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
2005年,钱学森之问震动朝野,乃我大天朝十几年未解之难题。鄙人乃一介草民,本无帝王太子之尊,处僻远江湖,今日议国之大事,实乃见笑。
为什么我们不能培养出杰出的人才?据说是体制的问题,让我们先假定这种说法是正确的,14年中国青年报刊发文章《“钱学森之问”更是“体制之问”》,这位蔡德诚声称自己已在二十多年前已经有过“马前炮”的预告,现在仍然不失为当下“钱学森之问”索源探由的一种探讨思路。请听高见!
钱学森
蔡先生开始就一本正经地讲“科学理性”、“科学精神”、“民主与自由”。他一再声称自己是从科学的本真出发,还颇有见地地提出什么“五大自由”、“六大要素”。我们马上将看到,这不过是他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第一步。接着,他回顾了“历史”:“前30多年,我们不正是因为开放了市场经济,才使得广大的公民、公众人人皆得以有权利、有机会通过市场的公平竞争。”然后指出正是改革开放使我们获得了“初步解放”,从而做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贡献。你说的这些钱老能不知道?既然经济如此惊天地泣鬼神,钱老问的就是经济发展了为何培养不出大师级的杰出人才呢?
蔡先生如此作答:“通过政治改革和民主解放,也能像市场经济带来巨大动力、活力那样,在精神、思想、科学、文化领域获得民智民慧的大解放、大释放、大勃发,又何愁在我们大冰山的顶尖上不会连连向世人闪耀出傲人的光芒?“钱学森之问”不也就豁然而解了吗?”说了半天,猴子尾巴变不了,不就是要全面复辟资本主义!
有人大胆声称钱老将答案烂在肚子里了。而原因竟是:“尽管钱学森对美国政府当年将他驱逐出境一直耿耿于怀,甚至死不瞑目。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钱学森是在美国成才的。所以他理想中的‘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一定是美国模式。”然后大讲什么美国高校的核心价值、普世价值。什么时候钱学森是被迫驱逐出境回国了?还耿耿于怀,甚至死不瞑目?你和我说的是同一个人吗?
钱学森同志九十年代初期,他在与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黄楠森、张光武、王东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钱学敏四个同志的一次谈话中,曾经强调说过:“如果丢掉了毛泽东思想和公有制,中国就完蛋了!”这就是钱学森的答案!
早在1953年,毛泽东就明确提出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基本粒子也是无限可分”的科学论断。钱学森说过:“毛主席对物质无限可分性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高度,作了非常精辟的论述。”77年的粒子物理研讨会,诺贝尔物理学奖格拉肖就提议粒子该命名为“毛粒子(Maons)”。钱老明确指出,自己在搞的那些技术科学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而这就是毛主席在《实践论》中讲的道理。
毛主席多次谈到我们教育的弊端,1964年明确要求:缩短学制,不搞八股文考试,反对琐碎哲学;批评课多,学生压力大,考得又偏,把学生当敌人,这不利于青年发展;尤其指出不要把分数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要学生下去搞工业、农业、商业,学文科的也要接触社会实际。中共中央《对于改革教育制度的初步意见》(一九六七年一月三十一日):废除选拔考试,缩短学制,学生,老师,工农代表共同管理学校。现在来看,这些话依然振聋发聩。
高考真相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这两个用语是由于媒体和某些人努力进行概括才产生的。只要教育的前提不发生任何改变,这两个用语便没有任何意义。我国长期推行“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实际情况想必大家都有切身体会,更不用说那些高考加工厂了。我们要么彻底抛弃这个用语,不要自欺欺人;要么采取一些使它具有意义的前提。
既没有人能撇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也无法与实际真正结合。事实上,我们总是感到素质教育过于抽象,根本难以把握。一方面它似乎把一切该说的都说到了,另一方面它又声称自己与应试教育不存在真正的对立。于是我们只能感到一切照旧,只是花样更多了。
我的一位来自衡二的同学分享了他的亲身经历,可以说一整套模式都是为高考服务,学校通过狠抓学生学习生活的各方面(早中晚休息、洗漱洗澡、晨读跑操、宣誓、吃饭、“娱乐”......)实行军事化管理来使学生一切听从指挥,最终达到为高考服务的目的。每位同学对自己经历的教育都有深切的感受,仅有的反思大多是应试教育制度压制学生的创造性,仅剩的安慰可能来自同一战壕的同学的鼓励,但是就像战士厌恶战争,怀念的只是战友。
高考工厂
