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是天津铁路一中1966届高中毕业生,正准备高考时开始了文化大革命。1968年9月响应毛主席号召,与我校29名同学一起到内蒙古哲里木盟(现改为地级通辽市)科左中旗的一个以蒙族为主的村庄插队落户,后回津上学,留校做教师,直至退休。2013年9月,我作为知青代表回通辽市参加了市有关部门组织的纪念上山下乡45周年座谈会,因没有做充分准备,座谈会上简要谈了我对上山下乡的认识,受到与会者领导和知青朋友的一片掌声和赞扬。后回津后,我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我上山下乡的心得体会及对我一生学习和工作的影响,以《认识劳动,认识农民,认识国情,认识知青》为题目发表在有关网站和杂志上。今年是毛主席发出“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指示和上山下乡50周年。最近又把旧文翻出来阅读一遍,应该说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自己的收获体会和对自己一生的影响。为纪念上山下乡50周年,我决定将该文重新发表,个别文字做了修改。因原文有17000多字,本次将该文拆解为四篇即“认识劳动”、“认识农民”、“认识国情”、“认识知青”。前三篇前几天已经陆续发表,现发表第四篇“认识知青”。

郝贵生:认识知青——上山下乡心得体会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激流网

认识知青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理论依据起源于1939年毛泽东的《青年运动的方向》关于知识青年与工农相结合的有关论述。建国以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早在50年代就开始了,文革期间达到高潮。70年代末,随着知识青年大返城宣告结束。但这段史事无论对于知识青年个人来说,还是对于整个共和国来说,都是一段抹不去的历史。之后,大量有关这段历史的书籍、文章、文艺作品公开问世,至今方兴未艾。由于种种原因,对这段历史的评价是有差别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这种对立主要表现在是基本肯定还是基本否定?笔者作为知识青年的曾经一员,也就此简要谈几点认识:

一、要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和视野中加以认识

客观地讲,许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中遭遇的磨难和痛苦是极其严重的。笔者虽有磨难,但和他们甚至和同一集体户的同学相比小得多得多。看到许多知识青年痛苦的回忆,确实值得同情。但是否因为个人的这种遭遇就根本否定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本身?唐代诗人王之焕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思是说,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我认为,看待知青运动就应该站到更高的历史视野上加以认识。大家知道,人类经历从无阶级社会到有阶级社会的历史,有了阶级对立的社会之后,脑体劳动的分工和对立越来越明显,且逐步固定化,并形成了“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占统治地位的观念。因此绝大多数主要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普通劳动者不仅处在社会的最低层受剥削受压迫,且还受到各种上层人物包括知识阶层的极端轻视、鄙视,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极其突出。尽管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各个国家的最低层人员进行了不同形式的反抗斗争,且也提出不同的口号批判之,如中国古代农民起义时提出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均田免赋”、“均贫富”等,但不可能根本改变劳力者受治于人的现象。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根本源泉、动力是物质生产活动,直接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劳动者就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以往劳动者之所以受剥削受压迫受鄙视,根本原因就是经济上的私有制、政治上没有权力、观念上英雄史观占统治地位。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做出了资本主义灭亡、社会主义胜利的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正是依据这一理论依靠阶级斗争的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且在意识形态领域对剥削阶级的私有观念进行了多方面的深入的批判。但由于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旧社会遗留的旧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且对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发生反作用,导致相当多的共产党人腐化堕落和知识分子脱离工农大众的严重倾向。因此毛泽东要根本改变领导干部和知识分子脱离工农、脱离群众的这种状况。民主革命时期如此,社会主义时期更是如此。他所发动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是从根本上改变脑体脱离现象、“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观念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措施,是符合历史发展前进方向的。但任何积极的革命的运动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且参与这项运动的人也必然要遭遇许许多多的困苦、磨难,甚至生命的牺牲。革命战争更为典型。大家非常熟悉的红军长征所经历的艰难困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如果只是站在个人遭遇的角度认识红军长征,需要控诉和揭露的客观事实那太多太多了,自然也就对红军长征给予全盘否定。我想长征过来的人尽管也在揭示长征途中的多么艰难困苦,但他们不是站在个人遭遇的角度去认识和批判,而是站在中国革命的立场上揭示其革命的必然性和艰巨性,是非常引以自豪的人生经历。同理,对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存在这样一种立场、视野和角度。我2007年曾到过新疆,目睹过千里戈壁滩的荒凉和建设兵团的巨大成就,也能够想象到赴新疆兵团做开拓者的艰难困苦,而我们这些到农村插队落户的知青和他们受到的磨难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因而由衷地钦佩兵团战士的伟大。我清楚地记得,天津市一知识青年在其主编的知青纪念文集的序言结尾中说过这样一段话:老红军以万里长征为自豪,老八路以八年抗战为自豪,老解放以解放战争为自豪,志愿军以抗美援朝为自豪,我们—知识青年以上山下乡为自豪。我读后特别激动,觉得这个结尾道出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知识青年的真实感受和认识。

