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二野兵团将领不给小平“面子”?-激流网抗战初期,邓小平与部分将领合影

迟浩田说:“两军对阵,不仅是兵力、火力、士气的较量,也是双方指挥员谋略水平和指挥艺术的较量,在一定情况下,胜负往往取决于指挥员的一念之间。”

因而,能带兵打仗的人往往受到更多的敬重,一生的功业也引人瞩目得多。粟裕之子粟寒生便回忆说,他父亲一生最佩服的还是能带兵打仗的元帅和将军。

1949年10月前,邓小平最重要的军职为129师、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委,是有“军神”之称的司令员刘伯承的政工搭档。1972年8月14日,毛泽东在邓小平请求复出的信中批示说:“他(邓)协助刘伯承同志打仗是有功的。”

毛泽东和刘伯承去世多年后,邓小平说:“我的真正的专业是打仗。”

不过,他与早年便蜚声国内的川中名将,担任过红军总参谋长的刘伯承不同,1938年1月被毛泽东任命为129师政委前,多数时间没有独当一面、统领一军作战的经历。

红军时期,邓小平除1929年12月至1930年2月被周恩来派往广西参加百色和龙州起义,短期担任过红七军、红八军政委(期间两次离开广西返回上海)外,仅长期担任瑞金县委书记、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红星》报主编、红一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等非方面军军事主官职务。

而129师、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的前身是张国焘、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攻城拔寨,战功赫赫,当年敢与毛泽东和红一方面军分庭抗礼,因而二野的几个兵团级将领都有过给邓小平难堪、甚至很不给老首长“面子”的经历。

第二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共有三个兵团,分别是第3兵团司令员陈锡联、政委谢富治,第4兵团司令员兼政委陈赓,第5兵团司令员杨勇、政委苏振华。

其中,军事造诣最深的是陈赓。

淮海战役中,中原野战军包围了装备精良的黄维兵团。陈赓认为,中野装备差,不能急于硬攻,而是必须挖战壕,搞近迫作业才能凑效。这一举措与粟裕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成功战术不谋而合。

但邓小平刚以二野政委身份兼任总前委书记,对迅速打掉黄维颇有信心,向毛泽东报告说:“估计三天可解决战斗(注释)。”因而,他对陈赓要求搞近迫作业不太满意,认为太慢,因而不断打电话到前沿催促。

陈赓开始接电话还向他解释,说明挖战壕的重要性,到后来电话多了,他也不耐烦了,索性不接电话,严令部队搞好近迫作业。

双方僵持不已的时候,刘伯承认为陈赓的做法是对的,可以减少伤亡。邓小平发脾气说:“中野就是打光了也是值得的。”

中野副司令员陈毅打破了尴尬局面,提出打电话问问华野的粟裕如何围歼黄百韬兵团再说。粟裕电话里告诉他,是近迫作业。于是,中野司令部取得了一致意见,按照华野的办法搞近迫作业攻击黄维。

刘伯承亲自给陈赓打电话,说:“你在第一线,你最了解情况,你根据你们的情况去打去。”

也就是说,邓小平与陈赓两人的争论中,陈赓的意见最后被证明是符合战场实际情况的。

多年后,刘伯承之子刘太行接受采访时说:“打淮海战役,邓小平下命令要几天几天把那个地方收(拾)掉,二野的部队怎么打得下来嘛,刚从大别山出来,武器又差,人员、编制又不足,怎么打?所以想些办法近迫作业,挖战壕。”

他说:“挖战壕,邓小平老是嫌太慢,大发脾气,搞得陈赓气得不行,挖不动也得挖啊,部队这么弱,你说怎么打嘛!最后搞得陈赓气了,我不接你电话,我不跟你说话!然后这个事还是通过陈毅和我爸爸(一起)和粟裕通过电话,然后回(过)来才给陈赓讲,还是按他的办法去打去。”

刘太行还说:“这个绝对是对的。我爸爸当时就说了一句话嘛,‘你在第一线,你最了解情况,你根据你们的情况去打去!’然后这个时候邓小平发脾气了。邓小平当然在部队里有时候很严厉,但是那个严厉有点没道理。淮海战役的问题,我还是同意我爸爸说的话,主要是华野打的,中野(或者叫二野)只能起配合作用,客观条件决定的。”

陈赓军事才华突出,是10个大将里唯一能与粟裕比肩的人物,但1961年3月英年早逝,年仅58岁,他与建国后的邓小平没有多少交集。

陈赓去世后,与邓小平感情最浅的是原二野3兵团政委谢富治。

1966年10月9日至10月28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工作会议,批判以刘少奇、邓小平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反动路线”。

