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反对“阶段论”,鼓吹超帝国主义论,他是事实上的帝国主义走狗。他与右派是一丘之貉,但中庸骑墙,以“中派”的面目出现。

考茨基的理论

一、背景

考茨基是第二国际之中赫赫有名的人物,一度被誉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是第二国际的主要理论权威,也是列宁批判的主要对象。考茨基的机会主义转变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它标志着机会主义作为一股潜藏在马克思主义者队伍中的政治力量完全的暴露。每每从认识考茨基的一生经历、批判考茨基的理论中,都能汲取到许多同资产阶级专政作斗争的珍贵经验。纵观考茨基的一生,无不从反面带有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革命复杂性的肃敬。

卡尔·考茨基,1854年出生于捷克首都布拉格,其家庭是典型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其祖父及父亲皆是画家,其母亲是一名演员。这使得他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其幼年时随家庭自布拉格迁往维也纳。青年时期考茨基一直是一名坚定的民族主义者,然自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后,考茨基受到公社战士和社会主义者坚贞不屈的人格魅力的吸引,在对共产主义抱有崇敬之心的情况下逐渐左转。1874年进入维也纳大学学习,1875年加入奥地利社会民主党,1876年有幸与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结识。1880年,考茨基受当时改良主义权威、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赫希伯格邀请,专门前往瑞士为其刊丛撰文,并在此时结识了正担任赫希伯格的秘书的爱德华·伯恩斯坦。两位同样影响深远且臭名昭著的修正主义、机会主义者在改良主义的牵线搭桥下完成了“历史性会面”。1881年,考茨基随倍倍尔一同前往伦敦,第一次见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二位。但据说其给马恩二位留下的印象并不太高。但是考茨基坚持与马恩保持书信来往,马恩也自然乐于对他进行指导。1883年,考茨基与倍倍尔合办杂志《新时代》,考茨基任主编,《新时代》杂志后来成为第二国际的重要刊物,也成为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泛滥的主要阵地。1885年考茨基移居伦敦,直接接受恩格斯的耳提面命,修正了他在理论认识上的不少错误,使之逐渐成长为合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1891年考茨基回到德国,参与起草《爱尔福特纲领》(第一部分为考茨基起草,第二部分为伯恩斯坦起草),受到恩格斯的认可。此后常代表德国参加第二国际会议,威望日隆。1895年恩格斯逝世,考茨基受恩格斯的委托出版《资本论》第四卷,自此赢得“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声誉,成为德国社民党和第二国际的绝对的头面人物。1899年,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出现。伯恩斯坦撰写的修正主义文章均在考茨基的鼓励下发表,但是迫于党内的义愤和压力,考茨基不得不撰文对之进行批判,但事实上更多的是辩解和袒护。此时,考茨基的机会主义的动摇立场就逐渐表现出来。这段时间正是他的巅峰,也是他“权威地位”跌落的开始。1899年发生“米勒兰入阁事件”。在1900年召开的第二国际会议上,伯恩斯坦为米勒兰进行辩护,卢森堡进行了强烈批判要求对米勒兰进行制裁,考茨基则进行了暧昧的调和。此后,自1902至1909年,考茨基相继发表诸多文章,阐发革命的观点,虽然包含许多错误,但是对修正主义的斗争起到了正面的影响。不得不指出的是,自1905年俄国革命爆发后,革命的影响冲击了整个西欧的无产阶级认识。在这样的背景下,考茨基、希法亭、蔡特金、卢森堡等许多第二国际的理论家均发表了不少代表革命的、进步的理论。其中,考茨基最为成功的是1909年发表的《取得政权的道路》,列宁评价说这是考茨基“最后的、也是最好的一部反对机会主义的著作。[1]”然而,俄国革命对西欧的诸多无产阶级战士来说只能是开胃菜,真正的考验还没有来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考茨基发表一系列文章用调和折衷的理论掩盖帝国主义战争的实质,并在军费投票上投弃权票,其机会主义的立场此刻暴露无遗。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考茨基污蔑和攻击列宁以及苏维埃政权,彻底背叛无产阶级。1918年考茨基出任魏玛德国的外交部副部长等职,并一直坚持机会主义的观点,抨击苏联。法西斯执政后离开德国,辗转多国。1938年客死阿姆斯特丹。

