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翼青年修炼手册-激流网

本文为笔者若干年来学习马列主义理论的一些心得体会的分享,试图总结客观规律,但免不了带有个人主观性,因此请读者奉行“拿来主义”原则:能用则用,不能用仅供参考,最重要的是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首先分享几点心得:

第一,理论学习,特别是左翼青年的理论学习,并不只是学给自己,也同时是为了进行宣传和普及工作的需要,因为贫瘠的理论水平是做不好思想工作的。从这点出发,左翼青年的理论学习便不能只顺从个人兴趣或喜好(只学自己感兴趣的或擅长的),而是根据宣传工作的进展,缺什么就补什么。

第二,理论学习,特别是来自国外的理论学习(马恩列斯),由于年代、地域和翻译等原因,对中国的读者来说有其天然的难度。从这点出发,我们在进行理论学习时需要做好难读、难啃甚至读不懂、啃不动的心理准备,要给自己“读不懂是正常的”这样的心理暗示,绝不因难而退、自暴自弃。

第三,理论学习,特别是自己此前从未接触过的理论学习,如一切陌生科目一样,对其的学习有特定的方法、规律遵守,也需经过特定的学习周期(疗程没够,病就治不好;同理,周期没到,理论也学不扎实)。从这点出发,青年在学习理论时一方面要避免毫无方法和头绪的一顿乱学;另一方面则在自己学习受挫时及时反思和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促改进,而不是直接否定自己的学习效果,认为自己笨,再学也学不好,也没必要再学了。

第四,理论学习,特别是内容丰富、含义深刻的理论学习,对其内容的理解可能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每个角度、每个层次的理解可能都只能了解到原文一部分的含义(层次越高理解的会越全面),而且受读者年龄、社会阅历、学习时长等因素的限制,每个人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只能理解到某一个或几个角度,达到某一个对应层次,只有经历漫长的理论——实践——再理论——再实践的过程后,才可能实现最全面角度和最高度层次的理解和掌握(类似“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种境界的差异)。从这点出发,青年在学习理论时一方面不要有“要读就要完全读懂,否则不如不读”这样完美主义的想法(在特定的角度和层次上只能是认识部分真理,不可能达到全部真理),否则会凭空给自己增加难度和压力;另一方面也不要自我限制,认为自己已对某一文本读过多次、完全掌握了它的内容,进而主观臆断,乃至骄傲自满(古人说“温故而知新”,随着实践的深入和自己知识、阅历的增加,很可能在后期阅读的过程中又发现自己以往不曾关注到的内容、对同一文本产生比此前更加深刻的认识)。

在上述心得的基础上,再谈几点具体的学习方法。

第一,制定大计划和小计划。所谓大计划即时间跨度较宽、内容较笼统的计划,比如一年的计划或一个学期的计划。而小计划是时间跨度较窄、内容较具体的计划,是对大计划的阶段性拆分,比如某一周的计划(按时间拆分)或读某本书的计划(按项目拆分)。

举个例子:马列主义的理论学习基本可以分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其中政治经济学又可分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当代经济形势与问题三个部分,而科学社会主义又可分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从空想到科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实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三个部分。小明在评估了自己的理论掌握程度后认为,制约自己目前认识提高的主要是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即自己清楚知道国情性质,也多少知道一些关于剥削、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政治经济学知识,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到底是什么样子、该怎么实现以及建设社会主义、以往的社会主义到底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以及以后又将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等问题一直不清不楚,虽然学过一点国史,但是学的非常粗糙,基本只是记了个结论,跟别人讲起来也非常简单生硬。小明认为对科学社会主义一块的学习和掌握可能关乎到自己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心,也关乎到自己以后的工作和成长。于是,他选择了科学社会主义作为自己接下来一年的学习目标,这就是大计划。

