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新华社的《焕发新活力 迈上新台阶——从两会看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报道,让人觉得在云里雾里,分不清东南西北。
报道一方面强调:“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另一方面又强调“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说什么:“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这是我们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这就让我十分纳闷:什么是“实体经济”?,什么是“服务业”?“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和“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是什么关系?
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指标解释中,没有对实体经济的说明。报道说:“实业强则经济强,实业兴则国家兴,实业富则百姓富。”倒卖倒买房屋、买卖股票债券、发展旅游、餐饮等经济会强吗?扩大公务员队伍,增加财政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指标中属于最终消费,这种“最终消费”增长国家会兴吗?答案是否定的!
“实业强则经济强,实业兴则国家兴”,这里的“实业”应该指工农业生产,指物质生产的产业。因为只有生产了大量的粮食、油料;生产了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生产了食品、服装、机器、机床等等,总之,生产了更多的物质产品经济才会强;生产了导弹、原子弹、航空母舰等武器,国家才能够兴,不被侵略、欺侮。至于“实业富则百姓富”,还要看是什么社会制度。不过这个问题不是现在要讨论的,就不涉及了。
总之,这里讲的“实业”、“实体经济”,从产业划分,应该是指工农业,是物质生产的产业,不包括金融、旅游行业,更不能包括“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等所谓的服务业吧!
既然讲“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就是要大力发展物质生产,发展工农业,使之成为“增长主动力”;可是又讲什么“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这是我们多年想实现而没有实现的重大结构性变革。”这所说的服务业,正是物质生产之外的一些非生产部门,甚至包括政府部门,具体内容请看国家统计局的《主要统计指标解释》(《中国统计摘要》2017 第200页)。“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物质生产就不能成为“主动力”,这与“夯实实体经济基础”,“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不矛盾吗?服务业所占比重增加,物质生产的比重就下降。“我们多年想”实现的服务业比重上升的结构变革和“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是不是自相矛盾?
服务业指标国家统计局有明确的解释,而“实体经济”则是经济学家的发明创造,还没有看到准确的解释。我们早就说过,物质生产和再生产的经济,根本不可能“虚拟”:粮食生产不能虚拟,人们吃饭、穿衣不能虚拟等等,现实生活中不存在什么“虚拟经济”。所以,实体经济的概念不科学。这个报道运用这些“新创造”的概念,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前后矛盾不矛盾?
一篇经济方面的报道,连要发展什么经济都说不清,还自相矛盾,怎么不让人云里雾里。报道还说“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但是,并没有具体说清楚什么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希望记者们、经济学家多讲点具体的、老百姓听得懂的词汇和实实在在的内容,少在概念上“创新”,这样才可能让大家明白你们说的是什么内容?这些就是对于这篇报道的评价和要求。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迎春。来源:作者投稿。责任编辑:五百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