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写《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
下面就说说我为什么要写《女工传记》。那可能读过我前两本书的伙伴,也许知道就是我在2007年开始加入北京工友之家的工作,当时然后住在机构所在的北京皮村,是一个城边村。然后从那时候开始,就具体参与工人社区的服务工作。还有就是工人调研的工作。然后在2013年的时候出版了第一本书:《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那这本书的这个缘起,为什么会写这样一本书呢?嗯,我是本身是做研究出身了,那研究就是我的工作。但是我在加入北京工友之家之前,我的研究其实就是服务研究本身,研究报告声称是为就是所谓的贫困人口服务,扶贫服务,但其实都是为研究者自己服务了,真的没有服务到所研究的对象。但是加入了工友之家之后,我就更加认识到知道,我们的以前就我以前做的那些研究,其实是没有什么用的,那么什么样的研究才是对我们的工人和农民有用的研究呢?这也是我当时不知道答案的。但是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也开始在去寻找,我希望做有用的研究。那大家知道,2008年的时候,中国和世界发生了这个金融危机的时候,当时很多工友返乡,然后报纸媒体也说啊,3000万啊,多少万啊工友返乡了,但是危机之后大家怎么样了呢?又回来了。那其实这是一种完全没有方向感的一种流动。然后那工友这样的一种流动没有方向,那我们这些再为工友服务的机构是否有方向感哪?工作,在全国这样的机构不多,但是也有不到100家吧,或者是多少家也没有具体的统计,我指的是民间的为工友服务的机构,那我跟这些机构也有一些联系。
那我就发现,其实大家在工作中也特别有一种无力感,比如说,工友的权益受到了损害,我们说应该去争取自己的权益,工友共有其实也知道要争取自己的权益,但是,当一个人争取权益,你所花费的时间和代价,比你可能争来的权益更大的时候,你还会去争吗?
而且工友也就说,反正我在城市也待呆不下,迟早下午要回家,我还争什么呢?我们一方面觉得无能为力,另一方面又觉得必须争取权益,我们必须对现实有个全面的认识,对未来有个方向性,那所以为工友服务的机构要想为帮助工友维权,反而要去劝工友去维权,所以就是其实我们这些机构也是非常的无力,或者是有有一些方向感也不那么明确。那我觉得我们如果没有方向的话,我们怎么可能有未来呢?当时,然后我生活在皮村啊,是个城边村,位于五环外六环内,当地人大概有1000人,外地人有2万多人。生活居住就皮村的这个生活条件、居住状况是非常非常差的。那在那里一个小小的村子里,城边村五环外六环内,当地人只有1000人,外地人有2万人,大家生活条件那么差,却是每天辛辛苦苦地工作着。那我就想,当时是09年嘛,我就开始做调研,后来写了《打工者居住状况与未来发展调查报告》,当时就10年我就特别想知道大家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为什么可以忍受。就从那个时候开始做了一些调研。
其实我在出版这个第一本这个新工人书之前出版了,也就不是出版了,从2008年到2009年写了3本报告,也都没有正式出版。,那我就是最后,2010年,当我已经动笔写把这个《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快写完的时候,法律出版社的高山编辑找到我,才有幸正式出版后来的“中国新工人”系列。然后一家出版社才找,就才有一家出版社的编辑才找到了我。那我当时写这本书的初衷就是我们如此,没有方向是没有前途的。而,我们怎么才能有方向?只有认清现实才会有方向。我就从一个一个的工友访谈做起,深入访谈了将近100名工友,还去他/她们的家乡访谈他/她们的家人。我的调研方式和写作方式也比较另类,我就不说了,因为这个不是今天的重点。就这样,从一个个的个体故事出发,总结出社会总体的状况。我的发现和总结就是:我们工人群体、新工人群体,或者叫打工者,在我们中国有3亿人,而这3亿人面临的状况就是: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农村。这就是我写第一本书的初衷,就是说我们要了解现实,因为不面对现实就不可能找到方向。书出版发行之后,得到一些认可,也有这样的一种质疑,是很迷失,城市待不下,农村又回不去,那又能怎么样?的确如此,这个问题提得好,所以呢,就继续追寻吧,写了下一本书,就是《中国新工人:文化与命运》。
在写在第一本书的过程中,第二本书就已经开始酝酿了。第一本书前三编的初稿写好之后,我们自己印刷了100本,我希望能够先给我访谈的工友看一看,听取他们的意见。在苏州开了一次读书会,对我的冲击很大。当时来了大概有20个工友吧,我当时想跟大家讨论,你看,“待不下的城市,回不去农村”,如此不公平,我们该怎么办?结果在场的大部分工友说:没有什么不公平啊。我当时真的震惊了,当然也有6个工友,是跟我站在一起吧。我也倒不是说其他工友没有跟我站在一起,但大家有了不同的对现实的看法。我很震惊,我说,这么糟糕的现实,当然不公平,我罗列访谈中工友告诉我的事实,这公平吗?然后工友就说,确实不公平,但是虽然不公平也是合理的呀;我说着怎么合理呢?然后我又罗列对访谈中事实的分析;然后他们说嗯,确实不合理,但是也是正常的;我说为什么是正常的呢?他们说因为都是这样,社会就是如此。我并不认为这十多个工友觉悟不高或者怎么样;我是觉得从来没有这样一个机会让他们能够进入这样一种讨论。这对我是一个很大的冲击,我意识到,如果没有在思想上进行认识和反思,我们无论受了多少苦都白费了。
