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无产阶级革命导师中,马克思、恩格斯对新闻出版工作付出了极大心血。他们教育人民、打击敌人、表达理想、阐明真理等,莫不借助于新闻出版媒体,几十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即是明证。也正因为这样,他们在自己丰富的报刊实践和指导工人阶级政党办报办刊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编辑经验,凝成了高超的编辑艺术。这些艺术,有从策略上考虑的,是对敌斗争的手段;也有从新闻出版工作本身规律考虑的,是编辑出版的格言;还有从读者方面考虑的,是人们阅读的指南。本文从七个方面略作概括。
一、一稿两发,双倍效应
这个主意是恩格斯1845年1月20日给马克思的信中提出的:“如果把我们的一部分文章发表两次,首先在刊物上,然后编成集子单独出版,那也不坏;因为,被禁止的书现在比较难于传播,而我们这样做就能够有双倍的机会去起作用。”〔1 〕见诸报刊,为的是速度快,传播范围也广,但缺乏长远性,只有结集出版,才有利于长久保存和长远流传。这如今两条腿走路,既发表于报刊,又结集出版,那就真正做到了两全其美,万无一失了。马克思自然欣然同意,从此,他们的许多著作都是先在报刊上连载,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之后才结集出版的。如1850年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连载的马克思的《从1848到1849年》,恩格斯在1895年为之结集出版,标题改为《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他的《揭露科伦共产党人案件》一书首先在《新英格兰报》一节一节发表,时为1853年3月下旬,4月24日便由新英格兰报出版社出版单行本,等等,全都获得了双倍的效应——通过报刊发表,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然后结集出版,长期留传。
二、认清实质,不予合唱
1851年12月2日, 路易一波拿巴发动政变,整个舆论为此哗然。这时候,恩格斯便提醒英国工人杂志《寄语人民》的编辑:“在给路易·拿破仑以罪有应得的鄙视的同时,我们认为工人阶级的机关刊物不应该加入这个骂街的合唱。”这是“因为路易一拿破仑所有从别人那里抢去的东西,都不是从工人阶级那里,而是从那些由上述报刊代表它们在英国的利益的阶级那里抢去的”,“工人阶级身上已经没有什么可抢的了,因为1846年6月的大失败之后, 在资产阶级议会统治的三年半期间,凡是能够从工人阶级那里抢去的东西,他们都已经抢去了”〔2〕。所以,对于这一次政变,自有“交易商的报刊、棉纺大王的报刊、土地贵族的报刊——在进行不堪入耳的谩骂方面互不相让,力图超过双方”,何不让他们狗咬狗地热闹一阵!工人阶级的机关刊物难有这种坐山观虎斗的机会,就让他们鹬蚌相争,两败俱伤吧!
三、皮里阳秋,意在言外
在各种言词的交锋中,最高明的方法大概就是孔子的“春秋笔法”了!它比直接的指责谩骂不但更富艺术性,尤在于刺透对方的心而又让人不好说什么。马克思、恩格斯的编辑艺术也是吸收了这种手法的,并且在编辑朋友间大加推行与倡导。当马克思看到摩·埃尔斯纳所编辑的《新奥得报》成功地运用了这种手法时,便立即去信鼓励肯定,他称赞埃尔斯纳说:“在困难的条件下和您所处的狭隘范围里,办得很巧妙、很有分寸,能够使明眼的读者读出言外之意。”〔3〕当时的《新奥得报》正置身于“新的书报检查形式下”,“要同当局进行隐蔽的斗争”,必然要采用各种斗争手段,做到既能打击敌人,又能保住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这种皮里阳秋,意在言外的办法。恩格斯也是十分看好这种手法的,他在给伯恩施坦的信中特别提出这种手法的运用:“我们应该竭尽全力捍卫,特别在报刊捍卫我们的每一个观点,而这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需要直接对抗的。迂回的行动,这也是一种防御方法,它包含着进攻性的反击。”〔4 〕是恩格斯这位军事天才对这种手法进行了策略性的阐析,使之更有指导性的意义了。
四、读者参与,集思广益
