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后”,这是西方流行的一句时髦话。资产阶级为什么这样宠爱经济学,把它推上社会科学的首位?这是因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既是资本主义的辩护学,又是垄断资产阶级制定经济纲领和经济政策的理论基础,资产阶级迫切地需要它为风雨飘摇的资本主义危舟服务。

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面对严峻的现实,传统的资产阶级经济学束手无策,失去了对公众的吸引力。时势造英雄,出了一位被资产阶级称为“救世主”的人物,这就是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1883-1946)。他提出了一整套解释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理论,重新解释危机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系列防止危机的措施。凯恩斯的这套理论立即赢得了垄断资产阶级的赏识,被奉为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正宗,成为战后各国资产阶级政府制定和执行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凯恩斯被某些人誉为“战后繁荣之父”。

诚然,凯恩斯主义对战后垄断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曾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更为重要的是它进一步加深了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使资本主义经济陷入难以自拔的“滞胀”的泥沼之中。原来就源远流长的各派经济理论家也便趁机而起,或改头换面,或创新立说,扯起各种旗号,招摇过市,争着为垄断资产阶级出谋献策,出现了当代资产阶级经济学山头林立的新格局。这中间,国家干预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是主要的两大思潮。

凯恩斯是凯恩斯主义的创始人,他的代表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于1936年问世。这本书的出版,轰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凯恩斯的理论被誉为“凯恩斯革命”,凯恩斯本人被吹捧为“奇特的天才”、经济领域里的达尔文或哥白尼、资本主义制度的“拯救者”。

凯恩斯进行了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呢?

徒弟同师父分歧

凯恩斯原来是传统庸俗经济学大师、英国新古典学派马歇尔的得意门生。这种庸俗理论强调资本主义经济的自动调节的机能,否认工人非自愿失业的存在。根据他们的说法,失业只有二种:一种是摩擦性失业,这是由生产的季节性或技术变动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另一种是自愿失业,这是由于工人嫌工资太低了,不愿意接受由市场所决定的工资率。

传统庸俗经济学的立论有二条。一条是十九世纪法国庸俗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供给会创造自身的需求”的原理,即“萨伊定理”。其意思是说,供给永远是同需求相等的,商品卖不掉的危机是不存在的。

另一条就是所谓的“储蓄必然全部转化为投资”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社会产品分为两种,就是消费品和资本品,社会收入分为两部分,或用于消费,或用于投资。要使再生产能够顺利进行,就必须使这两种分割互相配合;如果一部分储蓄不能转化为投资,就会造成一部分资本品卖不掉,影响整个社会产品价值的实现,造成危机。是什么力量使得社会的储蓄能够全部用于投资呢?回答是:利息率。如果储蓄多了,银行的款项贷放不出去,利息率便会下降;于是储蓄减少,消费增加,使储蓄的数量能够为投资所吸收。这样,整个社会产品的供给和需求也就必然相等了。

凯恩斯不同于他的前辈。他根据资本主义危机的现实,否定传统经济学的这两点立论,承认非自愿失业的存在,并以解救这种非自愿失业,作为他的经济学的主要目标。他用的是总量分析的方法,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宏观分析的方法。例如,个别商品供过于求,可以降价出售,但若整个社会的购买力不足,全部商品普遍地供过于求,价格机制就起不了调节的作用了。这就是凯恩斯主义者津津乐道的“合成推理的谬误”:对局部来说是正确的东西,对总体来说则可能是谬误。在看球赛时,一个人踮起脚,他可以比别人看得清楚,如果大家都踮起脚,谁也讨不了便宜,凯恩斯开创了西方的现代宏观经济理论。

凯恩斯提出,危机和非自愿失业的经常发生,社会产品的总供给总是大于社会资本的总需求,因为有效需求不足,意即由于社会购买力不足,请看下图: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激流网

要消除非自愿失业,就业人数应达到OM,但资本家雇用这么多工人,生产这么多产品除了生产费用,还有包括高额垄断利润,需索取GM的总价格;而预期在市场上可售得的总价格仅为HM,存在HG的缺口,这就是不足的部分。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减少生产,当雇佣的工人数减少到ON时,资本家阶级对社会产品要求的卖价,正好同市场销售预期能实现的价格相等,均衡于E点,非自愿失业人数为NM,在凯思斯的经济体系中,就业量或者国民生产总值的水平就是这样决定的。

总之,有多大的总需求,有多大的总支出,就有多大的就业量和生产量,这是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所以凯恩斯的理论被称为总需求或有效需求理论。

这再一次证实了马克思所揭示的真理。只有雇佣劳动在还能够给资本提供剩余价值的限度内,才能够成为被剥削的材料,才能有工做,才能糊口。这是多么的悲惨和不公平!

