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时代有“鞍钢宪法”,搞“两参一改三结合”,你能谈谈这个民主管理到底是怎样搞的吗?

王师傅是50年代的全国劳动模范,现年70多岁,解放前做童工,后进××厂做电工,高级工。他说:三结合即领导、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钨片的焊接技术,外国人用点焊,中国人用的不是点焊,我们焊的钨片会开裂,于是厂里搞三结合,要改进焊接方法,我们改进后比国外快了20多倍。我被评为全国劳模,1958年受郭沫若的接见。

老工人田师傅:过去脑体差别基本上不是太明显,脑力劳动在车间里有基层小组,在厂里面有设计科、工艺科。技术人员在产品设计出来后,一定要参与试制试验,在这个试制实验过程中,工人会主动地把他自己的看法提出来,比如你这个设计上有哪一点上我觉得是不太合理的、应该咋样改进,技术人员就会很虚心的请教听意见。

科室干部要经常地、规定的一个月经常下去劳动的。干部每周六下午都要参加劳动,如果到月底忙的时候也会参加。那时干部和工人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毛泽东时代搞民主管理是“走过场”吗?-激流网鞍钢宪法

不知道你有没有看过《创业》?我说一个很不客气的话,今天你们问的问题,对于我们老工人,有的问题就感到很可笑。现在打工就是让你听话,让你咋干你就得咋干、不干你走人。

老工人丁师傅:当时搞“三结合”,厂里有设计小组,那都是专业技术人员,他们搞出技术,到各个车间试运行,发现问题再进一步改进。我给你举个简单的例子吧,当时设计的这个预热器,给发动机预热的,原来厂里用的是苏联设计的,这个大,我们厂里设计的就很小(他边说边比划,表示小3/4左右),工艺都是一样,材料就节省了很多。这是车间一个工程师设计出来的,他领导一个设计小组,设计出来后经过两年半的实验,工人当然是参与设计其中的、参与实践,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

老工人李师傅:过去坐办公室的人都认认真真。现在说句不好听的,坐办公室的都不干事,这画画那描描。在鞍钢宪法实行之前,厂里的干部就以厂为家,参加劳动。干部和工人关系比较好,车间干部直接参与搞生产,不是和现在一样就在办公室里坐着。那时候干部和工人都是一条心的。过去的干部是带头干、领着干,要是有工人提他意见,他自己都要反省好几天,上级领导也要批评他,哪像现在谁提意见就让谁下岗。在四清的时候,我们厂有一个车间主任,工人提他意见,说他“没有工人阶级感情”,提了这意见以后,他那是不吃不喝、心里受不了啊,找工作组谈,说自己十四岁当工人,“说我没有工人阶级感情,太想不通”。他写检查写了两次还通不过,工人就是认为他没有工人阶级感情,不同意、让他继续检查,僵持了一年多。他越想越想不通,最后工作组提醒他,“你自己考虑考虑,工人为啥提出这样的意见?人家工人开着车床,你穿这白衣服往那一站,你想想看你这啥意思?”他说我又不计较,我就穿这衣服啊,工作组就提醒他“你不计较,但工人他怕把你这衣服沾上油渍啊,工人不愿意啊。”这下他想通了,这确实是脱离工人阶级、不团结劳动群众,他重新做了检查,给大家一读,工人就哗哗哗地鼓掌,大家都非常满意。下车间都穿工作服啊,你说你穿着一身很整齐干干净净的衣服(会给工人劳动带来麻烦)。所以那时候工人和干部都是很一致,都是想把生产搞好、把厂搞好。

老工人金师傅:过去厂里的技术革新,那都是“三结合”搞的。干部领着,或者支部、或者厂里的技术科领着,技术人员主要是从理论上研究完以后,付诸实施由工人来实践检验,看你这个方案适合不适合。那时这个“三结合”搞得真不错,基本上很少出现失误——理论有了、实践也有了、上面又有正确的领导,失误个啥?技术革新里还有不少工人单独发明的。早先一车间搞运输是人工干活,后来工人发明了用电器的传动装置,减少人的体力劳动、效率也提高了。这些都归功于“三结合”,技术人员、加上车间领导的支持、再加上车间的骨干力量,这样一合就把问题解决了。当时我们厂这样搞出来的技术产品可多了,相当多。

凌师傅:那时候大学毕业以后,出来都先到车间去当见习技术员,一定时间后再转成技术员。我们原来是个贫穷的国家,农业都不是很富,工业你想啥?所以提出工业技术改革、技术革命,效率就提高了。我原来是车间的一个领导,原来轧钢啊都是人工的,又热又累,我们就想把这个体力劳动降下来。有了这个想法,再加上技术人员的智慧,车间领导支持,底下的骨干人员、还有对这些方面有兴趣的人一起,结果就在很短的时间里,就研究出从加热炉里出炉通过轨道运到轧钢地点的办法,代替了人工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

