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今早的泪点来源于【冰点周刊】的一篇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它讲述了寒门学子奋发图强改变命运的经典故事,而链接故事的绳索,是直播技术。
被直播的对象是成都七中,被称为“中国最前列的高中”,观看直播的人是禄劝一中的学生,他们身处云南省国家级贫困县,资源差,升学率极低,一旦有机会,学生们就会跑去昆明,留下来的宛如一眼望到命运终点。
差距庞大,但因一块儿屏幕产生了激荡。禄劝一中的学生通过直播和成都七中的学生们一同上课、做作业、考试,他们崇拜成都七中的老师和“天才”学生,部分学生在努力追赶下拿到了清华北大的录取通知书。由于升学率不断变好,原本跑到昆明的学生甚至重返县城。
而成都七中的老师和学生也因“被直播”而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老师。他们被县城学生的淳朴、努力感动,享受到了更大的成就感。
许多人在文章底下留言“看哭了”,感慨真是“技术改变命运”,教育鸿沟正在因时代的变化而慢慢缩减。
果真如此吗?
很快,有网友扒出了【看天下】两个月前的文章《厉害了!直播不光能出网红,还能产状元!》
同样是“直播引入县城”的故事,这篇的视角完全不同,更加理性,也因此没红。
这篇文章聚焦的是广西省平果中学的1522班。这个班的学习对象同样是成都七中,经过三年直播后,班级升学率同样有所提升,不仅产生了省状元,还达到了全班过一本线的成绩。
但它道出了技术引入后的本质——新的等级化,新的不平等。
“技术改变教育”背后隐藏的东西
在引入直播之前,平果中学处境堪忧。重点中学会挖走好老师、好学生,使得落后地区进入恶性循环。
于是为了达到优质资源的良性循环,一旦有了直播条件,肯定要谨慎使用。
引入直播前平果中学的老师先到云南省的直播班参观,发现为了跟上屏幕里的学习进程,部分学生必然会被落下。于是平果中学决定选择最优等的35个人做直播小班,是理科班。另设有一个录播班(因为条件有限只装了一个直播设备)。
这两个班级与其他班级构成了新一组“城市”与“县城”。直播班和录播班位于教学楼的顶层,享受最优质的资源和更宽敞的食堂和中央空调,且与其他班级上下课时间不一样,并被年级主任下了禁令,不许随便下楼和其他人接触。年纪主任甚至用“呼风唤雨”来形容直播班的特权。
这些问题在禄劝一中并不存在吗?
不一定(反而普遍存在于全国,很多学校都会给优等班特殊待遇)。
从平果中学的直播班挑几个优等生采访,一定也可以书写寒门逆袭的感人故事。毕竟对于他们而言,这是唯一的出路和期望,必定报以感激之情,也曾付出过难以想象的努力。
这当然值得肯定。但如果从这个视角书写就遮蔽了太多东西。
有网友查了禄劝一中的历史,发现他们的基础并不差,引入新技术后要达到良性循环不难。
【中国SOS专委会儿童专家】也发文指出:不要过分关注“技术改变教育”的感人故事,其他因素反而更重要。
【冰点周刊】的文章中提到了,禄劝一中的成功建立在长期的准备基础上,技术并非唯一因素。更关键的是,他们的老师研究出了一套与技术合作的方法,比如“整理七中老师事前发送的课件,编制成学案,布置成头一晚作业让学生预习;课上盯着学生的表情,记录下疑惑的瞬间,琢磨着课后补足;屏幕那端偶有间隙,可以见缝插针给学生解释几句。”
这也解答了为什么全国与成都七中连线的学校有200多所,却并非都效果良好。
中国SOS专委会儿童专家文章
而在【冰点周刊】的文章结尾也提到了,禄劝一中只交了能开通一个直播班的钱,剩下的班级都偷偷录播。
但作者并没有探究这个“直播班”是不是也是优等班,它和录播班有什么区别,有没有进一步导致县城资源的等级化,反而用一句煽情的话作为结尾:负责网校的王红接知道其他班级录播的情况,“但没关系,大家都很开心。”
所以读者们才会得出“这些人都好伟大”的结论。它看起来太像一个公益行为了。
戏谑的是,【冰点周刊】的文章走红后,网友们下意识的认为【看天下】这篇也在歌颂,于是直接转发,大肆称赞。毕竟这是大众最期待看到的故事:既得利益者帮助弱者,弱者奋发图强改变命运。没有压榨,天下大同。
但正如网友们已经提到的,隐藏在感人故事中的另一层矛盾是:通过直播技术获得优质资源的学校同样会吸走周边学校的资源,让旱的更加旱、涝的更加涝。原本伤害自己的问题反过来伤害了别人。
同样,同校的直播班一定会吸走其他班的资源,目的是教出更多的清华北大生。但对于资源匮乏的县城来说,这是否意味着本来可以进入中等水平的学生因资源挤压而彻底失去机会呢?
而当进入直播班成为寒门改变命运的最大、甚至是唯一出路时,在进一步不平等的情况下,进不去直播班的人该多绝望啊。
这也让我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集中精力培养精英、还是做到更大化的普及?
而在资源不可能被平等共享的基础上,真的能出现弥补不平等的方法吗?
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也没有更乐观的前景
马克思早就说过,当政治经济不平等时,教育也没办法公平。政治平等意味着教育权的平等,经济平衡则为教育实现物质保障。
这样看来,直播教育永远只能是亡羊补牢。毕竟当经济发展不平衡时,资源一定有限,而有限的资源一定只能给少数人。这样便造成了资源争夺和剥削。一旦如此,也必定卷入更大的商业利益竞争。
有网友提供了信息补充:能够享受资源的学生中只有前40名免费,剩下的人每人要交每期2500元(当然这个信息不一定真假)。
而由于每个学校目前只能做到开通一个班,为了争抢名额,会不会造成更多商业行为的卷入?是值得存疑的。
而由于资源本身的不平等,既得利益者们会不会对此进行阻挠呢?毕竟一部分人是通过购买学区房、给孩子报各种补课班等巨额花费,才能让他享受到比别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他们怎么舍得白白分享。
这样看来,直播教育能进一步做到更大程度的普及吗?一个学校一个班,是不是在经济、资源不平等的现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了?
你可以说,我国教育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毕竟已经通过种种政策实现了更大化的教育普及,农村孩子也可以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城市读书。但仅仅享受一定的教育资源当然不够,阻碍他们的还有很多道墙。
我的一个亲身经历是,大一时候到北京周边的打工子弟学校讲课,学期结束后,有学生家长突然找我,说能不能求我帮忙在网上发布消息。他们称由于户籍制度办不下来,一整个班级在读完六年级后都要被赶回老家。不知道怎么办只能找我,但我也帮不上任何忙。更可悲的是,这些孩子已经看到了资源差距,回老家后会不会产生心灵伤害,也不得而知。
而根据马克思的理论,戏谑的地方在于,底层享受教育的前景只是更好地为上层服务。毕竟底层受教育的目的是找到工作,而由于底层的工作往往是大生产厂里的螺丝钉位置,所以除了凤毛麟角的几个,大多只能做更好的螺丝钉而已,并且因长期被束缚在某个位置,而始终丧失人格自由发展的机会。
所以别盲目煽情。技术引入是好,但它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李昱微。来源:日刻。责任编辑:邱铭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