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是,为什么不是别人,而是马克思、恩格斯两人能够创立这一理论呢?这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并在革命实践中自觉改造世界观,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为唯物主义者,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才能担当起创立科学社会主义这一伟大的历史任务。正如毛主席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同上书,第264页。]

卡尔·马克思(1818-1883),1818年5月5日诞生于普鲁士工业较发达的特利尔城。父亲是个律师,马克思的家庭,是一个富裕的、文明的,但不是革命的家庭。

1835年中学毕业后,马克思先入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研究法律、历史和哲学。柏林大学是黑格尔生前讲学的地方,黑格尔的哲学观点在当时的欧洲影响很大。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以后,接触了黑格尔的著作,并且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黑格尔左派)。这一派在政治上是站在资产阶级激进主义立场上,批判封建专制国家和与封建制度相联系的基督教。他们从黑格尔的著作中得出无神论和革命的结论,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改革。

年轻的马克思,是一个精神焕发,朝气蓬勃,勇于批判旧世界的反潮流的伟大战士。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同年10月,被聘为该报主编。马克思以报纸为工具,进一步开展反对普鲁士专制制度的斗争。《莱茵报》在马克思主持下,办得生气勃勃,革命的民主主义色彩越来越鲜明。办报使马克思深入社会,广泛地接触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直接了解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当时在普鲁士,由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大地主利用国家政权疯狂地强占农民土地、山林。有的贫苦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山林中,以砍伐林木为生,现在被夺去了上山砍柴的权利。为了生存下去,他们继续伐木,贪得无厌的大地主反诬农民为“盗窃林木”。1836年普鲁士二十多万件刑事案中,有十五万件以上是关于所谓“私伐林木,盗捕鱼、鸟”的。为了维护大地主利益,莱茵省议会还专门通过了所谓“林木盗窃法案”。马克思通过调查研究,了解了事实真相,坚决站在劳动农民一边,竭力维护劳动农民的利益,他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在《莱茵报》上发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无情地抨击反动的普鲁士国家制度,揭露了当时的国家机关都成了“林木占有者的耳、目、手、足,为林木占有者的利益探听、窥视、估价、守护、逮捕和奔波”[ 《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三篇论文)》,《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160页。]。马克思的揭露,引起了普鲁士反动政府的恐慌和恼怒,他们先是对《莱茵报》设置严格的检查制度,继而竟下令查封《莱茵报》。报纸的股东也要马克思改变态度,向政府妥协。面对着反动政府的迫害,马克思不畏强暴,断然拒绝。1843年3月,毅然辞去《莱茵报》主编职务。不久,《莱茵报》也被查封。

在实际斗争中,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破绽百出。这个哲学把国家和法律看成是超阶级的“理性”的表现。但是,现实的阶级斗争证明并非如此,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和法律都是用来维护他们反动统治的工具。这样就促使马克思起来批判黑格尔的哲学。

正当马克思开始清算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时候,费尔巴哈发表了《基督教的本质》等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重要著作,这对马克思摆脱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产生了强烈的影响。正像恩格斯所说:“我们一时都成为费尔巴哈派了。”[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218页(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下同)。]

与此同时,在斗争实践中,由于接触到大量劳动群众的物质利益问题,也推动马克思去研究社会经济关系,研究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曾不止一次地对恩格斯说过,正是对林木盗窃法的研究和对摩塞尔河地区农民状况的考察,促使他从纯粹研究政治转而研究经济关系,从而研究社会主义。[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说明。]

1843年秋天,马克思到了巴黎。巴黎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和工人运动比较发达的地方,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各种政治力量和各种社会思潮的斗争,都比较激烈。马克思一到巴黎,就投入了沸腾的斗争生活。

在巴黎,马克思住在工人住宅区,了解工人的生活和斗争状况,同法德两国工人秘密组织保持密切联系,经常参加他们的集会和发表演说。工人们成了马克思家里的常客,经常畅谈到深夜。工人们向马克思诉说了自己所遭受的剥削、自己的斗争和希望。工人们的高贵品质和他们团结起来进行战斗的事实,使马克思深受启发,进一步认识了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作用。

在巴黎,马克思继续进行巨大的科学研究工作。他研究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着手系统地研究英国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著作,此外,还研究了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学说。