还有另一个小冲击,在《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的一个读者见面会上,有一个学者提问,你说为什么工友觉悟那么低,我们该怎么帮助他。我回答说,你是不是觉得你比工友的觉悟高啊,我说其实也不见得,如果你处在工友那个位置上,你不一定比工友做得强。虽然我这样说,但是其实我并不能真正解答这个问题。的确,为什么工友在皮村这样的状况下继续劳作和迷茫着,为什么在工厂,比如在富士康继续忍受着,实在不想忍受的甚至通过跳楼来去结束自己的痛苦,为什么没有其他方式呢?但是,无论我有多少质疑,有一点我是非常肯定的,工友不比学者的觉悟低。当然,这个问题大家如果不同意,我们后面可以讨论。现在都是在为今晚讲《女工传记》做铺垫。无论如何,我虽然不同意那个学者的看法,但是,我自己也没有答案。为了解答这个疑问,我必须写下一本书,我想知道,工厂里面到底是什么样子,可以那样管理着工人,可以让工人完全无能为力,就这样为了写《文化与命运》中工厂文化的章节,我就去工厂进行了体验。我先去了一家台资厂,后来又去了一家德资厂去做女工。我的体验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我上述的判断吧,具体我就不说了。
通过《文化与命运》这本书,我想说,光认识到现实还不够,因为我们认识现实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但是如何才能改变现实?这本书的名字叫《文化与命运》,我就是想说文化决定命运,而文化的本质是思想、道德和价值观,而文化的核心是:你做什么样的人;不是你嘴上说你想做什么样的人,而是你自己在做什么样的人;如果想改变社会,从改变自己开始。
现在终于说到正题了哈,我为什么接下来写了“中国新工人”系列的第三本书:《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坦白地说,我写这些书有一个目标,最大的一个目标:希望能够写一本工友喜欢读的书,读得下去的书。我在皮村接触很多工友,还有我们工人大学的学员,工友本来业余时间就比较少,读书的机会就不多,然后拿起一本书,能够读下去不是特别容易。
第一本书出版以后,我拿给工大学员读,拿给认识的工友朋友看,然后得到的反馈多是比较受打击。有一个工大学员就说,老师啊,真看不进去啊,这是你写的书我真想读呀,可是读读就读不下去了,那么重复和乏味,还有,写的就是我们的生活,这有什么值得读的呢?
当然了,我也收到过来自工友的鼓励了,我在武汉访谈过一位工友,后来我把书邮寄给他,他后来专门发短信告诉我,这本书对他有多重要的意义,他说,他知道了,在很多地方,在远方有跟他一样的人,他觉得不再孤单。说到这个鼓励呢,确实是来自学者和大学生的鼓励多一些, 所以这第一本书没有实现我想写一本工友愿意看的书这个目标,虽说我用词通俗易懂,内容具体详实,但是它毕竟是采用归纳性的书写方式。
我决定第二本书《文化与命运》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去承载我想要说的东西。然后写出来了,我就又送给工友去读,想知道第二本书是不是接近了我这个目标的实现。但是呢,还是没有太成功,因为啊,挺多工友就说,天哪!书太长了。的确,书中一个故事可能就有2万多字,工友说从来没有读过这么厚的书啊。后来,我又去苏州工友家园开读书会,开读书会之前我们把书先送给工友,然后说好哪一天开读书会,希望大家提前读下。记得其中一个女工说:“唉呀,这个书这么厚,我这辈子也没有读过这么厚的书。
我就跟她讲:“你挑着读,哪怕读10页、20页也可以,如果可以读完一个故事就更好了。”结果特别让我感动,在读书会的那一天,她就把这个书啊捧在她的胸前,然后就说这是我一生最珍贵的一本书。她说L“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我一页一页居然把这本书看完了。我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厚的书。”她还说道,她宿舍隔壁一个男孩饮酒过度死了,类似于自杀一样的吧,刚刚死掉了,她特别伤心。她说,如果她早一点读到这个书,然后跟他分享一些这里的故事,说不定那个男孩不会是这么悲惨的结局。总而言之吧,这第二本书也不能说完全成功,但是比第一本书应该是前进了一步。
所以终于说到正题了,就是我为什么写第三本书,有很多其他原因,但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我要写:工人、女工愿意看的书,看得进去的书。既然太长的故事也许工友读不进去,那么我每个故事就不能太长,所以在女工传记里边,我写了34个故事,每个故事只有5000字左右。写出草稿之后,我发给了一些工友,好几个女工回复我说,都不想一下子看完,因为看完了就没有了。我非常感动。也许这本新书接近了我的目标,如果真是那样我会挺开心的吧。
写《女工传记》的第二个目的,就是我希望为普通人立传,为工人立传。看看充斥在书店里面的传记,都是名人,更多的是商人,估计读了这些人的传记,工人会更加自卑吧,更加无所适从吧,更加没有迷茫吧。通过名人传记,也许我们可以稍微了解以前名人的生活,但是,如果我们想知道100年前或者200年前一个普通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就很难了,所以我是希望为普通人立传,是无数普通人创造了我们的世界和每天的生活。为什么电视里边、大片里边充斥的都是那些所谓的名人和成功人士,而那些人的价值观,他们的认同跟我们普通人和工人、农民差别很大。至少可以并存嘛,很多名人作出了伟大功绩,但是,普通人是基石和基础。
第三点就是我要为女工立传。这个性别问题我就先不说了哈,后头可以再说。
第四个目标就是,通过叙述不同年代的女工故事,去思考个体和历史的关系。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历程,其实都在创造着历史。每个人的生命故事,创造着自己生命的历史,也在折射着社会的历史。对于每一个个体来讲,你如何度过你自己的一生就是自己的生命历史,因为我们一个人只有此生。
二、《女工传记》的内容
下面《女工传记》的目录,大家可以看下都写了哪些故事:
《中国新工人:女工传记》
吕途著
序:女工故事与主体之名(戴锦华)
前言:用生命去见证与创造
1951年出生的三婶:曾经的主人翁
1955年出生的薛姐:为了职工,临危受命
1957年出生的三姐:当医生不再是一份事业的时候?
