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第一财经APP》发了一篇题为《服务业领跑中国经济》的报道(以下简称《报道》),新华网则把题目改为:“李克强:改变服务业是‘虚’产业的错误认识”。这里说说我们对于这则报道的看法。
一、服务业能够“领跑”中国经济吗?
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不能!
经济发展首先是物质生产的发展,没有物质生产的发展,经济不可能发展起来。这是人们的基本常识。
经济包括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环节,是一个再生产过程,而生产是流通、分配、消费的基础,生产不发展,流通、分配、消费等也发展不起来。
《报道》特别突出快递行业的高速发展,说什么:“快递业无疑是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最佳写照之一。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快递员,不仅付出着可以用珠穆朗玛峰来‘计量’的勤劳,也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贡献出不可替代的力量。”快递不是递送吃的、穿的、用的等物质产品吗?有快递不传递物质生产品的吗?当然没有!可见,快递行业的发展,要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按照科学的概念,快递行业属于流通领域,生产是流通的基础,只有物质生产发展了,流通领域的行业才可能发展。没有物质生产的发展,靠发展快递行业,“领跑”不了中国经济。
《报道》说:“当然,服务业绝不仅仅只是快递业和电子商务。被总理寄予厚望的‘调结构’中的服务业角色,既包括研发、金融、信息、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改造升级中的传统服务业;既包括生活性服务业,也包括与制造业相辅相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等。”
一些年来,人们热衷于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认为这些行业投资少、来钱快。不过人们只有吃饱了、穿暖了才能够出去旅游,而且,旅游需要交通工具、有住宿的房屋等条件。而吃的、穿的、交通工具、住宿房屋等,都是物质生产的产品。没有这些物质生产品,发展旅游业就是一句空话。
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用通俗的话说,就是游山玩水、吃吃喝喝。游山玩水、吃吃喝喝能够“领跑”中国经济?当然不可能!旅游业、餐饮业等的科学经济学概念是生活消费。生活消费的发展,是以物质生产的发展为前提。物质生产不发展,旅游业、餐饮业等生活服务不可能有较大的发展,“领跑”不了中国经济。
金融服务属于流通领域,只要不改变物质生产条件:包括厂房、设备、原料和劳动力等,任你股票涨跌、买过来卖过去,发行很多债券等,都不会影响物质生产。倒买倒卖股票、债券也能够“领跑”中国经济?当然不可能!
至于科学研究,根本就不属于经济领域的活动,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手段,怎么能够“领跑”中国经济呢?
众所周知,物质生产不仅是流通、分配、消费的基础,也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是文化、政治活动的基础。“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马恩选集》第三卷第574页)这是“生产一般”(马克思语)的内在联系,不论社会是封建社会、资本主义或者是社会主义等等都一样。
现代西方经济学连经济、政治、文化等最基本的界限都不顾,把政府支出(国内生产总值指标叫政府消费)也算入国内生产总值、划入服务业。那么是不是政府支出大量增加,也可以“领跑”中国经济?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服务业,抹杀了经济和政治、文化等基本界限,是一个错误的概念。
总之,无论生活服务或者生产服务,都不可能“领跑”中国经济,只有物质生产的发展,才能带动整个经济,包括流通、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的发展。至于科学研究、文化艺术、政治活动等,根本不属于经济领域,更不可能“领跑”中国经济的发展。
二、根本没有“实体经济”;“服务业不生产物质”的认识没有错
《报道》说:“‘有一种观点认为,服务业不生产物质,是很‘虚’的产业。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认识!’总理告诫与会人员。”
我们要问:说“服务业不生产物质”,错在哪里?
《报道》说,总理认为服务业不是“虚”的产业。可是,他在3月答记者问时却说:“所以金融机构还是要着力去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小微企业的健康发展,绝不能脱实向虚。”一方面说服务业不是“虚”的产业,一方面又要金融业不要“脱实向虚”,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所谓的“实体经济”说法科学吗?什么是李总理所谓的“实体经济”?
