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研究对象

思想史是研究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思想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的科学,而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的科学。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的分支。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研究一定历史时期工会思想的发展。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前,就有人研究工会运动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会思想。这是随着工会运动的产生和发展必然要出现的情况。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则研究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主义诞生后,继而在欧美广泛传播,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这一历史时期的工会思想。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只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后,进而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其间涉及工会思想研究的有众多流派。而我们所要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不同于资产阶级学者的工会思想,也不同于空想社会主义、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巴枯宁主义、拉萨尔主义、无政府主义、第二国际右倾机会主义、托洛茨基主义等等流派的工会思想。当然,马克思主义的工会思想与上述各种流派的工会思想不是彼此隔绝的。马克思主义对上述某些流派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扬弃的基础上有消纳和吸收,更多的是在与上述某些流派的思想交锋中使自身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可是,我们研究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而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工会思想。研究中论及非马克思主义的工会思想,也是为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工会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服务的。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工会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可是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又表现出不同的特色。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会思想集中在对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会运动的研究。列宁的工会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会思想,又着力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运动的研究。斯大林的工会思想则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情概言之,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是断代史,是专史,是演化史,它的研究对象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工会思想在不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历史。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绪论-激流网

二、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内容涉及工会思想的各个方面。

其中包括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人阶级历史使命和历史作用的理论、工人阶级能够组织自己独立运动的思想、工会最初活动的目的和任务的理论、早期工会罢工的理论、工会经济斗争的理论、工会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工会国际联合的思想、工会运动的状况直接影响社会力量对比的理论、工会展开全方位斗争的理论、各国工会运动既有共同目标又有不同特点的理论等。

还包括列宁的无产阶级历史作用的理论、工人组织的罢工斗争的论述、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相互关系的理论、工会在民主革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思想、工会与无产阶级政党相互关系的思想、工会准备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工会在建立新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对“工会国家化”思想的论述、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的理论、工会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形式根本改变的理论、对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的理论的进一步分析、对工会保护职能理论的进一步论证等。

还有斯大林十月革命前后对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的发挥,以及他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与工会地位的理论、对党必须依靠工会掌握工人阶级群众的理论的深化、工会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中的作用的论述、工会要反对官僚主义和加强自身建设的论述等。

了解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内容,对当代人有着现实的意义。现实是由历史变化而来的,尽管历史不会简单地重复,现实不会与历史直接同一,但现实中有大量的历史沉淀物。很多现实问题可以从历史中找到其发展脉络,可以借助历史来认识现实。当代工会运动和工会工作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往往可以在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中找到渊源、启迪、解释。

三、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的理论、观点、论述、分析、论证、发挥、深化,虽然是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度、不同的具体环境下做出的,可又不是杂乱无章的,它贯穿着科学的方法论原则。了解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内容,自然要了解这些科学的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的发展体现出以下一些科学的方法论原则,把对工会运动的认识置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社会历史理论,虽然不乏有价值的命题和思想.但是都没有真正解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使历史研究奠定在唯物论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工会运动的研究,也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19世纪30至40年代,空想社会主义者、资产阶级学者等等都在研究“工人问题”,可是都没有看见资产阶级利益与无产阶级利益的对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这个决定近代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对工会产生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做出了科学的说明。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有生之年,工会运动时起时伏,但是他们对工会运动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因为,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工会运动就六会止息。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发展和二会运动的开展逐步演进,旨在克服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建立新型的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又不是机械唯物论,更不是宿命论,它承认历史发展的多样性,也承认非社会经济因素对历史发展的能动作用。在建立第一国际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三张吸收尽量多的工人流派参加,用马克思主义影响和教育他们,过而推动工会运动的发展。后来,恩格斯还多次强调,要有意识地担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以加强工会组织恩格斯还认为,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矛盾决定了各国工会开展斗争在性质上的一致性,可是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非经济因素不同程度的作用,会导致斗争形式的不同。像西欧和北美的“南方人”注重斗争的形式,喜欢戏剧性的效果;而“北方人”忽视斗争的形式,追求实质性的进展。列宁和斯大林推崇“灌输论”,强调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对工人运动和工会运动的能动作用,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的辩证特征。