1962年出生的苏姐:赶上辉煌的尾声
1968年出生的菊兰: 十八年的工资单
1968年出生的阿慧:人生的一场场苦恋
1970年出生的赵姐:简单 平淡
1971年出生的阿英:一条项链一个月的工资? 1971年出生的阿龙:因为我们是正确的
1972年出生的丽英:这一辈子做了这一件重要的事情?
1974年出生的辉兰:被宠爱的妻子
1975年出生的正先:房子和孩子
1976年出生的老赵:二十年
附:给孩子们的一封信(老赵)
1976年出生的晨玉:自由与安全
1978年出生的如玉:生不出儿子怎么办?
1978年出生的艳霞:离婚的代价
1979年出生的阿芬:美丽的烦恼
1981年出生的阿坚:祸福相倚
1981年出生的彩云:只有傻子才能够为大家做点事附:两篇周记(彩云)
1985年出生的段玉:共同成长
1985年出生的光霞:两个人创造一个家
1986年出生的凤霞:说不清的性与爱
1986年出生的小桃:被驯服容易不容易
1986年出生的园园:平等的代价
附:园园小诗两首
1986年出生的佳俊:向着阳光生长
1987年出生的玉雯:糊里糊涂到现在
1987年出生的晓梦:病因
附:我眼中的世界(晓梦)
1987年出生的小贝:选择一个人生活的可爱姑娘?
1987年出生的晓春:最大的痛苦是自责
1988年出生的敏艳:快乐新娘
1988年出生的珠珠:奇女子在人间
附:控制不住(珠珠)
1990年出生的晓灵:反叛、依赖与追寻
1993年出生的王琪:拎着行李就出发
附一:一个手机背后的女工故事
附二:一篇日记:记得(王琪)
1994年出生的俊杰:待嫁
后记
附录:
吕途的故事:我的四辈子
一共有34个故事,大家不用都仔细看,我之所以发在这上面呢,就是因为从这大家可以看到整本书的结构,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1951年出生,然后我们可以看到55年、62年、68年、70年代,然后到八十年代,最年轻的一位1994年出生的俊杰。我访谈了100多位女工,有的可能连续几年每年回访一次,访谈了好几年去跟踪这个女工的变化。有的可能就只访谈了一次。在我整理和书写每一个女工故事的时候,身心非常的投入,好像是跟着我访谈的主人公又走过了一遍人生一样,我受到了很多的教育,也产生了很多的反思,所以我觉得这个写作的过程,跟女工这样互动的过程是我人生经历特别重要的一部分。我要讲这些生命故事,我觉得每个人的状态汇集到一起,成为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状态。很多普通人觉得自己的故事没有什么,不值得去讲。第二本书《文化与命运》里边记述了13个生命故事,有一次我在我们机构内部做分享,我们机构的同事大部分都是工友出身,我的同事他们就说,唉呀,分享这个故事有什么意义呢?大家不都是这样吗?这样的一种反馈反而更促使我一定要去写普通人的故事,因为如果我们不在乎自己的故事,大家只去关注那些视我们为草芥的所谓成功人士的故事,那么普通人有什么希望可言哪。再回到女工故事的结构,从1951年到1994年,到现在2017年,跨越了共和国66年的历史,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近七十年国史的历程。每一个故事可能貌似它是一种特例,但是其实它一定会折射着社会的历史,让我们从中看到历史发展的脉络。
三、讲述女工故事
现在给大家讲几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呢就是第一个主人公,一九五一年年出生的,三婶她是我的亲三婶,然后我先发一段文字简介。
1951年出生的三婶:曾经的主人翁
1951年出生
1966年上初一,念了不到两个月就文化大革命了
1970年,三婶初中毕业
1970年 - 1980年 车辆厂做车工
1980年-1990年 针织厂/地毯厂
1990年-1993年 国营丝绸厂
1993年-1996年 “595” 化工厂
1996年,45岁,退休,工作了26年
她的这个生命历程,三婶就是五一年出生,然后初中毕业,初中毕业之后呢,就到工厂去工作。开始工作的几家厂是大集体的厂子,最后退休之前的那两家工厂啊,最后两家是国企。
我估计年轻人不知道什么叫大集体、什么叫国企。就是国企就是国家所有,大集体就是集体所有,他是这个工厂的就是不同的所有制的形式。他都是对应于私企的。如果不明白,大家可以下去再研究一下。
