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统制和新闻检查制度,是“四一二”以后国民党一党专政在新闻出版领域的极端表现形态。其目的在于强化国民党自身的“新闻最高领导权”,要求一切思想、言论都必须服从国民党一党的意志。抗战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以战时状态为由实行以原稿审查为标志的新闻管制政策,钳制进步言论,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新闻事业进行限制和封锁。国统区和根据地的新闻工作者在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前提下,与国民党当局和新闻审查机关在新闻战线上展开了斗争。这场抗战时期新闻文化领域“封锁”与“反封锁”的较量在今天看来依旧是波澜壮阔的。
国民党政府在新闻领域中的法西斯专政
早在1928年,国民党当局就颁布了《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等三个条例,奠定了其新闻检查制度的基础。这些条例规定,所有报刊都必须绝对遵循国民党的主义与政策,接受国民党中央和地方党部的审查。从1932年起,国民党当局又颁布了《检查新闻办法大纲》、《新闻检查标准》,变此前的出版后审查为出版前审查。抗战爆发后,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国民党政府新闻检查和文化专制政策有所松动。在本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出版事业长足发展。但从1938年起,国民政府的新闻专制又有所抬头。
建立战时新闻审查制度
1938年7月7日,国民党政府公布《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及《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等法令,将国民党政府以外的一切组织和军队称为“伪组织”和“伪匪军”。7月12日国民党浙江省政府颁布的《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规定,凡宣传共产主义的组织和机构将按照该法严加取缔。1939年2月16日,国民党中常会议通过《修正印刷所承印未送审杂志原稿取缔办法草案》,严密控制未送审的报章和各类出版物。1939年底,国民党又相继颁布《新闻报刊通讯社登记办法》和《战时新闻违检惩罚办法》,以加强对通讯社的管制和对通讯社稿件的审查。1940年国民政府正式发布《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加强对新闻舆论、书刊杂志的控制。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实行更露骨的新闻管制政策,颁布《杂志送审须知》,规定在刊物被删削处不准“开天窗”,不准注明任何足以表示被删改的符号。这表明国民党政府既压制抗日和革命言论,又害怕激怒广大读者。
形成战时新闻监控网络
1938年8月20日,国民党中央下令设立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和各地方的同业审查机关,并公布了图书杂志审查办法。1939年6月4日,原国民党军事委员会的新闻检查机构改组为战时新闻检查局,各省、市成立战时新闻检查所,重要县、市成立战时新闻检查室,建立了一个从中央到县、市,从报刊社、出版社到印刷所、书店的新闻出版检查的网络。这表明国民党的新闻统制已从党的意志上升到国家意志。各地新闻检查机构已直接隶属于同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新闻的监控和管制。国民党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印发的从1938年10月到1941年6月的《取缔一览表》表明,其间共取缔查禁书刊961种。另据1943年《解放日报》揭露,1937年全国有报馆1031家,而到了1941年10月仅剩下273家,在1941年一年内国统区被查封的报刊就有五百种之多。
利用特务机构打压异己新闻事业
1940年9月9日,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给各省党部下达取缔中共刊物、捣毁其销售书店的密令:“对共产党书店应派人以群众面目大批收买而后焚之,或冲进书店捣毁之。惟事先应布置周密,与当地军警宪主管机关取得联系,接洽妥当。”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军宪警对《新华日报》进行迫害。仅1941年2月4日到16日的13天中,被特务拘捕殴打的报丁报童就有35人,被无理没收的报纸达数千份。1944年后,群众性民主运动高潮迭起,要求言论、出版和学术自由,这让国民党政府倍感恐惧,其特务机关采取了赤裸裸的恐怖手段对《新华日报》进行摧残。报馆两次被特务纵火,报童被殴打,读者受到威胁。面对国民党政府的白色恐怖,广大新闻工作者没有退却,与政府进行了英勇斗争,甚至献出了生命。仅1940年春,新华日报馆成都分馆经理洪希宗,《时事新刊》编辑朱亚凡,《新华日报》成都经理处主持人罗世文、车耀先先后被国民党特务秘密杀害。
新闻战线为争取新闻自由而进行的斗争
在国民党当局的压力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新华日报》为首的新闻机构,宣传了党的以大局为重、坚持抗战的主张,传播了民主和进步的思想。
变换编排手段,抵制新闻审查
《新华日报》转移至重庆后,国民党当局想法设法对其施加压力,阻止报纸出版。国民党以其颁布的《战时新闻禁载标准》和《战时新闻检查办法》等反动法令,任意删改和禁止刊载新闻稿件,致使报纸一度因稿件缺乏而不得不由原来的对开大张改为4开中张。为此,《新华日报》就采取“开天窗”,改登“更正”或“启事”等办法,间接地向读者揭露国民党摧残言论自由的行为。l941年1月皖南事变发生后,报纸刊登的由周恩来撰写的皖南事变真相的报道和社论均被国民党新闻审查机关扣留。在关键时刻,《新华日报》的编辑将周恩来为纪念皖南事变亲笔撰写的“为江南死国难者致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制版刊登在被扣发稿件的位置上,并组织发行力量,抢在当天重庆的各大报发出之前,将报纸送到了读者手中。
加强政论力量,发动舆论攻势
针对国民党当局越来越猖獗的新闻审查和出版物管制,1940年4月26日的《新华日报》发表题为《文化界努力的方向》的社论,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反对和阻碍一切进步的、对抗战有推动作用的思想文化的恶劣行径。1945年9月1日,《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再次反映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意愿与呼声,抨击国民党当局实施的原稿审查制度,号召新闻文化界为争取新闻出版与言论自由而斗争。《新华日报》的呼吁得到了重庆和成都两地新闻出版界的热烈呼应。9月8日,成都《新中国日报》等16家新闻出版机构集会,表明了“自负言论报道之责,不再送任何机关检查”的态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国民党政府迫于舆论压力,于1945年10月在统治区内废除了原稿审查制度,之后,国统区的新闻文化界在欢庆胜利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出了新的斗争目标,将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推向新的高潮。