前面已经说了,经济是指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物质生产和再生产不可能“虚拟”,因此,把物质生产说成“实体经济”是错误的。没有“虚拟经济”,当然就没有所谓的“实体经济”。
粮食生产能够“虚拟”吗?人们吃饭能够“虚拟”吗?当然不能!旅游能够“虚拟”吗?游山玩水能够“虚拟”吗?也不能,必须亲临实地才是旅游。看山水电影、电视片,就不是旅游,而是文化消费,不是物质领域的生活消费。吃、喝、住、穿的生活资料生产能够“虚拟”吗?吃、喝、住、穿能够“虚拟”吗?不能!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不能“虚拟”!
总之,物质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都不可能“虚拟”,因此,与“虚拟经济”对立的“实体经济”也是错误的概念。
有虚拟资本,但是,没有虚拟经济。
资本是一种经济关系。股票、债券等有价证劵“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不是真正的资本。而是‘资本的纸制复本’”(参看许涤新主编《政治经济学词典》上册第561页),所以是“虚拟资本”。资本这种经济关系可以有“虚拟”,但是,物质生产则不可能虚拟。
李总理说必须改变“服务业不生产物质”的认识。先不说“生产物质”这个说法不对,应该说“服务业不生产物质产品”。“服务业不生产物质产品”这个认识能够改变吗?请问,什么服务业生产物质产品?旅游业能够生产物质产品?游山玩水能够生产物质产品?当然不能!金融业生产物质产品?倒买倒卖股票、债券生产物质产品?也不能!快递业能够生产物质产品?不能!所谓的服务业就不是生产行业,只有生产产业的劳动者才生产物质产品。不管劳动者是奴隶社会的农奴,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雇佣工人,还是共产主义的主人,不管社会形态怎样变化,都只有生产劳动者才生产物质产品,这应该是人们的基本常识。但是,李总理就是不承认这样的常识,硬要改变“服务业不生产物质”的认识!
这说明总理连基本常识都不顾,死心塌地的学习、宣传和运用现代西方经济学。即使这样崇拜现代西方经济学,根本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经济学,还说什么“理论自信”。学习、运用这种脱离实际的现代西方经济学,能够“自信”得起来吗?“服务业领跑中国经济”的梦想,迟早要被经济发展的现实击得粉碎!
三、为什么强调发展服务业
自从2008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以来,我国历届政府都强调发展服务业(也曾称为第三产业)。上届政府曾经专门作出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现在又想靠“服务业领跑中国经济”,原因是我国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生产过剩危机。
造成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原因,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一般”的内在联系。经济危机改变不了物质生产在流通、分配、消费等的基础地位;改变不了经济在其他社会关系中基础地位的一般规律,“服务业”“领跑”不了中国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生活依靠发展对外贸易和增加投资,发展所谓的“外向型”经济,根本改变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生产的发展依靠国外的消费和扩大再生产。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以后,对外贸易急剧下降,再也不能带动经济增长了;而国内的扩大再生产与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脱节,出现了严重的生产过剩,呈现出“下行压力”加大的趋势。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资本论》第三卷第548页)我国领导人寄希望于发展所谓的“服务业”,来挽救我国经济的危局。前面已经说明,这种“梦想”必然会被现实击碎。但是,他们还死抱着“梦想”不放。《报道》说什么:“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即提到的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这种转型趋向正呈现蓬勃之势。”“2013年5月,李克强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发表‘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演讲指出:服务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2012年占GDP的44.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左右的百分点。总理给出的结论是:差距就是潜力。‘发展服务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国内生产总值指标是一个错误是指标,根本不能反映国家的生产、经济的真实情况,我们已经反复批判过,这里就不重复。
李总理对于发达国家的崇拜确实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世界经济危机爆发已经八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至今还陷入萧条状态,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垄断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把大量物质生产转移到工资低廉的发展中国家,所以,造成“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高。李总理不仅看不到这个事实,反而用发达国家服务业的比重来衡量、指导我国经济,硬是往死胡同钻,充分说明我国经济领导人和理论界的“学者们”已经完全失去了现实感!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我国的这艘经济巨轮,必将被礁石撞得粉碎。那时,毛泽东主义革命派就有可发动、组织革命群众,把巨轮重新转回科学社会主义的航道!
