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列宁并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认识到,落后的俄国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走向社会主义。早在1904年,随着日俄战争爆发,列宁指出了这场战争的性质,分析了战后俄国有利的革命形势,运用革命辩证法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领导并发动了俄国十二月起义,从而在实践中鲜明地体现了“一国胜利论”的思想。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内在逻辑最初来源于巴黎公社起义。普法战争引发巴黎公社起义,日俄战争引发俄国十二月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俄国十月革命,三者存在同样的思想方法和革命逻辑。列宁“一国胜利论”实际成熟于日俄战争期间。
日俄战争漫画
“一国胜利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1915年8月,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一文中首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首先在一国或数国取得胜利的思想。1916年8月,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指出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在各个国家极不平衡,因此“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1]722。这一论断成为列宁提出“一国胜利论”的主要依据。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提出“一国胜利论”决非偶然,因为这一理论的内在逻辑与战争密切相关。“战争必然削弱交战国统治阶级的力量,加剧本国人民的苦难,激起人民的反抗,使帝国主义链条上出现有利于革命的薄弱环节”[2]236,这个逻辑链条首先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发生战争,其次是战争削弱反动统治力量和激化本国阶级矛盾,最后是无产阶级利用有利的革命形势发动社会主义革命。列宁遵循这个革命逻辑,在一战期间,面对俄国有利的革命形势,果断摒弃了“我们还没有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3]777的论调,号召俄国工人阶级把帝国主义战争转变为国内战争,争取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的首先胜利。
长期以来,许多学者认为“一国胜利论”是在一战期间明确表达出来的,因此只有在这一时期列宁才认识到经济落后的俄国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向社会主义。比如,有的学者认为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有一个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第一阶段是1915、1916年,第二阶段从1917年开始,“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出经济技术落后的俄国,可以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前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走向社会主义,从而引发西方革命。……从二月革命到十月革命,在这短短的八个月里,俄国的生产力不可能质变式大飞跃,在这种缺乏充分的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下敢于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夺取和执掌政权,这正是列宁作为伟大革命战略家气魄的具体表现,也是列宁善于把革命辩证法具体应用于俄国现实的生动证明。”[4]还有学者认为,“最主要的是1914年帝国主义战争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各种矛盾充分暴露,也使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突出显示出来;1915年列宁开始全面研究帝国主义问题,科学地剖析帝国主义实质。正是由于这些条件,才使列宁看到了这个规律及其与社会主义革命之间的联系。”[5]
列宁
列宁并非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看到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的联系。早在日俄战争时期,列宁就运用革命辩证法,认识到俄国可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走上社会主义。1904年,日本和俄国为争夺中国东北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俄军惨败,引发俄国国内空前的社会危机。