建立组织机构,整合报道资源
1938年3月30日,中国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在汉口成立。成立大会通过的《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成立宣言》指出:“新闻工作的影响对于抗战有非常大的作用,可以打击败北主义倾向,可以激励英勇的士气。”此后,学会相继在全国各地建立了30多个分会和办事处,会员达2000多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学会作为新闻界的统一战线组织在培养新闻记者、确立报道准则、协调各地报道内容、突破反动政府的新闻封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国民党中央宣传部曾在给军事委员会战时新闻局的密令中指出:“该社之中心工作表面上虽在揭发对我之阴谋及宣传抗战建国之策略,惟暗中仍为中共活动。”并要求桂林新检所对学会下属的国际新闻社所发的新闻通讯稿及专论严密审查。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学会作为一个自我教育的记者职业团体在与国民党政府新闻审查机关斗争的过程中,能在报道范围和言论自由方面有所周旋。
利用国外媒体,阐述抗日主张
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当局长期对边区生活和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实行隐瞒和封锁政策。毛泽东在为《解放日报》撰写的题为《欢迎美军观察组的战友们》的社论中指出:“五年多时间,一不许共产党发表战报,二不许边区报纸对外销行,三不许中外记者参观,四不许边区内外人民自由来往。总之,只许国民党的丑诋、恶骂、造谣、侮蔑向世界横飞乱喷,决不许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的真相稍许透露于世。”1944年夏,正面战场上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人们急欲了解共产党和敌后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真相。经过驻中国的外国记者的长期努力,中外记者团得以访问延安和晋绥解放区。国民党当局尽管同意了采访团的采访计划,但明确规定对记者们所有电讯稿都必须严格审查。合众社记者爱泼斯坦在回忆录中写道:“以我本人发出的电讯稿而言,很多实质性内容是经过我妻子邱茉莉勇敢不屈的斗争之后,才被允许拍发的。”尽管如此,随着《中国未完成的革命》等一大批新闻作品问世,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的真实情况及其在抗战事业中的重要地位逐渐被世人了解。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取得了新闻宣传战线“反封锁”的重大胜利。
争取新闻自由斗争的阶段性胜利
抵制国民党政府新闻统制政策,不仅是新闻领域争取言论自由、反对新闻独裁的一次重大斗争,更是政治领域的一场民主运动,具有多方面的意义。
国民党政府压制进步舆论的企图破灭。尽管国民党新闻审查机构和暴力机关对进步报刊和革命言论实行打击、压迫的专制政策,但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文化界的不懈斗争,进步报刊仍在曲折中艰难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和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群众》在斗争中取得了丰富的统战经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其他进步报刊也屡禁不绝,《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民立报》是其中的优秀代表。
推动中共领导的新闻事业逐渐走向成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尽管经历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洗礼,但至抗战初期,在理论研究和新闻实践中仍显得比较幼稚,如强调团结而忽略斗争,强调阶级的观点而忽视民族的观点,以为斗争和批判会导致统一战线的最终破裂,唯有服从和歌颂才能换取和平。中国共产党在对反动政府新闻统制的批判和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给根据地和国统区的进步新闻事业予以指导,使广大进步新闻工作者在思想上认识到新闻自由和客观报道的重要性。
赋予新闻反审查的斗争以民主政治意义。新闻事业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总是通过特定的方式为经济基础服务。国民党的新闻统制政策,是当时中国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愿望和要求的反映。反对国民党新闻统制政策的斗争,通过要求废除包括新闻原稿审查制度在内的一切限制民主自由的政策,揭露和打击了国民党的法西斯统治。通过新闻战线争取自由的斗争,广大爱国进步人士逐渐认识到新闻自由对政治民主的重要性,并将争取新闻自由的斗争纳入到爱国民主运动的轨道。
1945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第十次常委会通过了废止新闻出版检查制度的决定与办法。国统区新闻文化界的进步人士经过长期艰苦斗争,终于取得了争取新闻自由的阶段性胜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队伍取得了反封锁、反管制的标志性成果。面对国民党政府的新闻审查和舆论控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事业始终从民族大局出发,一方面不断巩固和壮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另一方面,针对国民党顽固派的倒行逆施,进行了有理、有节的斗争。进步的新闻工作者始终将争取自由、报道真相作为自己的职业操守。他们在推进民族解放、新闻自由和社会民主化进程方面所取得的经验和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来源:《青年记者》2005-07-10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作者:裴鑫。校对:发际线向列宁看齐。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