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发现了一个现象,无论是我220斤,单身25年的舍友小明,还是公司里公认的女神小美,都给自己加持了一个新的称号:肥宅。
每当我为了减肥不吃晚饭的时候,都能看到他们发这样的朋友圈:“今天又叫了心爱的肥宅快乐饼,一个人就吃了12寸呢!” “下雨天,肥宅快乐鸡和肥宅快乐水更配哦”,每次看到这样的朋友圈,我都馋得胃里直反酸水。
在被迫陷入点外卖与不点外卖的伦理困境之时,两个哲学问题也不由得浮上我的心头:
“小明你原来不是最讨厌别人叫你肥宅了吗?怎么现在自己叫起来了?”
“小美你体重不是才92斤,衣服都买XS的吗?跟肥宅也不沾边啊?”
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管自己叫肥宅啊?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决定先从历史的层面入手。
1、肥宅的历史进程
“宅”这个词来源于日本。日本有个词叫“OTAKU”, 表示对对方尊敬, 相当于 “阁下”的意思,上个世纪80年代,这个词在ACG文化中衍生成“御宅”的意思,中森明夫在1983年中期《「御宅」の研究 》专栏中正式使用了这个词,奠定了御宅族兴起的基础。
2007年,受台湾文化影响,“御宅”这个词衍变成宅男和宅女传入中国,一下就引起了巨大的共鸣,无论是八零后还是九零后,纷纷宣称自己终于找到了组织。
还记得那一年,就连跟宅男没有半点瓜葛的周杰伦都在那一年出了一首叫做《阳光宅男》的歌:“钥匙挂腰带皮夹插后面口袋,黑框的眼镜有几千度来海边穿西装裤。”
当时我还小,每天在上学路上听着这首歌,对身边正在吃炸串的小明说:“哇!天天在家呆着,宅男的生活真的是太美好了!”
小明却很鄙视地说:“囧,你天天在家,能吃得着这么好吃的炸串吗?况且谁挣钱养你啊?”
转眼之间,十年过去了,小明的顾虑已然不复存在,但宅男,也不是曾经的那个宅男了。
2、真假肥宅
十年前,大家提起宅男的时候心里的画像可能都是特清瘦、特虚弱,戴个黑框眼镜再配上不羁的长发,就跟新裤子乐队主唱彭磊似的。
原来印象里的宅男都是这样式的,颓废中带着帅气
可是十年后,大家提起宅男,心中往往会浮现出一个不修边幅的油腻肥胖男孩,甚至现在连宅男这词都没人用了,都直接说“肥宅”。
现在典型的肥宅是这样式的
这是为什么呢?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精神层面:据我分析,十年之前宅男的爱好还比较单一,也没有那么多社交的渠道,大多是游戏和动漫的爱好者,许多人就是因为沉迷《梦幻西游》和《魔兽世界》,喜欢在业余时间玩网游,除了游戏的时间也会和朋友家人们见面。
但随着媒介的发展,宅男群体的爱好在如今这个时代变得更多元化了。
比方说,一个热爱游戏的宅男,把《GTA5》打通关之后可以轻松在steam成千上万游戏里找到自己喜欢的另一款;一个喜欢动漫的宅男可以同时在视频平台上追十个新番;一个迷恋手办的宅男可以在淘宝上购买最新发售的周边。
对于每个真肥宅来说,这样的环境可以让他们一年足不出户
因为互联网已经发达到很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满足自己的爱好,所以过去从二次元中衍生出来的宅文化,逐渐发展出包括“异次元宅、技术宅、美剧宅、漫威宅”这样的分支,人人都可以宅。
其次是饮食结构的改变:这两点外卖的发展不但给了肥宅们足不出户的条件,也让越来越多不是肥宅的人有理由宅在家里。而外卖为了好吃,一般在制作上都是高油高盐,天天吃外卖,你很难不发胖,胖了之后你很难不油腻。
最后是情感层面:为啥二次元的色情业这么发达呢?因为大多数宅男本来就内向,而肥宅们就更不受姑娘待见了,进而变本加厉的宅在家里,不修边幅,靠一些“肉番”、“工口漫画”度日,形成无可奈何的肥宅循环。
尺度比较大的动漫
狭义上的极端肥宅就是如此,他们大多数都内向、沉默、不修边幅,懒惰、敏感、不求上进。由于长时间的离群索居,他们逐渐失去了社交的能力,大多数异性都不愿意和他们相处,但他们也能在自己的游戏和动漫世界中乐得其所,和自己想象中的女朋友幸福生活,如果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这也是一种潇洒,但也是一种悲惨。
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形象是光鲜亮丽、受人喜欢的,也很少有人真的能够自己过一辈子。
在我们看来,可能作为肥宅是一个很丢人、很无奈的事情,但现在的网络上有一大批面容姣好、身材出众的人选择自己认领肥宅的称号。
有的人的确瞧不起肥宅,所以想利用这种反差感体现自己的美丽;也有的人干脆把肥宅当成一种寄托,他们看似光鲜亮丽,在别人眼中是个事业女强人,或是公司里挥斥方遒的王者。
这些人可能并不肥,也并不宅,坚强、勇敢和大气是他们的A面,只是习惯于把肥宅当成自己坚硬的外壳,把自己孤僻、敏感、弱小的B面藏进肥宅的称呼里,就像寄居蟹一样。
3、长大后,我也成了肥宅
不过再怎么说,愿意成为肥宅的人还是属于少数的,如果有时间、有精力,大部分现代人还是习惯于出去走走,和朋友聚聚会来放松身心。