因为我跟我三婶非常熟悉嘛,她帮助我带我两个女儿长大,然后她经常话特别多,人特别活泼,经常会给我讲很多事情。然后因为她有那么多年的工人经历,我就会愿意问她,我说你们当年在国企啊大集体啊,那个集体的那个所有制下面上班,是不是大家都会偷懒啊?因为我们年轻人特别是就是都会觉得那个时候就是吃大锅饭,谁都不好好干。我说是那样吗?三婶说不是那样的。首先他们每天上班是八小时,然后上班期间大家都特别认真地干活。然后我三婶说她特别爱干活,然后她说她的同事也都很爱干活,都抢着干。然后有一段时间,比如说就是工作特别忙,任务一下下来了,大家就都会主动地去献工献时,根本就不会想着说你要多挣钱,那时候大家挣的工资也都一样,然后我三婶家家离工厂特别近,然后他的那些同事啊就会住在他们家。这样的话呢,就可以早点到班上去,然后大工厂大门还没有开,他们就翻墙进去,希望去献工献时,所以三婶就跟我说那个时候真好,可是那个时候已经过去了。然后我说那为什么大家会那样啊,不偷不偷懒还献工献时。然后三婶就说,如果明明就是那样的一个风气啊,然后,而且大家都那样,然后你如果偷懒不完成任务的话就会很掉价,“掉价”就是我们东北话就是“丢脸”的意思。但是聊着聊着呢说到后来,我三婶脸上的那个光灿,那个那个那种表情就过去了。到了70年代末的时候,我三婶说厂里就不一样了,就开始核算工时了。虽然说核算工时有点就是意思就是说干多多挣干少少挣的意思,可是其实大家工资跟过去是一样的。然后再后来呢,就是改革了,就是对于我也是东北人了,我是长春出生的,那我三婶是辽宁省岫岩县,改革对于东北的意思就是下岗。但是下岗呢,并不是说不干活了,而是去给私人干活了。然后说这个厂子就黄了,不知道大家明不明白白东北话,黄了就是解散了,那厂子黄了并不是厂子不存在了,而是厂子被私人承包了。而承包之后呢,往往还会去生产同样的产品。这就是我三婶的回忆。那么这个回忆的过程中呢,就是也许其他厂其他地方会有不一样的情况,我们这里边讲的只是三婶的回忆。
下面我再讲第二个故事,就是1955年出生的薛姐,我也简单的发一小段文字,她的经历:
1955年出生的薛姐:为了职工,临危受命
1955年出生
小学到高中:经历文革
1974年到1984年:在村子里当民办教师
1984年到2001年:火柴厂/纸箱厂
2001年到2008年:钟表厂/电讯仪器厂
2008年-2015年:为改制遗留的工人待遇问题奔波,薛姐呢,是五五年出生的,然后她高中毕业之后呢在村子里当民办教师,然后就因为表现特别好嘛就给调到那个企业里边去工作啊,然后去了三家厂,这些都是国营的厂子。然后她退休的时候,她刚刚退休,就是还是厂子里的工会主席。但是就是零八年开始转制嘛,其实她这个工会主席啊,不是在组织工人怎么样去劳动,而是怎么样为下岗工人争取待遇。那个薛姐回忆了她当民办教师,当然故事很长,很有意思很多了我这里不能都讲,就是她回忆了一点,当民办教师的经历,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她当上民办教师,根本就不是因为他家里面有什么背景,她家里很穷很普通,就是因为她学习好然后很进步,然后,所以她当了教师之后呢,他们那时候老师没有工资,还是拿工分,还有大家非常努力,男女啊工资都是一样的。然后她就说所有人都特别兢兢业业,不好好干的老师都是少数,那为什么会好好干呢?并不是因为干多了钱就多,而是因为大家都特别热爱本职工作,就觉得要忠诚党的教育事业,要对得起领导对自己的信任,要对得起村民,要对得起孩子。然后我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问那个薛姐了,就是在农村也就是人民公社,也是大锅饭,是不是就是生产力很效率很低,大家都不好好干呢?然后薛姐给我的回忆就说,他们生产队真的不是那样,就是会有队长,队长很有权威。然后他一敲钟,所有人都出来,然后他会安排一个打头的那打头的在前面干,后面的人都不能落后,如果你一旦落后就就会必须找齐,所以没有人愿意落后,然后该休息的时候,带头的人说休息了,大家才会休息。然后我就在想,是不是我访谈这两个都太特殊了,所以我经常会去问其他人,为到农村碰到老年人,我会去问,那老年人就跟我给我的回答,有的就跟薛姐说的一样,有的就会说,这种情况真的往往是看领导,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好领导,真的就像薛姐说的这样;但是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就是很不好的带头人,那整个村子就会很不一样。不过大家苦是特别苦的,薛姐就讲他们那个村有五个小队,然后他们那个小队呢是最穷的。到年底算工分结算的时候,他们家还欠队里的钱,相当于一年到头一分钱现金都没有挣到手,所以那时候的确是很穷的,反正这点我就不讲了。然后就是薛姐后来不是去了这个企业里工作嘛,他也给我讲了跟三婶讲的差不多的故事,就是说那个时候在工厂里边就是领导带头干,比如说来了生产任务了哈,所有坐在办公室里的人都会到车间跟工人们一起劳动。然后很多时候呢,就是工就厂长啊,或者是管理人员,比工人的工资是低的,要低。然后那我就会特别好奇。我就问薛姐,我说,那怎么会,某一天一切就都变了?