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完成于19世纪初叶的英、法两国。这个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上升的阶段,产业资本逐步取代商业资本获得统治地位。
威廉·配第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的创始人,在他的著作《赋税论》中,配第区别了“自然价格”和“真正的市场价格”,指出“自然价格实际上用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比较量来确定的”。经过重商主义对商品价值的忽视,配第重新将人们的视角拉向价值,尽管他是用“自然价格”的概念来表述。
但是配第没有从交换价值中抽象出价值,他提出的“自然价格”仍然是一个“比较量”,因此是交换价值的概念。配第混同了价格和交换价值,他认为生产金银的劳动就是生产交换价值的劳动,而没有认识到生产金银本身也是生产价值的一种劳动过程,只是金银已经作为商品价格的形式代表交换价值了。另外,配第还混同了价值和使用价值,他提出“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就使用价值而言是正确的,但是就价值而言却是错误的,价值的源泉在于劳动。
美国的本杰明·富兰克林(1706-1790年),对于把交换价值归结为劳动时间的观点,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他在《试论纸币的性质和必要性》中,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认为白银和谷物相互为自然价格;白银只是商品而不是价值的绝对表现。另外,富兰克林提出类似抽象劳动的概念,认为决定价值的不是某一特种形态的劳动而是任何一种劳动。
但是,富兰克林看不到货币就是抽象劳动的直接存在形式,是一个历史的客观的必然过程,他认为货币只是便利商品交换的一种天然工具。
亚当斯密大大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他在《国富论》中,首次明确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他说“价值一词有两个不同的意义。它有时表示特定物品的效用,有时又表示由占有某物而取得的对于他种货物的购买力。前者可叫做使用价值,后者可叫做交换价值”。其次,和富兰克林一样,亚当斯密从价格中抽象出交换价值,明确提出商品与货币交换实际上只是商品和商品交换的一个形态。因此,亚当斯密明确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格。
但是亚当斯密仍然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他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其概念为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类似交换价值;另一个是“商品的真实价格”,其概念是生产时所耗费的必要劳动,类似价值。斯密分析“资本积累和土地私有尚未发生以前的初期野蛮社会”。他说:“在这种社会状态下,劳动的全部生产物都属于劳动者自己。一种物品通常应可购换或支配的劳动量,只由取得或生产这物品一般所需要的劳动量来决定”。前者是“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后者是这一时期的“商品真实价格”。前者是价值的外在衡量标准,后者是价值的内在决定因素。后者决定前者。从量上说,二者是一致的,但从作用上说,二者还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可以看到,应该说斯密实际上澄清了作为“真实尺度”的购买得的劳动和作为“真实价格”的耗费劳动的混淆。
但是,斯密又继而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产品不再全部属于劳动者,而要与资本和土地所有者共分。在这种社会,“一般用于取得或生产任何一种商品的劳动量,也不能单独决定这种商品一般所应交换、支配或购买的劳动量”。购买的劳动量仍然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交换价值)仍然取决于“商品的真实价格”(价值)。但现在的“商品真实价格”(价值)就不只由生产本商品的所需要的劳动单独构成,而由工资、利润、地租三者共同构成。他说:“无论在什么社会,商品价格归根结底都分解成为那三个部分或其中之一。在进步社会,这三者都或多或少地成为绝大部分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这样,斯密的收入构成“真实价格”的论点就否定了他的耗费劳动构成“真实价格”的论点,事实上抛弃了劳动价值论。
斯密这个错误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利润平均化,价值已经转化为生产价格;这个问题也是整个古典学派所不能理解的。斯密看到当时现状是劳动所生产的价值已不是全部属于劳动而分解为三收入,从而颠倒了理论,认为价值不再决定于劳动而决定于收入。 “购买的劳动论”(交换价值决定价值)和“收入构成论”(收入构成决定价值构成)则成为后来庸俗经济学反对劳动价值论的依据。前者为马尔萨斯等人所接受;后者成为萨伊等人生产费用论的出发点。
李嘉图终结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的发展,他的价值学说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其不可逾越的发展界的虽不充分但是最好的分析。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李嘉图坚持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原理,他批评了斯密,正确地坚持了价值可分割为工资、利润、地租,但不能倒过来说价值是由这三收入创造的。李嘉图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真正得到利益的只有地主”,工资仅仅可以维持于劳动价值的水平;而利润则将会不断地下降。他承认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间矛盾的存在但认定这仅是次要的、从属的,而资产阶级,甚至全社会的利益,和土地贵族的利益的矛盾是主要的。这一理论,明确地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土地贵族利益的理论基础。这是李嘉图的理论的社会基础。
但是,李嘉图虽然明确地区别了耗费劳动和购买得的劳动,但同斯密类似的,他仍然时常混淆了价值和交换价值。
李嘉图没有建立劳动的二重性的概念,因此无法理解活劳动的创造和物化劳动的转移如何同时实现,影响商品交换价值大小的,“不仅是指投在商品的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而且也包括投在实现该种劳动所需要的一切器具或机器上的劳动”。但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如何同时实现?
