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们创建了一门被称为经济计量学的专业分析技术,即将统计学工具应用到经济问题的分析之中。借助经济计量学,经济学家可以从堆积如山的经验数据中抽象出简单明了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机制。

实际上,对于经济学家来说,他们并不是要用这些数学工具从经验数据中抽象出简单明了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机制,而只是要用这些数学工具来“证明”他们头脑中主观臆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机制。对他们来说,是先有经济理论,后有计量模型,而不是相反。而这种做法从统计学原理上讲,更适用于否定性的证伪,而不是肯定性的证明。实际上,经济学家只接受那些其结论与他们的主观臆想相一致的计量模型。一旦模型的结果与他们的主观臆想不一致,他们就会修改模型直到与其臆想相一致为止,而决不会修改其主观臆想使之更符合经验数据。这种做法决不是应用数学,而是在玩弄数学,让数学为经济学家的荒谬理论背黑锅。

例如,西方教科书中有这样一个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

M ˆ t = 0.3+ 0.06Ypt + 0.3Yt − 0.3Rt + 0.6M t−1

其中 M——全部货币储备量的自然对数Yp——永久性收入的自然对数Y——当前收入的自然对数R——利率的自然对数

那么,这个模型及其结果说明了什么呢?它只不过说明货币储备量可能与收入和利率有关,仅此而已。没有谁会真的相信“看不见的手”会计算自然对数,并按上述模型来操纵货币储备量与收入和利率的关系。更何况,货币储备量不可能仅仅与收入和利率有关,上述等式的右边完全可以再添加一些变量,比如代表技术进步的变量等。谁又能保证上述模型要比增加变量后的模型正确呢?如果不能,那么上述模型还有什么意义呢?

应当说,上述模型的估计还是符合数学运算的规则的。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在玩弄数学时常常不肯老老实实地按照数学本身的运算规则来进行运算,从而在数学运算本身上也要犯下大量的错误,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也不例外。

尽管笔者在专著和论文中批判了大量的经济学中的数学模型,但还是有人质疑笔者关于在经济学中慎用数学的提法,认为那只是由于某些人数学水平差的缘故,并认为如果有人数学水平足够好,还是可以将经济学包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加以数学化的

为此,笔者指出三点数学运用于经济研究中的局限性:

第一,数学工具的使用只可能在存在客观规律的地方成功  ,而不可能在没有客观规律的地方成功。比如,我们可以用数学工具来计算一张彩票能够中奖的概率是多少,甚至曾经有人用数学工具找出了以“伪随机”的数学方法设计出来用于摸奖的中奖彩票,但我们不能用数学工具计算出公开摇奖的彩票中奖号码.

就经济活动的分析而言,对于一个具体的工厂车间,我们可以根据其机器设备、原材料、生产工艺和工人的人数及其工作时间,测算出一段时间内的某种具体产品的数量。但是,我们不可能根据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金额或价值指数(从这个金额或指数中我们识别不出有哪些种类的固定资产)和工人的人数或人数指数(亦识别不出有无加班,使用的是什么工艺,工作效率如何)来计算出产出品的总价值或数量指数(既然不知固定资产的种类,当然也不知产出品的种类了,如何加总?),而这恰恰是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的生产函数所要试图表达的所谓数学关系。这是要在没有客观规律的地方强行用数学来建立主观的规律

而此举对于资产阶级经济学来说却意义重大。西方主流经济学期刊大量发表基于生产函数和效用函数等没有客观基础的数学关系的论文,并以这样的论文发表作为给予大学和研究机构中经济学学术职称的主要标准。其目的:一是要引诱学术研究脱离真实的经济关系,避免像马克思那样揭露资本主义关系的科学研究出现,便于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二是用数学把被马克思批判过的理论包装成一个纸老虎,吓唬那些没有识破包装纸的人。三是通过对数学技术的强化来提高经济学研究的门槛,减少从事经济学学术研究的人口,避免过度负担意识形态的宣传成本。

有人会问,难道处于发达国家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就不需要其所雇佣的学者研究真实的经济关系吗?回答是,一般不需要。其原因在于,马克思已经给出了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最科学的研究成果。大资本家们所需要的只是如何利用真实的经济关系来更好地转嫁经济危机,甚至利用经济危机来更巧妙地掠夺他人的办法,而这些研究是不能公开的,就象生物化学武器的研究是不能公诸于正常的生物化学学术期刊和出版物一样。

第二,经验数据存在测量误差,甚至某些数据存在较大的误差,因此在分析运用数学工具得到的结论时,必须高度在意存在的误差。例如,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发现,中国 2004 年GDP现价总量的普查数据比平常的年快报核算数增加 16.8% 。而上述模型中使用的永久性收入数据,并不是现实中可以直接调查得出的,而只能是根据某些数据估算出来的,由于永久涉及到未知的未来,其误差更是巨大。即便选用永久性收入预期,也难免不同的人对未来有着差别巨大的预期而使该数据难以使用。

不仅如此,如果要在计量模型中使用利率这个变量,由于存在活期存款利率、定期存款利率、隔夜拆借利率、国库券利率等数十种利率,因而存在使用哪一种利率的问题,不同利率的使用会有不同的结果,而每个结果都将与现实存在偏差,因为现实中使用的不是单一利率而是多种利率,上述模型就存在这个问题。而即便在模型中包括进所有的利率,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在计量的时间内(上述模型为季度数据,也就是说一个季度计量数据一次),各个利率都可能发生变化。对于变化的利率,是使用变化前的,还是变化后的,是平均计算后使用,还是按实际存在的天数加权平均后使用,对于计算结果都会生偏差。

假设每个变量的计量仅仅存在 1%的偏差,那么,对于上百个变量和上百个方程的计量模型,其总体的偏差也会达到使该模型不堪使用的程度,但经济学家们却对这样的大系统模型乐此不疲,因为这能使他们自我陶醉于主观臆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之中。

第三,当前的数学工具本身是不充分的。对于多个自变量的多元函数,如果要对其中一个自变量求偏导数以计算经济学所谓的边际量,那就必须假定该自变量的变化与其他自变量的变化是相互独立的。而现实中经济变量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而不是相互独立的,从而基于偏导数的边际分析都是站不住脚的。要做这样的分析,只能等数学家们开发出能够计算关于具有相关性的自变量的“偏”导数的数学工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