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五常
张五常先生有一个判断,他认为中国30年来经济增长是因为县级之间的竞争。中国实际上不存在中央政府,有的只是两千多个县一级的政府型公司。资本与政府的关系,主要地是与县级政权的关系来相互定位的。
1、《佃农理论》的误判
张五常很多观点的根源就在他这篇牛X的博士论文《佃农理论》。在佃农理论里面,张五常证明了一个道理:握有生产要素的双方,平等谈判形成的合约,最有利于经济效率的发挥。张五常虽然否定了古典经济学的一个具体结论,但其实绕了一圈,又重新证明了古典经济学的更基本的结论:市场价格机制总是最优的,只要充分竞争,结果就是最好的。政府干预是不必要的,让双方充分谈判博弈就可以了。
但实际情况是,张五常所分析的佃农合约关系,在人类历史上总是不断的出现问题。利益分配总是朝着固定的方向演进:有利于地主,而不利于佃农。张五常的佃农理论,分析很规范、数据很充分,但最后得到的结论却并不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史事实。他把经济上的“权利平等”与实际的权利平等划了等号,在经济权利平等而加害能力不平等的情况下,地主掌握的“加害能力”就要参与分配,从而导致分配失衡。
2、关于新《劳动合同法》的误判
张五常在《中国的经济制度》一书中,全面肯定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但专门批评了这个新《劳动合同法》。 但是,中国经济在底层劳动者工资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并没有出现他所说的失业率剧增、经济下滑的情况。
张五常反对新《劳动合同法》是因为在他看来,市场经济应该是人人平等的,老板和工人的权利应该完全一样,老板可以随时解聘工人,工人也可以随时“解聘”老板。如果你觉得自己值更多的钱,辞职之后换一家愿意给你更高工资的就行了。你要是找不到更高工资的岗位,低工资就是应该的,是市场竞争给你的劳动力开出的最合理的价格。
这种思路,是建立在劳动力市场不存在交易成本,完全由生产性要素参与分配的思路的基础之上的。工人“解雇”老板和老板解雇工人这种伤害的权力是不对等的。老板解雇工人,成本很小,所以通过法律和行政手段,提高他的成本。解雇工人,必须要赔偿,而且赔偿数额要比较大。工人“解雇”老板,虽然会给老板带来损失,但自己也会面临很大的损失。所以,工人辞职不用支付任何赔偿金,除此之外,ZF还要提供失业保险、医疗保障等等。正是这种法律权利的不平等,抵消了经济权利的不平等,才能最终实现双方实际权利的平等。 张五常反对新《劳动合同法》,没有考虑双方加害能力的不平等,仍然假定劳资双方实际权利平等,所以得到新劳动法会损害经济效率的结论。这是不对的。
二、张维迎
张维迎教授笃信奥地利经济学派,常常是在谈神学,经济的成功是市场的功劳,经济的失败是因为市场化不充分。说他谈的是经济神学是因为他说的每一话都是没办法被证伪的。篇幅问题只介绍张维迎先生的两个理论。
1、 吐痰论
张维迎教授有个著名的比喻:“吐痰论”。其灵感来自饭馆里的一种乞讨行为:好好一桌酒席,被乞丐吐了口痰,败兴的客人离席而去,乞丐便成了接收大员。仅仅用这个精辟的比喻,就干净彻底地揭示了改革的内在规律和逻辑:让少数人充分地享用原本属于多数人的份额。“吐痰论”这个比喻还精辟指出改革的要点是:如何让多数人自动地放弃自己的份额而不是拒不放弃。
2、冰棍理论
九十年代到两千年初,国企改革就是依照张教授这一理论。国有企业就相当于一桌酒席,书记厂长先要想办法把它搞得声誉扫地,资不抵债(这事谁都会),然后政府便依照张维迎先生的"冰棍理论"--反正吃也化,不吃放那儿也得化,还不如送个人情--把企业几乎白送给书记厂长们。书记厂长出身的老板把设备、厂房、土地放进肚里,几口就让自己到了中国财富金字塔的塔尖上;他们把工人吐了出来。
三、厉以宁
“一股就灵”是厉以宁先生的一贯风格。
1、 股田制的误判
