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讲《资本论》第二卷的要点。第一卷是讲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讲资本的流通过程。这样划分不是绝对的,但又是必要的、基本的。

流通的关系,流通的运动,都是在第二卷讲,但并不是第一卷没有讲流通。同样,在第二卷讲流通,也并不是绝对不讲生产,有的地方也讲生产,再生产是在这一卷里讲的。第一卷第一篇讲的是商品与货币。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货币就是充当流通媒介的特殊商品。货币与商品的流通,也就是讲流通。但第一卷讲的流通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小商品生产形式,它是为买而卖,目的是为了取得使用价值,一种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形式,它是为卖而买,目的不是为了消费,面是为了赚钱。第一卷还有的地方讲了流通,如劳动力商品的买卖。劳动力的买卖也是流通性质。可见,第一卷讲生产过程,并不是完全没有讲流通过程。不过,基本的流通过程的说明是在第二卷。讲流通过程,买卖关系,讲得这样清楚的只有马克思,资产阶级经济学者讲了二百多年,还没有讲清楚这个问题。

一、这一卷共有三篇

第一篇讲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

首先要把什么是资本的问题搞清楚。资本,是就价值来讲的。

资本是一种价值,即能够自行增殖价值的价值。这就意味着,它不仅是一种阶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运动。资本本身就是一定的价值。我们常常说的资本额,就是指资本的一定数量。说多少资本,是包含多少价值,如二十万,三十万,这是就它的现象讲的。本质上指的是什么?以后讲。我们的一般说法,资本就是一定的价值。这个资本在第一卷上讲的,只有一种产业资本家,其他的资本家都不讲。商业资本家不讲,银行资本家也不讲。第二卷第一篇讲的资本的形态变化及其循环,指的是产业资本,并且是个别的产业资本。这一点也要搞清楚。

那么产业资本是怎样运动的,它的形态是怎样变化的呢?比如说,工业资本家要投资,首先要有一批货币资本。这货币资本是从哪里来的现在不讲,那是第三卷要讲的问题。当工业资本家手上的资本还未拿到市场上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时,这时他手上的资本叫货币资本。这是产业资本的第一个形态。

工业资本家用货币资本把生产资料(如工厂,原料,工具,机器)和劳动力都买来了,货币资本就不存在了,货币资本的形态就被否定了。现在的资本就是生产资本。就是说资本价值,由货币资本的形态变成了生产资本的形态。这是产业资本的第二个形态。

但是生产的结果是怎样的呢?工业资本家用购买来的劳动力去推动生产资料,从事生产,生产出来的是商品(其中包含着剩余价值)。这时候,产业资本的价值,由生产资本的形态变成了商品资本的形态。这是产业资本的第三个形态。

以上是产业资本变化的三种形态。当然产业资本的运动不终止,这在后面还会讲到。

从产业资本的三个形态变化,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产业资本,在它不断变形的运动中,要通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经过三个变形,而且总是这样一直变下去。一个产业资本在连续运动中,无论采取哪个形态,以哪个形态作为它的出发点,总归要从出发点再回到出发点,就是一次循环。比如,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再到商品资本,再回到货币资本,这就是货币资本的一次循环。这是资本的循环。

第二篇讲资本周转。

什么叫资本周转?资本周转和资本循环有什么关系?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周转。资本周转的时间,是由资本的生产时间和资本的流通时间之和决定的。因此,资本周转时间,包含着总资本价值从一个循环周期到下一个循环周期的间隔时间,包含着资本生活过程的周期性。可见,资本周转是以资本循环作为基础的。资本循环一中断,资本也就周转不了。

资本周转中间有很多问题,往往会发生循环中断的情况。如拿货币资本去投资,货币买不到东西,就是中断;或者是买不到原料,买不到机器,买不到劳动力;或者是买到了机器,原料,却买不到劳动力,或者是买到了劳动力,安装了机器,却找不到原料。发生这些情况,循环就中断了。那么这个钱堆积在那里,就会吃亏。在生产过程中间也有问题。生产过程也包括很多东西,生产过程也不完全是在那里劳动的,有时是停止的。如农业上,种棉花,种稻子,劳动一下子,停止一个时期,再劳动一下子,又停止一个时期。农业生产过程并不是全部在那里劳动,也有中断,中断的时间太长,就影响赚钱,资本就积压在那里。到了商品资本,问题更大。商品要卖出去,才能赚钱。商品卖不出去,循环就要中断,商品积压在仓库。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把大量物资抛到海里去。为什么?因为不把它抛到海里去,转运回去由码头搬到仓库是要钱的,在仓库堆放也要很多钱,长期堆放在仓库里不行,还要处理,这样,就不如把东西抛到海里去还要合算一点。如果商品卖不出去,资本循环就要中断,工厂就要关门,资本家就要垮台。