列宁认真分析了当时革命形势,摒弃“只要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使变革完全成熟了,革命的阶级就总会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变革”[6]367的论调,果断提出把殖民战争变成国内战争,争取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1905年12月,布尔什维克领导莫斯科工人起义,发动十二月革命。这次革命虽然失败了,但是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列宁指出:“没有1905年的‘总演习’,就不可能有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3]138这里所说的“总演习”,既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和革命群众夺取政权实现一国首先胜利的总演习,也是指列宁“一国胜利论”思想内在逻辑的总完成。在这次革命中,列宁指出了日俄战争的性质,分析了战后俄国有利的革命形势,提出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蕴含了后来“一国胜利论”思想的全部因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列宁的“一国胜利论”成熟于日俄战争时期。
一、明确指出战争的性质——“新旧资产阶级世界之间的战争”
列宁认为,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与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密切相关。1900年6月,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联合进兵中国。1901年9月,八国联军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对于这场战争,列宁在《对华战争》一文中进行了分析,指出这场战争的侵略性质,揭露了俄国以“黄种人敌视白种人”为幌子,依靠战争大肆掠夺财富的真实面目。俄军占领中国东北后,把大批承包商人、工程师和军官派到与俄国接壤的中国地区,以低廉的价格雇佣中国工人建筑铁路,谋取利益。“它们盗窃中国,就像盗窃死人的财物一样,一旦这个假死人试图反抗,它们就像野兽一样猛扑到他身上”[7]279,列宁认为沙皇专制政府已经沦为甘愿对资本家大亨和贵族卑躬屈膝的昏官政府。列宁还对在这场战争中各国列强在分赃问题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进行了预测,“进攻中国的欧洲列强,已经在分赃问题上争吵起来了,谁也不能断定这次争吵会怎样收场”[7]281。不出列宁所料,四年后,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利益争夺中由争吵变为战争。1904年2月,日俄战争爆发,列宁指出,“俄国专制制度挑起了这场殖民战争,这场战争已变成新旧资产阶级世界之间的战争”[8]142。
日俄战争是两国为争夺殖民地而发动的战争,是一场典型的殖民战争,因此毫无任何正义性可言。尽管如此,列宁还是对交战双方的国情进行了分析,指出日俄双方分别代表新、旧资产阶级世界。俄国原本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奴制国家,自1861年实行废除农奴制改革以后,俄国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成为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既有一般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矛盾,还有一些独特的特征:垄断资本同封建农奴制残余相结合,金融寡头同封建沙皇政权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本国经济对外国资本具有极大的依赖性。俄国长期以来被认为是欧洲反动势力最可靠的堡垒。1874年,恩格斯指出:“官方的俄国直到现在仍然是欧洲一切反动势力的堡垒和保护伞,而俄国军队则仍然是其他一切镇压欧洲工人阶级的军队的后备军。”[9]354处在欧洲的英国自1668年发动光荣革命,最早建立资产阶级政权,法国、德国、意大利等欧洲国家紧随其吴日明80后,逐步变成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它们开始对外发动战争,奴役和压迫亚洲国家,从中获取巨额利益。欧洲一直维护着旧世界已经确立的关系和特权,即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天经地义地视为剥削亚洲各国人民的权利。由于欧洲强国能够坐享其成,积极进取的动力减弱,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西欧资产阶级在长期停滞的环境中,在‘强大的帝国’的庇护下曾感到十分安逸”[8]137,列宁认为日本是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属于新资产阶级世界。19世纪60年代,日本在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冲击下,进行了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政治上实行君主立宪制,经济上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实行工业化;文化上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明治维新使日本国力大增,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成为一个“看来还很年轻的、昨天才来追求文明的新世界”。