然后薛姐也说,也不知道咋回事,好像就慢慢的……就好像又是慢慢的,好像又是一下子,一切就都变了,比如说原来厂里边是有幼儿园,还有医务室这些东西,然后都不知道怎么有一天这些东西就都没有了。因为时间关系我具体故事我就不讲了,但是薛姐呢,她因为是一个怎么说呢?非常好的一个人吧,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会主席,就她作为领导干部呢,她退休的福利待遇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们工厂的200多个职工,她就不能忍心让这些人--因为国企的这些这些工人下岗的时候,在东北很多地方,它叫所谓的买断,比如你,我一共就给你比如说两万块钱我再也不管你了,你没有任何的退休金,没有什么医疗保险,没有什么……那两万块钱能干嘛呢?所以这个薛姐就认为这是不合理的,因为过去这些工人就是国家都是有待遇的,不可以这样,薛姐就一直一直在去争取,可是整个体系全都变了,她再努力,她拗不过整个体制的这个变化。等等吧,具体我就不说了,如果将来出出版了,大家可以去看那个故事。当然,有些东西薛姐说她讲到有些地方说我是不能写出来的,所以我也没有写,就是有些就只是会提到一些。
那下面就讲这个老赵的故事哈,我先发一点点文字:
1976年出生
1994年初中毕业
1994年-2015年:广州胜美达
老赵这个经历就更加简单哈单纯:七六年出生,然后九四年初中毕业,然后一毕业就到了广州打工。在这个在广州一个叫胜美达的厂子。我在那个书里边,这个胜美达这个厂子,这名字我是没有写的,我因为我,我不想万一引起什么问题,人家得到胜美达厂再来找我打官司,我可受不了,所以我就写了用用用其他的词来代替了,就是我刚才没有把这个替换掉。那在胜美达一干就是二十年,那我为什么老赵的故事这个起这个题目叫二十年呢?因为我跟老赵,我到当时是一个十一嘛我印象特别清楚,我就去到他的出租屋去访谈她,然后我们聊了很久。因为之前我们也认识见过好几面,因为当时她是这个,就是胜美达他们工厂当时有三千多女工,然后大部分人都没有社保,就是或者是很多人在那干了十五年,甚至二十年,但是只买了几年的社保,然后老赵她们就组织,就作为女工代表就组织大家签字,然后来争取这个补缴社保。在老赵她们,她们一共就是为了补缴社保,跟这个工厂啊,这样去沟通啊什么的,持续了一年的时间。所以在这一年的时间里边跟她也见过几面,比较熟悉。然后我去访谈她的时候,就是跟她讲我要做这个生命故事啊,然后让她讲她的经历啊,然后她就给我讲。她讲完之后我就问他,我说,那你觉得这二十年,嗯,有什么变化吗?她毫不犹豫地告诉我没有任何变化。我说,这二十年怎么会没有变化呢?一定会有变化,那为什么她会这么斩钉截铁地说没有变化呢?我就跟他一起去来捋这个思路。我说,比如说工厂的食堂有没有变化,老赵说九几年的时候,工厂就是就一直没有给工人的食堂,以前有食堂也是给干部的食堂,工人是不可以吃的,所以他们从来都是在外面吃,然后就吃得很差嘛。你们如果去过工业区的那种大工业区的那种食堂就知道了。然后车间里边呢,都会有空调,然后老赵就说工人的心里面非常清楚,这空调呀,不是给工人的,是工人沾了产品的光,因为产品他为了保证质量,他要恒温,所以车间里才会有空调。然后说那其他方面呢?比如说工厂管理呢,有没有什么变化?老赵一说这个她就气不打一出来。她说啊,九几年啊,那时候厂里的工人没不像现在啊,不像她当时嘛,后来人那么多几千几万人的工厂都有嘛,当时呢,就是工厂里面人比较少,然后线长呢,这个就不会对人那么凶,也不会骂人。可是就是工作很枯燥嘛,后来的这个线长啊,管理者啊,主管呢,就是素质越来越差,就天天骂人。老赵就说,有时候真的不知道这么多年自己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就忍受着别人的辱骂,就只能埋头做事,把事情做得好、做的快。别人也许这个现场也许就不骂了。就这二十年,如果她说没有变化还是好的,其实要从这个工厂管理来说,其实这二十年还是越来越不好了,然后所说到宿舍的话,老早就说他在工厂的前十年啊这个宿舍呀,一间宿舍放六张床,每张床是三层,就不是上下铺,是三层的床,六张三层的床就是住十八个人。老赵说,这十年年她也住过一层,也住过二层,也住过三层。大家可以想象哈,你们如果是大学生,或者是住过宿舍,几个人如果从床上面都下来,在地上都站不不开啊。十八个人想象一下,所以说老赵把她的青春献给了这个城市,这二十年过去了,这个城市的繁荣和变化跟她没有任何的关系。
嗯,下面就讲最后一个故事哈就是这个珠珠的故事。
1988年出生的珠珠:奇女子在人间
珠珠1988年出生在广东惠来县岐石镇览表村,只念到了小学三年级。
2002 深圳塑胶厂
2004 深圳首饰店
2006 珠海服装店
2007 分别在:东莞童装店;中山卖牛仔裤;上海;北京网吧;东莞童装店? 2008 分别在:东莞G2000服装店和酒店楼层服务员;珠海的餐厅;深圳做保姆;天津澡堂搓澡? 2009年,来到北京工友之家