如果是仅仅谈个别资本运动,个别资本周转、流通,是这样,但是把社会总资本联系起来,就不一样了。从个别资本来看,我需要的原料,你可以卖,我生产的商品,你可以买去。但是你能不能买呢?为了预防到了时间卖不出去,资产阶级也有一套解决的办法。比如,采用预订的办法,我生产的东西有单位要,你要我才生产,生产之后出了厂,马上就上船,一下子卖出去,就得到货币,资本的价值就实现了。这是说个别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关系,总是想办法衔接起来,能够卖得出去,也能够买得进来,这样,资本循环就侠了,资本周转就快了。

第三篇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

讲个别资本时,有没有原料买,商品卖得出去卖不出去,卖给谁,这些问题却没有讨论。但到了讲社会总资本的时候,就要讨论。如果个别资本家之间的相互关系衔接不好,社会总资本就不能正常运动。从整个社会来讲,资本家有几千个、几万个,资本量是很大的,社会总资本与生产品再生产问题,就更加复杂了。要把社会所有的资本家之间的关系恰好都相互衔接好,这个很不容易。这个问题只是提出来,下面还要讲到。

二、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资本论》第二卷的三篇,实际上是分成两个组成部分

1.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个别资本运动)

2.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社会总资本的运动)。

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是私人的事情,每个生产者,每个生产单位,都有各自的生产计划,各打各的算盘。资本的运动就是在这相互交错的情况下进行的。这里要提到两点,第一点是第一卷所讲的资本运动,是讲资本的产生、成长,发展到死亡的过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二卷所讲的资本运动与第一卷所讲的不矛盾,第—卷讲的货币资本,或者是绝对剩余价值转到相对剩余价值,或者是资本的扩大,或者是资本的有机构成的提高,这些运动,是在流通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资本循环和周转是不能进行的。所以,资本运动,从生产角度看,是怎样的一种运动;从流通角度看,又是怎样运动,这两个运动是各有特点的,并不是矛盾的。第二点,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对于个别资本循环和周转,讲得不完全。讲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除一、二个资产阶级经济学者外,只有这部《资本论》。比如说,从一个年度来看,今年生产出多少东西来,除留下消费之外,其余的作为积累,到第二年,再把这些东西全部投资下去。那么第二年投资下去的是什么东西呢?是货币和物资。劳动力跟生产资料要配合,原料、生产工具等生产资料都要相适应。这个问题,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不肯讲,也讲不了,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做到,这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才搞得起来。在资本主义社会,一个资本家的资产有多少,是不轻易告诉别人的,资本主义社会有法律保障,除了他告诉你,你不能去查,不能去揭露他的秘密。资本主义生产计划,只有个人的帐,没有社会的总账。今年度生产了多少产品,这些产品到明年有多少再投下去,这些产品怎样衔接,怎样适应,怎样平衡,资本家对这个问题是一向不考虑的,也不可能考虑。所以,对马克思所讲的社会总资本额再生产与流通,斯大林讲了许多原则,都是社会主义社会可以应用的。因为这个缘故,大家都很重视第二卷第三篇的学习。但是,如果对这一卷的前面两篇,没有很好地研究,对后面一篇的研究是空的,因为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流通,是建立在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基础上的。当然,就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来讲,生产单位是个体少了,大部分是集体的和全民的。但是,集体的也好,全民的也好,还是个别的,比个体稍微集中起来而已。所以,如果不把个别资金循环和周转搞清楚,那对社会总资金的再生产与流通就搞不清楚。所以我的体会,如果说第二卷第三篇对我们社会主义经济再生产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那么,这一卷的第一篇、第二篇同样具有重大作用,因为离开了第一篇和第二篇,第三篇是很难理解的。