但是一年时间很长,不可能只空洞地定一个题目,必须有内容填充。小明于是在向学长学姐请教后锁定了如下任务:1、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经验(《获得权威》、《在地下》);2、俄国革命历史经验(列宁的若干重要著作——《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左派幼稚病》,斯大林编著《联共党史简明教程》、史料《苏联共产党历史》);3、马克思、恩格斯与机会主义斗争史。之所以只选了科社三部分中社会主义实践的内容,是因为小明考虑其余两部分(科社理论、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虽然重要,但不迫切,不构成自己目前最主要的认识瓶颈和工作障碍,因此可以先放一放,优先突破科社实践一块。接下来,小明对自己在一年中的学习任务做了大致规划:第一个学期,重点放在列宁单篇原著上,通读《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左派幼稚病》三篇文章,接着阅读《联共党史简明教程》,实现对俄国革命历程的初步了解;第二个学期,在前一个学期基础上阅读较为细致的《苏联共产党历史》(十月革命前部分),对俄国革命进行更加充分、深入的了解,接着学习在俄国革命经验启发下进行的中国革命的历史,特别是白区群众工作的历史,阅读《获得权威》和《在地下》两本书。考虑到自己平时还有很多事要忙,自学理论的时间较为有限,很可能在完成上述计划后就没有多余时间了,因此马恩与机会主义斗争史便暂时搁置,不列入计划。

之所以要在第一个学期先读单篇原著,再读全面历史,是因为小明认为单篇原著与具体的历史时段、事件结合更紧密,叙述更生动形象且有说服力,但也因此观点偏零散化、碎片化,难以形成完整的历史脉络和框架,如果先读《联共党史》再读列宁原著,那么固然是在初期降低了阅读难度(《联共党史》比原著易读),但整个学期下来却只能记住最后阅读的原著中的碎片化结论,而初期阅读的党史脉络早就忘记了;反之则不同,先以原著将自己带入历史,以更鲜活生动的案例和叙述理解当时发生的一切,再通过党史学习将碎片化的映像串联起来,形成全面、完整的历史脉络,建立初步的历史框架。这样,虽然到学期结束时早先学的原著内容全忘了,但是已经形成了整体脉络,思路已经比一学期前清晰多了。

这些就是小计划。以上小明的例子是从项目上来拆分大计划的,还有一种方式是从时间上拆分大计划,比如规定一个学期中这几周读什么、下几周又读什么。究竟是按项目拆分还是按时间拆分或者混合拆分,取决于个人的习惯和偏好。

之所以需要大计划,是因为需要准确理解和评估个人当前的理论掌握程度和短板所在,确定某一个较长时期内努力的大方向;而之所以需要小计划,是因为要避免大计划流于头脑和口号,就必须将之做时间或项目的具体拆分,从而便于后续制定更确切的实施方案并付诸实施(小计划相当于是大计划与实施方案之间的中转环节,没有这个中间环节,一般人很难直接从大方向制定出详细方案来,除非你天资异常)。

第二,制定合适的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要在小计划的基础上精确到天,一种是累积式的,第一天做什么,第二天做什么......最后一天全部结束;另一种是重复式的,每周一做什么,每周二做什么......每周日把一周的任务结束,下一周再开始依次重复。后者较适用于时间安排规律并且已经有较多安排的人,比如大一、二、三学生和在职人员。大一到大三课业较多,且课表固定,可以根据每周课表把自己周内每一天的课余时间量、课余时间段等计算出来,设置恰当的安排,之后便周周固定了。前者适用于时间安排不规律且自由程度较高的人,比如大四(及部分不考研的大三)学生。因为每天没有固定安排,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自主设置每天的任务,逐天累积以至完成。制定方案因人而异,且太过具体不方便举例,以下仅谈几条注意事项:

1.进阶。一般规律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简单)到繁(复杂)。进阶次序的设置意味着不可跨越,否则如果由难到易、先深后浅、先复杂后简单,通常都是费力不讨好。

2.辩证法。虽然通常在难易、深浅等阶段上不能随意跨越,但就现象与本质、理论与运用、原因与结果等问题上却是可以相互转换、交互强化的。这是因为这些范畴并没有固定的难易程度,很多时候不存在其中一项是另一项的更高阶段的关系。举个例子,“现象”看起来没有“本质”高级,但是精通某一领域的现象未必就比只是模糊认识到它的本质要低级(就像古代人不懂科学,但是懵懂中发现了物质和变化的奥义,有朴素辩证的唯物论;近代人详细研究了各门自然科学,却在把握本质上出了问题,走向了机械论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那么难道能说抓住了本质的古代人比把握了现象的近代人思维更高级吗?)。在生活中,一个生活经历丰富但是没读过多少抽象理论的老农可能比一个学了系统理论却缺乏社会阅历的大学生更对社会有真知灼见。这就是说,制定学习方案时不一定要遵循先了解现象再总结本质或先学其理论再推其运用的顺序,完全可以倒过来,先给出一个简单或抽象的本质(或是对本质形成一个简单和抽象的理解),再到丰富的现象中去求证、理解和深化本质(或是对本质进行更加生动和深刻的理解),等等,或者是采用更加复杂的本质——现象——再本质,或现象——本质——再现象的模式,形成相互转换、交互强化的效果。