可是我发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随着工作越来越忙,金钱越来越紧张,有越来越多的人被生活给活活逼成了一个肥宅。
上班见客户,下班见朋友,看上去生活丰富多彩,但对于很多人来说,只要不是独处的时间,都需要带上一张精致的面具示人。
这张面具可能是你谄媚的言辞、可能是你厚厚的粉底、可能是比对方精准低三厘米的酒杯,也可能是你一进家门就扔床上的湿透内衣。
外边的世界灯红酒绿,但只有在家才能摘下面具,穿着背心裤衩,不用一天到晚吸着肚子上的肉,想抠鼻子就抠鼻子,想往哪弹就往哪弹,在长时间的伪装之后,不得不选择在家宅一宅,来缓和一下自己脸上绷了一整天的微笑。
况且现在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年轻人们住得越来越偏,每天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就要一个小时,下班回家基本就要洗洗睡了,更别说在这个没有社交边界的时代,你下班回家后的短暂休憩还会被客户突如其来的需求无情打破。
周末想出门耍耍,但是刚把装备凑齐就已经累了
正如微博上有这样一条评论说:“家里面积小可以适应,家住得离公司远永远适应不了。”
一周连续过五天这样的生活,当你感觉灵魂都被地铁拉环给吸干了,周末除了吃吃外卖,宅在家里之外,还有跑出家门的冲动吗?
成为肥宅,似乎从一种选择,成为了一种必然。
4、“肥宅”是年轻人的自我消解
前两天我看《 圆桌派 》里梁文道说:“什么佛系、道系,抑或是今天年轻人给自己找的那些自我消解的说法,我看到之后心里很难过。”
梁文道提到了一个词叫做:“自我消解”,那么年轻人自我消解的形式是怎么样的呢?
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前一阵子网上火起来的肥宅快乐餐,人们管可乐叫“肥宅快乐水”,管炸鸡叫“肥宅快乐鸡”,管奶茶叫“肥宅快乐茶”,创造这些名词的不一定都是肥宅,很多就是每天忙忙碌碌的上班族,对于他们来说,吃高热量食品可能是最廉价的解压方式了。
年轻人当然知道吃高热量食品的坏处,只是给这些食物起了个肥宅系的名字,吃的时候负罪感就会低一点,这就叫自我消解。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心在屋外,身在家里,肥的阴影悬挂在头上,只能高唱着“拜拜甜甜圈,珍珠奶茶方便面,火锅米饭大盘鸡”聊以自慰,或是点开外卖app,叫一顿轻食菜叶子,吃了两口就扔垃圾堆了,一点都不幸福。
年轻肥宅一代对健康是担忧的,也是无奈的。
还有最近火起来的土味厨师长王刚,总是烤竹鼠吃的华农兄弟,沉默寡言的野食小哥,这种形式视频的热播符合传播学规律吗?不符合,既没有帅哥美女,也不是十秒长的快餐短视频。
他们的火爆正反映了社会中的肥宅问题,大家都被迫宅在家里,吃外卖吃得腻了,所以都迫切的想学学王刚做菜,想尝尝华农兄弟、野食小哥视频里的山珍野味。
大家每天生活在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就更加向往视频中那种空气新鲜,小桥流水的野外生活,坐在小溪边聊聊天、烤烤串,一下午什么都不想。
王刚、野食小哥和华农兄弟,乡土视频三巨头
可惜没时间、没钱、也没人陪你去,只能在又一次吃烤肉拌饭的的时候打开他们的视频,云感受一下那种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气氛。
年轻肥宅一代对自己的生活品质是担忧的,但也是无奈的。
肥宅一词发展至今,已经不是简单的“肥+宅”就可以定义的了,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状态,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借口,虽然这个借口并不健康,但就像鸵鸟遇到危险会把头埋进沙子一样,年轻人们正在用一种幽默又荒诞的形式消解着来自社会和外界的压力。
就连央视主持人张腾岳都在节目里用了肥宅这个词,他还在微博上自称肥宅
从宅男到肥宅,是文化和外卖的媒介在发生作用,而从选择成为肥宅到全民肥宅,却是社会在发生作用。有的人主动成为肥宅,有的人被迫成为肥宅,也有更多的人还是把肥宅当成自己的防御机制。
400年前,有一个叫堂吉诃德的人穿上铠甲,挥舞着兵器游走天下,400年后,也有一群堂吉诃德式的年轻骑士们把游戏作枪、动漫当剑,软软的肚子就是他们对抗这个巨大世界的盾牌。
参考资料:
《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奶茶才成了快乐肥宅水》 李觐麟
《ACG文化背景下「御宅」一词的嬗变》 李谊
《“宅”词新解》 李伟
《“肥宅”增多对国家是个坏消息》 Ko Tin-yau 王会聪 译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莽山烙铁头。来源:X博士。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