还应看到,即使达到充分就业也不排除“摩擦性失业”和“自愿失业”。根据美国的标准,3%到4%的失业率就是充分就业了。这又是多么的虚伪!

但是为什么总需求曲线是抛物线向上的一支,而且总是落后于总供给曲线的上升呢?为什么会产生有效需求不足?为什么储蓄不能全部转化为投资呢?

资本主义的经济机器为什么运转不灵

古代社会的人们解释不了自然现象的变化,他们把自然界的力量当作神来顶礼膜拜,创造了众多美丽而富有幻想的神话。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人们是另一种情形。他们控制不了他们自己所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当经济危机的巨浪排山倒海而来,淹没那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的时候,凯思斯便企图用心理的因素来解释现实世界中这种尖锐的矛盾和冲突。他杜撰了三个基本心理规律。

凯恩斯提出,社会需求包括两部分。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有效需求不足就是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

消费需求为什么不足呢?这是由于人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这就是凯恩斯的第一个基本心理规律。

看上去玄乎,实际很简单。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增加的收入中用于消费的部分和增加的收入之比。比如某人增加收入100元,他用90元消费,10元储蓄,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9;若收入再增加100元,他只用80元消费,多增加10元储蓄,那么边际消费倾向就是0.8。结果是:社会的生产愈发展,人们的收入愈增多,用于消费的绝对量虽然会不断增大,但相对量却不断减少,消费需求不足便产生了。

凯恩斯说,这个规律对任何现代社会都是适用的。这是由于先验的人性:人们攒钱(储蓄)无论是为了养老、预防意外或留给子孙,还是为了买田置地、炫耀财富,都无不带上主观的色彩,都是由人的心理活动决定的。应当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消费的不足,是由于资本的剥削,群众的贫困而买不起东西。可是一经凯思斯玩弄心理障眼术,就变成是由人的天性所决定的普遍规律了。

果然如此,则大家把增加的收入吃光用尽,就不会有经济危机了。这就是凯恩斯在他的著作中极力推崇十八世纪诗人曼德威尔的作品《蜜蜂的寓言》的用意吧?原来奢侈浪费的一群蜜蜂忽然节俭起来,结果工匠失业,流通停滞,歌舞升平的世界变成一片废墟。

所以凯恩斯经济学中有这么一条:个人节俭的美德导致社会的灾难,储蓄和积累会导致失业和萧条。凯恩斯声称,奢侈是美德,节俭是罪恶。这样一种丑恶悖理的东西,在资产阶级经济理论界竟被誉为是“划时代”的贡献。

重要之点在于消费需求的不足要由投资的增加来弥补。投资需求能不能增加呢?凯恩斯提出,这是由两个因素的相互比较而决定的。一个是资本边际效率,即资本的预期利润率。另一个是利息率。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大于利息率,资本家便愿意投资,差额愈大,投资欲愈强,差额为零,投资便告停止,达到了极点。应当指出,凯恩斯在这里把对剩余价值在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割,当作投资的动力,当然是错误的。

凯恩斯又遗憾地发现,资本边际效率呈下降的趋势,这是他的第二个基本心理规律。资本边际效率为什么会趋于下降呢?凯恩斯认为这是由资本家的心理抉择决定的:资本家预期生产资源已逐渐匮乏,预期国内市场竞争将会加剧,国外市场将会丧失,预期经济将会继续衰退……。总之,预期利润率将会降低,使资本家丧失了投资的信心。这好比,本来没有鬼,说有鬼,对某些人来说,就真的有鬼了。所以凯恩斯衷心祝愿资本家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食欲,以及对气候变化的敏锐的反应能力。他最害怕的是资本边际效率的突然崩溃。