3.宽紧。指的是实施方案的松紧度,一般要适度宽松,否则遇到不理想情况很容易执行不下去(这种情况又时有发生,难以避免)。适度宽松的意思是既要给自己做临时性的调整留有余地,又不能过于宽松,导致方案缺乏约束力,难以鞭策自己用功执行。总结起来,实施方案制定的原则是:可操作性(有具体方法)、可实现性(目标符合能力)、鞭策效果(有督促和提高作用)、留有余地(不可过于紧张以至无法进行临时调整)。

4.原则性与灵活性。处理好整体计划的原则性与具体方案的灵活性、长期时段的原则性与短期时间的灵活性、最终效果的原则性与落实进度的灵活性之间的关系。仅解释最后一个:最终效果的原则性指我们制定计划及方案的最终目的——增加认识、提高自己,不是为了计划而落实计划;落实进度的灵活性指在落实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或追赶或拖延的调整,不必完全按照计划的进度来,也不必因未能完成计划的进度而灰心丧气,要记住计划只是实现的手段,所要实现的目的还是增加认识、提高自己。如果目前的方案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得到较大程度的落实,但是哪怕我们现有的进度只是比实施之前超越了一点点、只是增加了我们一小部分的认识,那么也是成功的,值得肯定的。

5.点面结合。主要指整条快时间和碎片化时间的结合与利用,连贯性内容与穿插性内容的结合与利用。前者意味着零散、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被重视和利用起来,后者则是说在学习某一固定主题的一整段时间内可以灵活穿插进若干其他主题的内容(但不能多),以开拓视野、缓解疲劳。

第三,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方案因人而异,方法就更加因人而异。以下说几条我个人比较认同的方法:

1.艾宾浩斯记忆法。其原理为“遗忘率随时间的流逝而先快后慢”(详细可查百度百科),直观的反映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此方法的核心结论是学习过程结束后知识会在最短的时间内遗忘掉,因此需要及时复习和强化,促使瞬时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不要光看光读,也要经常性的动手总结和梳理,做读书笔记、写读书报告是很好的巩固学习效果的方式。

3.就学习中出现的疑问要及时进行记录(抓住瞬时灵感),以免忘掉,待之后有合适的机会再找人询问。

4.先自己解决,再找他人。养成遇到问题自己先查资料的好习惯,不要轻易问别人,否则容易养成对别人的依赖性并可能受到对方不正确观点的误导。很多问题其实自己查一下也就明白了。

5.用好书签,发挥大作用。很多人都有看完一段内容后很快就忘记的习惯,有的人不得不每次都翻到最前面重新看,结果一直看不完。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技术手段就是书签。看完一部分便把书签插上去,下次打开直接从书签以后的内容开始,绝不退回到前面去。因为前面的内容只是看似忘记而非真正忘记,你能够读下去,说明文章的分析思路和基本结论你都已经接受了,潜移默化之中已经理解了作者的逻辑,所遗忘的仅仅是对分析思路的展开和对基本结论的论证(虽然这些占据了绝大多数篇幅)。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在之前结束的位置继续往下读,而且会越往后越省力。书签就是强迫自己不断开始新内容的技术工具。

最后,学习是一项长期反复的过程,不能有急功近利的心态。试图读一次就全记住、全理解的想法是错误的。如果对于社会科学的东西看一遍就能记住,那么当年高中时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同学不选择文科了(抛掉文科不好就业的因素),很多人不愿意学文不就是因为背不过、记不住吗?中国近代以来大概也就是钱钟书有“照相机式的记忆力”,过目不忘,不过这种人少的可怜。学习不是立竿见影,而是长期熏陶积累。有时候结果重要,有时候过程也同样重要(当然,过程也是一种结果,没有完全无结果的过程),让我们下定决心、摆正心态,去争取结果、享受过程吧!

原标题:青年如何学习:马列理论学习方法分享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左翼青年修炼手册-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左翼青年修炼手册-激流网(作者:破折号。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