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屠杀:巴黎公社生与死》Massacre:The Life and Death of
the Paris Commune
约翰·梅里曼(John Merriman) 著 刘怀昭 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我们用生命梦想乌托邦。我们用死亡实现理想国。
精彩节选
前 言
1871年3月18日,住在蒙马特高地(Montmartre)的巴黎人从睡梦中惊醒,那是法国军队正抢夺国民自卫军的大炮。下令出兵的是刚成立的临时政府首脑阿道夫·梯也尔,而临时政府的所在地凡尔赛是旧制度时期波旁贵族的老巢。梯也尔被巴黎人那一触即发的激愤情绪吓着了,因此想一举解除巴黎及其国民自卫军的武装。自卫军各级人员主要由工人组成,他们渴望建设一个强大的共和国,对1870年7月爆发的那场导致第二帝国失败的普法战争耿耿于怀,并对临时政府在此战争中的投降行为愤懑不已。
法军遭到蒙马特、贝尔维尔(Belleville)及肖蒙山丘(Buttes-Chaumont)的男男女女们的顽强抵抗,故没能抢走他们手上的大炮。当四千法军大兵压境之际,趁着军队停下来等待运载武器下山的马匹时,蒙马特的妇女拉响了警报。住在高地上的劳工阶层居高临下,俯瞰首都,防止全副武装的部队用马匹将大炮运走,并开始构筑街垒、路障,完全是传统的革命斗争作派。士兵们开始跟蒙马特的居民亲近起来。派遣到贝尔维尔、维耶特和梅尼蒙当的六千大兵的遭遇也好不到哪儿去。最终,巴黎人保住了大炮。
受挫之后,梯也尔把军队从巴黎撤回到凡尔赛,打算重组之后再度出兵收复失地。成千上万来自巴黎的富人加入到他的阵营。与此同时,在巴黎,左翼激进分子宣告成立名为“公社”的开明自治政府,旨在让那些第一次相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的巴黎人得到自由。来自平民区的劳动阶层家庭大摇大摆地到首都的时尚街区漫步,憧憬着一个更加公正的社会,并准备行动起来去实现它。他们这一进步主义的公社仅仅维持了10个星期,就在5月最后一周的血洗中灰飞烟灭了。
巴黎公社的诞生与毁灭是19世纪最惨痛、最具决定性的事件之一,时至今日仍影响深远。在巴黎的街头,梯也尔的军队枪杀了成千上万的民众,有男有女,甚至还有孩子。士兵们处死了许多参与扞卫公社的人。另外,还有很多人因为一身工人打扮,或残留的巴黎国民自卫军制服,甚至仅仅因为言谈举止的特征而引来杀身之祸。法军对他们自己的同胞进行的这场大屠杀,令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都笼罩在不散的阴魂之中。你可能被杀,因为你是某人,因为你想得到自由——这可能就是1871年5月21-28日那个血腥之周、欧洲19世纪最大的一场屠杀的终极意味。
推荐辞
斯蒂文·英格朗(Steven Englund)
《拿破仑:政治的一生》一书作者
这是一部难得、难求的上乘史学作品,故事神奇,写作精致,译文典雅流畅,读来引人入胜,令人手不释卷。它的写作更是一种神奇,方纳利用一部偶然发现的废奴主义者日记,按图索骥,精心求证,旁征博引,为我们还原了美国内战之前秘密畅行于纽约市的“地下铁路”,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沉重而精彩。奴隶们争取自由的勇气、智慧与白人废奴主义者的正义、勇敢结合在一起,交相辉映,构成了一种最为优秀的美国政治传统。
乔纳森·斯伯尔伯(Jonathan Sperber)
《卡尔·马克思:十九世纪的一生》一书作者
解放之梦,镇压之魇——巴黎公社是19世纪欧洲政治想像的一个焦点。希望与恐惧,激情与仇恨,社会与政治斗争, 约翰·梅里曼的新着再现了一个着名的革命政权并导致它走向惨烈的毁灭的这一切。
玛雅·嘉参奥夫(Maya Jasanoff)
《解放的流亡:美国效忠派在革命世界》的作者
故事描述了炽热而闪光的思想、令人瞠目的暴力以及非凡的人民。在《大屠杀》一书中,约翰·梅里曼将他对法国精深的了解与他擅长的叙事结合起来,为我们勾勒出那改变了巴黎并预示了我们当今时代巨变的64天。从开罗到基辅,读着每天的热点标题,顿感这本书的出现再及时不过,也写得再好不过。
UNE RUE·PARIS EN MAI 1871 OU LA COMMUNE.
Maximilien LUCE (1858 - 1941)
伊丽莎白·科斯托娃(Elizabeth Kostova)
《天鹅贼》及《历史学家》的作者
严谨、生动,该书再现了理想主义、恐怖,更再现了巴黎公社的人民。《大屠杀》填补了一项空白,并将引起人们对这一具有现实意义的话题的关注。
大卫·A.贝尔(David A. Bell)
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
约翰·梅里曼以其一贯的活力、简洁的文字和渊博的法国历史知识阐述了巴黎公社的历史。重要的是,这本书与众不同之处在于,梅里曼对普通巴黎民众的同情贯穿了他的叙事,他以一种打动人心的风格呈现了1871年那场降临在人们身上的悲剧。
彼得·麦克菲(Peter McPhee)
《罗伯斯庇尔:革命的一生》一书的作者
不忍释卷。一位大师级历史学家笔下的一场为现代欧洲定型的内战,捕捉住了其间的理想主义与现实的残酷性,英雄主义与血腥。
(作者:雅理君。来源:公众“雅理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