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经过宣传限缩,穷人受苦的新闻仍然时常出现。对这样的信息,不同的人会产生各异的认识。有的人认为可怜,有的人感受到悲哀,有的人觉得这是动物社会中的必然,有的人悲叹这是前世造孽太多所以福报太少,更有些人认定穷人不好好干活,活该受罪。类似的多元认识还有很多,基本上都表现为“一事诸多观点”,如同苏轼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为什么对相同事实,会产生如此多元认识?

阶级意识:穷人与富人难以跨越的鸿沟-激流网

一、阶级意识及其特性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意识被物质决定。现实来看,利益是物质的集中代表。也就是说,物质利益决定意识,什么样的利益决定什么样的意识。按照利益获得路径,不同人群对利益占有层次和程度不同。由此形成的各种人群,集中表现为阶级。这样,被利益决定的意识,就因为代表利益的阶级的形成,而被固定化为阶级意识。由其根源所在,阶级意识的内容主要有:1、维护本阶级的生存条件;2、维护本阶级的生存地位;3、改善本阶级的生存现状。

一般情况下,阶级意识往往松散。特别是在社会矛盾并不激烈的古代,社会阶级划分较为简单,与之相应的阶级意识也比较松散。再加上思想认识水平较低,往往只有到了组织化阶级反抗的阶段,阶级意识才会相对集中。随着社会日益复杂和发展,阶级意识逐渐呈现成熟化、深入化和裹纱化的趋势。也就是说,统治阶级越来越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并且能知道通过什么样的意识形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并最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作为对应存在,被统治阶级也越来越明白自己的根本利益是什么,以此作为核心又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反抗。

阶级意识,具有强烈的区隔功能。在现实生活中,有人常常埋怨谁谁瞧不起自己,以至于自己不再想与他交流,更不可能成为朋友。有时你与某个人交流,总觉得有很大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又从哪里来呢?从表面上看,好像是家庭教养、从小生长的环境以及个体天生的产物。但殊不知,这些因素实际上都是在特定的阶级环境中表现出来的。为什么会被瞧不起或者有距离感呢?究其主因,这就是阶级差距形成的阶级异质而产生的排异感。也就是说,任何个体的特性,客观上都是阶级环境中产生的。所不同的,就是特定阶级环境中的具体差别。

因为意识具有阶级性,所以追求一定目标的个体人,往往内在要求自己按照某些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阶级意识分为两大层面:清晰的阶级感情和明确的阶级观点。从广义上来说,明确的阶级感情,也是阶级意识的组成部分。因为生存条件同类,同属一个阶级的个体之间,就产生相应的阶级共同感。由此形成了较为稳固的阶级感情。俗话说,天下和尚是一家,讲的虽然不是阶级,但却可以被引申出共同的阶级情感。同一阶级中的个体,往往具有相似的某些意识特点。如多产阶级的人们,倾向于轻视无产阶级,具有强烈的高傲气质。不同的人往往产生意识感应性,对某些人觉得亲切或者疏远。其亲切或者疏远的根本原因,并不首先在于所谓的缘分,而是阶级同质或者异质。阶级同质的人,往往觉得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很类似,说话也比较契合。阶级异质的人,往往很难说到一起去,就会觉得有无形的藩篱在障碍着彼此,心里面总觉得隔着什么。隔着什么呢?就是阶级差别感。

明确的阶级观点,是自觉化的产物。这时已经不仅仅停留在感情这样的阶段,而是质变为自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面。也只有到了这个阶段,一个阶级才能表明是自觉的。如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提供了革命和建设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表明现代的无产阶级已经越来越趋于自觉。而自觉后的阶级,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他们已经知道自己的利益是什么,已经该怎么去奋斗。

同一个阶级的个体,往往直接分属不同的阶级部分,形成很多不同圈子。如在一定圈子内,一个人不被别人看得起,而他又很想被这样的人看得起,于是就会努力融入这个圈子,按照这个圈子的要求塑造自己,努力让自己具有圈子的特性。而这些所谓的圈子特性,本质上就是阶级性的小团体表现。这些小团体固然具有其圈子特色,如富豪俱乐部或者官僚俱乐部,实际上都是统治阶级的分支而已。也就是说,不论参加什么样的圈子,该个体都没有脱离阶级意识的范畴之外,本性上依然是同质阶级的不同小团体归属而已。