凯恩斯还遗憾地发现,利息率的下降是缓慢而有限度的,他的灵活偏好学说是他的第三个基本心理规律。凯恩斯提出,人们对货币的偏好出于三种动机:第一,交易动机,货币可以满足日常消费购买的需要,第二,谨慎动机,货币可以满足各种意外的需要;第三,投机动机,货币可以满足牟利的需要,拿着货币无论是买卖债券或其他东西,能够从中取利。正因为货币是流动性最强的东西,利息率就不可能太低。例如低于2%,这时任何数量的货币都会被投机需求所吸收,这就是所谓的“凯恩斯陷阱”。这表示利息率的降低有不可逾越的界限。

资本边际效率不断下降,利息率居高难下,依靠私人资本家自发地增加投资是困难重重的了。出路何在呢?

机关算尽太聪明

图穷匕首见。凯恩斯的谋略是拿起资产阶级国家机器这个武器,指向被剥削的劳动群众,干预整个资本主义经济生活。

凯恩斯说,当私人投资不足,国家便应负起直接投资之责;当私人消费不足,国家便应扩大公共开支。这一点已被写进美国1946年的“充分就业法”。所以凯恩斯主义是一种国家干预主义,是一种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它要求把依靠市场机制自动调节的资本主义经济,转移到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轨道上来。

如前图所示,在国家进行干预后,使社会需求增加HG,总需求曲线向上平行移动,与总供给曲线相交于G。这样,按照凯思斯的理论,有效需求不足的缺口被弥补上了,充分就业达到了。

资产阶级国家怎样干预经济呢?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进行所谓的“需求管理”。

当经济萧条时,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就是增加货币供应量,放宽信贷,来压低利息率,并且使私人容易向银行借到所需要的款项,以达到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的目的。这就是所谓的放松银根,实行“廉价货币”政策。这样做,还可以使政府在扩大开支和弥补财政赤字时,容易卖出政府发行的债券,向金融市场筹借到资金。相反,当经济迅速膨胀时,便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抽紧银根,以抑制过度的“繁荣”。

但货币政策的作用有明显的不足。第一,它是通过降低或提高利息率来间接起作用,因此是消极的。虽然利息率降低了,但若资本家的心理预期悲观,市场情况不是看好,他仍然不会增加投资。这好比牵牛去河边饮水,牛不喝,你强按牛头,牛还是不喝,反溅了你一身水。第二,从增加货币供应量到利息率降低,再到投资和消费的增加,至少需要半年到一年半的时间,这叫做货币政策效应的“时滞”。可是救经济危机之急如救火一般,等不及啊!

所以凯恩斯更重视财政政策。财政政策是增加或减少政府的税收和支出来直接影响总需求。

在萧条时期实行减税,来增加居民和资本家的收入,特别是大量增加政府的各种开支,以增加社会总需求。相反,在经济膨胀时期,实行增税和减少政府开支,以抑制社会总需求的增长。

国家是权力机关,可以支配巨量社会财富,收入取自公众,支出不计成本,使巨额利润落入垄断资本家的腰包,而且财政支出是直接的、及时的、无偿的,所以财政手段成了资产阶级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宠儿,财政政策成了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的核心。

通过增加国家开支可以大量增加社会消费:一是增加军事费用,实行对外侵略和国内军事化,二是增加社会福利开支,如失业救济、医疗保险、食品券等,三是增加政府行政支出,从支持出口和农产品价格补贴,总统的薪俸,一直到购买办公用品。这些既有利于强化资产阶级国家的压迫职能,更有利于麻痹被压迫者的斗志,以缓和阶级矛盾。

通过增加国家支出还可以扩大投资。是直接举办国有企业,一般是基础工业和公用事业;二是举办公共工程,如修筑公路、水利设施等。这些可使私人资本有更好的投资环境。英国和法国比较强调前者,通过高价收买私人企业搞国有化,美国和日本则比较着重后者,强调投资的自由。

另外,凯恩斯为了完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强调国家干预的必要,还引进了所谓“乘数理论”。比如甲投资100万元,构成乙(或许多人)的收入,乙除去生活花销,其余部分再用于投资,又构成丙(或许多人)的收入……,如此繁衍派生下去,一笔投资便可在一定时期内形成若干倍的投资总额,好比在被乘数上再乘一个大于一的系数,这个系数,就叫“投资乘数”。同样道理,财政支出、对外贸易也有“乘数”作用。凯恩斯主义还把“乘数”比作一把双刃的剑,它杀死敌人,也刺伤自己。在经济高涨时,它加速膨胀;在萧条时,它加速危机的发展。很显然,这种乘数理论脱离了社会的实际经济状况,依靠单纯的数字推理,无限夸大原始支出的作用,当然是没有根据的。