另外,由于利润的存在,李嘉图的体系仍然面临两大困难。其一是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既然价值只由劳动决定,而交换又都是等价的,那么资本家的收入来源是什么?其二是等量资本,无论它们的雇佣的工人是1000人(例如纺织厂)还是100人(例如汽车厂),为何都提供一般利润率?
这些问题,只有在马克思提出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之后,才得到全面的回答。
四、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学说
马克思创造性地提出了下述理论,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学说。
1、劳动二重性理论
个人的具体的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社会的抽象的劳动创造价值。
这一理论解决了配第的问题:“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这句话,在使用价值意义上是对的,具体劳动,虽然创造使用价值,但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但是,在价值意义上却是错的,抽象劳动才是商品价值的唯一源泉,土地并非“财富”之母。
这一理论也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活劳动的创造和物化劳动的转移如何同时实现?活劳动的创造,即新的价值是由抽象劳动创造的;而物化劳动的转移,即资本转移到新商品上的价值,则由具体劳动来实现的。
因此,这一理论彻底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资本说成是和劳动一起创造价值的因素的一切辩解企图。
2、价值形式理论的全面论述
马克思研讨了价值形式,由其简单形式到其扩大形式,到其一般形式,最后到其货币形式的抽象分析和其历史发展过程。
这就解决了古典派的问题:商品如何和为何变成为货币,论证了货币的产生和其本质。
3、劳动力范畴的提出
马克思首次区分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力价值,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价值,其差值正是剩余价值。
这一理论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资本和劳动的交换如何同价值规律相符合?劳动力的价值转化为工资,从而李嘉图混淆劳动力价值为所谓劳动价值。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在资本生产方式下,资本所以“产生”货币的秘密。
4、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这一理论解决了李嘉图的问题:等量资本为何提供一般利润率?1000万在纺织厂雇佣1000人,汽车厂雇佣100人,为何利润率相同呢?
这是由于资本可以自由流动,此时必将更多的资本流入纺织厂,引起纺织产品价格下降,最终导致纺织厂的利润率下降;而由于资本较少地流入汽车厂,供求关系引起汽车产品价格上升,并引起汽车厂的利润率上升。经过不断的这种过程,纺织厂和汽车厂的取得相同的一般利润率。此时市场上的纺织品的价格和汽车产品的价格,并非纺织品价值和汽车价值的真实体现,而是转化为了“生产价格”。此时,从剩余价值的角度,纺织厂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仅为纺织厂资本家剥夺,也同时为汽车厂的资本家剥夺。
生产价格等于商品生产成本加上社会的平均利润。而平均利润的总额和剩余价值的总额相等,生产价格的总额也和商品价值总额相等。商品的市场价格的变动不是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
生产价格的发现,解决了价值规律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形式上的矛盾,揭示了资本家之间基本利益一致性和特殊利益矛盾性,同时也揭露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对立关系(纺织厂工人的剩余价值同时被汽车厂资本家剥夺)。
综上所述,可见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派的基础上,发展并完成了根本不同于古典学派理论的劳动价值学说。古典经济学,作为当时产业资本同封建制度和商业资本的斗争的反映,为了阐明资本主义生产的内在联系,发现了劳动价值论。但由于古典经济学家的资产阶级局限性,他们在“可怕的现实”,即资本主义的现实面前,不能再前进一步了。马克思则恰是针对着这“可怕的现实”进行深入的研究,阐明了雇佣劳动对资本的关系,工人的奴役地位,资本家的统治,把劳动价值学说变为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理论武器。
原标题: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二)
相关文章:劳动价值理论的历史(一)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猪头大师。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