“一股就灵”是厉以宁先生的一贯风格。16年前,厉以宁先生就开始谈“股田制”。他说:“公司+农户”,公司租地经营,因为租金是固定的,所以农民收入不能逐步增长,所以“公司+农户”也不能把农民搞富;“股田制”就不同了,因为入股后每月按股份分红,那个钱就不比每月拿的租金少,同时股票还在增值,几年以后,股权转让的话,又是大笔的可观收入。我们知道,“公司+农户”在中国也有几十年了。如:粮贸“公司+农户”,棉花“公司+农户”,油脂“公司+农户”。粮贸公司,棉花公司,油脂公司都是国有企业,农民生产稻谷、小麦、玉米、棉花、油菜、花生等农产品给这些国营企业经营。这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公司+农户”的路子并没有把农民搞富起来,相反越搞越穷了。
2、 林权改革的误判
厉以宁先生对这方面根本没做任何研究和试验的。其实林地中的90%以上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差的、甚至是负的,倒是林地的生态功能会越来越强,因此集体或国有林地是不宜确权到户的。到了户,一方面是户主不会管林子的,甚至还会毁林开荒;另一方面,林地也因为没有好收益,林权在银行抵押贷款是很难实现的。正因为这样,日本等国家一直是把私人林地收归国有,而不是国有变私有。
但是政府还真的搞了林权改革。林权改革后,林权既没有实现抵押贷款功能,又没有起到调动农民种林护林的积极性。厉以宁先生所预测的众多好处几乎无一实现。
3、 土地私有化的误判
习主席划了守住土地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底线,厉以宁先生不便直接鼓吹土地私有化,如是改变了策略,说:只有土地确权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才能实现;只有土地确权到户了、土地就可以抵押贷款了;只有土地私有化了,土地继承、转让、交易等就实现了,农民就更加爱惜土地了;只有土地确权了,土地股份制--股田制就可以建立了,就可以搞现代农业了、就可以搞民主宪政了……总之。一切都OK了。这实际就是在推动变相的私有化!农地确权到户了,真的能够在银行抵押贷款吗?银行连小企业都不愿意贷款,怎么会给小农贷款呢。农民少而分散的土地,抵押给银行,如果不还钱,银行拿农民的地有什么用?能够变现吗?能够转包赚钱吗?能够自己经营吗?
四、吴敬琏
吴敬琏先生有两个命题广为传播。其中第一个命题是政治体制改革是所有问题的总根源。政体不改革,腐败问题就无法解决,而且他把社会分化问题也归结为制度的问题。这个政体必然造成经济寡头,他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吴敬琏认为市场是好的,市场是天然的平等主义。他是作为一个经济学家,逾越到政治层面来考虑问题。以至于后来经济领域里面的自由主义叙事完全变为了政治叙事。在政体和政治里面讨论问题,所有的话语都只能来源于西方。在西方政治话语里讨论,我们没有赢的任何可能。就好比带着他的脚镣来跳舞,怎么跳也是不行的。
五、楼继伟
1、关于“绝对不能够容许工资收入超过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
楼继伟最为财政部部长在公开讲话中间毫不隐晦地指出:绝对不能够容许工资收入超过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这说明他看到了工资成本推进的问题,但楼部长可能有一个误解,生活成本企业成本上升的原动力是高房价,由房地产、地方政府、开发商三头同盟推动,而不是劳动力成本。楼部长这个态度或许很好地代表了中国今日精英阶层看问题的方式,他不愿意指责三头同盟,同时还希望取悦于资本,最终开出的药方是:希望由劳动者在自己的低收入中间“消化”高地租带来的生活成本推进。
撇开楼继伟部长自己的立场和偏好不论,我们可以务实地追问一下:在今日中国的底层劳动力收入中间,到底有多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份额,能够帮助“消化”高地租高房价带来的高生活成本?
2、 让退休人员缴医保费
对于这件事,正常人大多表达了不以为然和反对的态度。
六、林毅夫
关于集体农业的研究(论证集体农业有害、分田到户有理)实在是不敢苟同,新结构经济学就算可圈可点吧,篇幅所限不展开了。
(作者:我们是学术男。来源:公众号"人大经济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