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操厉冰雪,赤手缚龙蛇。”这是邓中夏在湖南省高等师范学堂读书时写下的诗句。这两句诗来源于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和唐代诗人孙樵的《与王秀才书》,邓中夏从中各取一句组成对联,寓意“在严酷的环境中,也要保持清洁高尚的操守”,并且内心坚定,敢于与“龙蛇”这类“恶势力、强权势力”相斗争。这两句诗,表达了当时刚刚20岁的青年志存高远,心中对于真理的强烈渴望和敢于打破旧世界的理想信念。
1894年10月5日,邓中夏出身于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家境优越,他的父亲邓典谟在辛亥革命后当过省参议员和县长,后进京供职于北洋政府国务院,先后任铨叙局主事、秘书厅主事。
1920年7月,邓中夏从北京大学毕业时,父亲托人为他在北洋政府谋了一个待遇优厚的职位,还特意将委任状送到了邓中夏的宿舍。但是,心中早已燃烧起革命火种的邓中夏拒绝了父亲的好意:“我不做官,我要做人民的公仆,公仆就是大众的长工……开创一个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的新天地。”
一个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应该如何选择职业道路?应该如何回馈他的国家和人民?年轻的邓中夏,在一个世纪前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永远与穷苦的工人阶级站在一起
早在郴州联合中学读书时,强烈的爱国思想就让邓中夏的心中存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想法,他抱定了读书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是为了救国救民的志向。在用功读书的同时,他还发起并组织成立了“宜章旅郴同学会”并担任总干事。同学会虽小,但其宗旨却很明确:“为宜章兴利去弊,改造旧社会”。年轻的邓中夏,心中早已激荡着改造社会的风云之志。
1917年,23岁的邓中夏考上了北京大学。彼时的中国,却正处于国家与民族危亡的边缘,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胡适、鲁迅等人振臂高呼,以《新青年》等媒体为阵地,传播着科学与民主,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
风起云涌中,邓中夏跟随李大钊找到了他毕生追求的信念——马克思主义。
在李大钊的帮助下,邓中夏对俄国十月革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在研究后得出结论:只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只有走马克思、列宁的道路,中国革命才能成功!自此,一个满怀爱国思想、忧国忧民的热血青年逐渐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1919年夏,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爆发,邓中夏以满腔热情投入了这场伟大的爱国运动,并成为革命青年的代表人物。
邓中夏像
1920年3月31日,早春的阳光温暖而舒适,似乎在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就在这一天,邓中夏与李大钊、黄日葵、高君宇等发起组织的“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正式成立,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知成为他持之以恒的追求。同年10月,以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成员为骨干,他们又发起组织了北京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李大钊为书记,邓中夏也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
26岁的邓中夏,不仅拒绝了父亲帮他谋取的高官厚禄,也拒绝了胡适推荐他到欧美留学深造的机会。他留在北京,跟长辛店的工人们“打得火热”:创办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出版进步刊物《劳动音》,在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学校开设白天和晚上两个辅导班,邓中夏每周到学校上两次课,如果晚上太晚没有车返回北京城,他就在教室里用几条长凳拼成简易的床过夜。很快,工人们都知道,学校里有个北大来的老师亲切平易、没有架子,而且心直口快,专门为工人讲话,工友们都亲切地称他“邓大炮”。他对工人们说,工人们的穷,并不是胎里带来命中注定的,而是由于军阀以及工厂的老板剥削造成的。要想不再这样穷困下去,就要抱成团,“五人团结是只虎,十人团结是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谁也搬不动”。工人们热血沸腾,沉浸在邓中夏激昂的演讲之中。
青年界曾经展开过一场大辩论,辩论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推翻腐败国家机器的社会革命力量主力是谁”。当时,陈独秀主张以青年学生为革命的主导力量,因为学生“有知识,有主张,有希望”。但邓中夏不同意这个观点,他认为,专以学生做主导力量还不够,而是要以工人为主导。
邓中夏的这一观点,提出于建党之前,也早于党的其他创始人论述之先,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从那时起,邓中夏就始终与中国的劳苦大众站在一起,他先后组织领导了长辛店工人大罢工、京汉铁路大罢工、开滦煤矿工人大罢工、上海内外棉八厂工人罢工等工人运动,成为中国工人运动当之无愧的杰出领袖。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邓中夏和苏兆征等人组织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大罢工从1925年6月19日开始,至1926年末结束,持续16个月,前后共25万工人参与,创下了全世界罢工持续时间之最,在中国工人运动史乃至世界工人运动史上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青年的领路人
在中国的现代史上,邓中夏是诸多第一的开创者:第一个提出工人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南昌起义的第一个倡导者;亲自发动和领导的省港大罢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罢工运动;他是中国共产党内从事工人运动最早的开拓者,是中国工会的创建者,中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主要决策者……
同时,他还是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者。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立。同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宣布正式成立。这一时期,国内的青年团组织处于探索阶段。作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的成员,邓中夏被选为北京团组织复建阶段的负责人,参加修订团章和开展团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并筹备创办团内刊物。1923年8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二次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邓中夏被选为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临时中央局委员长,主持团中央的工作。邓中夏为青年团的组织创建做了大量的工作,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卓越的领导者。
创刊号上的中国青年刊名由邓中夏题写刻印
邓中夏还是《中国青年》的创办人之一。1923年,为贯彻党的三大会议精神,向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青年开展反对军阀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运动,根据团的二大宣传决议案,邓中夏和恽代英策划创办《中国青年》杂志。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创刊号的刊名即为邓中夏题写。邓中夏不仅担任主要编辑,而且在1923年10月至1924年10月间亲自为《中国青年》撰写稿件20篇,向广大青年广泛介绍了当时的革命主力工人、农民、兵士及其运动,介绍了列宁与少年国际,论及了政治、思想、文学、教育等诸多青年关心的问题,文章深入浅出又颇具可读性,积极引导青年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堪称青年的领路人。
1923年之后,根据党组织的安排,邓中夏曾担任上海大学校务长,主持学校行政工作。邓中夏在上海大学期间,把这所大学变成了一个革命的大本营,为上海工人运动的蓬勃兴起和革命高潮的到来,培养了一批有为的青年,如秦邦宪、王稼祥、杨尚昆等都先后成为中国革命不同时期的中流砥柱。
1931年1月,由于“左”的错误,邓中夏被撤去党内外一切职务并接受调查。那时,他没有任何工作,也没有经济援助,吃饭都成了问题,要靠妻子在纱厂当学徒一个月挣的七块钱艰难生活。尽管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但他依旧相信革命的前途,对党毫无怨言,对革命矢志不移。
1933年5月,因叛徒出卖,邓中夏在上海法租界被捕。在狱中,他以坚定的信念和钢铁般的意志,顶住了敌人的利禄引诱和严刑拷打。同年9月21日,邓中夏高喊着“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从容就义,为共产主义事业英勇地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牺牲时不到39岁。
对狱中,邓中夏曾经说过,作为革命者,“我邓中夏就是化成了灰,也还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从誓作人民的公仆,到工人运动领袖、青年的领路人、坚定的共产党员,邓中夏的一生光辉照人,他如烈焰般燃烧的青春,永远不会熄灭。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作者:郝志舟。来源:中国青年杂志。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