2014年春节过后,珠珠从北京回到老家
那珠珠就是80后了,1988年出生的。珠珠是广东人,然后她只念到了小学三年级。就是珠珠的故事里边我访我访谈珠珠,就是因为她跟我同事了好几年,所以我访谈了她。我第一次跟她访谈啊,我们俩聊了6个小时,后来又进行了回访嘛。然后她就说她们广东啊,就不太重视教育。她们家孩子也多,她是老大,下面还有弟弟妹妹好几个,然后都不重视教育,就更加不重视女孩子的教育,所以她很早就辍学了。辍学以后呢,要分担家里的负担,要照顾弟妹帮助家里挣钱,然后大家也可以看到她的工作,换的是最多的。那老赵二十年在同一家厂,其实像老赵这样的工友是比较少的,因为我在第一本书《迷失与崛起》里边就是做了一个统计,就是一般平均来讲,有的工友,一年到一年半,他就会换一次工作就只是平均了。当然也有工友在一个地方可能干了一天,他就半天就走了。有的可能干了一个月,有的可能干了半年,有的可能干了一年,有的可能干了几年,但是在一个地方干十多年、二十年的是比较少的,但并不是说没有。
像珠珠啊,她就在深圳啊、在珠海啊,你看她零七年这一年就去了好几个地方啊,零八年也换了好几个地方,零九年的时候,珠珠就来到了我们北京工友之家。她来呢,就是听人介绍说要来参加工人大学,因为我们工大,当时开学是有日期的、然后她就还没到开学时间,她就先在我们学校里面帮忙,然后一直等着工大开学。然后工大开学了之后,她是参加工大二期,然后参加工作。二期是半年,然后毕业之后,她就到我们皮村的童心实验学校去当这个校长助理,嗯,开始不是校长助理就是干很多,她也做过很多事情,你别看她只有小学毕业,她非常非常的有能力,珠珠的文笔是非常好的,就写出来的故事活灵活现,特别有意思,虽然有比较多的错别字。而二零一四年的时候,那个她就决定回到老家。其实在北京在工友之家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一样嘛,就是没有想到她做的那么好的,大家的感情也很好,她会离开,但是我访谈她,我知道就她奶奶,就她从小父母外出打工,她属于留守儿童,然后她跟她奶奶感情特别深,她特别担心就是她还没来得及照顾奶奶。然后奶奶如果万一走了,她就不能原谅自己,然后她就一定就是总是想着他奶奶,然后另外一个。她三年级就辍学了。其实她特别爱学习,人也特别聪明,她就有一个想法,她希望他的弟妹,特别是她周围的小朋友就他们家乡的孩子,能够知道读书是非常重要的,不要像她一样早早辍学,所以就抱着这样的一个想法,她就回到家乡。她知道自己的学历不够,说要去当老师,肯定是不可能的,她就跟她母校的校长说,嗯,只要有时间,我就愿意跟孩子聊天,给孩子讲故事。然后她就这样做志愿者一分钱都不拿,自己掏钱养活自己,然后去到学校做志愿者,然后最后就是经过各种各样的磨合,她就决定在村子里边开一家图书室,所以她从那个时候到现在,她欠了挺多的钱,因为你想她没有收入,她还要办图书室。好再从去年开始,就用众筹啊等方式,她得到了一些支持,但是她还是债台高筑吧。但是我们看到就这样的一个女孩子,她没钱,没学历,更没有势力,他可以去做这样的一个事情,那她凭的是什么呢?我给大家发一个链接哈,大家可以看关注一下她这个览表村图书室啊,这就是珠珠创办的一家图书室,是我们工大毕业的学员啊。珠珠是第一个回乡创办图书室的,那我们后面的它是工大二期,后来我们工大,现在我们工大六期,工大十一期,还有应该有几个就是都是或者在返乡在村子里,或者在镇上或者是在,还有一个是工大一期在东莞,他们就是办了这个图书室的。那她就是珠珠,她没有钱,没学历也没有这个权势,她凭什么哈可以办这样的一件事情,现在得到了村里边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支持,那我觉得她凭的就是一颗心、她的工作的阅历、她的思想,她的活力,还有她的工作方法。当时我访谈珠珠,我就问她,我说,遇到那么大的阻力,你什么都没有,你怎么可以把图书室办起来呢?她说,我在工友之家所学到的那些东西,给了我力量和方法,所以我也特别的感动吧。
四、对女工命运和社会历史的反思
1、历史包袱与发展困境