回首百年变局|列宁时代的帝国主义理论(四):考茨基的理论-激流网考茨基(右)和伯恩斯坦

应当说,第二国际屡出机会主义理论家同当时的时代不无关系。自1889年第二国际建立之日起至1914年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为止,欧洲大陆尤其是西欧没有出现多少军事冲突。虽然自1898年美西战争开始,海外帝国主义摩擦和争夺日益激烈,可西欧却保持相对和平。参与第二国际的各国组织广泛的介入到本国的议会斗争之中,1899年米勒兰入阁事件更是吸引了无数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投机分子。因此,第二国际的不少人物都对议会斗争抱有极大幻想。列宁说考茨基和他的拥趸“是第二国际矛盾的社会产物,是口头上忠实于马克思主义而实际上屈服于机会主义的社会产物。[2]”

二、帝国主义的定义

考茨基对帝国主义的定义先后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1912年考茨基发表《再论裁军》,声称帝国主义是一种暴力的统治方法;1914年,考茨基发表《帝国主义》一书,声称帝国主义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意图”;1915年发表《两本用于重新学习的书》,将定义改为帝国主义是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政策”。考茨基的定义一直是含糊不清的,意图、方法、政策等等口号一一抛出,反复横跳,没有形成一个起码自洽的说法,更谈不上进行科学的总结。然而考茨基一以贯之的是坚决反对将帝国主义看成是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面对“阶段论”的来势汹汹,考茨基使用“词源学”来进行论战。考茨基先后考察了“帝国主义”一词的历史渊源,声称“帝国主义”一词最早起源于古罗马时期的凯撒,用以形容凯撒南征北战的帝国建立过程。仅一个世纪以来(以考茨基撰文时为止的前一个世纪,即19世纪),“帝国主义”一词主要被用来形容英国的对外扩张政策。考茨基宣称“帝国主义”是一个纯粹的政治词汇,决不能为之赋予什么时代的、经济的含义。然而奇怪的是,作为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霍布森,早在十几年前就在著作《帝国主义》一书中明确指出:现代的帝国主义与古代是截然不同的,并且指出其中的重要的经济和时代的特征:金融利益或投资利益统治着商业利益[3]。考茨基随之在《帝国主义》(考茨基的著作《帝国主义》与霍布森乃至同时代的许多人的著作一样,都直接以“帝国主义”为书名,勿混淆)一书中给“帝国主义”下了一个漏洞百出的定义:“帝国主义是高度发展的工业资本主义的产物。帝国主义就是每个工业资本主义民族力图征服和吞并愈来愈多的农业区域而不管那里居住的是什么民族。[4]”该定义大致包含以下五点错误:

1.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的根源在于工业资本,可事实上,此前的希法亭乃至霍布森都已经指出这是金融资本的要求;

2.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是一种“征服”,可事实上它是要走向全面的反动,又岂止只是“征服”;

3.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主要是征服农业区,然而事实是征服一切可以掠夺的地区,无论是农业还是工业地区,就如同德国不仅对外海殖民地有要求,它也争夺邻近的洛林;

4.考茨基强调了对外殖的征服和暴力,事实上帝国主义对本国的无产阶级也要实行严酷的反动专政;

5.把帝国主义往“民族”问题上靠拢,用“一个民族征服其他民族”的话语来确定定义。

可以说,考茨基的这个定义毫无营养可言,尤其是早在考茨基出版《帝国主义》一书的三年前,希法亭已经对金融资本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而考茨基的定义直接割裂了帝国主义这一特殊的资本主义的产物同当时时代发展的联系,既没有总结金融资本的重要意义,更不提对垄断有什么研究了。考茨基的定义可以说甚至不如十三年前的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家霍布森。他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毫无关联。

三、帝国主义的根源

由于在考茨基这里,帝国主义仅仅是对外扩张和征服的一种“意图”或是“政策”,因此他对帝国主义的继续研究便集中在这个侧面。对于他来说,研究了扩张问题就等于研究了一切。