从已有的工会思想材料出发赋予其新的实质内容。人类思想不是被动地反映社会存在,而是在认识社会存在的过程中联系地、发展地、能动地进行反映。这种思想发展的连续性是与其阶段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的工会思想尽管在工会思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毕竟也要以过去所获得的工会思想材料为前提。区别在于,马克思主义的工会思想结合新的现实材料,使以往的工会思想材料具有了新的含义。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的产生,除去其客观条件外,当时的社会科学,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份是其重要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者真诚地同情无产阶级的苦难,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的贡献是对这种同情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此外,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中的一些重要观点,也常常得益于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工会国际联合的思想的提出,与当时流行的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持·欧文和法国乌托邦主义者弗洛拉·特莉斯坦的有关论述和主张有联系。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赞同让工会加强与消费合作社的联系,促使工人学会做生意,以有利于工人自己,也有利于国家。这就是受到了空想社会主义者建立合作社的理想的启发。当然,列宁主张,在继承这些理想时要抛弃其中幻想的、浪漫的、庸俗的东西。

依据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开创性的工会理论研究工作。工会思想的发展,伴随着工会理论的研究工作。而工会理论的研究工作是一种实践活动。实践不是一般的客观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客观活动。能动的实践活动能够推动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思维主体的认识能力的发挥,往往是新的思想观念产生和发展的契机。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的代表人物,往往在社会历史的变迁中把工会思想的发展推向前进。在列宁之前,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中工会的地位和作用等做过猜想和预测。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列宁使这些猜想和预测变成了实际的探讨,提出和论证了社会主义时期工会运动的理论。当着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走不通,而改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行了开创性的工会理论研究工作。其中,工会要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形式根本改变的理论、对工会是共产主义学校的理论的实际化和具体化、工会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劳动群众的利益的观点、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工会处境的矛盾的观点、工会要学会消化政治变革的观点、工会要摒弃抽象的公平原则的观点等等,在工会思想发展史上都是具有独创性的。列宁逝世后,斯大林为制定国际工会运动的策略提出了理论根据。他分析了俄国工会和西方工会各自的发展历程.论述了俄国工会和西方工会发展的不同特点。

随着工会运动的发展对旧说进行补充和发展。思想认识不能一次完成,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从实践中得出的思想认识是否正确,必须再拿到实践中去检验,使其得到补充和发展。不仅如此,即使是正确的思想认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某些方面、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它们还有待深化,需要补充.需要发展。恩格斯在开始研究工会运动的时候,曾经强调工会是工人自己组织起来保护自身具体经济利益的组织。针对改良主义者否认工会保护作用而夸大工会“调和”作用的观点,恩格斯进行了抨击。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恩格斯发现了劳资之间出现了新规范,确认工会已经成为工资的调节者之一,使其有关工会作用的理论更为完善。在研究工会最初活动的意义时,恩格斯一度更多地从经济角度出发,而马克思则把这种研究推向政治领域。后来,他们全面研究了工会的斗争,对工会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辩证联系进行了全面的说明。列宁对工会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的研究,常常是针对俄国的特殊国情的。比如,列宁认为在沙皇统治的特定条件下,应把政治斗争放在首位。当着这种研究扩大到更宽广的领域后,列宁就从更具有普遍意义的角度阐述问题了。在俄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列宁在研究工会问题时涉及到社会阶级结构问题,这种研究依据俄国相对落后的经济文化的特殊国情发展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社会阶级结构理论,为俄国革命和建设找到了阶级动力。就列宁本身的研究而言,也有一个不断补充和发展的过程。比如,他曾一度认为,革命成功后工人阶级在建设事业中可以即刻取代资产阶级专家。后来,他对资产阶级专家在建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新的判断。而且,他对工人阶级内部企业管理者、行政主管部门与普通工人群众相互关系的新变动做了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上,对工会性质的研究也经历了一个不断补充和发展的过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曾经分别论述过工会的阶级性、群众性,以及其它社会属性。列宁大体也是这样。斯大林则对工会的性质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在劳动竞赛、按劳分配等问题上,斯大林也做出了自己的理论贡献。