现在也讲了快到一个小时了,然后我就说最后一点吧,就是说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反思到哪里。那我说到了,我先把这个我反思到了几点啊,第一点哈,我刚才说到了就是这个女工故事,从就是就是跨越了,相当于我们整个中国将近七十年的国史,那我们中国这个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就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那是一种发展路径的这样的一个变化。中国的前三十年有很多的经验,但是也有很多的教训,就是前三十年,我们农村是人民公社,然后城市,工业呢,就是国营企业,那现在呢,就是后来呢,就改革开放哈,就是这个城市的这个工厂各方面都私有化了,然后农村呢,也包产到户了,全都分开了。原来的集体现在就是个体和私人啊,前三十年有经验和教训,而这后三十年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中国成为了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也成为了跟美国一样的全世界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我们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环境的灾难。
那现在后三十年出现这么大的问题,那么再有这三十年该怎么办?那我们在讨论的过程中,每当提到集体和合作的时候,就会有人说,天哪,难道我们又要回到前三十年吗?我觉得这样的一个质疑。首先,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并不一定那么了解前三十年,为什么就要提到前三十年好像就那么的可怕,所以集体合作这些词本身好像就是由于前三十年所留下的这个包袱,让我们好像很难从概念上都无法提及。所以这样的一个包袱啊,我觉得我们真的要去好好的反思我们,我们怎么样能够让前30年珍贵的遗产能够保留下来,同时能够把那些包袱打开,我听说前三十年过程中也出现了严重的官僚主义和等级分化,这些是在任何年代都要去反对的。后30年靠就是改革开放之后的这样的私有化单干,这已经行不通了,那我们要走合作化的道路该如何去能够化解那些包袱啊?我觉得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这就是为什么我刚才跟给大家讲这个女工故事的时候,我讲了两个在前三十年那个时代工作的女工,我也是想就是通过这个故事,因为如果概念化的去讲啊,我觉得我会头晕,因为空对空的哈,但是通过一个人具体的经历,我想也许可以让我们去反思前三十年中有哪些值得我们继承的,有哪些是像官僚呀,这个被动啊,这些东西又是我们应该去遗弃的。那么怎么样,去总结起来去创新的三十年的一个新的一个历史,然后我觉得关于包袱就是历史包袱与发展困境了。
我觉得另外一个方面哈,刚才说的是关于发展路径的这样的反思,那关于文化与传统呢?那我觉得我们比如说农村的话,现在很多人都抛弃了这个农村,抛弃了土地,那其实,无论是谁,没有了土地,就没有了生命的根本。你没有土地,没有粮食,你吃什么?一天都活不下去,所以我们现在是在抛弃我们的根本,但是在那片土地上确实有一些把人捆绑的一些传统,所以我们怎么样能够去抛弃那样一个封闭的传统,但是又不要抛弃土地,那现在人们就是拥抱这个市场经济哈,好像那里边有自由,但是市场经济给不了我们自由,这个所谓的自由,让我们付出了太大的代价。所以我们真的要从文化和传统上好好的去思考,这就是我说的要反思的第一点。
2、历史沿革中妇女地位的变化
我想反思的第二点,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历史沿革的过程中,去来思考妇女地位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就是说三婶啊,还有薛姐哈,他们的就薛姐教育高中毕业,那个时候还算学历可以了哈,但是三婶她也就是一个初中毕业生,但是他们你可以看到,从他们的叙述中,从他们对这个工作的这个感受中,你可以看到他们作为一个劳动者的那样的一种尊严,可能后来他的尊严被剥夺了,但是这样的一个记忆是不能抹杀的。那今天我们在工厂里边,打工的劳动者有哪有一些劳动者会觉得自己有那份尊严呢,劳动本应是光荣的,但是劳动者的地位是低下的,都成为了廉价的劳动力。所以这个对比是非常明显的,然后在社会主义时代让女性,它可以是一个母亲,但今天叫流妈,我不知道,大家知不知道这个词哈,就是长沙工之友,就做过一个流妈系列的这样一个拍摄。想想这个词儿,我们的孩子成为了留守儿童流动儿童,我们的母亲成为了流妈,流动的妈妈,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个妇女的地位。
然后在过去的那个时代,没有了娼妓,也没有了买卖婚姻,但是今天我觉得大家讨论得最多的就是这个关于彩礼啊。不想再往下讨论彩礼了哈,因为这个纠缠不清的问题,但是就说到这个娼妓,就是我们作为一个劳动者,我们出卖我们的劳动力签合同,我们把我自己的劳动力卖了,那一个女性哈,当然也有少部分男性把自己的身体也商品化了,然后还对某些人标榜成自由,这不是很没有我道德都都说不上,就是说,整个就是价值观颠倒嘛,颠倒黑白啊!
