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11月29号马云在乌镇高调说出那句“一个月挣一二十亿的人其实是很难受的,一个月挣一两百万的人那是相当高兴。”的新金句之后不久,京东董事局主席刘强东在12月4号的乌镇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就暗怼了马云,顺带了怼了一个亿小目标的主角王健林。

让我们看看这位CEO是怎么说的,“中国还有几千万人极端贫困,这是富人的耻辱”。只是听完这句话,你可能也会被他的平等精神和凌然大义所感染,当然,不只有你会可能这么想,下面这位教授对这段话的评价就更高了。

双赢的背后——电商资本参与扶贫的利益逻辑-激流网       看哪!这是多么高的评价,显现着共产主义的光芒,仿佛但凡是在大会上说两句关爱人民群众的好话,就能成为无产阶级革命家了。评论区的回复:“他们都是绝顶聪明的人,财富真的是智慧的回报。”更有点让人难以相信博主竟是一位兼通政治经济学的教授。

抛开这一切言论不提,刘强东等资本家,究竟是出于什么目的投资扶贫,出于什么目的加入这场席卷全国的扶贫大潮,这行为背后的资本逻辑,恰恰是我们想要去剖析的。

“扶贫”背后的巨大利润

我们常说,资本总是逐利而行的,这不仅是每一个身处市场经济浪潮中的人的直觉,也被政治经济学严谨的论述所证实。如果你发现,资本好像不求回报地投往某个领域,某个区域,那很有可能只是你没有发现这个领域的利润点,比资本鹰犬们的嗅觉晚了半分。

对于电商来说,交通和信息等条件在社会生产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显著的改善,广大农村的市场潜力尚可挖掘——那里有着大量亟需销售渠道以实现价值的农产品。我国2016年的城镇化率仅为53.7% 1,仍有近一半人口为农村人口,但农村网民的占比仅有26.9%2 。这其中将近20%的差值,对于紧密依赖互联网生态盈利的电商而言,是个不可忽视的增长点。同时,大量的农产品,特别是优质但却缺乏上行渠道的农产品,与电商平台的合作更是一拍即合。

京东生鲜事业部运营总监储著鋆在今年七月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曾说:“……2016年底,京东与东港就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首轮打造的“东港草莓”品牌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东港草莓在京东的售价是30多元一斤,超过北京市场平均15元一斤的价格。但由于品质口感非常好,上线之后迅速成为了网红热销品……农产品上行是京东生鲜的重点发力方向。”京东高管所举的案例,只不过是农村电商市场繁荣的一个形象缩影,早在2015年,农村电商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530亿元,并预计在2016年达到4600亿,将成为零售电商市场新的增长点3

政府和资本的合作——利润放大

在资本涌入农村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政府和资本的高度合作。

2016年1月22日,京东跟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签署了《电商精准扶贫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在发布会上阐明了京东加入的理由和合理性。而在这之前一年的11月,国务院也发布了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将电商扶贫正式纳入精准扶贫体系,提出加快贫困地区的物流体系建设。就在前文提到的采访中,京东生鲜事业部运营总监储著鋆还说,“中国有很多地区有很好的农产品,但并不是都被人所知,京东希望通过与各地政府的合作,把优质产区的优质农产品卖往全国。”

那么,在这场资本和政府的合作之中,地方政府究竟扮演了怎么样的一个角色?

首先自然是作为产业的引进者和产品的提供者的身份。乡村的小农经济在市场体系中处于严重的弱势地位,只能尽力以差异化产品争取高端市场,虽然这不过像是一整个庙的和尚抢一碗粥。当地方在扶贫的政策指挥棒下一窝蜂地钻进发展特色农产品之后,随之而来的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在泛滥的“特色”产品中杀出重围。在这种背景下,电商也就成为了救世主一样的存在,而处于供过于求的买方市场的电商也可以从容地挑选最适合盈利的产品套取利润。