随着工会运动的发展对旧说进行调整和修正。思想认识的发展过程,不仅是思想认识不断得到补充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以往的思想认识不断得到调整和修正的过程。由于社会条件的限制,思想认识的局限是难以避免的。因此,对旧说重新审视,进行调整乃至修正,就会使思想认识更加符合客观实际。1895年,恩格斯在回顾五十年来的工人运动历史时曾经指出,他们多次预料革命高潮的到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注重工人阶级的政治斗争,甚至认为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会冲淡或阻碍政治斗争。历史表明,这是错了。他强调,工人阶级进行斗争的社会条件变了,突然袭击的时代已经过去。他要求工人阶级政党和工会都要更加注重群众性的发动工作和组织工作。对于工会国际联合的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也进行过调整和修正。由于第一国际的建立,欧美的一些工会组织比较注重各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一致和行动的联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也加以肯定和支持。到了第一国际后期,考虑到各国工人运动的规模已经很广大,需要改变对各国工人运动进行指导的方式。这样,国际就退出了舞台。针对种种要求恢复第一国际那样的组织方式和活动方式的想法,恩格斯强调各国工人运动的联合要以各自独立主的活动为基础。他指出,一个定形的国际联合会反而会束缚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列宁对“工会国家化”的认识,也反映了对以往思想认识的调整和修正。十月革命前后,俄国共产党人筹划着通过“工会国家化”的道路建立新型国家政权。在实践过程中,列宁发觉工会承担国家管理职能往往有不能胜任之处。这样,列宁告诫工会不要擅自行动,并力主以“一长制”取代以“工会国家化”为内容的集体管理制。为此,他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和理论论战工对工会现象进行深刻的经济学分析。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经济学的论证,对历史的研究、对社会的研究就难以深刻、全面、详细。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代表人物,运用经济学的分析使其对工会现象的研究更臻完善。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最初论证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历史作用以及工会斗争的根据时,还在一定程度上诉诸“人类正义”。那么,他们对此进行了经济学的论证后,这种纯哲学的痕迹就消失了。经济学的论证使人们对工会现象的认识不断深化。例如,对工人组织工会和从事斗争的根据的认识。马克思和恩格斯先是研究了工人之间的内部竞争和工人与资产者的外部对立,用此加以说明。后来,他们运用价值规律、平均利润率规律、工资利润价格的相互关系等经济理论深入说明,就使其观点更具说服力。

对工会国际联合的认识也是这样。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的国际性是工会国际联合的最根本的原因。在恩格斯晚年,对此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经济学说明。他分析认为,工会的国际联合是同样的经济规律在起作用的结果,同样的经济规律产生的结果虽然不是在各方面都相同,却仍然属于同一性质。列宁对工会在社会主义时期存在的理由的经济学说明,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工会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产物,工会在资本主义时期的存在连资产者也不得不加以认可。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工会有没有必要存在?如果有,其依据何在?这是一个曾经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列宁回答了这个问题,并且运用经济学理论做出了无可辩驳的说明。列宁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工会虽然失去了阶级的经济斗争的基础,但不会失去非阶级的“经济斗争”的基础。他认为,官僚主义的存在、资本主义成份的存在、工人群众与管理人员和主管部门的矛盾、俄国经济水平的落后等,都是需要工会存在以保护工人群众利益的经济学依据。

