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地图才知道,成都49中距离我现在住的地方只有2公里。我有时候去新山书屋喝咖啡的时候,就要骑车路过这个校门。

中间地带的消失:你的哭声谁能听见-激流网

这张图实在让人悲伤。这位妈妈的悲伤和愤怒实在可以理解,但是,写这篇文章,并不是想就事实本身发表评论,既然公安部门已经介入调查,相信最终事实会公布出来。

我想谈的是这件事的“舆论”,使用这个词显得有点冷血。那就换一个说法:这位妈妈的悲愤,既是儿子的离世让自己无法接受,又是“悲哀无处诉说”,当一个人陷入她这样的绝望的时候,到底该向谁求助?

触动我的,是两位“朋友”对此事的反应。她们都是本地人,在我朋友圈,但是没有见过面。一位是我小区的业主,她发私信问我:“那个娃娃是我们小区的吗?”另一位也在附近不远,同样是私信给我表示关心,“发生什么了?”她以为,出事的孩子,和我认识。

换一个角度看就是这样的:如果你不认识,也不是身边人,为什么你会发朋友圈关注这个事?

那位悲伤的妈妈,平常也是这样的人。她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一直以来都是本本分分的好公民,相信政府相信党更相信我们的人民,现在我儿子没了,我却连一点生意都发(不出来)像一个哑巴……”“这种新闻我看了很多遍却没曾想有一天会发生在我身上。”

中间地带的消失:你的哭声谁能听见-激流网

据她透露,她向几家媒体反映,大家都表示无能为力。

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我不知道她找的媒体是哪几家,有没有封面新闻和红星新闻这两家在本地赫赫有名也都宣传自己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地媒体。在纸媒时代,成都是有名的媒体第三城,本地媒体相当发达,但是面对这样的事件,大家都保持沉默。

如果对此表示奇怪,就是在装外宾了。我奇怪的其实不是媒体的反应,而是这位妈妈自己——她发了三条微博,分别@了几家机构,没有一家是“本地新闻媒体”。

这才是事情的关键:读者理解你的沉默,这才是真正的沉默,读者已经放弃你了,或者对你不再抱有希望。十几年前,我刚到成都媒体工作的时候,在报社接热线,有一位读者乌龟生病了,都要打电话到报社来问怎么办,现在读者儿子没了,都不再想向报社求助了。

这位女士的微博@了几家机构,那些是在她看来能够带来希望的。有“成都共青团”(和高中生有关联性),有“微成都”和“成都服务”这样的本地微博,还有一个让人意外,是“中国人民日报”。

让人吃惊的是,当事学校在发布官方消息的时候,也@了“中国人民日报”,他们似乎都搞错了,那个影响力巨大的中央媒体,是“人民日报”,而不是“中国人民日报”。我查了一下,新浪微博上并没有“中国人民日报”这样的账号(也没谁敢这样碰瓷冒充一个)。

在“人民日报”前面加上“中国”两字,是意味深长的一幕,代表着普通人对最高级、最终极的媒体的想象,那也是想象中最能给人带来的希望的——非常可惜,你@错了。

在“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和“中国人民日报”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空白,那就是本地媒体或者可依靠的共同体的消失。一个市民,应该在自己的城市寻求希望和帮助。谁都不希望这样的事发生在自己身上,但是不幸真的是随机的,如果降临到你的身上,你会向谁求救呢?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中间地带的消失:你的哭声谁能听见-激流网作者: 张3丰。来源:中产生活观察。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