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工走后怎样?-激流网《奇迹的女儿》剧照。图源:豆瓣

《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拿到手里已经很长时间了。完整地读下来却是最近的事情了。初看目录,里面有几个熟悉的名字,脑子闪过了一些听过又忘记了的片段。序言是戴锦华老师写的,一如既往的漂亮和看不懂,但抓耳挠腮地读了几遍之后却也发现了其中的中心思想。“阶级与性别议题”是一个回避不过去的问题,这是一部另类编年史。前者有所思,后者没所思。范雨素曾在《我是范雨素》里说自己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她装订得极为恶劣。我是查了字典之后才知道”不忍卒读“的含义,意思是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正如序言里讲到的:她们是“弱势群体”中的弱势者,是强韧底层中的强韧者。之所以“不忍卒读”,是因为强韧。

《中国新工人》系列的三本书我都有,完整看下来的却也只有这本《女工传记》。拿到《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的时候是2015年,那个时候倒是总会把这本书拿在手里,但是却没静下心看过。那个时候的状态可以用《女工传记》后记里的一段话来形容:“把故事写出来和不写出来的区别在哪里?这样的故事是给工友看吗?工友恐怕没啥感觉,故事比较日常化,因为工友的生活她们每天都在感受着啊。我是觉得有些缺乏理性的批判,感性太浓。和你以前书里的风格很像,在重复吧。”人有的时候总是喜欢走极端,要么是九天之上,要么是五洋之下。我那个时候想的事情就是“揽月”,不喜欢日常化的故事,“捉鳖”的人也总是喜欢“泼冷水”。但是总归要回到陆地上看一看这苍茫大地的吧!但是回到陆地上的方式又不同;有的是跌下来了,认为”揽月“是假的,骗人的;有的是“软着陆”,认为陆地上的人和事是真实的,“揽月”得重复。

与《迷失与崛起》不同的是《文化与命运》的部分内容我却反复读了几遍。感受就像《女工传记》前言里提到的一样:“无论当下和未来如何展开,如果一个工人和工人整体没有主体性的思考和劳动价值观的建立,工人群体和社会都没有出路。”出路在哪里?这是一个无数人都在追寻的问题!《文化与命运》的十六章“姜国良的故事:工友之家公社”里一个片段可以说是奠定了我对理想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一个认识。“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同事推垃圾车去倒垃圾,我看着这个人就特别舒服,哪怕我们以前吵过架也好。小小的举动,其实很关键。公社的制度如何落实,其实就是从小事做起。应该觉得机构的大事小情不是跟你没有关系,是大家的事情,也是你的事情。”记得当时跟大家一起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分享的就是这个故事。

“你看这个人太小资了”,这个是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说法。当然里面会涉及到理论问题,这里不过多讨论。我从姜国良的故事里理解到的“不小资”就是在一个理想主义的氛围下“如果有一天我看到一个同事推垃圾车去倒垃圾,我看着这个人就特别舒服,哪怕我们以前吵过架也好。”个性解放和个人的绝对自由如果没了这个前提条件恐怕就变成自私自利了吧!

女工走后怎样?-激流网

女工走后怎样?-激流网

“女工们的,也是今日世界劳动者、生产者、供养者、与服务者的故事。”这是戴锦华老师在序言里对女工的描写。关注工人,首先要了解工人的日常生活,体会工人状态转变的过程和原因。这是我读了《女工传记》之后动笔写读后感的初衷。从U城的环卫工人阿龙、阿芬和阿坚到S厂的丽英、辉兰、光霞、老赵和正先,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

阿龙在U城做了十年的环卫工。2014年时候负责U城物业管理的某物业公司在竞标过程中出局,把物业管理移交给新的物业公司。但是,公司没有把这一情况告知负责U城环卫的两百多名工人,而是签订了一份为期四个月的劳动合同,合同中将工作地点由原来的U城改为番禺、广州,或空白。后来环卫工人知道了这个情况,躁动之后就开始争取权益。故事的确比较日常化,但是这就是阿龙们的生活。阿龙要吃饭、要保住这份工作、要提高应有的待遇。与大多数争取权益的场景一样,各个部门喜欢踢皮球,互相推诿。争取权益的过程充满了复杂的矛盾:本地环卫和外地环卫工,争取多少赔偿,是120元还是130元?工龄短的不一心怎么办?这是坐在屋子里看书想不出来的事情。但是阿龙和她的同事们在一点一滴的过程中争取到了自己的权益。阿龙在书中跟作者讨论到环卫工和大学生的互动时说到:”我个人想法是这样,我们本身要团结,团结就是力量。但是我们的团结没有外来人的支持,就没有现在这个结果。我们自己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能做什么尽力去做,别人遇到麻烦我们也应该尽量去帮助别人;当我们得到过帮助以后,就更知道要去努力帮助别人。“而最后的结果也正如阿龙说到的那样:”我们要争取的是我们应得的,我们又没有违法。“