毛泽东时代搞民主管理是“走过场”吗?-激流网参一改三结合

李师傅:当时工人和知识分子关系是很融洽的,一个国家没有知识怎么行?但是要看学的是啥知识、都用到哪了?你看这李鹏上新加坡学的高薪养廉,学的啥?车间主任工作都是单间、一人一套房!你说这是个人行为?这是受整个大气候的影响。

知识分子是随整个政治体制来实现个人才能的。现在大学生都是想的怎么去当官,这是最现实的。邓小平说干部要知识化、年轻化、专业化,实际是什么意思呢?文凭是个宝,年龄不可少,口才是关键,钱财比山高。你看那个发动机厂的技术员,半年里当上了副厂长、过半年当上市里主任,再过半年副局长、省委常委,现在全国妇联的主任,我是听过他的几次报告,那真是老太太的裹脚——又臭又长,就是那水平了。关键是你这知识分子到了大环境里,就只能变这样。

姜师傅是一位老八级工,也管过技术工作。他说:我们厂从92年搞承包制,效益开始滑坡。承包制把工人感情都给伤了,干活的拿10块,不干活的(指干部)拿20块,他们把功绩都拢到自己身上。在不搞承包制的时候,我对技术工作的要求较严格,谁不好好干就骂谁,但我管事的时候,从未扣过技术工人的工资,因为要从“利于社会、利于国家”的角度着想。承包之后,都变成“利于个人”了,动不动就扣工资,把人心都给伤透了。

原来工厂里,干部、技术员、工人的关系都很好,(外人看)在一起都区分不出来。大学生到我们这,都要先学习一年,因为大学生脱离实际,让其指挥的话非废了不可。理论上往往呱呱叫,实际没什么本事。大学生在这认一个师傅,记笔记、做工艺,头脑中才逐渐对生产有了概念,跟着干一年然后才提干。毛主席这么教育知识分子:学生要与工人相结合,向劳动群众学习。我们厂过去的干部,都是这么提拔起来的,这样才又有理论又有实际。现在的问题是干部脱离群众、脱离工人。像我们管技术的时候,都亲自到煅造岗位上去,了解工人的工作强度、每个人的工作能力,以此来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现在的干部根本不考虑这些,结果不断的窝工,一件事要反复干几次。

:毛时代工厂经常开会,开这些会是简单走走过场,还是真的对维护工人主人翁地位有帮助?普通工人一般都参加哪些开会?在开会讨论时,大家提意见提得最多的是哪些方面?

电缆厂孙师傅:那时开会主要有几种情况。一是以车间为单位的民主生活会,每个人总结自己的工作情况,安排下周任务,如果有未完成的,其他人帮忙完成,一周开一次。二是以厂为单位的生产调度会,也是每周一次,全厂各车间负责人参加,70年代的时候,厂长迟到都得交待清楚,并且要扣奖金,大伙儿的监督是很严密的。三是政治学习会,每天要抽一小时进行政治学习。

开会都在业余时间,不耽误生产。开会主要围绕生产,同时提高政治思想。各车间如何相互协作,生产程序上可能出现什么问题,如何完成生产任务,每天生产多少都是会上讨论规划的,都有记录,管理得很有条理。

田师傅:班组会是很经常的,一个班组大的百十个人,小的十几个人。大家每天开会都是很主动的,开工前布置一下工作:今天都是啥任务,工作完成的工时是多少——国有企业的管理都是有一套相当严谨的制度的,不是像现在宣扬的什么的“国有企业大锅饭、养懒人”,根本就不是这个概念!也不是有些人说的每天都是什么斗私批修,根本就没这回事儿。

过去财务有一个很严格的规章制度,超过一百元以上,必须用银行转账支票,不允许用现金购买。现在不要说一百块钱,一百万都可以变现。过去国家对全国工厂的管理都有很严格的制度。“开放搞活”,厂长想咋弄就咋弄。

金师傅:开会是工人当家作主的表现。工人最大的权利,就是你厂长不能随便处理、开除工人,必须经过工会、职工代表大会,要是通不过想开除也开除不了。那时候工厂里经常开会,生产会、行政会、党支部生活会,一个礼拜最少三个下午,再加两个晚上,两个晚上一个是用来开党员生活会的,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互相作自我检查,然后大家议一议。大家心里也不觉得烦,因为已经形成习惯了。明天有啥事了就开职工大会,事先有通知,开会是下午4点以后。

凌师傅:一般工人都是参加车间一级的管理。每个月下了一定的生产计划,尽量地减少浪费——每次讨论这个工人提意见的最多。

丁师傅:我给你讲一个厂办的笑话。那时候部里派一个农业局长来视察工作,厂办觉得不能叫人家喝白水,就买了两包茶叶一包烟,那时候这花不了几块钱。后来开会一说,职工发现按规章制度里不能报销,这个账一直挂到文化大革命,你看着规章制度严格不严格?你再看看,到现在报销大吃大喝的经费算个啥?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毛泽东时代搞民主管理是“走过场”吗?-激流网(来源:中国工人研究网。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