把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应用到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来,要解央的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流通的问题。流通问题没有解决好,对工、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在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后,如果商品卖不出去,那是有关资本家生死存亡的问题。因为这样资本家不仅赚不了钱,还要赔本钱。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利润,但对利润认识不足也会产生消极作用。因为赔点本钱,积压一点资金,就个别企业来讲没有什么关系,就整个社会来讲,关系就非常大。如果这个单位不赚钱,那个单位又亏本,……整个社会怎么办?本来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出来的东西,应该马上运到别的地方去,或者是作为别的工厂的原料,或者是作为别的工厂的劳动资料,而且是按计划平衡的。但是,如果互相不衔接,那么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不容易表现出来。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生产力不发展的国家,生产力水平很低的国家,。它的分配、流通系统的机构组织是不可能很建全的,这是因为分配、流通机构组织不是一下子可以组织起来的。比如说,那个地方的消费,那个地方的分配,那个地方的交换,差一点,差一个什么东西?资本家为了赚钱,它会慢慢地把空子弥补起来。所以,资本主义社会那一套机构组织,我们不能比。毛主席老早就讲过,要向资产阶级学点东西。 资本主义的东西,它有好的一面。社会主义的计划优越性,很大的程度,表现在分配、流通系统里。压缩集团购买力、清理仓库,这些工作从一定侧面表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资本主义社会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清理仓库,压缩了社会集团购买力之后,生产的物资怎样流通,怎样分配,还不是那么简单。如果这一省,那一省,这一县,那一县,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个自然经济现象,互相封锁,全国物资不能调动,还象什么社会主。所以统一调拨物资,全国一盘棋,计划经济非常必要。关键问题,在于流通过程。假使在流通过程发生障碍,或者没有原料,或者并不是没有原料,而是农产品收购得慢一点,很多工厂就要停下来,这个影响是不得了的。我们要一方面摸索自己的经验,一方面学习外国先进的东西,把我们分配、流通领域里的工作做好。

三、这一卷有几个值得注意的关键论点

1.流通过程不增加价值,不论是由货币到商品的运动,还是由商品到货币的运动,都是纯粹的形态变化。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有一个很大的功劳,就是指出流通过程不增加价值,只是形态变化,由货币到商品,由商品到货币,买也好,卖也好,只是形态变化。这个话是在等价交换原则上说的。比如说,我们拿货币去买商品,货币本身也是商品,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等价原则上,换得一定的商品。拿商品换货币也是一样。如果在等价交换原则基础上的变换,是不发生价值增殖的。

在欧洲资本主义初期,有一个重商主义。重商主义者说,你如果买得少,卖得多,就是好的,买少卖多之间有个差额,人家要把金银给你。但古典经济学者反对他们这种说法,说你买得少,拿出的货币也就少,卖得多,拿出去的商品也就多,商品价值与货币价值一样,你占了什么便宜呢?并没有占便宜;说占便宜是假的。古典经济学说,流通过程不会增加价值,只是形态变化。这个原则也适用于我们社会主义社会的流通过程。这就提出一个问题:既然买卖不增加价值,那么买卖早一点、迟一点,是不是关系不大了?不是的。

2.简单商品与货币流通,变成商品资本与货币资本流通,取决于生产资本。我们知道,流通过程是不会增加价值的。简单商品与货币流通之所以变成商品资本与货币资本流通,完全取决于生产资本。

第一卷第一篇所讲的商品与货币,都是简单的商品与简单的货币。只有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与货币,才叫商品资本与货币资本。为什么把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与货币叫做商品资本、货币资本?原因就是,我们讲货币资本是讲投资开始,讲商品资本是讲投资后得到的商品,这中间有个生产过程,这个生产过程是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因为中间这个生产过程的生产资本是增殖了价值的,所以前面的简单商品流通变成了资本流通,后面的简单商品流通也变成了资本流通。现在流通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资本价值,另外,简单商品生产是小生产者用自己的工具,自己的劳动进行生产的,生产出来的东西有多余的才拿到市场上去卖。在这种情况下,流通的当然不是资本。因为小生产者在生产过程没有榨取别人的劳动力,所以不会增加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榨取了别人的劳动力,才增加了价值。因为生产资本增殖了价值。所以资本家卖出去的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已经包含了增殖了价值的商品,所以叫商品资本。资本家买进商品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而是为了榨取剩余价值,所以用来购买商品的货币也就变成了货币资本。从这点看来,资本这个概念,要从运动上才看得出来。资本家购买劳动力,拿货币出来投资,这个情节本身就包含增加价值的意思。资本家与小商品生产者不同,资本家手头的货币,一投资就变成了货币资本,生产出来的商品不是单纯的商品,而是包含了剩余价值的商品,所以变成了商品资本。因此,简单商品与货币流通变成了商品资本与货币资本流通。