因之,不论从整体,还是从其内部小范围的角度观照,阶级的意识都体现出强烈的团聚性。基于团聚性,阶级意识往往表现出抽象统一的整体性。阶级意识是特定阶级的整体意识。也就是说,只有有利于保存阶级整体的意识,才能是该阶级的阶级意识的组成部分。损害该阶级整体存续的意识,都不可能是其阶级意识。由是以观,阶级意识是剔除不利于本阶级的意识个性后的整体意识存在。

这样,考察任何阶级意识,都应秉持整体判断这个基本原则,而不能抽取阶级意识中的例外甚至一定矛盾性的意识,来判断阶级的意识。表达阶级整体要求的意识,才是阶级意识。不可否认,任何阶级之中,都能出现反叛本阶级的意识粒子。或者在某个特殊的环境中,因为个体本性或者个体的特殊遭遇,在阶级内部也能产生其他阶级的意识,如贾宝玉的自由意识带有反叛封建统治的资本主义萌芽气质。但这样的意识或者片断观点,并不能称之为阶级意识,而仅仅是阶级意识中的例外。也就是说,不能用例外意识来证实或者证伪阶级意识,而应从特定阶级中绝大多数个体所拥有的意识状态加以判断。

由是以观,阶级意识具有稳定性。因为在特定时期内,生产力稳定,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利益分配路径稳定化。利益分配常态,是阶级意识得以稳定的根本条件。在利益分配稳定的前提下,稳固的资源得失感会造就相应的意识惯性,如一个万千宠爱集于一身的独生子,内心一定会造成深化的自我优越感,因为生存条件稳定而形成的阶级意识也必然由此而稳定续存。

因为利益路径稳定化,必然催生阶级固化,进而使阶级意识稳定化。在社会转型期间,往往可以实现较大幅度的阶级流动。但在社会转型完成进而稳态化之后,阶级固化也随之逐渐形成。特别是在古代社会,虽然某些政权为实现优化统治,可能会采取一定措施,如中国古代的科举制,来促进一定程度上的阶级流动;但总的来说,社会流动仍然很少。相对于基数庞大的底层来说,阶级上升渠道仍然非常狭窄,进而使整个社会板结化。特别是占据社会高位的统治阶级,因为社会财富极为稀缺,统治阶级的扩容空间相当有限,而更容易通过固定化的利益分配模式,如各种特权合法化的法律规则或者礼制,实行阶级排斥,使阶级稳固化。

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日趋发展,阶级流动现象已经比较常见。如资本主义发达社会,往往成为与古代刚性社会截然不同的弹性社会。但相对于整个社会结构来说,阶级流动仍然比较薄弱。尽管社会流动加大,在上下互流的前提下,社会各大阶级人数基本上仍然能保持稳定。由此可以判断,不论古代还是现代社会,阶级一旦形成就趋于稳定。

由上述,可以认定阶级成分往往分为两类:固定阶级人和流动阶级人。固定阶级人,就是基本上固定化的本阶级的成员,也可以称之为阶级本位人。阶级本位人,又可以分为两种:天生阶级人与惯性阶级人。所谓天生阶级人,即其个体自然素质和家庭地位符合本阶级要求,如在奴隶社会中,奴隶的儿女也必然是奴隶,即天生奴隶。惯性阶级人,即也许可能实现阶级流动,但因为时机所限,迫于习惯而成为本阶级的固定成员,如一个很具有商业头脑的贫农,在实行改革开放时已经五六十岁而不再适合创业,也就只能根据惯性去做普通的底层农民。流动阶级人,则其虽然现在是本阶级的人,却很可能变成其他阶级的个体。特别是对于新近成为本阶级的人来说,往往可能因为其基础还不巩固而更加可能实现阶级地位的反弹。假设一个被抛入无产阶级的资本家,会因为离过去资本家生活地位和经历仍然比较近,也仍然拥有不少有利于经营的社会关系,而更容易流动出无产阶级的队伍,甚至再次成为资本家。如果在无产阶级队伍里待久了,可能就会形成阶级习惯,尽管不甘心,也只能做一个惯性的阶级人了。而在阶级间隔时间久远之后,高位阶级的意识引力就会随时随代而不断下降,使得其本身或者他的后代因为惯性,而成为固定阶级人。固定阶级人的存在,是某阶级保持稳定的基本盘所在。而流动阶级人则是本阶级的变量所在。总体上来说,阶级仍然是稳定的,即阶级人群和数量大致稳定。