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工会运动进行辩证的说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去是科学认识社会存在的方法论,其中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更是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把社会学变成科学,就在于它从社会现象的复杂的联系中把握社会现象,从某一社会现象的多方面联系中把握社会现象。把握社会现象的多种联系,才有可能防止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代表人物,坚持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对工会运动中的各种现象做出了全面的说明。他们对工会在社会生活中的积极作用与历史的局限性从来都是联系在一起论述的。在他们看来,工会能够有足够的力量消除那些使工人阶级受压迫受苦难的某些原因,但是对左右着劳动力市场的重大原因是无能为力的;工会的抵抗在市场处于中等和繁荣时期才有作用,在停滞和危机时期通常就失去作用;工联式的经济斗争虽然对工人的经济利益有利,但是却影响着他们在政治上的发展,等等。在列宁看来,社会主义时期某些发展阶段上的工会可以参加管理,却不可直接干预管理;可以参与劳动纪律的制定并负责实施,却不可以从狭隘的行业利益出发独自制定劳动纪律,等等。就工会与工人阶级政党的相互关系而言,他们也主张兼顾两个方面。既要建立革命工会,又要建立革命政党;工人阶级政党既要对工会实行领导,又要关心工会组织的特殊利益(包括行业利益);工会既要与工人阶级政党协同动作,又要保持自己的独立自主;组织在工会中的工人群众要通过工人阶级政党接受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工人阶级政党(尤其是执政党)也有必要接受来自工人群众的教育因素,等等。论及工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反对官僚主义的特点,列宁指出,一方面工会要保护工人群众免受官僚主义的侵害,另一方面工会不要期望马上消灭官僚主义。在列宁看来,过会主义条件下的工会处在一种复杂的矛盾境地,只有把矛盾着的不同方面联系起来才能正确地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主张,工会要把说服与强制联系起来,把维护与压制联系起来,把按照军事方式与不按照军事方式联系起来,把考虑到工人群众的偏见和落后与不姑息和不讨好工人群众联系起来,等等。

以科学认识与价值评价的统一研究工会问题。在思想认识的发展历史上,对同一社会现象的科学认识与不同的价值评价相统一,往往导致不同的结论。常常发生这样一种情况,即人们的认识大体相同,但价值评价迥异,结论则大相径庭。科学认识是对社会客体本身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以客体的本质和规律为对象的。价值评价不同,是以客体与主体需要的关系为对象,探讨的是客体的仁会意义即客体对人的需要意味着什么。价值评价具有主观随意性,往往受主体的阶级立场制约,受主体的认识水平限制,受主体的精神状态影响。马克思主义承认不同价值评价具有不同的社会意义,但是推崇的是维护绝大多数人乃至全人类利益的价值评价。在工会思想发展史上,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代表人物坚持科学认识与维护多数人利益的价值评价的统一,提出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工会理论观点。马克思与英国工联活动家韦斯顿因价值评价的标准不同,对工会经济斗争的意义和前景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论。他们都以工资额是“常数”做为研究问题的认识前提.韦斯顿认为工会的斗争在“常数”面前是无能为力的,马克思则认为要改变“常数”工会就应当进行更彻底更英勇的斗争。很显然,韦斯顿的价值评价是以调和劳资矛盾为标准的,而马克思的价值评价是以工人阶级的彻底解放为标准的。社会主义革命成功以后,人们关注生产的发展,而这种关注又往往集中在生产中的物质技术因素的发展上。列宁则很注重生产中人的因素的发展,并同意工会要更多地关注这方面的事情。他认为,恢复经济第一位的任务就是拯救工人,发展生产不能丝毫损害劳动力。列宁赞同克拉拉·蔡特金的价值观点,即生产是为了人,而不是相反。列宁与托洛茨基围绕工会问题的争论,实质也涉及到价值评价问题—一如何对待工人群众。

列宁主张以工人阶级群众的实际觉悟和水平为依据确定工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工作方针,托洛茨基则不懂得尊重工人阶级群众,在如何对待群众、掌握群众、联系群众的价值标准上与列宁发生了分歧。在工会思想的发展历史上,如何评价工会的任务和作用,集中地反映出不同的价值观。相当多的工会运动领袖和工会思想家以工人群众的具体经济利益为价值标准,把工会的任务和作用局限在单纯的经济斗争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则认为,工会的任务和作用是彻底实现工人阶级的解放,虽然在不同历史阶段工会的任务和作用可以有阶段性和侧重点,但只有从彻底解放的角度看待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工人阶级群众的利益要求。就俄国工会的情况而言,列宁在民主革命中主张从争夺民主革命领导权和保存革命政党的角度认识工会的任务和作用;在革命胜利后实行新经济政策时,列宁主张从正确认识和处理工人阶级群众与资产者、与企业管理者、与政府主管部门的矛盾的角度认识工会的任务和作用;都体现着独到的价值评价标准。