在这里还要讲一件事情,第一卷讲货币变成资本,是由于购买劳动力。购买劳动力这个资本是可变资本。为什么叫可变资本?因为用一百元买进劳动力,生产的结果变成一百二十元,所以叫可变资本。购买生产资料的是不变资本。为什么叫不变资本?因为用一百万元买工厂,这工厂是不会增加价值的。这一百万元资本的价值是慢慢地转移到商品价值中去的。假设十次转移完,每次就只占百分之十;一百次转移完,每次就只占百分之一。这一百万元的资本是不会增加价值的。那么,既然不变资本投有增加价值,为什么又叫资本呢?这是因为,如果没有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就失去作用,只有劳动力,没有生产资料,是不能进行生产的。只有当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的时候,才能使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才能使资本增殖价值。因此,生产资料也就变成了资本,叫做不变资本。

我们说流通只是纯粹形态变化,不增加价值,那么是不是说流通关系不大?我们说增加价值靠生产过程,那么是不是说只要把生产过程搞好就行了?不是的。

3.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变化——货币资本形态,生产资本形态、商品资本形态,它们的循环与周转的连续性,它们的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不增加价值的流通,对于生产过程的价值增殖有很大的关系。产业资本有三种形态变化,即,货币资本形态,生产资本形态,商品资本形态。离开这三种形态变化,就没有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存在于这三种形态之中,要么采取货币资本形态,要么采取生产资本形态,要么采取商品资本形态。又不是货币资本形态,又不是生产资本形态,又不是商品资本形态,就没有产业资本了。所以,产业资本这个名称,就说明三种资本形态的循环和周转的连续性。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或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或由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是连续的。更重要的是,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变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流通过程虽然不会增加价值,却对生产过程的价值增殖有重大影响,就是在于产业资本的三种形态变化的相互制约性,相互依存性。就是说,卖不出去不能生产,买不进来也不能生产。买不到生产资料、劳动力不能生产,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也不能生产。因为它们是相互制约的,所以要从运动来看流通过程。没有流通过程,也就没有生产过程,单纯搞好生产过程的想法是不对的。

4.在增殖价值的生产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生产资本是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在实现价值的流通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生产资本,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可变资本包括在流动资本中。

从生产角度看,生产资本里头包括两个因素,物的因素是工厂、机器、原材料等;人的因素是劳动力。在增值价值的直接生产过程中,我们看到的生产资本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实现价值的流通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从生产过程中看,那一种资本增殖价值,那一种资本转移价值,在此基础上,再来看流通过程,是否还是那个东西。从流通过程看,价值是一次转移,还是多次转移,即是流动资本还是固定资本。机器、厂房,工具,都是固定资本。固定资本要经过好多次数、好多年才能把价值全部转移过去。原料、燃料、辅助材料,都是流动资本,它们是一次就把价值全部转移过去。在这个范围内,可变资本(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也是流动资本,从流通过程来看,它也是流动的。因为在消费劳动力的一次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东西,劳动力已经把其价值再生产出来了。所以,从不同角度看,资本有各种区别,这种区别关系很大。资产阶级经济学者,没有一个人搞清楚这个区别,他们总是把不变资本同固定资本扯在一块。马克思把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分开,再看生产过程的资本是怎样的性质,流通过程的资本又是怎样的性质。如果混在一块,就没办法研究。

5.整个资本周转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速资本积累,不但要尽可能缩短流通过程的时间,减少流通费用,而且要尽可能缩短生产过程的时间,不断更新固定资本,加速流动资本中的可变资本周转,同量预付可变资本就可以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因此,资本周转愈快,愈能加速自己的积累。如一个企业一年周转三次,另一个企业一年周转一次,它们的资本的积累就不一样。资本周转得决,积累就快;资本周转得慢,积累就慢。所以,资本家为了加速资本积累,就从两个方面努力。一个是尽可能缩短流通时间,一个是尽可能缩短生产时间。要尽快地买到生产资料,劳动力,尽快地把商品卖掉。如果在流通过程中,把买的时间耽搁了,把卖的时间又耽搁了,流通时间拉长了,就会积压资本。还有,流通的时间拉长了,货卖不出去,生产又要继续,就要借一笔货币资本来买原料。这样,对货币资本的需要量就更大了。所以,买卖虽然不增加价值,但买卖约束着生产过程。只有尽可能缩短流通时问,尽量减少流通费用,才能维持生产的正常进行。