是什么导致资产阶级选择殖民地扩张这一政策呢?考茨基认为是由于工农业比例失调导致的。考茨基分析工农业比例失调的原因如下:

1.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农业资本积累常常被农业资本家以股票形式投资于工业商业等追求更高利润,农业的资本积累不仅慢而且小于工业;

2.农业受制于土地、自然条件等生产条件,其生产力扩张慢于工业;

3.工业中的工人数目和工厂数量扩张较快,农业则较慢,造成农业的规模小于迅速扩张的工业;

4.科技进步对工业的促进作用远大于农业;

5.农业产品的品种少,大宗商品更少,竞争对生产的促进作用小于工业。[5]

如此,工业资本积累就快于农业,规模也远远超过农业。工业发展使对农业原料和粮食的需要空前增长,而农业的滞后恰恰不能提供充足的供给,这造成工业发展困难。这就是所谓的工农业比例失调的经过。

那么如何保证工业的发展并为工业资本家提供充足的利润呢?答案只有向殖民地扩张。考茨基使用的话语体系是“工业区”向“农业区”的扩张。通过占领农业地区,向农业地区输出工业商品,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交换,满足工业对农业原料和粮食的需要。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考茨基的分析逻辑如下:

1.早期英国作为先发资本主义国家,向欧陆乃至亚非拉农业地区倾销商品;

2.农业地区自然经济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工业开始起步;

3.后起之国施行保护关税政策,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工业;

4.输出国与输入国产生竞争,爆发矛盾。

在这个背景之下,帝国主义政策诞生,即使用暴力兼并的方式维护本国利益,力图保证工农业比例的协调。

考茨基对英国商品输出的分析和工农业发展导致农业的滞后性均有一定价值,可是以此来解释帝国主义简直有辱“帝国主义”这样“威风凛凛”的四个大字。工农业比例失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它制造了“三大差别”之一的工农差别。这体现了资产阶级为追求剩余价值,掠夺农村,形成以获得平均利润为结果的资本主义经济部门的不平衡比例。但这个矛盾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只能是次要矛盾。帝国主义诞生的实际基础是自由竞争的基础上因生产集中而导致的垄断。垄断在帝国主义国家内部造成对市场的统治,获取垄断利润,并在过剩资本追求平均利润的需要下冲出国门,进行对外扩张。列宁认为帝国主义对殖民地扩张的欲望来自以下几点:

1.工业发展导致原料的匮乏(工农业比例失调,农业原料不足;而西欧各国国土面积狭小,矿产资源不足,均需要向外殖民掠夺,以控制原料);

2.过剩资本输出(大垄断的过剩资本与社会游资均需要资本增殖,国内市场由于被垄断控制,而国外的殖民地建设有一定进展,资本输出成为必然结果);

3.国内阶级矛盾严峻,殖民地扩张可以转移矛盾。

四、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和“超帝论”

考茨基站在其个人对帝国主义的定义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对帝国主义这一政策的批判,并在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他的主张“超帝国主义论”。

考茨基从经济方面对帝国主义的批判颇有意思。考茨基引用了英国同其殖民地埃及之间自1872年至1912年的经济数据进行论述。1873年英国将埃及纳入其殖民帝国的版图,实现对埃及的控制。然而考茨基发现,在这几十年间英国与埃及之间的贸易额增长比较缓慢。考茨基断定这是帝国主义政策本身的错误导致的。英国在埃及的帝国主义式的暴力扩张并没有使英国得到什么益处,帝国主义的政策不适合资本利益的扩张。相反,用和平的方式进行扩张,或者要求英国对内注重与自身的农业建设,都将为英国工业的发展起到更好的助推作用。结论便是:帝国主义的暴力兼并政策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只有当年的自由主义式的和平贸易才是出路。

