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三阶段:毛泽东实践论与中特实践观比较-激流网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三阶段:毛泽东《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第三阶段是毛泽东对它的发展,主要代表作是《实践论》。

无论是列宁的实践观还是毛泽东的实践观,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实践观与时代理论、国家问题、社会实践的统一。但相对于列宁主义,毛泽东的思想既非发生在英法德这样相对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也非发生在俄罗斯这样的落后帝国主义国家,而是发生在被帝国主义侵略和殖民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帝国主义国家到落后帝国主义国家,再到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这是资本主义世界无产阶级贫困化规律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和层层深入的历史过程,也是无产阶级革命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和层层深入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发展和层层深入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之一就是实践观随着革命实践的范围扩大和层层深入而获得巨大发展,形成阶段性最高峰——《实践论》。

我要求大家读毛泽东《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为什么?这个问题和列宁遇到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即实践观有可能拆解马克思主义。所以要把毛泽东《实践论》放到原有语境中去理解。

1、把《实践论》放到辩证唯物主义语境中

把《实践论》放到辩证唯物主义中理解,在当前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如果不把《实践论》放到这一语境中,理解就会出现严重偏差。不少人过分强调毛泽东思想的中国传统来源,主要意图是为了否定或削弱毛泽东思想属于马克思主义一部分的事实和性质,特别是为了抛弃毛泽东思想的哲学党性原则和无产阶级立场,为修正主义开路。现在在强调毛泽东思想的中国传统来源的现象中还出现新的倾向,即把毛泽东思想“修正”为新的中华帝国主义的思想基础之一。

我不否定毛泽东思想有中国传统来源,但认为只有放到《辩证法唯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语境中理解,才能正确地理解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及其根本性的思想来源。《实践论》是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德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的继承和发展,是辩证唯物论和唯物辩证法中的一部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的《实践论》。

2、哲学党性原则与《实践论》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党性原则,即《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所谓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者社会的人类”。如果阉割掉哲学党性原则,《实践论》就有可能拆解和颠覆马克思主义。现在这个趋势非常明显,特别是有一股势力千方百计利用被他们阉割过的“实践观”批判甚至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实践论》所在的《辩证法唯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非常鲜明而坚定地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党性原则,并把它作为讲授提纲的第一章,作为整个讲授的前提、基础、开端和原则,贯穿整个讲授内容:

“全部哲学史,都是唯心论和唯物论这两个互相对抗的哲学派别的斗争和发展的历史,一切的哲学思潮和派别,都是这两个基本派别的变相。”

“唯心论和唯物论的社会根源,存在于阶级的矛盾的社会结构中。”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法唯物论的特征,在于要明确地理解一切社会意识(哲学也在内)的阶级性,公然声明它那无产阶级的性质,向有产阶级的唯心论哲学作坚决的斗争,并且把自己的特殊任务,从属于推翻资本主义组织、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任务之下。在中国目前阶段上,哲学的任务,是从属于推翻帝国主义与半封建制度、彻底实现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并准备转变到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去的一般任务之下,哲学的理论与政治的实践是应该密切联系着的。”

3、《实践论》是《辩证法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论”一章的总结

《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总共三章,第一章是“唯心论与唯物论”,第二章是“辩证法唯物论”,第三章是“唯物辩证法”。《实践论》是“辩证法唯物论”章的最后一节,是前面六节即“物质论”“运动论”“时空论”“意识论”“反映论”和“真理论”的总结。前面六节几乎每节都分别阐述了《实践论》的某些观点,最后《实践论》又集中而系统地阐述这些观点。

“物质论”一节关于“承认物质对于意识的根源性是以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客观存在为前提的”的论述,涉及作为意识的“认识”在实践过程中的地位。

“运动论”一节认为:“对于(一)离开物质而思考运动,(二)离开运动而思考物质,(三)物质运动的简单化,都是不能容许的。”这个观点也是对作为一种运动形式的“实践”的直接规定。

“意识论”一节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发展之一形式,是一定物质形态的特性”;只有人类才有的“高级意识形态不但同生理发展中的高级神经系统不可分离,而且同社会发展中的劳动生产不可分离”。这个观点直接将高级意识形态和生产实践关联起来。

“反映论”一节论述物质的可认识性、真理的客观性、认识的过程性和飞跃性等,“真理论”一节论述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等,这些内容直接是《实践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由此可知,毛泽东《实践论》是对辩证唯物论主要原则的一种综合,或者说是辩证唯物论主要原则在认识论中的综合运用。毛泽东《实践论》和辩证唯物论的关系全面而根本,这种关系绝不可轻视。

4、《实践论》作为《辩证法唯物论(讲述提纲)》“第四章”的假设

我提出一个假设:毛泽东当时写《实践论》,不是放在《辩证法唯物论(讲述提纲)》第二章的末尾,而是放在“讲述提纲”整体的末尾,作为第四章存在。第一章是“唯心论与唯物论”,第二章是“辩证法唯物论”,第三章是“唯物辩论法”,第四章是“实践论”。这种安排会使“实践论”的写作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假设“实践论”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后一章,即第一章是“唯心论与唯物论”,第二是“辩证法唯物论”,第三章是“唯物辩论法”,第四章是“历史唯物论”,第五章是实践论。这种安排又会使《实践论》的写作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

今天的讲座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力图做这样的进一步思考。这种布局可能会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结构更加完整,使实践观更加完善。

5、《实践论》与南斯拉夫“实践派”、中特实践观的比较

如果把毛泽东《实践论》放到《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中讲,它的意义还不明朗,将它与其他两种实践观比较,这种意义就十分明朗。其他两种实践观分别是南斯拉夫“实践派”和中特“解放思想”实践观。

