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印度电影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小飓风。叫好又叫座的现象级影片《摔跤吧,爸爸》,将印度电影推到了中国普通观众面前。阿米尔•汗,也成了家喻户晓的电影人物,被多少迷妹围着喊老公。
其实在阿米尔•汗之前,印度还有一张世界公认的面孔——伊尔凡•可汗。
是不是很眼熟,但许多人都叫不出他的名字。
他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将故事娓娓道来的“中年派”。
他是《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里吊打男主角的警官。
他还是《侏罗纪世界》里一手建立“侏罗纪公园”基金公司的大富翁。
伊尔凡•可汗,可以说是好莱坞大片里最炙手可热的印度面孔。但由于好莱坞运作机制,像他这样的亚洲演员,只是作为民族形象的icon,很难成为真正的主角。尽管他经验丰富,演技出众。今天,鱼叔要隆重推荐的就是,伊尔凡•可汗的高分新片——起跑线(Hindi Medium)。这部新鲜出炉的好片,IMDb评分8.0。是近期口碑排名最高的印度影片。
虽然豆瓣评价人数还不多,但鱼叔想说,这部片一定会火,也必须火。这是今年鱼叔看过仅次于《摔跤吧,爸爸》的最佳印度电影,但这一次,广电总局绝对不会再引进了。《起跑线》也是一部直面现实,抨击社会现状的电影。这一次,矛头对准的是孩子们的受教育权。尽管话题看起来有些沉重,但是影片继承了印度电影特有的明朗风格。再沉重的话题,都能笑着讲。所以这竟然是个喜剧啊!
故事的主人公拉吉,年轻时候是裁缝店的学徒,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开了服装工作室,成为了事业有成的富商。他还有一个美得令人发指的妻子。他们的女儿到了该入学的年龄,这成了妻子心中的头等大事。她一心想送孩子到国内顶尖的学校,但这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需要面对的,是买学区房。是的,学区房这个概念并不是中国特有的。
这对于有钱的拉吉来说,换房当然不是问题。于是,他们搬到了上层人士聚集的小区。到了新的环境需要建立新的圈子,不然孩子就没有朋友。于是夫妻俩搞了个宴会,但融入上层阶级并非易事。从小生活在平民社区的男主,在宴会上出尽了洋相。不过也勉勉强强建立了人际圈。刚刚说的都只是准备工作。入学这场硬仗才刚刚开始。
正如新闻所说,这不仅仅是孩子之间的竞争,更是家长们的比赛。从一开始领报名申请表,战争就打响了。拉吉天还没亮就去排队,但前面已经有253个人了。而这个长长的队伍,到中午都还没向前挪动过。
报名之后,紧接着需要面试。这可不光是对孩子的考核,还是对家长的考核。因此夫妻俩带着孩子参加了专门的培训机构,进行从内到外的改造。夫妻俩还各种求神拜佛,东方西方的神几乎都供奉遍了。
经管如此,他们依旧落榜了。原因很简单,不是因为他们的孩子不够优秀。而仅仅是学校认为孩子的父母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
其实拉吉和妻子并非没有受过教育。他们像大多数平民孩子一样上了公立学校。但最好的教育资源都集中在私立学校。因此就读于“公立学校”就意味着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也是为什么妻子削尖了脑袋也要送女儿进精英学校。在精英学校,全英文教学,使得孩子们可以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在印度,英语不仅仅是一门语言,还是一种“阶级”,我们不能让皮雅接受我们所接受的教育。
这不是并不是妻子夸大其词。连上流阶层的小孩,都会以是否会说英语来决定交朋友。
主流的录取方式,走不通了,针对入学的黑色产业链浮出了水面。政府为了保证贫困孩子的受教育权,规定私立学校有25%的名额必须留给贫困生。这成了富人们可以钻的漏洞。拉吉也成了其中一个。可天不遂人愿,占用贫困生民额的事件被媒体曝光。受此影响,招生的审核力度比以往更加严苛。拉吉一家只能真的搬到贫民窟,装成穷人,挨过考核期。
这期间,一对热心的邻居给了拉吉一家很大的帮助。他们单纯地以为拉吉一家是经历破产的“新贫”一代,不得已沦落至此。于是,热心地教授他们“贫困的艺术”。事实上,在这样的条件下生活,的确需要技巧。为了喝到干净的水,要伸直脖子与其他人抗争。为了吃到供给的米,得使劲讨好供给站官员。