“东港大米、东港草莓、东港梭子蟹、东港大黄蚬、东港杂色蛤等农产品很早就成为了国家级的地标性产品,但是,由于过去没有进行品牌化和产业化运作,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互联网和电商无疑打开了一道大门。”时任东港市市委书记杨乃文的这番话也正折射现有环境下地方政府和电商合作的关系。

其次就是作为国家扶贫补贴政策的执行者。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旗之下,我们发现,有许多针对民营企业雇佣建档贫困户的补贴政策。对于包括电商在内的资本来说,一个极为有利可图的局面也就形成了,无论是雇佣这些农民做任何工作,本身也就只需要付出相对极为低廉的薪资水平,享受贫穷带来的人力红利,如今更有国家专项政策补贴,确实是锦上添花,资本大鳄们也就当然蜂拥而入了。

双赢的背后——电商资本参与扶贫的利益逻辑-激流网   某省的扶贫补贴政策

一边倒的舆论——资本下乡是谁的施舍

在理清了电商资本下乡的逻辑之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背后的利益链条:

一方面依托于广阔农村尚未耕耘过的商业土壤所蕴含的巨大增长潜力,另一方面又有地方政府在扶贫政策下的优惠政策和补贴。电商资本下乡,无论他是否打着扶贫的旗号,都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资本交易。

“刘总在内部说过很多次,如果只是考虑成本和利益,我们就不会来做扶贫这件事。”京东执行副总裁蓝烨说,“但这绝对不仅仅是公益的,农村市场就摆在那里,我们必须提前投资。”

从这位高管略显矛盾的发言中,显然可以发现,刘强东作为大众认知中京东的代表,他的言行都和他的“脸盲”论、马云的“乡村教师”身份是一个性质,早就成了企业营销的一部分,越是大场合炮就打得越响,吃瓜群众还是反着来理解比较好。

资本为了逐利而精明地选择自己的目标,把触角伸向每一个可能的角落,还努力拉拢地方政府扩大利益集团,因为如果不这样做,就要面对无法续命的危机。

目前看来,在京东对农村地区的投资中,资本家从中获取可观的利润,地方政府发展了地方产业,记下几笔亮眼的功绩,广大农民也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收益,这个三角结构似乎运行得还颇为稳固,然而我们一定不能忘了这里面的利益失衡。京东的“扶贫”只是做了供应渠道上的转换,并没有给整个农产品市场创造新的需求,有人被“扶”起来了,自然就有人跌下去;那些被放弃的供应商或许因为产品单一或价格过高,或许因为没有政府介入的优厚条件,又或者只是缺乏“贫穷”这一要素作为卖点,便只能另寻他路了。

京东大可以在商品界面里加上“扶贫”两个大字唤起消费者的善心,然而对消费的刺激总是敌不过产量的过剩,消费者的胃口和钱袋都不会无限制地膨胀下去,京东可以在新的商机面前大费周章,当然也能在利润见薄时抽身而退,留下农民无能为力地吞下市场风险的苦果。

最为重要的是,农民以低廉的价格把农产品卖给企业的时候,他们仍然处于产业链的最底端,将自己生产的剩余价值贡献给下游的资本巨鳄。恰如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大举投资不只像国内媒体宣传的那样宏伟而仁慈,而是引发了许多地区居民的激烈反抗,在资本主义关系下,贫困者不过是获得了被直接剥削的机会,却没有主动翻身的可能。

这样的剥削关系,却还因为大佬们扶贫的幌子,收割着舆论支持、口碑和道德制高点,而这些,不也是从这些所谓被扶贫群众那里创生出来的吗?在今天,资本已经愈发发现,这些舆论上的“剩余价值”——口碑,企业道德,信誉等等,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变现潜力。

这也是现代资本,二战后的资本主义想要去做的一件事情,他想给资本、资本主义以体温,但是如果你有一把镰刀,去划开资本的动脉,你就会发现,流出来的还都是冰冷而且污秽的血。

1.来自国家统计局·

2.来自《第四十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3.来自京东大数据和京东云提供数据支持的《2016中国农村电商消费趋势报告》。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双赢的背后——电商资本参与扶贫的利益逻辑-激流网作者:斯星。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