面,一场经济危机又可将他们统统打回原形。

起跑线:中产再生产的困兽之斗-激流网

这类守序中产的悲剧性在于,他们做了再多努力,绞尽脑汁地获取平台,寻求机遇,拓宽人脉,不停应证焦虑,以产生动力,用买房隔离乡巴佬,用消费品牌展示身份,用投资教育转化文化资本,保障子女不阶级滑落,而在掌握整体社会资源和象征资本的统治阶级看来,所谓中产,能一遍一遍媷出漂亮的金羊毛

电影也同样讲述了印度无产阶级被卷入了这场阶级再生产游戏的遭遇,他的儿子同样获得能够进入名校名额,有望通过受教育摆脱世代的奴役(据校长说,穷人即使有优惠进了名校,也依旧很难融入集体,中途辍学),然而不过是统治阶级潜规则的一部分,照例被中产的各种手段碾过,发现真相以后,他愤怒地陈述这个世界的不公:“政客偷窃穷人的食物,建筑商偷窃穷人的土地。我们得到教育我们孩子的机会了,可你们却将那样的机会也偷走了。为什么?如果我们的孩子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会说英语了,就没人伺候你们了!”,这里诉说的是印度的底层命运,也可以等同与资本全球化下的被掠夺的任何国家的人民的命运,教育领域的新自由主义化,公立教育受到私立教育硬件上碾压,师资也大量丢失,使得公立教育渐渐沦落,教育问题变为底层结构性贫困一环。

起跑线:中产再生产的困兽之斗-激流网

当中产煞费苦心地再生产如西西弗斯般推石,无产者在贫民窟里永无天日之时,那么这时候的问题,就不再是聚光灯下的当代祭司们能用常春藤的教育理念能糊弄过去了。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起跑线:中产再生产的困兽之斗-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起跑线:中产再生产的困兽之斗-激流网(作者:飞剑客。来源:新潮沉思录。责任编辑:培天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