“实践派”是南斯拉夫上世纪50年代大规模批判斯大林主义的运动中的一个哲学流派,主将之一马尔科维奇指出:

“正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即认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一般被认为是抽象的、与历史无关的和二元论的观点而受到摒弃。在马克思看来,根本的问题是在创造一个更加人道的世界的同时如何实现人的本质。这一问题中内含的基本的哲学假设是,人在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即一种能够从事自由的创造活动,并通过这种活动改造世界、实现其特殊的潜能、满足其他人的需要的存在。对人来说,实践是一种根本的可能性,但在某种不利的历史条件下,这种可能性的实现会受到阻碍。个人的实际存在和潜在本质之间的这种差异,即实有和应有之间的差异,就是异化。哲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对异化现象进行批判的分析,并指明走向自我实现、走向实践的实际步骤。

这就是公认的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共同基础。”(《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页23)

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实践”观点,其实就是马尔科维奇本人所说的“生活在社会主义国家并受到压制的知识分子的一种新的行为方式”(《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页4)的直接反映,而与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立场毫无关系。在他们看来,20世纪“50年代是重新解释马克思的哲学和现代科学的时期,也是建立一种新哲学的理论基础的时期。”(《南斯拉夫“实践派”的历史和理论》,重庆出版社1994年版,页8)他们都把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时期的苏联社会主义作为批判对象,主要思想来源是早期马克思、卢卡奇、科尔施和葛兰西等人,对“人”和“实践”等都做“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的理解。与“实践派”不同,毛泽东实践观是在列宁主义和斯大林主义基础之上往前发展的。

中特“解放思想”实践观发展到今天,基本上已经把批判甚至否定斯大林主义当作一个出发点。尽管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甚至官方至今没有明确表达过类似的意思,但作为一种体制内相当流行的非正式的政治意识和作为一种体制外相当流行的正式的社会意识确实是存在的。有学者指出:“中国走的是‘第三条道路’既不同于苏联社会主义,也不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这正是近30多年来中国崛起之真谛。”(李尚忠:《第三条道路——“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崛起之真谛》,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版,页292)这种观点在体制内有一定的普遍性。

这使中特实践观至少具有两个特点。一是高调强调客观性,却主观地看待某些特定历史阶段。既然强调客观性,就应该强调历史继承性,强调历史的内在矛盾及其发展,采用马克思主义历史社会形态发展观看待自己与历史的关系,但他们却把斯大林主义看作一种模式,完全忽视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时期的社会主义根本不是一种停留在理论状态的学术主张,而是一种活生生地充满血与火的巨大社会实践和一个不短的历史时期。他们还对毛泽东的文革探索和实践进行彻底的否定,忽视它的必然性和它所提供的丰富的历史经验。这种忽视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都在实际上把当时的历史社会现实看作是斯大林和毛泽东个人意志的主观产物。1988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英国学者约翰·霍夫曼撰写的《实践派理论和马克思主义》,“译者的话”写道:“实践派的重要理论贡献是,它大胆冲破了苏联模式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提出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实质内容的新的理解,使人们看到原来传统体系的种种缺陷和进行改革的必要性。”中特实践观与南斯拉夫“实践派”的一致性在这一点上是显而易见的。

一是非常强调解放思想,但他们的“解放思想”主要不是指对客观规律的把握,不是指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过程,更不是指运用所掌握到的客观规律解决无产阶级所面临的客观困难,而主要是对斯大林主义和所谓毛泽东晚年错误的批判和否定,也即主要是对所谓教条主义的反对,是利用无产阶级所面临的客观困难恐吓和对付无产阶级,让他们为了某些具体利益而放弃自己的整体利益和根本利益。“初级阶段”观点已经成为工农再次被雇佣、被蹂躏、被压迫,再做妓女、房奴、苦役,再被村霸、黑社会、贪官污吏、资本家、土地食利者等压迫和剥削的理由。“解放思想”已经成为“修正主义”的同义语。

教条主义是应该反对的。但所谓“教条”,绝大多数其实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或基本原则,只是因为被机械地执行而在执行过程中表现为“教条”,而这并不妨碍它们依然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或基本原则。反对“本本主义”也是如此,即不是反对“本本”,更不是反对“本本”所主张的东西,而是反对机械地照搬“本本”,主张科学而灵活地运用“本本”。

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与否定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或基本原则在表现形式上有时很难区分。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因此容易成为机会主义者、修正主义者否定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或基本原则的一种策略。在实际执行中,它还是最有迷惑性的策略之一。这无疑是是庸俗实践观运用无哲学党性原则的“实践观”修正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方式和思想路线之一。

在这种策略中,他们常常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现成条文”“现成的公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一类表述,来指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或基本原则。这种表述如果不是被置于一种严格的合乎辩证法和具体性的表述总体中,其本身就对马克思主义根本原则或基本原则构成反讽。毛泽东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观点也就被最大化的利用。因此他们敢大胆地说:“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刊于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这是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条件,变成“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充要条件,从而成为中特真正的哲学基础。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这一论断在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上只是一句话,而在实际过程中则慢慢地逐步成为事实上的“充要条件”,即对其他根本原则或基本原则进行全面排斥或排除。这种慢慢的逐步过程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渐进式改革”。在具体语境中凡是抽象地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而不同时提出跟其反对的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所涉根本原理一致而在具体实践方式上又有巨大差异的正面主张的,都可以说是以反对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为名的反马克思主义行为。

(作者:范仄。来源:南水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