附:
服务业领跑中国经济
一
10月19日这天,一条“小新闻”和一条“大新闻”发生了某种饶有意味的关联。
小新闻说的是,有记者跟随武汉一名快递员体验一天工作后,帮其算了一笔账:片区内无电梯的楼,每天平均要爬200层,每层平均高3米,每半个月休息一天,一年下来就要爬68200层,“比23座珠穆朗玛峰加起来还高”。
大新闻则是,国家统计局当天公布了前三季度经济数据,总体判断“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好于预期”。值得关注的是,GDP增长6.7%当中,第二产业即工业增长6.1%,第三产业即服务业增长7.6%,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2.8%,比上年同期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工业13.3个百分点。
这也意味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开篇即提到的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这种转型趋向正呈现蓬勃之势。
2014年1月27日,李克强赴陕西考察时在民营顺丰速运公司,应邀体验快递员下单发货。
快递业无疑是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最佳写照之一。中国数以百万计的快递员,不仅付出着可以用珠穆朗玛峰来“计量”的勤劳,也为经济转型、产业升级贡献出不可替代的力量。
另一组最新数据尽管不在统计局19日的表单中,但同样凸显了中国经济进步的品质。前三季度城镇新增就业1067万人,提前一个季度完成全年预期目标;9月份31个大城市的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这是自2013年6月份以来首次低于5%。就业这项国际上通常最为看重的指标好于预期,也佐证了国家统计局“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的判断。服务业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农业要现代化,工业要信息化,新增就业主要靠服务业吸纳。快递业兴起即是最好的证明。同时,1-3季度支撑税收增长的“大头”也是服务业,占到了60%以上。
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2%,这与服务业快速增长也密切相关。因为服务业耗电量只有工业的1/7,随着GDP总量中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单位GDP增速对应的用电量等能源消耗水平当然就会不断降低。
二
站在前三季度经济数据公布的时间点上,回顾李克强总理相隔近3年的两次演讲,很能说明问题。
2013年5月,李克强在第二届京交会暨全球服务论坛北京峰会上发表“把服务业打造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演讲指出:服务业依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块“短板”,2012年占GDP的44.6%,大大低于发达国家70%以上的份额,也比同等收入水平的发展中国家低10个左右的百分点。总理给出的结论是:差距就是潜力。“发展服务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主要方向之一”。
这样的战略布局在其后两年明显见效:2015年服务业首次占据“半壁江山”后,2016年3月李克强在博鳌论坛上指出,中国经济产业升级步伐加快,服务业等保持较快增长,消费和服务业已经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相隔近3年的两次演讲,总理的时间语态从“将来时”变为“进行时”。其实,这正是中国经济“破茧成蝶”的生动过程。
三
当然,服务业绝不仅仅只是快递业和电子商务。被总理寄予厚望的“调结构”中的服务业角色,既包括研发、金融、信息、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也包括改造升级中的传统服务业;既包括生活性服务业,也包括与制造业相辅相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等。
国务院常务会曾专题讨论过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李克强会上指出,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实现服务业与工业、农业等在更高水平上有机融合,推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有一种观点认为,服务业不生产物质,是很‘虚’的产业。我们必须要改变这种认识!”总理告诫与会人员。
与中国经济的大格局一致,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服务业不断开放的过程。对此,李克强的态度非常明确:“靠保护落后发展不起服务业。”没有开放就没有竞争,竞争才能倒逼服务业向更高领域递进。而开放既要向民间资本的开放,也有向外资的开放。上海自贸区的改革尝试,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服务业开放。随着自贸区改革经验在全国多点复制,服务业开放态势已呈燎原之势。
重温快递业的一个故事:2014年3月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年会上,李克强曾向世界著名速递公司联邦快递的董事会主席承诺:中国会更加广泛、有序地开放物流市场。但他同时也笑着提醒对方:要充分做好与中国同行竞争的心理准备。半年后,国务院决定全面开放国内包裹快递市场。
如今,本土快递公司的上佳表现,以及服务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系列亮眼数据,已成为服务业领跑中国经济的生动注脚。
文章来源: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