可是,考茨基的这个论调是极其荒谬的。埃及同英国之间在这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往来发展缓慢根本不是由于帝国主义政策或者暴力扩张政策导致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德国作为后发帝国主义国家以更加强的组织力量挤占了市场。所以列宁说“(这个现象)只能证明德国帝国主义比英国帝国主义更新、更强大、更有组织、水平更高,而决不能证明自由贸易的‘优越’[6]。”而对帝国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这一论调,列宁直接做出了尖锐的讽刺:“这是什么意思?这是不是说,如果自由竞争没有受到任何垄断的限制,没有受到金融资本的‘联系’或压迫(这也是垄断)的限制,没有受到某些国家垄断地占有殖民地的限制,那么资本主义就会发展得快些呢?[7]”可是如果自由贸易和自由竞争越是发展,那么垄断不就越会快速的出现吗?考茨基在对帝国主义进行批判的时候居然拿出了“自由贸易”这样的口号,他不是对垄断的发展进行批判,而是像霍布森一样的小资产阶级企图回到自由贸易时代为小资产阶级的改良企图添砖加瓦。

考茨基不仅在分析上是错乱的,在研究方法上也是荒谬的。世界史丰富多彩的、极其复杂的、充满矛盾的。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尤其像“帝国主义”这样宏大的命题,用马克思的话所说应当“充份占有材料”,尽可能细致的、全面的分析各种现象,对众多具体的、特殊的事件要沿着“具体——抽象——具体”的逻辑进行分析。而考茨基居然只用英国与埃及之间的贸易这一例就企图对帝国主义进行批判,这除了得到错误的结论以外什么不能获得更多的东西了。

在对经济进行批判之后,考茨基转向了对政治的批判。1912年第二国际推出了《巴塞尔宣言》,宣言正确揭示了帝国主义战争的性质,面对日益紧张并有一触即发之势的帝国主义战争,宣言做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警告。然而《巴塞尔宣言》并不作为十分正式的第二国际的文件,只是得到了许多代表的口头赞同。事实上,《巴塞尔宣言》的精神并不为第二国际的许多参与者接受。191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牛鬼蛇神尽显,考茨基虽然在军费投票上以暧昧态度投弃权票,可是战争一经爆发,他就马上投入鼓吹战争的、宣扬民族主义口号的队伍中去。为什么会爆发帝国主义战争呢?考茨基的分析如下:

1.帝国主义的工业区征服农业地区导致两者之间矛盾尖锐;

2.帝国主义的征服和竞争使工业国之间矛盾尖锐,进行军备竞赛;

3.军备竞赛导致战争威吓的恶性循环,最终爆发战争。

如何防范战争的爆发呢?考茨基提出应当“反对兼并”、“反对军备竞赛”、“鼓励裁军”。考茨基的论调大概在垄断资本家眼中时十分可笑的。自垄断资本主义发展成熟以来,金融巨头逐渐掌握社会的方方面。金融资本对政治的要求早已不是自由民主,而是绝对的统治。控制国家机器并使国家机器向着军国主义方向演进更能为金融资本在国内外的利益服务。相反,反对兼并和裁军却是逆着垄断资本家的利益而行。考茨基的这一回答完全是小资产阶级的、战战兢兢的幻想。这一论调在无产阶级眼中是完全同革命不大相关的废话,在大资本家阶级眼中则大概属于欲投其所好而未中的可怜人。垄断资产阶不会放弃军事扩张,无产阶级也不会放弃在帝国主义矛盾尖锐的情况下进行革命,只有抱着机会主义观点的小资产阶级才会死守资本主义制度的底线而哀求让矛盾缓和下来。

战争最终会向何处去呢?考茨基认为战争会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两败俱伤,而战争的创伤则会使帝国主义国家警醒。因为战争威胁了所有资本家的存亡,这将会导致对帝国主义政策的抛弃。所以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政策本身将会埋葬它自己。帝国主义不能持久下去。

什么将会代替帝国主义呢?答案是“超帝国主义”。

考茨基一方面不愿意放弃马克思主义的外表,另一方面又要竭尽全力为帝国主义战争开脱,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这样的混合背景使他的理论发挥空间缩小,他自己将自己逼到了理论的墙角。无奈,东拼西凑地创造出混乱的、属于他的帝国主义理论,其中尤以“超帝论”思想最为无趣。

