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西方经济学的话语里,产业政策是政府对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进行干预的各种政策的总和,主要包括所谓“弥补市场缺陷”、“有效配置资源”、“保护幼小民族产业的成长”、“熨平经济震荡”,等等。张维迎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政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凤毛麟角,这一点连林毅夫本人也不否认。”这个论断比较接近事实。但张维迎“坚决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这种主张则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

而林毅夫强调:“中国过去35年,我们必须承认政府的政策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绝大多数正确,不可能连续35年每年9.8%的增长,也不可能是新兴大国中唯一没有出现严重危机的国家。”林毅夫把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归功于“长官意志”、政府的政策,那么现在经济呈现下滑趋势,是不是证明了政府的政策不正确呢?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不是政府政策或“长官意志”所能够左右的。

《新京报》11月10日发表了《四度交手,林毅夫张维迎激辩产业政策》的报道,令人感慨万千。三十多年前,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占统治地位时,北京大学内怎么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激辩”。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经济学界竟倒退到如此地步,把西方经济学界早已“嚼烂”了的“馍”,当作“山珍海味”!

一、当今世界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政府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策

在这次被称之为“盘古开天地”以来的第一次大辩论中,自称“客观派”的林毅夫强调:“中国过去35年,我们必须承认政府的政策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如果没有绝大多数正确,不可能连续35年每年9.8%的增长,也不可能是新兴大国中唯一没有出现严重危机的国家。”是的,过去一些年我国经济确实是有一段高速发展,那么是不是就能够证明“政府的政策绝大多数是正确的”呢?我们认为这种结论不对!

经济高速发展首先是客观条件的必然结果。看看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英国有过高速发展的历史,美国也有过高速发展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有过高速发展的历史,以后又有“四小龙”高速发展的历史,现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又都处于停滞状态,能够说这些国家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就是因为政府的政策正确,而经济停滞时期政府的政策不正确?是政府的政策决定经济发展吗?是“长官意志”决定经济发展吗?当然不是!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发展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正是这种理论才使社会学成为科学,才是真正的历史唯物主义。

自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阻碍生产力发展以后,资产阶级政府的政策就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策。

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以后,资产阶级政府反复采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克服”经济危机。采用货币政策刺激经济,造成上世纪70年代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的经济危机,简称“滞胀”;以后采用财政政策,靠借贷(包括国家借贷、企业借贷、个人借贷等)刺激经济,2008年爆发的债务危机,至今已经8年,世界经济还处于萧条状态。所有这些,说明资本主义已经进入垂死阶段,作为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政府,已经不可能有正确的政策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由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转向“融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由于大量外资涌入和发展外贸等,的确有一段高速发展的阶段。这是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的表现,是我国经济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投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怀抱的短期现象,不是政府“正确”政策的结果。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到现阶段,任何维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政府都不可能制定出“正确”政策,最多只是延缓一点雇佣劳动经济制度的死亡时间。

当前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正是这种背离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违背世界经济发展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也是这次林毅夫与张维迎“激辩”的现实背景。林毅夫看到我国经济曾经有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就肯定我国政府的政策正确,可是,他没有看到资本主经济发展史上,不少国家都曾经有过高速发展的阶段,又有过衰落的阶段,这些发展变化用政府的政策、长官的意志能够说明得了吗?显然不能!对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曾经有过的高速发展阶段,当然也不能够以政府的正确加以说明!不然为什么现在又出现“下行压力加大”的趋势呢?为什么张维迎会否定政府的产业政策呢?林毅夫把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归功于“长官意志”、政府的政策,那么现在经济呈现下滑趋势,是不是证明了政府的政策不正确呢?

二、“废除任何形式产业政策”的主张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张维迎则否定政府的产业政策,“坚决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这种主张根本不可能成为现实,是“水中月、镜中花”。

张维迎无视现实,“坚决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这种主张可能实现吗?这种主张只能存在于他的想象中,也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林毅夫说:“还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的国家”,这个论断基本上符合实际,但是要加以限定,是生产高度社会化的国家“还没有看到不用产业政策的国家”。

自从1929年爆发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以来,美国实行罗斯福西新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没有“不用产业政策的国家”。这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结果,存在着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

恩格斯早就指出:“某种生产资料和交通手段,例如铁路,一开始规模就很大,它们排斥任何其他的资本主义经营形式。在一定发展阶段上,这种形式也嫌不够了(指股份制——引者注):资本主义社会的正式代表——国家不得不承担起对生产的领导。这种转化为国有财产的必然性首先表现在大规模的交通机构,即邮政、电报和铁路方面。”(《马恩选集》第三卷第317页)可见,资本主义政府的产业政策是生产社会化的必然要求,是早就存在了的事实。按照张维迎的说法:“产业政策是披着马甲的计划经济”,那么,这种所谓的“计划经济”可早就存在了!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也不是现在才发生。

张维迎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产业政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成功的例子凤毛麟角,这一点连林毅夫本人也不否认。”这个论断比较接近事实。但是,他想象的“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则根本就不可能实现。尽管如他所说,“中国产业政策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但是,我国政府可能如他所要求的“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吗?当然不可能!这种想象只不过是他顽固坚持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

三、“市场经济”是掩盖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区别的错误概念

张维迎等所谓的“市场经济”的本质是什么呢?

“市场经济”不是一个科学的概念。

“市场”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商品交易的场所。”

买卖生产的物品,是小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出现买卖劳动力商品时,经济关系就发生了根本变化,买卖的双方就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关系了。因此,市场经济的概念,掩盖了小商品生产者的关系和资本与雇佣劳动关系之间的根本区别,更掩盖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之间的区别。张维迎、也包括林毅夫等运用所谓的“市场经济”概念,就是为了抹杀这些不同性质经济的本质区别。他们用“市场经济”的概念,就是为了否认毛泽东时期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为了掩盖我国现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

张维迎等所说的“坚决主张废除任何形式的产业政策”,“需要的是自由和公平竞争的法治环境”等,对于生产力社会化达到如今这样的程度,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今天,这些设想“半是过去的回音,半是未来的恫吓”,“但是它由于完全不能理解现代历史的进程而总是令人感到可笑”。(《马恩选集》第一卷第274页)

四、西方经济学的卫道士

自2008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至今已经8年多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复苏“乏力”,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为了“挽救”和“克服”这种危局,在北京大学举行了这样一次“激辩”。“两位辩手是当今国内顶尖的两位经济学家林毅夫和张维迎”。这样两位“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家”,完全不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完全不分社会主义经济与资本主义经济,把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已经“嚼烂”的“馍”当作“山珍海味”,宣扬长官意志决定经济发展,宣扬历史唯心主义,为“挽救”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献计献策。

“因为这场辩论太有吸引力,以至于主办方规定必须凭票入场”,“院子里的围观群众,他们四处碰壁,又四处寻找进入主会场的入场券”等等。就在这场“激辩”之前,“历经数轮辩论后,美国总统诞生了”。这次美国总统大选,也充分显示所谓的“民主”选举制度的本质,广大选民只能在“疯子”与“骗子”、在两个“烂苹果”中挑选一个,暴露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腐朽、没落的真面目。

文章来源:迎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