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极大加快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这一事件也震动了欧洲,以俄国为首的反动欧洲,曾因中国败于年轻的日本感到不安,它们为了对付日本而联合起来。十年后,即1904年,“可是现在突然有一种‘神秘的、还很年轻的’力量竟来打破这种停滞和摧毁这些支柱”[8]137,俄国的失败让欧洲资产阶级感到恐慌,也给整个欧洲以沉重的打击。列宁认为,这场战争一定会给欧洲国家尤其给直接战败国俄国造成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准确分析战争的后果——“不可能不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突然袭击驻旅顺的俄军舰队,日俄战争正式爆发。战争主要经历两个阶段。一是地面战争。1905年1月,日军攻陷了俄军苦心经营的要塞旅顺口。二是海上战争。5月,在日本海大战中,日本海军几乎全歼来援的波罗的海舰队。在持续两天的海战中,拥有一万二千至一万五千名舰员的二十艘俄国舰艇,其中有十三艘被击沉和击毁,四艘被俘,只有一艘逃跑。舰员牺牲过半,而整个日本舰队却安然无恙,总共损失了三艘鱼雷艇,俄国舰队被彻底消灭,俄国军队被全部赶出中国满洲。[10]242列宁预言:“军事上的破产不可能不成为深刻的政治危机的开端。”[8]141日俄战争迅速加剧了俄国国内阶级矛盾,全社会陷入普遍危机之中。
1.经济上民生凋敝,百姓不堪重负。列宁曾经对俄国1900年发动侵华战争的后果进行了分析,“侵略中国对俄国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人民有什么好处呢?成千上万个家庭因劳动力被拉去打仗而破产,国债和国家开支激增,捐税加重,剥削工人的资本家的权力扩大,工人的生活状况恶化,农民的死亡有增无减,西伯利亚大闹饥荒,———这就是对华战争能够带来而且已经带来的好处”[7]280。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俄国属于胜利方,其给国内经济带来的影响尚且如此;日俄战争中俄国属于战败方,其对俄国国内经济的影响更是如此。这次战争费用十分巨大,“俄国仅在舰队方面的物质损失,即达3亿卢布。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它损失了上万名优秀的海军人员,损失了整整一个陆军集团军。……据最近英国的统计材料,被俘者达48000人,在金州和在要塞本身的会战中被打死的还有成千上万的人”[8]138。巨额军费开支和巨大人员伤亡都要转嫁到俄国人民群众身上,成为束缚在他们身上的沉重枷锁。列宁愤然指出:“这个恶魔和暴君的政府,这个贪官污吏和资本的走狗的政府使全俄国人民遭到怎样的不幸啊!”[10]64在多重压迫之下,俄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工人和农民的生活愈来愈苦,资本家和官吏套在他们身上的绳索愈拉愈紧,……人民破产,工商业停滞,饥荒蔓延,霍乱流行”[10]64。
2.军事上士兵哗变,军心全面动摇。俄军的失败极大地动摇了士兵的心理防线。一些士兵纷纷哗变,脱离专制政府,转向工人阶级一边。俄国军心动摇,起初是个别士兵不服从命令、预备军人闹事、军官违抗上级命令,不久逐渐变成个别连、团成建制地拒绝执行政府命令,并开始发动起义。“敖德萨的起义和‘波将金号’装甲舰转到革命方面,标志着反对专制制度的革命运动的发展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0]316。1905年6月,敖德萨工人开始实行总罢工。黑海舰队的“波将金号”装甲舰宣布起义,并于6月14日开进敖德萨港,引起了沙皇政府的恐慌。1905年10月23日,喀琅施塔得陆海军士兵举行大规模集会,要求改善军人的日俄战争与列宁“一国胜利论”的形成81法律地位和物质条件,建立民主共和国,实现普选权等,26日由于当局逮捕参加游行的士兵,群情激奋的水兵和士兵自发地举行起义。1905年11月,塞瓦斯托波尔发生士兵起义,海军总队的水兵、军舰修造厂的工人、“奥察柯夫”号巡洋舰与“潘帖莱蒙”号装甲舰的水兵参加起义,他们提出了召开立宪会议、成立民主共和国、言论和集会自由、改善生活等条件。列宁指出:“塞瓦斯托波尔事件标志着军队中旧的奴隶制度(即把士兵变成武装机器,把他们变成镇压任何自由意愿的工具的制度)已经完全破产了。”[7]668在彼得堡、海参崴、哈尔科夫、巴库、塔什干等城市都发生了水兵、士兵的起义。
面对沙俄军队士兵哗变的有利形势,列宁意识到日俄战争给沙俄专制制度的打击是致命的,“我们面临的不只是军事失败,而是专制制度在军事上的彻底崩溃”[10]242。因此列宁提出社会民主党人要在兵营中加强鼓动工作,必须吸引士兵参加工人集会,加强兵营中的鼓动工作,扩大同军官的联系,把更多的士兵吸引到工人阶级队伍当中来。“现在这种营房也变成了革命的策源地”[7]669。
3.社会上危机四伏,民众日益觉醒。俄军的战败,把俄国专制制度的腐朽直观地暴露在人民群众面前,给群众上了生动的一课,“战争揭出了它的一切疮疤,暴露了它的全部腐败”[10]244。人民群众由此受到深刻教育,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觉醒,放弃了对专制制度的幻想。“一切先进的俄国人,俄国社会民主党,俄国无产阶级对专制制度的批判,现在已被日本武器的批判所证实,这就使那些不知道什么叫专制制度的人,以至知道这一点但却一心一意维护专制制度的人,都愈来愈感到在专制制度下无法生活下去了”[8]139,战争教育了人民,唤醒了群众的斗争意识。“俄国现在已从沉睡、闭塞和奴隶状态苏醒过来,这是从来没有过的”[10]64,各地群众要求停止战争,建立自由的人民管理机构,要求召开由全体公民派代表参加的立宪会议,拯救被沙皇专制制度推进深渊的人民。1905年1月16日,彼得堡普梯洛夫工厂爆发了十万工人大罢工,反对政府随意解雇工人。1月22日,彼得堡十四万工人带着他们的妻儿老小,手举旗幡和圣像,来到冬宫和平请愿,他们提出“八小时工作制”、“把土地交还人民”、“实行各种政治自由”、“召开立宪会议”等经济和政治要求。