在阶级稳定的前提下,阶级意识也必然因此而稳定。阶级意识,一旦形成就不容易改变,就会获得某种相对独立的外观。这种意识独立性一旦形成,就使人们把它可能当成独立存在,以至于更容易从意识本身出发来考察该意识,并注重从意识的改变切入来筛选更为准确的意识。虽然这种筛选,是本能推动下的模糊感应的结果;但其筛选时常趋于正确的事实,客观上加强它的存续。

但仍然应该注意阶级意识跳离的意识异位现象。客观上,某个阶级在其意识稳定的前提下,往往存在意识跳离,即本阶级成员拥有其他阶级的意识,诸如贫农具有地主意识、贾宝玉具有底层意识等。由此可知,阶级意识又分为本位意识和他位意识(亦可称之变位意识)。如果他位意识的力度超过本位意识,则会实现阶级意识的异化,即本阶级成员拥有其他阶级意识的自我悖反现象。因为对资源分配的优势认可始终存在,阶级意识的上行可能往往要大于下行可能,即下层阶级人更容易产生趋向于上层阶级人的意识,而上层阶级人往往需要在制度转型的激烈时代,因为个体化经历独特锻造或者智慧激励才能实现,如秋瑾的底层革命意识,就是在晚清时代因为认识到社会变革的趋势才具体实现的。所以,因为资源分配的优势变量始终存在,意识上行是常态,而意识下行则是特态。对权富阶级来说,奢侈和糜华具有普遍性,而勤俭节约则显示出更多的个性与教育含量,以至于在相对值的比较下,人们常常为权富家庭的孩子拥有底层意识而感叹甚至赞叹。

必须强调,阶级意识飘离与阶级流动并不必然正相关。意识飘离的个体,却可能是本阶级的固定阶级人。流动阶级人,一定会出现阶级意识飘离,但出现意识飘离的人,却并不必然导致阶级流动。随着现代社会阶级流动性越来越强,阶级意识会呈现出空前的复杂性,而脱离过去那种单一、单向固定的统一意识。作为结果,固定化的阶级意识会逐渐增加流动性的弹性意识成分,从而使阶级意识显得疏松。

阶级意识:穷人与富人难以跨越的鸿沟-激流网

二、阶级意识的考察

基于上述,考察某个体的阶级意识,首先要从个体的经济基础即主要财源着手。一般来说,一个人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会有什么样的阶级意识。对阶级意识来说,经济基础是其决定性的变量。其次,还要看其不同阶段的经济基础。最主要的,在其生长的关键阶段,即个体意识形成的喷涌阶段,他具备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深刻而且真实地把握他的阶级意识。再次,该个体的家庭遗传也是重要变量。如一个人在其生长的关键阶段,虽然是无产阶级的经济基础,但是其家庭遗传却是地主阶级的,那么他在具备无产阶级意识的同时,很可能同时被图染上地主阶级的阶级意识,甚至如果其最近的先人是地主,则其地主阶级的意识将很可能占据主导地位。所以,必须考察该个体就近的阶级意识,才能更加明确地认定他现实中的阶级意识。最后,他的生长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什么样,也对其阶级意识的形成和塑造起到一定作用,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起到决定性作用,如出身地主家庭的秋瑾,最终却反抗地主的封建统治,其阶级意识就是她的生长环境和所受到的教育密切相关。由上所述,一个人的阶级意识,是立体化的主辅多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简单地根据某一个变量而决定其阶级意识的方向和具体含量。