又是一年毕业季,高考的梗再次上演。这个承载着我们众多家长学生期望的翻身之战,这个被誉为中国社会的唯一一块净土,让我们来看看它的真面目吧。虽然我们都相信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就好像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样,作为上层建筑,“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所以我们的教育也根植于我们的世俗社会,任何撇开世俗基础而空谈教育改革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今年北京市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就说了大实话,现在农村地区的孩子要想考上好大学是越来越困难了,现在的好学生都是他这种家里又好又厉害的,本来就生在北京这种大城市,享受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确实可以走很多捷径。我们可以看一看《2017中国高考调查报告》,近十年大部分状元来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你大可像人民日报一样举出许多底层向上流动的例子来,你敢去看一看数据吗?你敢深挖这些底层流动成功背后的原因吗?我们是因为不够努力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的吗?不仅是教育,你可以从各方面对比家庭背景对下一代的影响,这种影响显然是全方位的。几万一平米的学区房你买得起吗?你输在起跑线上了吗?人民日报也不得不承认阶级固化的事实,虽然这种承认过于委婉。社会越趋于稳定肯定固化越严重,因为越是上层阶级越会利用自己的阶级特权、社会资源来强化巩固自己的阶级地位。高考的公平也只是那几个小时的公平,或许你出身寒门,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考上了985名牌大学,你以为你翻身了。人家约会、出国、参与培训,不仅没有生活上的忧虑而且随随便便就能掏出一把钱。良好的家庭背景意味着良好的教育环境、优秀的教育资源,就算二代是个孬种,父母辈的钱权也能保护他周全。你或许会说这都只是外在因素,真正重要的自己,但是我很难想像一个小孩能有多大的意志力。或许70、80后还有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中下层的孩子成为了城市中产阶级,而现在每个人的道路与自己家庭的阶层大体相当,也就没什么阶级流动了。三四年只是开始,十年后你自己就会切身体会到,自身的个人奋斗和选择什么行业都远不如你的家庭背景重要,这一切都会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发生,到底是我们拿阶级固化这种“滥调”充当我们无才无能的遮羞布,还是你们假情假意骗我们上钩,让我们心甘情愿被剥削和压榨呢?不要急,大家很快就能看到事实真相。这种情况是决定性的,无论是就业、谈恋爱还是出国,这都取决于你的家庭的支持。你的一生大致轨迹在你出生的时候就已经确定,而高考以及各种偶然因素只是多拐几道小弯而已,出生一样的大家还都处在同一个阶层。高考只是富人的游戏,你能像人大附中一样喊出“高考不努力,大学读隔壁”的口号吗?在大学里,我们根本无法跟那些人竞争,很多时候他们唾手可得的东西我们费尽全力也够不着。这些话出自一位考上人大经济学院的切身体会。他胜出了同龄人,他的未来呢,我想最多只是一个一辈子当个房奴车奴孩奴的伪中产。而他们这样的凤凰在大城市能算什么呢?你以为这只是社会上不良好的现象,其实这就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被大家抱有重大期望的大学也不是传说中的象牙塔了。就在不久前某校的一位博士生跳楼自杀,但是学校,警察没有任何声明,好像死了一只蚂蚁悄无声息。我们不禁想问:这样的教育制度到底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呢?为什么学生的死如此微不足道呢?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年都在上演,虽然也有当事人的个人原因,但什么样的情况才让一个人绝望到去自杀呢?有位同学讲得很中肯,这是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导致的必然结果,博士生其实是廉价劳动力,还不受《劳动法》保护,导致了博士生相当尴尬的局面。就说我身边的情况吧,大学生的情况不容乐观,相当一部分上课就是睡觉,不是睡觉就是玩手机,回宿舍就是玩游戏看电影、看网络小说,这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这还是发生在985里的事,据我了解其他大学情况大同小异。这种大学生糟糕的状况难道只能怪学生自己吗?我看未必,学校的老师、环境其实都促成了这一状况的产生,老师往往心思不在教书,这个没有钱途,编的教材有错误那很正常,我们也往往不是来学知识的,考试能过就行。丁伟岳院士认为:“现在的大学生课程都很重(据说还会更重),没有时间进行创造性活动。要想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宽松的学习环境,充足的学习时间,更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暂且不去讨论什么是创造性活动,课程多是一个大问题,而最为严重的是课程的学习直接指向的是文凭,至于学到手的知识倒成了附属品,换句话说我们应该把时间花在另一种学习上,新的学习的样子因人而异。钱学森回忆当年他在师大附中时,考试形成一种风气,学生临考时是不做准备的,从不因为明天要考什么而加班背诵课本,大家都重在理解不在记忆。考试结果,一般学生都是70分,优秀学生80多分。如果通过死记硬背、急功近利获得高分,同学们反而瞧不起。这样的想法在我们看来简直不可理喻。进入大学我们似乎摆脱了应试教育的阴影,我们似乎可以更加自主地安排学习。钱老的感慨从整个教育模式、国家层面对我们的学习做出评价,我们需要自己找出路。
压抑的大学生活