3、文化决定命运
那反思的第三点,我就想说,就是文化决定命运。当然,这里边就是说什么是文化,我们需要首先这个概念需要搞清楚哈,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是说那个文化程度,说你的学历--不是的,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就是一个人的生活,就是一个人的,我刚才说到了一个人的文化的根本是一个你做什么样的人。文化是生活生活方式的全部。那我就说为什么我说文化决定了命运呢?我讲个小的故事,也许就能明白我的意思。不过这个故事最后没有纳入哈我采访中的一个故事呢,就是大家都知道,二零一零年啊,富士康发生了十三连跳,就是工友们实在忍受不了那种痛苦,只能用放弃生命来去结束这种痛苦,因为每一个的个体都太无力了,无法抵抗这个命运的安排。但是二零一零年也发生了另外一个事件,就是本田工人的罢工。那我访谈了当时本田工人罢工的那个女工代表,她就给我讲,我就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就是说为什么就是大家可以做到这一点呢?当时她就给我讲因为本田待遇是相对比较好的,比其他厂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它是五天八小时工作制。而且呢,他们的同一个产线的很多同事都是同一个职高的毕业生,他们彼此相识,好朋友,然后五天八小时工作制,他们周末会一起出去玩,一起做饭等等。所以,这样的一种生活的方式,就是社会交往决定了,他们彼此可以产生,有社会交往的时间可以产生信任。所以当一个事件来临的时候,他们可以因为如果没有彼此信任,是不可能有一些一起做一件事情的。所以为什么说文化生活非常重要,社会交往非常重要。而今天在工厂里边,特别是比如说我去我去打工的那两家工厂,特别是头一家,那个台资厂就是十二小时夜班,然后下了夜班就睡一天,然后到晚上又该上班了,不可能有什么什么业余生活和社会交往。然后我就访谈的一些女工,有的女工就是她们在就是公益机构工作嘛,在为工友服务的公益机构工作,嗯,这里工作人员有挺多,也是工友出身,然后我访谈的时候就会问哈唉,怎么到这里来工作的呢?真的不止一位,好多位,都说,平时上班特别忙,也不可能说到处走走转转,然后有一次,比如说辞职了,或者什么原因突然不上班了,可是不上班的时候是没有去处的,因为平时从来就没有去处,只有工厂和宿舍,一旦闲下来,反而不知道去哪,然后在街上乱逛,突然会发现,诶,这怎么还会有一家服务部啊,或者图书室啊然后进去看一下才突然发现哇,世界上还有这样一个去处,所以说一个人,他的生活啊是怎么过的。然后这个生活的这个方式,决定了他这个命运往什么方向去走。那我有时候我在台资厂打工的时候,我就会想,你说是不是这个老板都算计好了,就是为了让我们没有社交的时光,为了让我们没有任何思想交流的机会,他就设计的这个让我们没有任何业余生活呀?这样就决定了,我们的命运完全掌握在他们的手里,就是我想要说的最后一点,说行动改变生命。
4、行动改变生命
我又一直在强调这个,什么是文化哈,那这里边就是用这个威利斯,威利斯是一个英国的一个很有名的一个学者,然后他就说他说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这个我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哈,那我认同威利斯说的,
我更认同汤普森说的,汤普森也是英国的一个学者,他写了那个《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那汤普森说,文化是一种整体的斗争方式。所以我觉得我特别同意,当然这个斗争了不一定说像刚才有的同学说的那样的斗争,哈,就是我觉得其实你每天的生活都可以是一种文化的战斗啊,那我就说为什么我说行动改变生命。
回到那个珠珠的那个故事,就是说珠珠她为什么可以成为她今天这样的一个人,我觉得她首先有她的生活的体验和生命的体验,这种经历是无法替代的。在这样的一种生命体验中,她获得的那个价值哈是没有这种体验所得不到的,她通过这些体验获得了获得了这个经验,意识和知识,然后她有了这个行动,她这个行动不仅改变了她的自身,也改变了其他人。所以我这里说的行动呢其实是这一生如何度过。记得有的时候跟这个学生啊学员探讨的时候,有的时候就特别的年轻人啊,比较有志向,总是特别希望能够有一番作为,有一些成就,就觉得如果我做这些事情,或者我做小事儿,没有什么成就感啊,这个就觉得没有意思。其实在我看来,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成就就是你这一生如何去度过,我就讲这么多哈,特别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主动的去选择做什么样的人啊,认真地度过自己这一生。
(作者:吕途。来源:女神读书会)
三十年前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是老百姓的天堂,三十年后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是老百姓的地狱!让年轻人懂得什么是资本主义剥削压榨什么是社会主义主人翁,让全社会青年人觉醒是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