战后的危机对社会民主党也有重要的教育作用。1905年4月,俄国社会民主党第三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大会研究了当时面临的革命的根本问题,确定了领导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任务。大会讨论了关于武装起义、组织临时革命政府、革命策略、对农民的态度等问题,但是党内争论最多的是起义问题和政治问题。新火星派反对布尔什维克立即发动武装起义的方针,提出“策略-过程”论,崇拜自发性,宣称策略是“同党一起发展的党的任务的增长过程”。列宁认为,当敖德萨士兵起义以后,党内的这一分歧消失了,“新火星派在事变的影响下事实上已经开始转向自己的论敌方面,就是说,他们不再根据自己的决议而根据第三次代表大会的决议来行动了。革命事变的进程是错误理论的最好的批评者”[6]128。
总之,列宁认为日俄战争的失败,不是俄国人民的失败,而是专制制度遭到了可耻的失败,俄国人民从专制制度的失败当中得到了好处,“专制制度所遭到的军事破产具有更为重大的意义,它是我国整个政治制度崩溃的标志”[8]139。
三、果断提出革命的目标——“要通过起义走向自由,通过自由走向社会主义”
面对俄国社会空前的危机,尤其是沙皇政府军事力量遭到严重削弱,列宁认为,社会危机为争取俄国无产阶级革命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俄国的自由事业和俄国(以及全世界的)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专制制度的军事失败”[8]142。列宁审时度势,向俄国工人发出起义的口号,指明了斗争方向,“全俄国的工人们,让我们再一次宣布这个伟大的战斗口号,我们不惜任何牺牲,我们要通过起义走向自由,通过自由走向社会主义!”[10]66在这里,列宁提出的革命目标是“争取社会主义”、“走向社会主义”,这已经把俄国革命同社会主义关联起来。
诚然,这次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者绝对相信俄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7]554。但是必须清楚地看到,这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它是由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社会民主党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与的、以推翻封建专制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为目的革命,民主革命只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前奏。列宁指出:“对于我们,对于无产阶级来说,民主主义变革只是使劳动彻底摆脱一切剥削、达到伟大的社会主义目的的第一阶段”[10]324,“社会民主党‘夺取政权’,如果按这几个字的直接的和通常的含义来说,正好就是社会主义革命,而决不可能是别的什么东西。如果把这几个字理解为不是为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而是为民主革命夺取政权,那么,不仅谈参加临时革命政府,而且还一般地谈‘夺取政权’,这有什么意思呢?”[7]540列宁还把1905年俄国革命运动与巴黎公社起义联系起来,更加清楚地阐述了1905年俄国革命目标。这也可以看出列宁的革命逻辑来自于巴黎公社起义。1905年2月,列宁在《关于公社的演讲提纲》中指出,“在当前的运动中,我们大家都在沿着公社所开辟的道路前进”[8]315,“公社所开辟的道路”既是指巴黎公社所指向的革命目标,也是指巴黎公社起义所立足的革命逻辑,即利用两国交战造成的有利革命形势发动起义。1908年,列宁在《谈谈对俄国革命的估价》中又回顾了1905年的十二月起义,指出“十二月斗争是巴黎公社以后最必要、最合理和最伟大的无产阶级运动”[11]40。众所周知,巴黎公社起义是世界上无产阶级第一次夺取政权的尝试,目的就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俄国革命是巴黎公社起义的继续,目标也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直接指向社会主义。列宁后来重申,“1871年的巴黎公社、1905年和1917年的工人代表苏维埃实质上就是这样的国家”[12]68。其中“实质”二字再次清楚地表明,1905年俄国革命目标是指向社会主义。
值得一提的是,1905年俄国革命的逻辑是来自巴黎公社起义。列宁十分重视巴黎公社起义的经验与教训,反复阅读过马克思关于巴黎公社起义文献。“我们知道巴黎公社的例子,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巴黎公社以及谈到巴黎公社时的一切论断”[13]257,列宁把1905年俄国革命运动同巴黎公社起义联系起来,因为两者有相似的革命背景。1908年3月,列宁指出:“公社教会了欧洲无产阶级具体地提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无产阶级取得的教训是不会被忘记的。工人阶级将记取这一教训,例如俄国在十二月起义中就已经这样做了。”[14]437从革命的背景来说,1871年的巴黎公社起义与1870年的普法战争密切相关。在这场战争中,法国军队遭受严重失败,反动势力遭到削弱,在国内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的情况下,巴黎工人阶级抓住有利的历史契机,发动武装起义,尝试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马克思指出:“巴黎所以能够反抗,只是由于被围困使它摆脱了军队并用主要由工人组成的国民自卫军来代替它。”[15]55在日俄战争后,俄国出现了相似的革命形势,列宁以巴黎公社起义为榜样,利用两国交战后形成的反动力量的薄弱情形而发动武装起义。巴黎公社起义发动的时代背景对列宁产生了重要影响,“公社就是变民族间的战争为国内战争的”[16]44,俄国革命是变殖民战争为国内战争,实现俄国首先建立无产阶级政权。