必须指出:凯恩斯理论的精髓乃在于扩大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以增加总需求,来挽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为此可以不惜一切手段,可以创造任何“真理”。凯恩斯露骨地说:战争、地震、造金字塔,乃至用旧瓶装满钞票埋入废弃的煤矿之中,再招标让私人企业雇工去挖掘,都能造益社会,增加财富。其反动腐朽不是昭然若揭么!

滞胀病的必然性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是《红楼梦》作者对王熙凤治理荣国府失败结局的嘲讽,是对当时“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清王朝统治的写照;也可借用为对“奇特的天才”凯恩斯的绝妙赠语,借用为对帝国主义历史命运的极好描绘。

凯恩斯的宏观经济学仍是以庸俗的供求理论为基础的,消费、储蓄、投资以及支出和收入变动的分析是表面的。凯恩斯看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不断扩大和消费相对缩小这个主要矛盾,但他的经济处方不仅治不好经济危机,而且必然会带来通货膨胀,形成“滞胀”病。滞胀的含义就是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相互作用,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同时爆发。这种新型病症在六十年代末开始出现,以后愈演愈烈,成为比经济危机更复杂更深化的顽疾。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首先是,急剧增加政府开支,财政收入从何而来?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税收。凯恩斯是主张征收高额累进所得税和遗产税的,并企图借此减少社会财富分配的极端不合理。但增税必然遭到公众的强烈反抗,增税法案不易被国会通过,实行起来也很不容易。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商品提价向消费者转嫁纳税的负担,而且用各种方法逃税、避税。例如里根总统在加州的大农场,仅仅因为养了几匹供私人骑坐的马,便可合法地少交大量赋税。

收入少,支出多,出现大量财政赤字怎么办?回答是举债,由政府发行公债。凯恩斯说,举债支出虽然浪费,结果倒使社会致富。

其次是,债券卖给谁?卖给公众则吸收了社会资金,使市场利息率提高,有害于私人投资和消费。故债券只有卖给中央银行,由中央银行增发货币,或是虽卖给公众,但由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增加货币供应,以放松信贷。这两者,即实行放松的货币政策。但在生产量不增加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使通货数量大大增加,必然导致物价的持续上涨。所以凯恩斯的赤字财政政策是资本主义通货膨胀最重要的根源。

可笑的是凯恩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创造了一种独特的物价理论。他认为,在没有达到充分就业之前,增加市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只会增加产量和就业量,而不会提高物价,只有在达到充分就业以后,资源已充分利用、产量已无弹性的情况下,才会提高物价。其实很清楚,凯恩斯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增加通货数量,只是虚幻地增加有效需求,而真正的后果是物价上涨,货币贬值。

违背客观经济规律是不能不受惩罚的。马克思早就说过,国家固然可以把任意数量的纸币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这个机械动作一起结束。

由此可见,凯恩斯主义强化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对经济生活的干预,用饮鸩止渴的办法来人为地刺激总需求,在一定的经济气候下,虽然可以暂时缓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在某种程度上促进经济的发展,但“每一个对旧危机的重演有抵销作用的要素,都包含着更猛烈得多的未来危机的萌芽。”而且,玩弄赤字财政政策和通货膨胀政策,象吃鸦片烟一样,愈吃烟瘾愈大,愈吃剂量也愈大,这就使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有限的元气不断丧失,经济效率日益相对减退。这就是二次大战后资本主义滞胀病日益严重的症结所在。这就使人明白了为什么七十年代以来通货膨胀达到两位数字,而国民生产总值却出现负数增长。

垄断资产阶级惊呼:凯恩斯主义失灵了!破产了!如果说凯恩斯曾是“战后繁荣之父”,那么还应该公允地加上一句,凯恩斯也是战后滞胀病之母。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什么是凯恩斯主义?-激流网作者:李乾亨。来源《今日帝国主义》。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