我们的教育不过是培养资本和权贵的奴仆。请看我们的应试教育生产线:在这条生产线上有原料生产基地小学、初中,粗加工车间高中以及精加工车间大学。原材料经过洗涤、消毒、筛选之后,一批材质出众,规格相近的原料进入下一道工序。而废料只能被无情抛弃,进入名为“社会”的大熔炉。高中是整个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来自初中的毛坯会在这里经历极其严苛的加工。为了和模具相适应,毛胚需要经过切割、钻、铣、刨、磨等一系列工序来加工成型。教师,班主任,年级主任等工作人员定时对工件进行检验,“标准答案”是量具,越高级的高中量具种类越多,精度越高,产品也就越抢手。生产线上不断传出削筋挫骨的声音,那些都是和标准有误差的工件。有的教师比较粗暴,看到不符合标准的上去就是一锤子或者几斧头,有时工件就这样报废了。但整个生产线允许一定的废品率,所以偶尔出几次事故,整个生产还是不耽误。经过三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加工,这些工件要来一次全国联检,当然采用的是GB—1977—XX标准。经过这么多次的加工打磨后,学生已经和模具磨合的非常好了,他们从外表来看已没有任何区别。来自高中的半成品分不同规格进入精加工车间。在大学主要进行热处理,使学生的内部组织更加均匀,也就是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改造。首先是正火,各种成功学让同学脑子烧的不轻,尤其学校光荣的传统,杰出校友等等很容易让新生想入非非,以为每个人都可以通过个人奋斗载入史册(校史)。接下来便是退火了。学校当中各种问题让同学渐渐看清了现实,热情消退了一大截。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各种异化现象。当然也不能如此这般颓废下去,于是便有了各种回火过程,比如颁发奖学金啊,标兵评比啊的等等,再给大家打点鸡血。当然也难以避免淬火,挂科太多,辅导员请喝茶,感情问题,都可能让同学的小心脏崩溃,当然,挺住了就是好汉,毕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要先苦其心志……嘛。还有就是碳氮共渗,给同学大脑深处渗入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犬儒主义等元素,让学生更加坐稳了奴隶,从内至外彻头彻尾的奴隶。经过这一系列标准化加工,大家贴上了同样的合格证,毕业了。整个过程大同小异,当然,工序越复杂,生产出来的劳动力价值越大。在这样一套制度下加工出来的产品是很难有什么独立思想自由人格的,因为要在这条生产线之外另起炉灶的代价太大,结果只能逆来顺受。在此也不得不提一下,由于在这个社会生活久了我们的家长不可避免得也有各种狭隘,往往站在一切为我们好的道德制高点,习惯于用他们局限的人生经验指导我们,也或多或少地成了这一生产线的帮凶(虽然他们的初衷一点不坏):从小就教你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只能把别人竞争下去你才能有一席之地、才能在社会立足,包括什么心灵鸡汤、成功哲学教导你不要抱怨,只有自己勤奋、努力才可能有好出路。可现实只能让你失望,你越是相信这些鬼话就越是感到自己受了欺骗。你以为你不能怪天,怪地,怪父母,只有你自己努力才能向上走,才能不再贫穷,才能走到更高处,才能与大城市的富裕家庭的孩子一样,才能让父母过一个舒服的生活,才有能力保护自己身边的亲人。那么你就大错特错了,这不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实际上,从资本家和权贵的角度来说,中国的教育可谓相当成功,他们把我们的教育从“倒退的十年”中拉了回来,成功让一切向钱看(教育产业化),于是我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都难以满足生存的基本条件、买不起房车,因为家里有个孩子上学而一贫如洗(九年义务教育实施以来教育的负担反而更大);我们的教育的优势是培养了一大批奴仆,为那些资本家和权贵创造了无数财富而不打扰他们安逸舒适的生活;我们很自由,但自由得一无所有。只要不改变这种教育的前提,我们的教育就与千千万万的我们的利益背道而驰;所以任何只是改变某些教育后果的措施(比如大学去行政化)永远只能让我们感到隔靴搔痒。一句话,我们不是与我们教育的后果处于片面的对立,而是与这种教育的前提处于全面的对立。明白这个前提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提出什么自由、解放、亲近大自然、培养兴趣爱好以及空喊不要把分数看重了,似乎我们天生就把分数看得很重很重。所谓弊端也不过只是衍生现象,片面地看待弊端,“就事论事”是无法解决问题的。公知们鼓噪的超越一切的“普世价值”已经成为了西方侵犯他国人权、自由、宪政的借口。而对于天天崇拜西方教育乃至整个西方模式的,我明白你们的良苦用心,美国据称是最自由的国度,她曾有“美国梦”,现在“梦成空”,你们总是看到那些精英的教育没有看到绝大多数的平民教育,我不得不说你们的眼光和宣传都很有选择性嘛。这种不改变世俗社会基础而妄想改变教育现状的说法都是荒谬可笑的。
没有超越阶级的教育
我们能说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吗?我们看着是失败了,可是那些专家、官僚们认为很成功啊,人家的目的就是要改成这样的,怎么能说是失败了呢?站在占中国九成以上的无产阶级的角度看,有几项改革是能真正有效解决我们的问题的?站在某些专家、官员的角度看,没有改革是失败的。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现在世界上,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在存在阶级的社会里,教育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它是阶级专政的工具。因此,不同的阶级就有不同的教育路线。无产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必须开展教育革命,把为剥削阶级服务的旧学校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列宁也曾经深刻地指出,旧学校是“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是为资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它的目的是为资本家培养恭顺的奴才和能干的工人。”
没有超越阶级的教育