为了缩短资本周转的时间,不但要加快流通过程,还要加快生产过程。资本主义国家现在所搞的“合理化”,就是使它的生产技术更好,更完善,使一切东西更快地生产出来。有几个国家的工人在与“合理化”作斗争。如日本的煤矿资本家搞“合理化”,使煤矿的生产技术更加机械化,工人大力反对。为什么工人要大力反对?因为“合理化”了,资本家就要解雇一批工人,工人又要失业。社会主义国家的工人欢迎技术改革,因为技术改革可以减少劳动时间,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生产过程时间,为国家创造更多财富。

6.固定资本周转与经济危机。马克思指出:固定资本周转是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危机的物质基础。马克思当时用了这些名词:资本的停滞,资本的相当活跃,资本的异常激动,危机。资本主义经济就是这样运动的。我们从反对资本主义的立场讲,叫危机,资产阶级却抓住循环中的另外一点——繁荣,叫做景气。观点不同,看法也不同。这个危机有四个阶段:停滞,慢慢活跃,很繁荣,危机。资产阶级回避危机这个名词,老找繁荣这个名词。现在美国、日本有许多机关都在研究危机这个东西,但他们不叫“危机研究所”,而叫“景气研究所”。研究什么?研究危机是怎样产生的。资产阶级研究这个东西,当然很困难。资产阶级不肯承认私有制度是产生经济危机的根源,仅仅是从技术角度看同题,所以不能解决经济危机的问题。

7.个别资本与社会总资本运动的联系与区别。社会总资本运动是在个别资本运动的基础上进行的。但是社会总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是不同的。

个别资本的运动是从货币资本与生产资率的循环出发,社会总资本运动必须从商品资本的循环出发。为什么社会总资本运动必须从商品资本的循环出发,因为在这个运动中,不但要求与商品的价值补偿相适应,还要求与它们的物质形态更替相适应。比如说,我们现在的再生产,每年国家都有计划,如准备投资多少,工业投资多少,农业投资多少,这是从价值出发来讲的,从货币资金循环出发来讲的。但是这还不够。假如,假定在工业上投资一百万元,在农业上投资五十万元,还要从物质形态上来讲,工业,农业的生产资料从哪里来。就是说,不仅仅要有多少资金投下去,还要求投下去的货币价值有实在的物资相适应、相配合。

农业生产上要的东西,与工业生产要的东西又有不同。所以,仅仅从货币资本的循环出发,不能讲社会总资本运动。马克思讲社会总资本运动中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再生产不仅是价值问题,而且要解决物资问题。

8.社会两大部类的生产(生产资料与消费资料的生产)。

上面讲到社会总资本运动要解决物资问题。马克思把社会上千百万种物资分成两大类,一类是生产资料,一类是消费资料。这是最高度的科学概括。当然有些消费资料也可以用作生产资料,如粮食是消费资料,当作种子消费时却是生产资料。社会总产品分为两大类,那么社会生产也就分为两大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类的生产,每年都要求平衡。

9.在简单再生产公式上要求两大部类的生产相适应,要求第一部类的全部生产资料与第一部类、第二部类的生产资料相适应,要求第二部类的全部消费资料与全国国民收入相适应。

10.在简单再生产公式上展开的扩大再生产公式。

马克思提出的简单再生产公式是假定今年生产出来的东西,有多余的全部消费掉,明年是在同样规模上进行生产。这种生产叫简单再生产。如果今年赚的钱,不全部消费掉,而是把其中一部分拿出来投资,用于再生产,这就叫做扩大再生产。马克思指出,如果在简单再生产上能够做到平衡,两个部类的生产相适应,那么扩大再生产的问题就容易解决。

11.即将在第三卷看到的资本主义的无政府生产状态,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的致命的矛盾。

在资本主义社会,有千百万个独立生产者,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在这个条件下,要使价值消耗相互补偿、相互符合,要使物资更替相符合,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矛盾。根本矛盾就在这里,生产不是为了需要,而是为了谋利。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就很容易和消费脱离,与消费不相适应。资本主义社会的广大消费者是劳动人民。工人阶级要为资本家做两件事,一件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一件是为资本家消费商品,使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这两者是相矛盾的。因为工人为资本家生产的剩余价值多,资本家剥削工人就多,工人为资本家实现剩余价值的能力就小。工人阶级要为资产阶级生产剩余价值,还要为资产阶级实现剩余价值,这个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能解决的。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王亚南:《资本论》第二卷的要点-激流网(作者:王亚南。来源:《关于学习资本论的几个问题》,激流网整理录入,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