因为每个人都在经济结构之中,所以也都在阶级意识之内。所不同的,自觉的人能够认识到这一点并按照自己的阶级基础来思考和行动。而很多人却会偏离这个经济基础而被其他并不符合其阶级基础需要的意识所影响,进而在意识上呈现出强烈的矛盾性的迷茫和行为乱撞。很多人在社会中生活,基本上都是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因而是被动的,不自觉的。所谓自觉,就是知道自己所处的阶级地位,并且根据这种地位,自己应该追求什么,在什么时候追求什么样的目标。对个体人来说,只有阶级意识清晰自觉,他才是成熟的。因为自觉,他会清晰地知道自己的限度,自己要追求什么,怎么样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要想在阶级意识上自觉,必须首先认识到自己的经济基础是什么,以及自己在现实的社会结构中能够改善到什么程度。要想达到阶级意识的自觉,不仅是个体人的事情,很多时候也是该社会结构中阶级斗争的结果。对统治阶级来说,它总会控制整个社会意识的生产和传播。如果某个意识不利于统治,即使能够推动个体人走向自觉,它必然要被统治阶级所限制。最明显切近的例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虽然马克思主义能够促进无产阶级走向自觉,但是资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他们总要利用各种机会与可能,利用各种手段阻止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成型与流传。

此外,影响阶级意识自觉的,是阶级斗争。因为利益对立,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始终处于斗争之中。在缓态阶级斗争阶段,阶级意识还可以比较松弛而茫然。一旦阶级斗争发展到严酷时期,谁为哪些利益服务和奋斗都是不可调和的。不同阶级的行动限度和真实目的,将清晰展露在社会面前。这时,阶级意识必然迅速清晰化,进而实现阶级自觉的意识挣脱。这时,再要求某阶级个体拥有其他阶级的意识,无疑是让他自杀。总体来看,阶级自觉是必然的。如现代社会中,工人阶级会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的阶级地位和改善地位的基本逻辑。

阶级意识:穷人与富人难以跨越的鸿沟-激流网

三、不同阶级意识的基本特点

作为阶级意识自觉的初步表现,必须认清楚不同阶级意识的大致分类。按照阶级意识的一般内容,结合具体的阶级划分,不同的阶级意识呈现出各异的特点,进而使阶级意识类别化。从整个人类阶级社会来看,阶级的意识基本上有三种:多产阶级的意识、少产阶级的意识和无产阶级的意识。(1)

多产阶级的意识,具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傲气。因为地位高阶,而且有充足的资源供养,由此而来的高位习惯,必会演化为内心自然而然的傲气。其傲气,分为外显的浅薄傲气和内隐的深藏傲气。深藏傲气的有产者,甚至可能表面上显得非常亲民,但心中却对普通民众筑起一道无形的鸿沟。他们的傲气往往表现为对关键事务、关键人员的选择上体现出来。但是,如果他们很注意给自己披上一层柔纱,就会找到各种理由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选择,如《红楼梦》中的贾母和王夫人,通过贾元春赐婚的形式来杜绝林黛玉入主贾府,而选择在身世和身家与贾宝玉匹配的薛宝钗,就体现出了深藏心底的傲气和排他。在等级社会中,很多傲气,往往直接通过礼制加以表现。现代社会中,傲气往往表现为金钱门槛形成的排斥性,以及身处高位金钱门槛内的优越感,表现为炫富等。