二、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看主流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本质与现象的统一,而所有现象中有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也有间接甚至从反面表现本质的现象,甚至有歪曲事物本质的假象;有主流现象,也有支流、枝节现象。辩证法要求认识事物要有客观性,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要停留在现象上,不能看假象、支流、枝节。列宁在《辩证法十六要素》一文中第一条中就指出,考察的客观性,不是实例、枝节,而是自在之物本身。看待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也是如此。但是笔者遗憾地看到,文革后大量有关上山下乡的文章、著作、文学作品中却是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只看支流,不看主流;只看假象,不看真象。以偏盖全,以个别否定一般的认识方法比比皆是。例如相当多的反映知青的文学作品中,大量描写知青运动的消极面,把个别现象当作本质大肆宣扬。如《孽债》及许多电视剧中,把知识青年婚姻恋爱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及导致的后果竭力夸大,并以此为主线描绘知青及其后代的曲折人生。一是暗示知青队伍中这种现象的普遍存在,二是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本身就是上山下乡运动。这显然是对上山下乡运动的歪曲和污蔑。客观说,知青婚姻恋爱中确实存在这些问题,笔者下乡中也略知一些。但这类现象任何社会群体都存在,且都有其普通和特殊的原因,今天社会中“孽债”现象要比知青队伍多得多,怎能把这种现象单纯归结为上山下乡运动呢。我所接触的许多知青都对这种歪曲和丑化知青的文艺作品表示极大的愤慨。梁晓声编写的《知青》电视剧应该说,较好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精神面貌,但个别地方也有歪曲、夸大之嫌。如作品中作为极“左”的知青代表人物吴敏极端自私,且满嘴革命大道理,甚至违纪导致知青住房被烧,偷他人东西,大闹考场,给上级写诬告信。然而却让这种人依靠后门上大学,而被大家推荐的其他优秀知青全没有能够上学,且造成一人精神失常。给人自觉不自觉的造成文革中能够上大学的所谓“工农兵学员”似乎都是“吴敏”类型的人。这显然是对作为“工农兵学员”主体的知青的又一歪曲和污蔑。再如,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曾发生过几名女战士黑龙江沉船溺亡的悲剧事件,固然造成这种事故都有具体的客观原因和有关人员的责任,但人类任何生产实践活动中都有臆想不到的事故发生。文革后原战友到其牺牲之地祭奠亡者,都是值得敬佩的。但笔者看到有关这个事件的回忆文章中却把事故的根本原因归结为上山下乡运动本身,意思说,如果这些花季女青年不到黑龙江去,就不会有如此悲剧发生。文革期间的知青队伍中确实出现了许多典型的代表人物,如上海知青的金训华为抢救电线杆子而牺牲,天津知青张勇为集体财产免受损失而被洪水冲走。他们是知青中的佼佼者和知青学习的榜样,那个历史时期报刊杂志做了大量有关报道。但文革后,却有相当多的人否定他们的英雄行为,说他们为国家和集体财产牺牲得不偿失,是文革期间“丧失人性”的表现。再如与金训华一同赴黑龙江的原上海知青和战友现黑龙江省逊克县职工的陈健当年被金训华事迹感染,许诺要守护金训华一辈子。在回城风中,本有机会回到上海,但他信守自己的诺言,仍然留在黑土地上,定期到金训华墓打扫和维护,已坚守37年。报纸、电视台和互联网上报道陈健的事迹,且在2006年2月9日被中央电视台评选出2005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但其后却在互联网和有关媒介上出现了对陈健行为的否定。他们认为,陈健的行为不是守墓,而是扫墓;金训华为抢救电线杆子牺牲不值得;陈健对金训华的感恩方式不值得提倡;陈健是糊弄中国而不是感动中国等等言论。笔者曾经组织大学生围绕这一真实人物举办一次别开生面的新型辩论会,要求大家运用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立场、方法和其它知识分析、认识、讨论、辩论之。绝大多数同学对陈健包括金训华的行为给予充分的肯定和倡导这种精神的现实意义。另外,有许多被选调进工厂的知青工资微薄,后又下岗,生活更加拮据。一些人也把根源归结为上山下乡,这显然是主观主义地张冠李戴。那些根本没有上山下乡的老五届大学生和复原 、转业到企业的复原转业军人工资也非常之低,难道也是上山下乡造成的吗?