投身于火热的阶级斗争,了解工人,熟悉工人,与工人相结合,使马克思的理论研究能够正确地反映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现实的阶级斗争的需要,也推动了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1844年初,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进一步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阐明了许多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原理,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行社会革命的社会力量。其中写道:“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9页。]“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同上,第15页。]。这时,马克思作为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明确地主张对现存的一切进行无情的批判,特别主张进行武器的批判,主张依靠群众,依靠无产阶级,为推翻旧制度而斗争。因此,列宁认为,马克思在《德法年鉴》上发麦的文章,已作为一个革命家出现[ 《卡尔·马克思》,《列宁选集》第二卷。第577页(见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下同)。]。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1820年11月28日诞生于普鲁士莱茵省的巴门市。父亲是个大工厂主,虔信宗教,保守而又专断。年幼的恩格斯对这样的家庭极为反感,而他父亲对他也非常不满。

1838年,恩格斯还没有读完中学就被他父亲送到不莱梅一家商号去当办事员。但这并不能阻挡年青的恩格斯投身于当时的社会阶级斗争,也无法阻碍他对科学和政治的研究。

巴门是德国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恩格斯在巴门和不莱梅都注意考察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亲自看到了工厂主残酷压榨工人而大发横财,工人们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流血流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恩格斯对工厂主们的胡作非为十分气愤,对劳动人民的苦难处境深表同情,他在十九岁的时候,给杂志寄去了自己的政治论文《乌培河谷来信》,无情地揭露了这个人吃人的社会。在纪念法国七月革命九周年的时候,恩格斯在一首诗中指出:革命的风暴即将来临,国王的宝座已摇摇欲坠。他怀着仇恨和鄙视的心情描写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是最无用、最可恶、最该死的国王。所有这些都表明,青年恩格斯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1841年,恩格斯到柏林炮兵队服兵役,以旁听生资格到柏林大学听课,并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当时,柏林正在进行一场剧烈的哲学论战,恩格斯在论战中把锋芒直接指向普鲁士君主政体。在费尔巴哈的影响下,他开始转向唯物主义。

1842年10月服役期满,恩格斯前往英国的曼彻斯特,在他父亲与人合办的一家纱厂中工作。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大工业最发达的国家,曼彻斯特不但是英国纺织工业的中心,而且是宪章运动的坚强堡垒。在这个环境中,恩格斯和工人们一起战斗,成了工人的知心朋友,同时也使恩格斯进一步看清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矛盾,认识了新兴的无产阶级,使他最终地转变为共产主义者。在英国居住期间,恩格斯常常深入到工人居住的贫民窟去,访问工人,亲自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斗争。这正像他在《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的信中所写的,“我愿意在你们的住宅中看到你们,观察你们的日常生活,同你们谈谈你们的状况和你们的疾苦,亲眼看看你们为反抗你们的压迫者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统治而进行的斗争。我是这样做了。我抛弃了社交活动和宴会,拋弃了资产阶级的葡萄牙红葡萄酒和香槟酒,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几乎都用来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对此我感到高兴和骄傲。”[ 《致大不列颠工人阶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273页。]为了了解工人阶级的状况,他还阅读了大量有关著作和一切官方文件。与此同时,恩格斯又积极参加了工人运动。

在英国期间,恩格斯走访了三十多个城市,作了大量的深入细致的社会调查。他出席宪章派各种会议,和宪章派的左翼领导人建立了联系,并为《北极星报》写稿,支持宪章运动。在实际斗争中,恩格斯写了许多文章,其中包括1844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在这些著作中,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了产生阶级和阶级对立的经济基础,分析了英国工人阶级的状况和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并指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经济和政治矛盾的根源,等等。在科学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要观点上,得出了和马克思完全相同的结论。这表明,恩格斯在英国期间,最终地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所以列宁说:“恩格斯到英国后才成为社会主义者。”[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列宁选集》,第一卷,第90页。]

1844年8月底,恩格斯离开曼彻斯特回国,途中特意到巴黎去会见马克思,他们在一起畅谈了十天。从此,这两位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结成最亲密最伟大的革命友谊,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奋斗了一生。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国际共运史: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条件-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国际共运史: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活动是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条件-激流网(本文为激流网整理录入,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