“超帝国主义论”是考茨基研究帝国主义理论时在他自己的理论大厦上的自然延伸。该理论一经提出,他考茨基的“英名”便就此在史书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考茨基认为,未来的世界将会何处去呢?将会在帝国主义政策的废墟上实施国家联合,组成“超帝国主义”。其途径是将卡特尔政策运用到国际关系上,建立现实的“国际联合”。自此,资本主义将进入“新时代”,一个名为“超帝国主义”的阶段。对考茨基的批判我们一一提出:

1.考茨基在分析帝国主义定义和根源的时候闭口不提“垄断”,可在面临“超帝国主义论”这一超级幻想的时候,迅速把卡特尔这一概念捻出来并将之熟练地运用到国际关系上。可见,考茨基不是完全没有关注垄断发展的趋势,而是把它做了“特殊”的研究,致力于运用到“特殊”的路径上去。

2.考茨基认为帝国主义政策被抛弃之后,世界将进入“新的阶段”。那么进入“新阶段”之前的“阶段”是什么样的“阶段”呢?是直接从“自由主义阶段”进入“超帝国主义阶段”吗?显然不是。考茨基自己明明白白地说帝国主义政策不如自由贸易,可见当前的阶段已经不是“自由主义阶段”。考茨基一方面强调不能把帝国主义看作一个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而力图证明它是一个政治意图或政策;另一方面却暗示:世界经历帝国主义之后,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将再次更新。这难道不是表现出他有意识的否定帝国主义阶段论的特殊目的吗?

3.在帝国主义时期,各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及其尖锐,变革和斗争的形势愈演愈烈。考茨基别有用心的炮制“超帝论”的想法,力图使人们相信战争会导致列强之间的矛盾熄灭、矛盾缓和,使人们不去注意矛盾事实上的深刻性,熄灭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这是反动的机会主义的政治立场,已经走到了革命的对立面上。

4.早在1902年,霍布森就已经提出了“国际帝国主义”这一口号,随后伯恩斯坦提出垄断可以消灭危机的论调,希法亭认为不排除形成“世界总卡特尔”的趋势。此时,考茨基再如法炮制,把“超帝国主义论”抬到市面上来,除了能证明考茨基已经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道路而跌落到小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去以外,决不能证明他有多英明。

事实上,“超帝国主义”的形成和国家联合基础上实现的永久和平是根本不可能出现的。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着重批判了考茨基的错误理论。“不平衡”是事物发展的绝对规律,在垄断资本主义的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各国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的时间不一致,垄断程度不一致,垄断组织的形式不一致,科技发展的效率不一致。这导致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始终是不平衡的。后发国家凭借着更快速的垄断趋势和更加强大的垄断组织形式迅速超越了先发国家。英法等先发帝国主义国家则沉迷于广阔的殖民地市场,垄断趋势慢于德国、美国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衰落,新型帝国主义国家崛起是经常现象。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内部组织更加强大,所以发展速度的也就更快。而国际政治联盟和世界市场的垄断划分均是根据当时的具体的政治经济实力进行的。可以说,这样的国际协议所进行的划分一经完成就已经宣告过时。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常常导致政治格局不适应。新型帝国主义国家要求更多的国际空间,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则希望继续保有现存的殖民地和既得利益。两者之间必然能发生矛盾。因为私有制对私有利益表现出绝对的支配规律。英法俄对世界殖民地的瓜分迅速迎来德日等国的觊觎,一战爆发;二战结束后虽然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争霸,但在北约的存在前提下西欧多国也逐渐酝酿并发展出“欧盟”这一国际组织,其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对抗美国的控制;而当人们注意到:欧盟的存在是不是实现了西欧的永久联合并坐实了考茨基的“超帝论”时,英国的脱欧事件再一次证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潜藏的激烈矛盾。在私有制支配下,各个集团的利益永远处在动态的不平衡中。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可以结成短暂的同盟,但是同盟之中酝酿着斗争。考茨基却把暂时的国际同盟说成是永久的“超帝国主义”,足以见得他的平庸和目光短浅。联合是暂时的,斗争是长期的。

