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格罗莫夫

资本按照他们的样子改造了世界。在人类历史上符号并不单单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符号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由统治者书写。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他们用布迪厄口中“符号资本”给被统治者施加影响,而他们“惯习”(比如早上一杯咖啡,购物甚至是资产阶级的自私自利)不断影响社会成员,甚是成为一种社会地位的标志。这就是布迪厄的“符号权利”理论。可见那些文化,那些我们脑中的人性和那些高贵的作风,这些都是资本强加在我们头脑中的,这个过程被布迪厄称为“符号暴力”。他们用教育,广告等一系列手段把这些灌输进我们的脑子里。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正如前文所说“惯习”,也就是人们心理上社会成员地位的标志,这是现代消费主义可以对革命产生如此大影响的渊源。他们通过所谓的“新型媒体媒介人”(不一定是媒体,也可以是你身边的阔朋友,网上的博主)来宣传有产者的惯习,也就是去宣传他们的生活方式。要获得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要消费了。这样人们可以通过一种比革命更“廉价、安全”的方式获得“社会地位”。尽管你是老板,我是劳动者,但我们共享消费自由!(当然了你肯定没有生产劳动自由)仿佛你购买了某斯拉汽车,你就和生产那个汽车的硅谷精英一样酷。喝了某台就和那些同样喝这种酒的x长一样。于是乎,阶级意识被淡化,没有人去关心真正能够解放他们的社会活动。这也导致现在很多人对自己的成分都不清楚。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生产力已经发展到一个很高的水平。很多国家的无产阶级不再只是为食物和生活用品而生产,人们开始追求“自我”。于是社会有了更大量的生产过剩,资本主义为了延续自己,消化这些生产过剩,便创造了消费文化,将一些老板们的惯习变成一些商品拿去贩卖,这些“惯习”都是以前无产阶级遥不可及的。这与其说是“旧时堂前王谢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不如说是资本续命的新手段。没错,即使有那么多商品,你也很少能消费的起。然而,他们通过一些金融手段(各种分期付款,花呗等)使得你可以透支自己的未来换取那些东西。这无疑增加了人们的社会压力,出现了更多的强迫劳动,造成了更深的劳动异化。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劳动异化也是造成人们依赖消费主义的原因。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和生活是分开的。于是就有了“劳动异化”,关于劳动异化的相关理论这里不再赘述。消费主义为人们被劳动异化折磨不堪的心灵打开了一扇窗。既然有了现成的幸福,哪管以后的幸福,“专注当下,及时行乐吧”。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到了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变的极其便捷。而资本主义的消费文化也随之疯狂增殖,人们所面临的文化也开始变得混乱,这造成了一种骚乱和失序。正如前文所言,不是所有人都能消费得起那些“惯习”,也不是所有人都愿意“透支未来”,“在没有太多经济和文化资本时,于是他们开始‘向生活学习’,在有意识地在品味、生活方式等场域中教育自己。”(费瑟通斯《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以此来嘲笑和抵制消费主义,显得自己很理性,实际上“他们也是一种表演者”。比如说月光族,在月初他们大花特花,享受消费主义,到了月末,没钱了于是各种省钱,抵制消费主义。可一旦工资到账,便会把自己之前的言行忘记。更比如学校宿舍里,人们一边买着几千块的球鞋来攀比,还一边拿几块钱几十根的笔芯来攀比谁买的便宜,或是比谁的优惠券便宜力度大。或者一边羡慕那些视频里的田园牧歌,又一方面觉得农村土。更准确详细一点的表达就是,“在有序和无序、在地位意识和戏谑幻想、在情感控制与控制消极、理性算计和享乐主义之间摇摆”。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这是一种自我表达,将那些消费文化再次消解。这些过度的自我表达也是后现代人们虚无的原因。这些自恋的个体如费瑟斯通所言,“不容易与他人成为朋友”,“他们会周期性的关注他们的健康和死亡”,“时常被自己对万能和持久幻想的青春所困惑”。所以,很多所谓的理性思考网民,与其说是觉醒不如说是被打昏。因为在这些规则下,人们很难理性思考。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在继续下面虚无主义之前,我先用新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总结一下,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扩张,使得将人们驯化成这种消费主义文化下的消费者是必要的,因为生产过剩的问题。可是,难以变革的不合理分配制度和劳动异化(事实上前者也会导致后者)导致了人们变成上述的矛盾体。

之前人们或许信上帝,老天爷,而后人们开始相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而现在人们只愿相信自己。后现代社会是没有偶像的。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这样的原因是,资本社会商品极度扩张的结果,一方面资本主义为我们创造了太多的偶像(比如新型媒体媒介人),另一方面商品的过量堆积造成了一定的平等和多样性。比如上纪纪90年代和本世纪初,有所谓的流行文化,有大众偶像,那些文艺作品会传播“崇高”,他们有一定的现代中心性,最典型就是迈克尔·杰克逊和周杰伦。而现在,你听hop,我听电音;你看电影,我看动漫。人们越来越个性化,同时也越来越难以交流。吉尔·利波维茨在他的《空虚时代》有句话描写很准确,我摘抄下来:“每个人都想依据自己内心感受说些什么,但也正因如此,表达的越多就越无话可说,越是倡导主观性,却越苍白与空洞,进而造成了一种表达密集,但是没有人会对‘密集’感兴趣,表达的矛盾就被激化了,进而后现代人们无节制的表达和交流行为,多过了交流的实质,造成自己既无目的也无听众,这便是精确意义上的自恋。”(也是一种自我表达)他口中的自恋,造成了人们进一步的自我封闭。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这样的结果便是,过去的虚无主义是让人感到悲伤的,人们会因为对抗虚无提出超人主义,去“投共”。而后现代人们就只会看戏。因为只有自我,外界的一切也就漠不关心了。也就是后现代主义的虚无。我不上学哪又怎样,我打游戏那又怎样,我骂人那又怎样,恋爱那又怎样。因而,外面的美与丑那又怎样?于是变得“包容”,而与其说“包容”,不如说是与他人的疏远。人们会为社交而社交,自然一切就变得虚伪。也就是吉尔·利波维茨口中的“大众病理学”,“颓废、烦腻、无法感知事物和生命,一种内在的空虚和生活的荒谬感,这都是冷淡以及冷漠进程中的自我表达,相应地,这也就造成了松弛的人际关系、推崇非理性的本性、离婚泛滥、颓废与消沉,到处所见的都是孤独、空虚与难以释怀,人们再难以跳出‘自我之外’。”这也就是互联网抽象文化的来源以及众多现代病(比如抑郁症)的病因。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可是,如果我们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来看问题,会是单单个性化导致的这样的吗?在马克思看来,“自由是对必然性的认识”。自由意识是在不断认识必然性的。可以说明人对科学和真理的向往是不断的,持续的。把握客观规律也是人类的永恒目标。所以自由意识并不会造成人们分裂,因为自由意识本身就有一定的统一性。也就是说造成分裂的不是人们自身而是资本主义。

无产阶级的同志们依靠构建现代主义中心化的文化,就可以解决后现代的人们各种问题吗?不能,那些烂大街的主旋律电影就是结果,和那些专家们口中呼吁“年轻人要奋斗”的效果一样,根本就没有解决后现代的问题。因为他是资本商品生产扩张,以及一系列更为严重的劳动异化引发的。只有彻彻底底地变革社会分配制度和生产关系,废除私有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请关注激流新号“纪卓阳”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浅谈后现代的虚无-激流网

(作者:格罗莫夫。来源:作者投稿。责任编辑: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