同为U城环卫工的阿芬虽然是本地人,但在后来复工的问题上却站在了大部分外地人的立场,坚决不复工。当时阿芬看到有本地人去签名复工,就站在那里骂:”你们摸摸自己的良心,如果不是外地人帮你们争取,你们有钱吗?现在人家帮你争取了,你们居然不顾别人。“骂归骂,但是现实斗争就是这么复杂,光靠骂和喊口号不行。阿芬也是一个不喜欢出风头的人,平时胆子也不大,但是当时大家选了她做代表,她也没有退缩。

阿坚是这次争取权益过程中的一位女工发言人。她的反抗是平日里扣分扣除出来的。各种不合理的琐碎事情和主管无缘无故的被骂把阿坚推向了前面。阿坚的故事里最令人动容的要数阿坚的婆婆对阿坚参与维权的态度了。在和公司谈判的时候,因为阿坚是第二发言人,所以公司就派人带着东西去他家里。阿坚的婆婆对阿坚说:“你现在搞这个维权,不可以收他们的礼物。”70岁的阿婆是一位通情达理的人。

S厂的几位女工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虽然跟阿龙不同。但是争取权益的过程和方式却有相似之处。2012年前后,广州的打工者逐渐知道了关于社保可以补缴的事情。对于在异地他乡打工十多年甚至二十年的丽英们来说,补缴了社保就意味着以后的生活有了基本保障,没有社保就意味着老无所养。所以丽英她们争取社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很大的。但是厂方对员工争取社保的行为自然是不满的。

劳动局的推诿,厂方的无理——辉兰明白了,一个人去求爷爷告奶奶,没有人会理你的,需要大家一起去争取,而且合理合法地去争取。辉兰就动员大家一起签名,给工人上社保是得到国家法律保护的,名正言顺,更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并且还得到了几名底层管理人员的暗中支持。2013年7月份的时候,就获得了1200名女工的签名。S厂一共有6000多名工人,大部分是女工。辉兰是代表。辉兰说她得到了女工们的信任是感觉最幸福的时刻。谁说不是呢?工友们的支持和信任才是最强大的力量。

丽英对作者说:“如果不是为了那个社保,我就晕头转向过一辈子啦,就过去了。这一年,很多波折,为了利益去争取,更重要的是获得了这个经历,觉得做了这辈子最重要的一件事。”的确是波折,那一年正先和老赵在争取权益的过程中受到了厂方的报复。为了出一口恶气,她们当时就向上级工会申请成立企业工会。因为一旦成立工会,企业必须给上级工会交会费,反正是日资企业,给中国的工会交钱不是很好嘛,反正工人们没有任何损失。她们当时真是被逼得没有退路了,太生气了。

现实就是如此,复杂、曲折,在一点一滴的过程中重复前进,也从来没有什么新篇章。女工们的斗争充斥在日常生活中,这是一个常识。老赵和正先可能并没有看过《第二性》和《毛选》,但是她们就是想为大家争一口气!虽然最后有些遗憾,但是社保可以从2002年补起。辉兰说:“经历了这么多,同事很团结,那份感情很让人感动,以前我不知道维护自己的权益,厂里给什么就接受什么,不敢跟老板争取什么。这一年多学到了很多东西,以后无论去哪里工作,都要去争取自己应得的。”

《女工传记》里的故事都很普通,并没有不忍卒读。这只是其中几个女工的故事,里面还有国企时期的“老”工人和我见过的新工人。与范雨素的故事不同的是,这里的每一个故事都给了人希望。

未来在哪里?笔者相信女工们在争取权益的过程中会紧紧靠在一起,在崎岖险阻的道路上紧拉着手前进。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女工走后怎样?-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女工走后怎样?-激流网  (作者:何思齐。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