在伦敦报界,得到马克思肯定的报纸不多,一份民间小报却受到青睐,那就是《晨报》。“这家报纸是那个为了慈善目的,即为了扶助幼儿、老弱和破产者而成立的‘专利的小酒店主互助会’的财产,同时无疑又是伦敦除《泰晤士报》外发行最广的日报”。为什么会有这么好的效果呢?因为这家报纸实行的是一种开放的办报方针,让读者畅所欲言,参与办报。只有这样集思广益,才会出现生动活泼的气象,让报纸充满活力。马克思对此充分肯定:“这家报纸之所以有这样大的影响,应归功于这样一种情况,即实际上报纸并没有经过什么编辑,它倒像个辩论俱乐部,每个读者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自己的意见……有时也给那些不投靠任何党派的较著名的作家腾出一些篇幅。”〔5〕马克思是把它作为一种别开生面的方式肯定下来的,值得编辑出版工作参考借鉴。
五、借题发挥,顺手牵羊
报刊登载文章有主次之分,作者写文章有重点部分与信笔带过的不同。然而,巧妙地在报刊栏目中打打“擦边球”,即把虽非专业所属却有点连带关系的内容塞进去,那是无人干涉的。写文章也一样,在专论中借题发挥,信手拈出某种自己反对的观点,某个反对的人物,来一个猛的一击,又未尝不是额外的收获。马克思、恩格斯又确是这样干过的。“借评论乌尔卡尔特的文件的机会,我将简单地论述一下俄国在这个悲喜剧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时也把波拿巴收拾一顿。你也应该借写军事总结方面的文章的机会(顺便打击一下普鲁士)狠狠挟击波拿巴等等。”〔6〕这里的稍带应是最为成功的,他们做到了一石三鸟。马克思为此撰下《偷梁换柱,混淆视听》一文,评析的是乌尔卡尔特的文件,顺便揭示了俄国政府的反动实质,“也把波拿巴收拾一顿”。他建议恩格斯的文章也做到这样,体现了马克思在敌对斗争中的高度警觉性和机灵性。
六、集中优势,对付强敌
寻常的出版物总是难免树敌的,一个有独特思想、持坚定地反对现存社会制度的立场的报刊就更会招惹物议,遭人嫉恨。马克思办报办刊多年,又写下大量的阐述共产主义观点、挟击资产阶级政府及其爪牙的著作,则更成了攻击的对象:“十年来,德国报刊和美国的德文报刊对我进行了层出不穷的谩骂,我只在非常罕见的特殊情况下,即在像科伦共产党人案件那样关系到党的利益时,才在报刊上予以回答”。然而,马克思是无所畏惧的,他并不因此而放过任何一个有损工人阶级利益者,他认准了“报刊有权冒犯作家、政治家、演员以及其他从事社会活动的人”,他打定的主意是集中优势,超越对方,全力一击:“我这时遵循的格言是:以一个半海盗对付一个海盗”〔7〕。马克思因此才战无不胜。
七、自我诘难,巧演双簧
当《资本论》第1卷出版之后,资产阶级企图用沉默来扼杀它。恩格斯不愧为军事天才,早就料到这一点,并充分发挥了他的“军事机智”,想好了对付的办法。还在该书出版的前三天就写信给马克思说:“为了推动事情,我是否需要从资产阶级的观点对书进行抨击?”〔8〕马克思就马上给恩格斯回信,极为赞赏恩格斯的主意,认为是“最好的作战方法”。〔9〕恩格斯便如1867年8月20日给路·库格曼信中所说的那样,“行动时,用我们的老朋友耶稣的话来说,要像鸽子一样驯良,像蛇一样灵巧……我们必须强迫他们发表意见。如果在十五至二十种报纸上同时出现了对这本书的评论——不论是肯定的或否定的,不论是文章、通讯或刊登在最后一版的给编辑部的信——孚赫、罗雪尔、米哈埃利斯以及麦克斯·维尔特之流,就不得不发表意见”〔10〕。恩格斯为此导演了一场双簧,以匿名或假名的方式写了一系列书评连续在资产阶级报刊上发表。这些以不同立场不同观点写的书评共计10篇,只有第2篇、第10篇没有发出 总算打开了《资本论》第1卷没有社会反响的局面。马克思因此特别高兴,他向恩格斯祝贺。
原文参考文献:
〔1〕〔2〕〔3〕〔4〕〔5〕〔6〕〔7〕〔8〕〔9〕〔10〕〔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27,第17页;卷8,第245页;卷28,第628 页;卷36,第309页;卷10,第658—659页;卷29,第441页;卷14 ,第675页;卷31,第351页;卷31,第352页;卷31,第569页;卷21,第19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陈松柏。来源:《益阳师专学报》1997 (4)。责任编辑:卢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