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康震教授对《石壕吏》的解读引来了一阵骂声。在尚未了解具体争论前,还以为是名家们惯有的讲错字、念错读音之类糙疵,但后来仔细听到反对的声音里不乏有“家国”“牺牲”之类的大词眼,于是找到了康震教授的讲课语录反复地琢磨,好像真看到了“吃人”二字。

康震教授为《石壕吏》正的“义”看起来新奇颖怪,但倘若我们剥掉被冠以“传统文化”的唬人面具,它背后的套路老的不能再老。我们且先看看康震教授正的“义”:

“第一个问题是,石壕吏为什么来抓人?他为谁抓人。”

“这个答案很清楚。郭子仪的大军和安禄山的军队打了一仗,打败了,双方减员很严重。第一要明确,这是咱们的军队在征兵。别搞错了。不是叛军在征兵。他不属于常规征兵,属于临时紧急补充兵员。”

“第二个问题,石壕吏是谁?石壕吏是国家公务员,是郭子仪的军队委派的地方武装部门的干部。虽然这个人的态度不好,但是,这个人有错吗?这个人没错。无论国家的意志,还是老百姓的意愿,都没有发生错误。”

“下一个问题,谁将做出牺牲?老太太怎么办呢?如果是安禄山的军队来征兵,老太太一头撞死算了。为什么?你是叛军,就跟日军来征兵,伪军来征兵,我不从了。但是面对的对象,虽然这个治保主任,这个武装部长,他的态度坏得很,但是他是政府派来的。”

“这里面表达了一个非常明显的价值观,那就是当国家和民族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毅然挺身而出的。”

“要把自己的思想端正过来。要把自己的价值观调整过来。既不是狂妄的民族主义,也不是妄自菲薄的自我哀叹,而是基于中华民族的优秀的价值观和正能量。”

把康震教授断断续续的解读进行总结,其主要观点就是以下三点:

1. 杜甫的《石壕吏》细致地刻画了一位在乱世中,为国挺身牺牲的老妇人形象,歌颂了底层人民牺牲自我,舍小家为大家的爱国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2. 当国家和民族遇到重大灾难时,人民群众要为政府、国家、民族挺身而出,义不容辞;

3. 以上两点均是基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和正能量,我们要调整自己的价值观,向它看齐,不容置疑。

对于康教授正的“义”,我自觉太过残酷无情,不管是读几遍《石壕吏》,总是能被“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这句触及心灵,不知是康教授从何感受出“毅然”二字。乱世当真是乱世,否则官吏也不会“夜捉人”,老翁也不会“逾墙走”,我们只能从字里行间中体悟到人民生活的水深火热,老妇的无奈与痛苦催了我们热泪,但康震教授却喊着推着把老妇人送上所谓“为国牺牲”的战场,敌人是谁,加入了哪一方的军队,自己给哪位明主尽忠,以及自己为统治者挺身而出到底为了什么,这些问题想必老妇人也搞不清楚。但老妇人明晰一点:自己面对的是石壕吏锋利的刀剑,没有选择的余地:纵使自家已为朝廷奉献了三个儿子,其中两位已战死沙场,给家庭留下了嗷嗷待哺的乳下孙。

杜甫果真如康震所说,写下这千古名篇是通过歌颂老妇人这个小人物,进而歌颂人民百姓的“家国情怀”吗?那时躲在客房,偷听完整对话的杜甫大概率不会这么想,不然也不会写“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来正面描写老妇人的无奈与痛苦;而康震教授却高喊着:“这是错觉!”是啊,按照康教授的理解,老妪应该没哭,或者说哭了,但留下了为君尽忠、无比自豪兴奋的泪水。如此,在康震教授口中的杜甫便不再是我们认识的那位现实主义诗人了,而站在了石壕吏一方,彻底与底层人民对立,成了一位浑身充满“正能量”的朝廷大喇叭。

至于康震所说“当国家和民族遇到重大灾难的时候,我们的老百姓还是会毅然挺身而出的”这个论断,我感觉太过草率与狂妄。我们不清楚如果真的遇到“重大灾难”,康震教授能否不忘初心,挺身而出;又或者康震教授羞于和我们为伍,早已不是“老百姓”,便可以龟缩在后方,催更多老百姓为他牺牲送命。但百姓们最后不仅没有得到回报,反而换来了更深重的压迫,那么人民群众的血就白流了。

依我看,康震教授所强调的“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和正能量”也无非是块敲门砖。这砖头来头不小,样貌也很精致,但最后还是如敲门时所用的砖头一样,门一开就被抛掉了。现在康震教授也正想把杜甫当敲门砖的差使,雕刻一个全新的杜甫雕像。不管杜甫生前写了多少实打实的“负能量”作品,不管杜甫的思想对于他来说多么可憎,但这些都不妨碍康震教授来给杜甫立个雕像,因为自己有了“正统”的话语权,且当事人早已不在世间——自己塑造别人就好说,雕像什么动作,什么神态,什么装扮都是他说了算,更何况一篇诗文?

作者/冈部伦太郎

编辑/五百二

校对/wj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康震的《石壕吏》“正义”-激流网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