对于列宁关于革命形势的分析,俄国社会民主党孟什维克和自由资产者提出了反对意见。孟什维克认为俄国资本主义还不发达,无产阶级不具备夺取政权的条件,主张俄国沿着宪政和改良的道路发展。俄国自由资产者则指责社会民主党的革命派陷入了“抽象的革命主义”和“骚动主义”,而视反对武装起义的主张为现实主义,他们攻击布尔什维克说:“‘多数派’的基本政治情绪是抽象的革命主义,骚乱主义,趋向于不择手段地在人民群众中发动起义并以人民群众的名义来立刻夺取政权。”[6]99对于各种反对发动武装起义的论调,列宁进行了驳斥。“如果认为只要社会经济发展的条件使变革完全成熟了,革命的阶级就总会有足够的力量来实现这个变革,那是错误的。不,人类社会的安排对于先进分子来说并不是那样合适和那样‘方便’的”[6]367,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具有决定性的是革命辩证法,分析俄国社会问题要从具体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抽象的理论出发。“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的革命辩证法一窍不通,根本不懂得马克思主义现实主义就是要强调先进阶级的战斗任务,就是要在现存事物中发现推翻这种事物的因素”[6]130,“我们现在和过去对这个问题的提法都不是抽象的,而是以具体情况为基础的”[6]133。列宁指出,一切从革命的实际情形出发,俄国运动“已经发展到了非武装起义不可的地步”[6]132。列宁的这一分析和十月革命前后反击俄国“还没有具备实行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前提”论调的实质是一致的。
在列宁的武装起义方针指导下,1905年12月5日,布尔什维克莫斯科市代表会议决定宣布总罢工并开始武装斗争。次日,布尔什维克领导的莫斯科苏维埃全体会议通过了同样的决议。12月7日政治总罢工开始,10日罢工转为武装起义,工人在街道构筑堡垒。由于起义者缺乏武装斗争的经验、武器不足等原因,起义最终失败,但正如列宁所说,这是十月革命的总演习。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之间的战争极大削弱了俄国的反动力量,俄国国内经济崩溃,工厂倒闭,失业率骤增,军火补给困难,士兵极度厌战。1916年冬,俄国内部各种矛盾加剧,首都莫斯科数达百万工人举行罢工。在极为有利的革命形势下,列宁果断提出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号召布尔什维克发动武装起义,突破帝国主义国家薄弱链条,最终取得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这实质上是日俄战争时期形成的革命逻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再次运用。
综上所述,普法战争引发巴黎公社起义,日俄战争引发俄国十二月起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俄国十月革命,三者存在同样的思想方法和革命逻辑。列宁的思想方法和革命逻辑最初来源于巴黎公社起义,形成于日俄战争时期。列宁在日俄战争时期已经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战争与社会主义革命联系起来,形成并实践了“一国胜利论”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矛盾更加充分地暴露,列宁把它明确表达出来,并指引了俄国十月革命走向胜利。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庄福龄.简明马克思主义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季正矩.关于全面理解列宁革命理论的几个问题[J].学术界,2014(4).
[5]徐昕.论“一国首先胜利”问题上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研究,1984(1).
[6]列宁.列宁全集:第1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7]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列宁.列宁全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9]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列宁.列宁全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11]列宁.列宁全集:第1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2]列宁.列宁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3]列宁.列宁全集:第3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14]列宁.列宁全集:第1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列宁.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