教育具有阶级性,没有超越阶级的教育。现在的官员教授公开批评过去的教育“只是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人都被搞退化了,我不知道这样的话从何而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设立以来,共有20位科学家获奖,其中就没有一个是改开后毕业的,都是一把老骨头在撑起中国的尖端科技;最近长五又发射失利,我担心不久以后将出现后继无人的局面。我可以大胆地告诉自己我们的教育就应该为无产阶级专政服务,就是要当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而且我还要明确地告诉你们教育它如果不是成为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就是成为复辟资本主义的工具。现在我们的教育充斥了很多不良内容,什么“只重智育”(虽然说得是德智体全面发展)、“出人头地”、“个人奋斗”等等,充斥了学校生活,公开鼓励青年学生“成名成家”(迎娶高富帅或者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爬上资产阶级精神贵族的宝塔尖。显然,这种教育是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服务的。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我们也往往丢掉了工农原有的阶级感情,不同程度地成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
现在教育可谓暗藏玄机,我在此做两个的对比。第一个,过去讲“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服务”是表明教育是有阶级性的,我们的教育在政治上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但后来在“阶级斗争熄灭论”的思潮冲击下,又不少人认为这是“左”倾的错误提法,于是以后的教育方针就打着为了“科学精神”的幌子想在科学领域放弃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恰恰是对马列毛主义基本原理的背离;现在又提出什么普世价值,却不讲“无产阶级”、不讲“政治”,能行吗?这不就是鲁迅所说:拔着自己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列宁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虚伪表现之一,就是相信学校可以脱离政治。……提出这个原理的资产阶级就把资产阶级政治放在学校事业的第一位……”教育是社会公众的事业,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它不可能脱离政治,“问题只在于从事什么样的政治”。我们不提“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自废武功,是自宫!用以替代它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一语,自身道理是十分正确的,但不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明确表述。这样替代,正合阶级斗争熄灭论者的心意,使之成为一种淡化、消除阶级论的托词。第二个,“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是马列经典作家的原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学校依托公有制经济实体办起学工、学农基地,热火朝天探索这方面的规律,可惜这“热火”后来被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暴风骤雨浇灭了。但是,到目前为止,国内理论上还未见有公开反对这一原则的东西。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毛主席多次发出“教育要革命”的号召,并且从文化教育阵地开始,亲自发动和领导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在某些人别有用心的宣传下我们只知道十年内乱、只熟悉对知识分子的迫害、只感到它带来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与损失,这恰恰说明我们的教育没有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这样的事实充分让我们认识到一定要把学校改造成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
做理想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
我们不愿做奴隶而青云直上
“社会关系在我们能对它起作用前就已经确立了”,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是不是没有出路了呢?从整个历史趋势来说,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将实现,所以这是必胜的事业,我们没有理由缺乏信心。就从自己个体、当下而言,或许一时半会还难以彻底改变这种社会关系,但我们也并非无事可做。认识世界就是为了改造世界,当你认识到某些道路是死胡同的时候你就不会去走了,你就不会慵懒迟钝、自私麻木、短浅粗暴、自以为是、苟且阴暗。学习上也会更有主张,抛弃过去学死知识、假知识、无用的知识......我们不是非要有什么作为,而是事实已经摆在这了,我们如果无动于衷最终受害的还是我们自己。在未来,现实的生产关系需要打破重来,众人的精神世界亦需要历经淬炼。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