二战结束之后乃至冷战结束以来,似乎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了时代的中心命题,“超帝国主义论”的陈词老调再次沉渣泛起,大有挑战列宁正确观点之势。然而,区域集团之间的相互对抗不正说明在不平衡规律支配下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永恒性吗?英国脱欧、美国总统特朗普执政、中美贸易战更是无情击碎了“超帝论”这等空洞幻想。可以说,离开了马列主义的基本分析,就离开了真理。

五、戏剧性的论战

在考茨基发表《帝国主义》这一著作之后,第二国际的右派代表人物库诺夫与考茨基展开了论战。这一论战颇具戏剧性的意味,每每观之无不使人会心一笑。

亨利希·库诺夫,生于1862年,卒于1936年,德国社会民主党右派的重要人物,先后担任过《新时代》、《前进报》的编辑,后在柏林大学任教。库诺夫常常从实证主义的视角出发,“捍卫”马克思主义,然而事实上却对马克思主义做出了极大的歪曲。库诺夫是著名的、“极端的经济决定论者”[8],也是反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修正主义理论先锋。

在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认识上,库诺夫罕见的得出了相对正确的结论。库诺夫声称,帝国主义绝对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绝非考茨基在《帝国主义》中所描绘的什么不清不楚的“特殊类型的政治意图”。库诺夫继续从希法亭的分析入手,点明“金融资本”是帝国主义的发动机,是金融资本的需要导致了垄断的出现。这一点库诺夫犯了因果倒置的错误,是生产集中至于垄断才产生了金融资本,垄断是因,金融资本是果,而且它们之间又形成了一个相互促进的循环。面对库诺夫的发难,考茨基不得不进行辩解说:金融资本的资本额归根到底是由工业资本在使用,因此两者是一致的。考茨基把金融资本的意义降低到工业资本上是极其肤浅的,甚至可以说他亵渎了其同僚希法亭三年前出版的巨著《金融资本》。金融资本的巨大意义不在于工业资本如何使用,而在于垄断的发展导致银行的集中,银行的作用从过去的简单的货币中介变为社会公共资料的形式上的总调节员,银行以资本信用支撑了工业的发展。然而库诺夫的结论是反动的,大概在第二国际里难以找出比他更加反动的论调。库诺夫在分析如下:

1.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他认为马恩的认识和预判都是建立在上个世纪(即库诺夫辩论之时的上个世纪,即19世纪)的情况上,新的社会变革早已超出了他们二位的认识,垄断和金融资本的出现大大超过了他们的预期。

2.帝国主义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新阶段,它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所支配的,无论你是否愿意承认,资本主义都将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3.帝国主义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资本主义并不是即将灭亡,相反,在帝国主义阶段上它获得了新生。

4.因此,帝国主义代表了时代的进步,应当拥护它,支持帝国主义。

可以说,库诺夫本人已经化身为彻底的资产阶级的奴才,是资产阶级收买工人贵族这一必然的、历史的政策的偶然反映,也是较高形态的反映。通过代理人——而且是地位较高的知识分子和社会民主党的重要领导人——表现出来。

面对库诺夫的责难,考茨基撰写了《两本论述重新学习的书》、《再论我们的幻想》进行了反驳。可笑的是,考茨基居然精确的转抓住了库诺夫的正确观点进行了反驳,他竭力批判库诺夫的帝国主义阶段论,声称帝国主义绝不是什么新的发展阶段,而是一种政策。(注意:此前考茨基使用的定义是帝国主义是“一种特殊的政治意图”,在论战中又改变为“一种政策”,考茨基在下定义时使用了他自认为严谨和科学的词源学来支持他的观点,不知在他轮番变化定义所使用的术语时,有没有对“政治意图”和“政策”等等的概念也进行词源学的追根寻底,科学构建呢?词源学的运用在考茨基这里为何成为为一种时有时无的方法呢?)在坚持帝国主义是一种政策的基础上,考茨基宣称这种政策是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根本不像库诺夫所言是什么代表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先进方向。考茨基继续指出,由于帝国主义政策是一种不利的政策,它终将被资本家所抛弃。既然帝国主义是一种政策,那么它可以被运用自然也就可以被抛弃。代替帝国主义政策的是什么呢?考茨基继续兜售了他的“超帝国主义论”,并声称在国际关系上的联合政策才可以将资本主义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库诺夫是彻底的潜藏在无产阶级队伍里的垄断资产阶级的辩护士,相较而言,考茨基则仅仅代表了小资产阶级的愿景。这是他们二人之间的区别,也造就了他们二人之间的理论交锋。相比于库诺夫的公开的反动,考茨基则显得更为精妙。考茨基以一种反对修正主义的右派言论出现,通过积极与库诺夫的论战,好像反映出考茨基是一位坚定的反对帝国主义、拥护无产阶级利益的马克思主义者,这更有利于考茨基兜售他的“超帝国主义论”的口号,既梳理他个人理论权威的形象,又便于安抚无产阶级反战的紧张情绪,消弭无产阶级的革命斗志,使之关注于虚妄的国际联合的和平。