对科学的工会理论原则既不轻易放弃又不使之教条化。科学的理论原则对实践有着重大的指导作用,可是,并非任何科学的理论原则都可以无条件地付诸实践。由于社会条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科学理论原则向实践的转化就要从客观实际出发,有个过程,有个步骤。在这种情况下,不应当把科学的理论原则弃之不用。实际上,科学的理论原则对实践有着依赖的关系.理论原则的指导作用始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只有从具体实践的实际情况出发,把理论原则与具体情况结合起来,理论原则才能发挥出自己的指导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要使理论原则适应实践的发展而适当改变,而不应当让发展变化着的实践去适应原来的理论原则。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中有众多的实例说明,对科学的工会理论原则既不轻易放弃又不使之教条化是正确的考虑和选择。恩格斯历来主张把日益明确的科学社会主义意识传布到工人群众中去。为了教育英国工联的广大会员,恩格斯在向他们进行理论宣传时十分注意灵活性,以使他们易于理解和接受。一度,恩格斯的文章淹没在各种错误观点之中,他仍以灵活的态度加以处理。按照列宁的观点,执政党与工会之间的关系应当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之上。这是一个正确的理论原则。但是,这个原则的正确实行并非易事,往往出现党组织与工会组织因相互信任受到损害而导致关系不正常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列宁并不放弃原则,而是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使党组织与工会组织之间恢复相互信任或建立相互信任。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后,列宁主张迅速地改变平均主义的工资分配。列宁多方设法让工会组织理解这一原则的正确性。他要求,把工资因素中与生产无关和带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一切都剔除掉。可是在具仁实施的时候,列宁要求慎重地进行,稳步地进行.要考虑工人群众的实际承受能力。他认为,新的工资形式需要通过在某些企业试点后才能实行,否则的话,在当时就向全国推开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和引起工人群众的不满。

对工会运动的研究只求提供方法而不求说明一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经典命题是:历史唯物主义从来没有企求说明一切,而只企求指出科学的说明历史和社会的方法。思想认识与思想方法相比,后者处在更高级的层次。因为.任何思想认识都是对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反映,不可能穷尽对社会存在的认识.而思想方法可以指导思想认识把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持续进行下去。在这个意义上,正确运用思想方法可以突破具体的思想认识的局限,使思想认识成为开放的体系,防止僵化和守成,让思想发展的历史充满生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活的时代,工会运动中的无政府主义者往往热衷于构想未来社会中的工会组织是怎样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对未来社会中工会的地位和作用进行过预测和猜想,可是他们反对无政府主义者那种主观的臆断。他们在探讨未来社会的特征时认为,一劳永逸的现成方案和最终的规律是不存在的,能够提出的只能是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出于同样的考虑,列宁对工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参与管理的问题也是从方法上提出问题的。他认为,从实行集体管理制到实行“一长制”只是方法的改变,不改变方法就不能妥善地解决企业和国家机关的管理问题。事实上,如果拘泥于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的个别结论,而不是把握其科学方法,无异于使马克思主义的工会思想停滞不前。马克思在论及工会的经济斗争时曾认为,提高工资不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当代资本主义的情况是,通货膨胀有时是由成本推进造成的,其中货币工资率的增长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上升。因此,我们在运用马克思的上述观点时就要估计到时间的差异、地点的差异,不为具体结论所困顿,注重学习其方法,对于斯大林的工会理论观点也应取同样的态度。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有过大量的论述和解释,其中对一些问题进行了正确的发挥,对一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可是.斯大林在理论上也有失误,甚至这些失误对工会实践活动产生了有害的影响。因此,对斯大林工会思想的研究更不能停留在具体观点的探讨上,更要注重方法上的分析。