当拉吉夫妇终于通过了贫困审核,又被要求交24000卢布。这里又暴露出一个教育体制的乱象。所谓贫困生免费入学,是指免学费。但课外活动不是免费的,而且学生必须参加。其实,这点钱对于拉吉是小事一桩。但邻居却担心“落魄”的拉吉拿不出来。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拦车碰瓷,为拉吉凑了学费。
这一次,拉吉的孩子总算是录取上了。可现实残酷,邻居家的孩子却没有被录取,只能读设施破烂的公立学校。
为了缓解心中的不安和愧疚,夫妻俩匿名捐助了领居家孩子就读的学校。他们有了桌椅,有了干净的卫生间,有了英语课本。可是邻居最后还是知道了真相。他愤怒不已,却因为善良淳朴的本性,没有告发。
这一次拉吉没有再听妻子的请求继续沉默:我一辈子都力图做一个好老公,可如果我不是一个好人,那也不可能做一个好老公、好爸爸。
他向校长坦白,要把他通过欺骗所占的名额还回去。可校长却更希望保持现状,让这件事情不了了之。因为,招收一个贫困生,能给学校带来什么利益呢。
讽刺的是,这名校长也长在贫民窟,受益于贫困生政策。拉吉知道自己没办法改变现状,于是他在女儿的入学典礼上慷慨陈词,当众退学
拉吉字字珠玑,但在坐的家长们近乎麻木。而真的被打动的人,也因为担心影响,甚至不敢鼓掌。只有他的妻子站了起来。最终,妻子毅然决定把孩子送进公立学校。
《起跑线》用拉吉女儿入学这件事,展现了三个阶级的群像。尽管拉吉凭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了财富。能买豪宅,开好车,名牌加身。却始终是不入流的中产阶级。他们的身份,让他们的孩子既没办法和上层阶级的孩子竞争,也没法从贫困生政策中受惠。他们想努力融入上流社会,却始终格格不入。上层人士天然的优越感,使他们冷漠而难以亲近。他们又不得已装成贫民,可贫民窟的生活也让人难以适应。但他们却看到底层的老百姓,虽然贫苦,但有着炽热的心肠。拉吉一家像是在进行一次阶级穿越之旅。但奇怪的是,无论是向上走还是向下流,他们一家都没办法真正融入别的阶级。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社会现状——阶级固化。精英的孩子是精英,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
想要打破这个桎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通过教育。虽然在印度,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可是能受到怎样的教育,却从一出生就决定了。
上层人读精英学校。中等阶级读次一等的私立学校。下层人读公立学校。
贫困生政策成了教育分化之间唯一的桥梁。但事实上呢,黑暗的教育产业链,让真正能享受到政策的孩子少之又少。而入学后高昂的附加费,又让想“幸运”入选的学生望而却步。
就算顺利进入了学校,贫困生将面临的又是什么呢?无法融入同学们的圈子,被孤立,甚至被欺负。
电影中,成功通过教育,跨越阶级围栏的校长,最后竟然也沦为了教育分化的帮凶。穷人没有足够的能力改变现状。占有最多教育资源的社会精英,不想改变这种现状。像拉吉这样有钱有觉悟的中产阶级能做的,也只是杯水车薪。难道这长久以来的怪圈,让就一直这样无线循环下去了吗?其实电影在探讨的过程中,也指出了一条可行且有效的出路。越来越多的家庭拼了命地把孩子往好的私立学校送,导致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的差别越来越大。这也是造成教育资源不平加剧的重要原因。因此,教育资源再分配,是这个困境的出路。把更多的钱和资源投入到公立学校中。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孩子回到公立学校来。这说起来很简单,但事实上这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但让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权利,也是一个教育最起码的道德。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鱼叔。来源:独立鱼电影微信公众号。责任编辑: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