这场论战的戏剧性就恰恰在于此处:库诺夫从理论上认识到帝国主义的一些正确观点,而考茨基则是错误的;库诺夫在正确的认识上得出了反动的政治立场,考茨基则错误的认识上反驳库诺夫的错误立场,却兜售了更错误的政治立场。他们都是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面目出现,却都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他们彼此争论,好像谁得到了不容挑战的真理,可事实上他们一个比一个错误。代表垄断资产阶级利益的辩护士和代表小资产阶级幻想的理论家都在无产阶级的阵营中间演出一副严肃的不得了的争论,堪称是帝国主义背景下、以工人贵族为土壤成长出的机会主义的、阶段性的胜利。相比于库诺夫,列宁认为考茨基的危害更大。因为库诺夫是公开的辩护士,考茨基则伪装的更加精巧,而且同库诺夫公开支持帝国主义政策相比,“超帝国主义”对熄灭无产阶级的革命激情、调和阶级矛盾显然具有更加恶劣的作用。可以说,库诺夫是真小人,考茨基则是伪君子。因此,列宁在《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中主要以考茨基为反面教材进行批判。革命者一般志同道合,反动者却各有各的反动。

在整个第二国际之中,考茨基常常是以“中派”的身份出现。然而实际上,他与右派是一丘之貉,但是他不直接的、露骨的方式表达出来。例如,他一方面说第二国际中的右派是坚定的社会主义者,只是“不相信立刻实际实现社会主义”是可能的,为右派做袒护;另一方面,他批评以卢森堡、李卜克内西为首的第二国际左派的主张“看来似乎很激进,但其结果只能把那些不相信立刻实际实现社会主义的人们推到帝国主义阵营里去。[9]”列宁评价考茨基时说他是“社会帝国主义者”,即 “口头上的社会主义,实际上的帝国主义,即机会主义变成了帝国主义。[10]”考茨基曾经是第二国际中的理论权威,曾在恩格斯逝世后、列宁主义完成前,对马克思主义的探索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可是在时代变革来临之际,他动摇了、投降了,成为一个政治上彻底背叛无产阶级事业的机会主义者。对于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来说,坚持暴力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是革命立场的唯一方向,除此之外,以任何形式加以粉饰的、千奇百怪的派别立场,都不过是为自己的机会主义政治立场做辩护。考茨基的一生是第二国际的中派分子和右派分子的一个缩影,也是机会主义发展的表现。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从起步走向成功,必然需要不断清理阶级队伍,不断改造自身。而先锋队成员的自我改造、先锋队本身的自我改造是革命成功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国家与革命》,《列宁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66页。

[2]《社会主义与战争》,《列宁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680页。

[3]转引自蔡中兴书脚注,霍布森著:《帝国主义,一项政策》,1938年伦敦版,第304页。

[4]考茨基著:《帝国主义》,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2页。

[5]参考马健行:《帝国主义理论形成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39页。

[6]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05页。

[7]同上,第104页。

[8]姚顺良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从创立到第二国际》,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78页。

[9]考茨基:《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三联书店1964年版,第14页。

[10]《论第三国际的任务》,《列宁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58页。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回首百年变局|列宁时代的帝国主义理论(四):考茨基的理论-激流网

(作者:蓑笠翁。本文为激流网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乔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