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标题大家可能以为我讲的是一个高分低能的学霸,其实他是我的一位非常优秀的医生朋友,而他的情况也并非个例,是当今中国医生培养制度下的一个普遍现象。
现在是高考学子手握录取通知书等待开学的日子,不知道多少学子填报了医学志愿。反正很多年前,我的这位朋友是满怀治病救人的理想,填报了一所省级着名医学院校,最终高分录取。
5年本科毕业后,他面临两个选择:一,直接去一家小医院工作。二,读研,毕业后留在所医学院校的附属医院(三甲,当地数一数二)。作为一名对医学有追求、成绩很好的年轻人,他选了第二条路。
没想到,3年硕士毕业后,留院的门槛从硕士提高到了博士,这意味着他家里还需要再供他读3年博士。对于一个县级市的普通人家来说,压力太大。于是他放弃了留院,选择了离家千里之外的一所地级市人民医院,因为那里待遇好些。
那几年,他终于有了些收入,生活改善了,也在当地结婚生子。
然而,对于一个想要进步的年轻医生来说,博士这座大山是始终都要翻过去的。于是,工作几年后,他告别妻儿来到北京读博。临走前,原单位让他留下了一笔钱,说“你博士毕业后如果回来工作,钱返还,待遇提高。如果离开,钱就归医院”.
在北京,他住在很破的宿舍里,每月拿着原单位发的1000多元基本工资。三年来,他不是在实验室没日没夜做实验,就是在科里当免费劳动力。对家里既给不了时间,也给不了钱。
这期间,他参加过几次在北京的高中同学聚会,其他人都已是公司中层,开着奔驰宝马来赴宴,只有他是坐公车。人家都在谈股市谈管理谈项目,轮到他只能谈论文谈就业。“当年我是这群人里高考分数最高的。”他苦笑着说。今年他35岁。
这位朋友真的不是个例。你可以去问问身边的医学博士,除了很少数本硕博连读的,基本上都是30岁以前没有什么收入。我本人也是这样。
或许你会说,读博没有收入很正常,任何行业都一样,医生不过是时间久了些。事实上,不读博,医生在30岁前的收入也很可怜。因为医生行业有一个极其特殊的制度——规培。
规培的全称是住院医师规范培训,指的是住院医生想要成长为主治,必须在卫生部门指定的有规范培训资质的医院轮转3年,拿到规陪证后才行。
这一制度的初衷是好的,考虑到医学归根结底是一门“师傅带徒弟”的行业,医学生毕业后缺乏经验无法独当一面,如果工作单位在小医院,没有好师傅,很难成长起来。有了规培制度,年轻医生有机会在大医院实践,对自己、对原单位、对患者都有好处。因此,规培制度是一个国内外医学界普遍通行的制度。
但在中国,这个多赢的制度缺少了重要的一环——医生待遇。制度规定,医生在规培时由原单位发工资,但由于医生不在原单位工作,因此只能拿到最低的基本工资,小城市1000多元,大城市两三千元。而医生真正干活的医院,则不会给他们花一分钱。由于多数医生是从小城市到大城市规培,于是就形成了大城市三甲医院的许多累成狗的住院医生,每月只拿1000多元工资的现象。
围绕规培制度,还诞生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比如另一个朋友,是个女生却极热爱做手术,重点医科大学外科硕士毕业,进入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工作,这家医院自己就是规培基地,因此她可以在原单位规培。按说这样很好吧,一边工作一边就完成规培了。但奇葩的是,这家医院按照规培制度,只给她发基本工资。更不可理喻的是,医院规定必须工作满一年才一次性发放一整年的基本工资。这就意味着,这一年里,她干得是跟别人一样的活,但拿不到一分钱。一年的时间,把一个原本热爱医学的姑娘磨得心灰意冷,想要辞职了。
对这两个真实的例子,我不想多发感慨。虽然我一直鼓励医学生他们的选择没有错,但我也希望那些家境一般、成绩优秀的高考学子们,在满怀热情打算报考医学院校时,三思而后行。
为了更好地服务关注激流网的朋友和同志们,特开通激流网会员办理通道: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避免失联请+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明之。来源:摘自卡农小世界。责编:毕非)
通篇blockquote请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