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发展中的上述方法论原则,是我们研统究了影响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契机、世界观基础、理论渊源、理论依据等抽象概括得出的。其中有世界观方法论层次的原则,也有具体方法运用方面的原则,掌握这些方法论原则,有助于我们全面地有机地了解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的发展历史。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发展中所体现的方法论原则,常常给当代人提供研究和认识现实工会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思维方法和手段,帮助我们突破陈旧的传统观念,把工会理论和工会实践推向前进。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发展所体现出的方法论和具体方法的运用,应当成为学习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方法。

四、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体系

思想往往要借助一定的体系才能得到展示。思想的历史首先要借助历史的体系加以展示。可是,人们往往不满足于这种直白的反映,而要努力揭示思想历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即借助逻辑的体系了解历史。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体系,是历史体系与逻辑体系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体系首先是一个历史的体系。它按照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发展的线索,对在时间上相互衔接继起的各阶的工会思想进行描述,展示其自然发展过程。

第一,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会思想。反映了他们在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程度,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有所发展,甚至在一定情况下有所激化的阶段,对资本主义时期工会思想的初步研究和展开。

第二,1848年欧洲革命到巴黎公社期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会思想。反映了他们在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之间的矛盾尚未彻底解决,而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却已进一步发展,甚至进一步加剧的阶段,对以往工会思想的发展。

第三,巴黎公社之后到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期间他们的工会思想。反映了他们在资产阶级革命已经结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资本主义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发展时期这一阶段,对以往工会思想的丰富和进一步发展。

第四,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期间以及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期间列宁的工会思想。反映了列宁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无产阶级革命成为直接实践问题这一阶段,对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至实行新经济政策前列宁的工会思想。反映了列宁在工人阶级成为统治阶级后,建立和巩固工人阶级国家政权,奠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这一阶段,对社会主义时期工会思想的探索。

第六,实行新经济政策后至列宁逝世期间列宁的工会思想。反映了列宁在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根据俄国的特殊国情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阶段,对社会主义时期工会思想的进一步探索。

第七,俄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特别是原苏联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时期斯大林的工会思想。反映了斯大林在这些历史时期对工会理论问题的阐释。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体系作为历史的体系,固然要对马克主义工会思想的产生和发展的自然过程进行描述,体现出各个想发展阶段的相互联系;然而,作为思想史的体系,还要在历史体系的基础上体现出思想产生和发展的规范性,揭示思想产生和发展的逻辑关系。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体系,既是史的,又是逻辑的。历史的体系,要求研究的内容再现历史发展的完整情景,甚至要追随历史发展中的重要曲折和偶然性的因素。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工会问题的理论、思想、论述、分析、论证、发挥、深化等进行历史的考察,就是历史体系的要求。

逻辑的体系,要求研究的内容按照现实的历史过程本身的实质和必然性进行修正。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工会思想的发展,从社会历史条件、社会契机、世界观基础、理论渊源、理论依据等方面进行研究,就是逻辑体系的要求。这个逻辑的体系内在地贯穿于历史的体系之中。就两种体系之间的关系而言,历史是逻辑的基础,这是首先应当肯定的;而逻辑对历史进行更深刻的反映,这也是不能忽略的。

五、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的结构

按照体系的要求对内容的组成部分进行搭配和排列,就形成结构。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是以工会思想的不同代表性人物的延续和继承关系来进行结构的搭配和排列的。

研究思想史就要注重研究思想,而研究思想就要注重研究代表性人物的思想,这应当是思想史研究的一个特征。因为,不了解代表性人物的思想,也就难以把握他所处的那个历史阶段的思想。往往有这种情况,某一历史阶段的社会思想所能达到的水准,还不及一个代表性人物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都是站在社会思想前列的代表性人物,他们关于工会问题的思想往往集中反映了社会思想在这方面的精华,其对工会运动的实际影响也是处于优越的地位。因此,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按照代表性人物的承继关系安排表述其思想产生和发展的结构。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在结构上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工会思想,又具体由三章组成,即第一、二、三章。第二部分是列宁的工会思想,也具体由三章组成,即第四、五、六章。第三部分是斯大林的工会思想,即第七章。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绪论-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马克思主义工会思想史》绪论-激流网(本文为激流网整理录入,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