第二,蔑视劳动。多产阶级成员往往认为自己的财富地位来自于自己或者父母等先人的勤劳和幸运的致富机会。否认财富来源于劳动,否认劳动者养活他们,而主张他们养活劳动者,即往往有意抹杀他们的财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劳动的客观事实。第三,挑剔。多产阶级的意识的突出表现,就是挑剔。因为身处资源占有的高位,所以成员对自己的吃穿和各种用事,都有非常细节化的要求。集中表现为对客观事物的挑剔上,甚至对相关人也非常挑剔。多产阶级,总是挑别人的错,用所谓的高标准比照社会交往中的人和事情,进而在心中挑刺,认为不符合他们要求的人属于没有教养或者没有未来的种群。第四,媚上。多产阶级的成员很懂得阶级成员之间的配合。对有实际决定力的人,谄媚事之。这表现为媚上的本能。尽管他们在对无产者的时候,往往表现出强烈傲气,却无法在面对更有钱有势的人时依然保有个性自持。因为他们的阶级基础就是建立在强胜若汰基础上的,即让财富少、地位低的人服从财富多、地位高的人,是他们的阶级本能。所以,除非他们能登上社会顶点,否则,在面对上面的人时仍然会表现出天生般的谄媚姿态。第五,优越感。因为多产地位,必然产生社会优越感。其优越感往往变现为优雅(绅士)。培育优雅所应该具备的一切条件,都是多产阶级才能具备的。劳动阶级是不可能优雅的。注重吃穿的质量,是优雅生活的基本表现,它内在背反劳动阶级的粗鲁和天然。所谓的云淡风轻,不可能属于劳动人民。其他如刻薄与虚伪等,也经常在多产阶级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

少产阶级的意识,基本特点是:一,动摇。因为所处的阶级地位不上不下,可上可下,所以,少产阶级基本上就处于两种极端之间摇摆。因此,少产阶级的首要特点就是动摇。这种动摇,集中表现为纠结与无力感。他们一边争着能够跻身多产阶级的队伍,同时也必须竭力避免滑入无产阶级的深渊。随意,他们内心往往感到非常焦灼,眼神也表现出不安甚或凄惶。因为等待他们的往往是不确定的命运,由此产生的煎熬使他们时常动摇于两种命途之间。二,迷茫。因为阶级地位不巩固,没有确切的资源保障,所以面对世界的变化时,少产阶级往往感到迷茫,不知道自己未来的路将通向何方。少产阶级中,除非特别禀赋者能够跻身多产阶级范围之外,其他的阶级成员,基本上都要始终处于动摇和迷茫之中。因为很难实现整个阶级的上升,而只有极为个别的人才能实现提升,因此小产阶级意识中个体性会加强。作为结果,个人英雄主义会比较严重。又因为必须凸显自己的特色才能获得上升机会,结果往往形成个性化的风头主义。

无产阶级的意识,基本上有几个特点。一、忍耐。倾向于忍耐。因为阶级强势与弱势的持续存在,强势阶级往往具有外发性,弱势阶级往往内敛性。集中表现在,在强势阶级财大气粗面前,弱势阶级苦忍坚忍。二,忧郁。因为生存缺乏保障,现实中又经常受到阶级压迫,无产阶级成员必定忧郁。其阶级忧郁,往往伴随着痛苦、绝望和自杀。三,缺乏上进心。因为阶级固化,阶级流动的机会有限,所以无产阶级成员基本上不会为此奋斗。客观上表现为缺乏上进心。上进心只有对于那些接近上升而且可能上升的阶级,才是明显的。结合具体的无产者特性,可能也会产生稀有的坚韧不拔,它会产生追求成为人上人的后代。但那只是脱离阶级必然性的偶然。四,更加忠诚。因为阶级地位持续弱势,改善机会有限,不需要善变来变更人生道路,所以更容易忠诚于自己的社会关系,也显得更加长情。五,同情心。深受统治阶级的压迫,无产阶级更容易产生同位移情,进而产生同情心。这一点,与多产阶级的傲气和冷漠形成鲜明对比。

概而述之,阶级一定会产生自己的阶级意识。阶级意识具有界别性、整体性和稳定性。有什么样的阶级,就会有什么样的阶级意识,进而呈现出不同的阶级意识的基本特征。由此,不同阶级因为自己的意识趋向各异,对同一个社会事物必定有截然不同的认识。

注释(1)在此所说的无产阶级,并非马克思笔下斗争着的工人阶级,而是在任何阶级社会中处于无产因而被剥削和被统治的阶级。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阶级意识:穷人与富人难以跨越的鸿沟-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阶级意识:穷人与富人难以跨越的鸿沟-激流网作者:王耀海。来源:产业人网。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