会上,时为公安部长的谢富治一马当先跳出来,首先批判邓小平。他说:“邓在人们的印象中,是一个三十年‘一贯正确’的形象,在党内有很大影响,这次批判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阻力之所以如此大,同这种影响不无关系。”

不久,邓小平被打倒,谢富治以公安部长的便利不断落井下石,没少整他的黑材料。

1972年3月,谢富治病死,时年63岁。8年后的1980年10月,复出后的邓小平开除了他的党籍并撤销原《悼词》,第二年又确认他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主犯。

多年后,邓小平还念念不忘。他审查一部反映解放军历史的影片时,看到其中有谢富治的镜头,便当即要求删除。他说:“这个谢富治,看了叫人不舒服。去掉他。”

谢富治去世后,苏振华和陈锡联与邓小平的感情也不深。

1976年10月,华国锋继任中共中央主席兼军委主席后,兼任海军第一政委的苏振华是最为拥护的政治局委员之一。在复出后的邓小平与华国锋的较量中,他始终站在华国锋一边。

《罗瑞卿传》记载:“海军主要负责人(即苏振华)是十一届中央政治局委员,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中有错误。”也就是说,他是“批邓”的主将之一。

《罗瑞卿传》说:“粉碎‘四人帮’后,他(苏振华)为阻挠大家的批评,而赞成‘两个凡是’。在邓小平就海军106号导弹驱逐舰事故对海军主要负责人提出批评后,他不服气。”

“(苏振华)4月12日去向华国锋告状,谈了5个小时。华说:我最近要去朝鲜访问,回国后去大连检阅海军。他回来后即向海军党委汇报说:华主席支持我们,不要紧,打不倒”。

海军司令萧劲光很高兴,说,华主席视察海军这是一件大好事,是对海军的鼓舞,……这次华检阅,一定要搞好,……码头、上下船地点、舰艇的选择,都要做好。做好绝对保证安全。凡是新型舰艇,都列队检阅。

这是华国锋“插手”军队的迹象,《罗瑞卿传》说:听到报告后,“罗瑞卿向邓小平作了报告,并表明自己不同意这一行动的意见。邓小平同意罗的意见。在邓小平支持下,此事终于被制止”。

这就是曾被视为“壮举”的制止华国锋插手军队事件。

中共中央主席兼军委主席华国锋检阅海军部队,“政治上是错误的,出发点也是不正确的(邓小平语)”,似乎“党指挥枪”的原则受到了挑战,但苏振华输了。

1979年2月,苏振华在华国锋完全失去权力前去世,时年67岁。

华国锋成为最高领袖时,比苏振华地位更高的是陈锡联。他是第九、十、十一届共3届中央政治局委员,也是毛泽东晚年四大“宠臣”之一。毛泽东逝世前夕,他被安排为中央军委常委,代替叶剑英主持军委日常工作,成为接班人华国锋的军事助手。

1976年10月后,他坚定地护驾华国锋,对“老政委”邓小平青眼不多。

华国锋下台后,陈锡联也基本上结束了政治生命。所幸他及时转舵,在老战友宋任穷的不断关照下,恢复了和邓小平的关系,又写文章说邓小平指挥了淮海战役,得以当选中顾委常委,获得善终。

二野5个兵团将领中唯一未和邓小平有“过节”的是杨勇。但杨勇的警卫员雷廷安回忆说,杨勇很敬服刘伯承,大别山时期,刘伯承与邓小平吵过架,杨勇认为正确的是刘伯承。

不过,这终究非场面上的大事。1979年11月,已逐渐成为第二代核心的邓小平,决定将自己兼任的总参谋长一职交由杨勇担任,因叶剑英等其他人异议,最后改任杨得志。三年后,杨勇病逝,年龄也只有70岁。

其后,邓小平正式成为第二代核心。原二野受到重用的是一些战争年代与他接触不多,战绩不很突出的军、师级将领,称得上是政坛上的“隔代亲”。譬如原四兵团15军军长、开国中将秦基伟担任国防部长、军委常委、政治局委员;原三兵团11军政治部主任、开国少将刘华清后来担任军委副主席、政治局常委;原四兵团15军44师师长兼政委、开国少将向守志长期担任南京军区司令员。

为更好地服务关注激流网的老师和朋友,特开通激流网会员办理通道: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哪些二野兵团将领不给小平“面子”?-激流网(作者:张雄文。来源:本文原载于“百度·嵩县吧”,微信转自“红色年代”。责编:畢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