三、从做什么人的问题角度认识这段历史

笔者在多篇有关文章中说,文化作为根源于经济基础的一种社会现象表现为知识和一定的意识形式,其本质是化人,是一个时代塑造的人的标准。不同社会倡导的文化实质是那个社会塑造和倡导的做人的标准。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有许多不同点,但其核心思想就是人本性自私论。如中国古代“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但这种自私论与封建社会倡导严格等级论的“权力至上”思想和“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联系在一起,由此又一定程度掩盖了其自私本质论的思想。资本主义社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根本否定了封建社会的禁欲主义和不平等的社会等级观念,直接鼓吹系统的利己主义理论。但这种理论又打着自由、平等、博爱的旗帜。人本性自私论实质都是打着人性论的旗号,宣扬剥削阶级的自私本质。资本主义社会的人本性自私论思想赤裸裸地表现为拜金主义思潮。这两种文化本质上都是塑造只顾个人甚至用侵犯和牺牲他人利益实现个人利益的自私自利的人。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确立之后,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的人的素质和能力。这种人的显著特征除过硬的专业素质、能力之外,就是过硬的人文素质即为人民服务的世界观、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和坚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没有这种真正的共产党人的基本素质,已经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的经济制度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有可能丧失掉,特别是毛泽东发现中国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复辟的种种现象和苏联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的出现,使毛泽东强烈意识到,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必要性和迫切性。而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根本途径就是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三大革命运动。他认为他自己所走的道路就是与工农相结合,他对毛岸英的要求也是如此。他号召青年学生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也正是从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角度予以考虑的,而且实践证明,这是唯一一条正确的道路。试想,一个根本不愿与最基层的人民群众接触,不愿意向人民群众学习,不转变自己的立场和情感,能够成为为大多数人服务的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吗?显然是绝对办不到的。这就是认识知青运动的极其重要的立场、视野和角度。如果只从个人的利害得失、个人的追逐名利的前途去认识和评价这场伟大的运动,那就不可能做出客观的正确的评价来。那些根本否定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其立场基本上都是从后者的角度去认识。有时他们也从所谓国家、社会的角度来认识,但这种所谓国家、社会的角度也只是使他们眼中的所谓“人才”的毁灭来否定知青运动。如他们认为,上山下乡使老三届中大批的优秀学生不能到高校深造,耽误了整整一代人。因此他们眼中的人才标准还是那种追求个人名利地位、脱离工农大众、脱离劳动的“人上人”的人才。这实质仍然是旧有文化的做人标准。

近些年来,围绕上山下乡运动出版了大量有关文字材料,且出现越来越多的知青纪念活动。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知青文化”。笔者同意这种称呼。但如果只是从个人的遭遇得失、个人的前途命运的受损、用个别枝节、现象根本否定知青运动,这种研究立场和结论绝不是“知青文化”的科学含义。既然“知青运动”是毛泽东号召发动起来的,那么必须把“知青文化”放在毛泽东思想的整个体系中,放在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整体上加以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青文化”的本质就是要求有知识的青年学生通过与工农相结合的实践,真正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意识的、真正为人民大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继承者。

笔者高度评价毛泽东上山下乡运动的伟大意义,并不是完全肯定文革期间上山下乡运动的全部措施、途径和方法。上山下乡运动实践过程本身中有许多简单化、绝对化、形式主义的不妥的做法,在一定意义上挫伤了许多知青的积极性,也给安置知识青年的各个地方、村落带来了一些负作用。这也是应该深入研究引以为戒的教训。但是不能因为存在这些问题而根本否定上山下乡运动。近些年来,大批官员腐败和知识分子越来越远离工农大众的现象从反面证明了知青运动的真理性。

下乡无悔,青春无悔—这就是我对知青运动的回答。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郝贵生:认识知青——上山下乡心得体会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郝贵生:认识知青——上山下乡心得体会及对我一生的影响-激流网(作者:郝贵生。来源:作者赐稿。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