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苗》
《春苗》这部影片把对“赤脚医生”这一“文革”中“新生事物”的歌颂与贫下中农和“走资派”做斗争的内容紧紧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文革时期艺术作品普遍具有的特点。由于水平有限,笔者只简单介绍一位赤脚医生的成长历程以及谈谈自己感受到的“赤脚精神”.
影片的主角是一个生产队的女队长春苗,20左右的年轻人。村里的小女孩小妹发高烧被送到公社卫生院,但钱济仁却迟迟不进行抢救。最后春苗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小妹因没有及时的治疗而活活病死在卫生院。村里人对此非常气愤,但更痛心的是面对农村这种由来已久的缺医少药的状况,贫下中农却无力改变它。毛主席了解到农村这种医疗卫生状况后,及时调整了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农村去。由此农村产生了一大批优秀的“赤脚医生”,大大改善了农村医疗卫生的状况。而影片中的春苗就是“赤脚医生”这新生事物中的一员。虽然春苗被村民推选到卫生院学习,但是卫生院院长杜文杰和地主出身的医生钱济仁却只让春苗干杂务,不让他拿针头,对来自贫下中农的春苗百般刁难和压迫,说:“医学是科学,不是锄头,拿锄头的手怎么能拿针头呢?”春苗虽然在卫生院里得到来自医科大学毕业的方明医生的帮助和辅导,但是面对杜文杰和钱济仁的百般刁难,最后只能离开卫生院回到村里。在村里,春苗一边参加生产,一边刻苦钻研医学。春苗在贫下中农的热切期望下,通过长时间的艰苦学习和实践摸索,掌握了基本的医疗卫生知识,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赤脚医生。
《春苗》电影截图
影片中大婶和阿强叔利用“竹笋冒尖”的过程来激励春苗学医的话使我感受最深。在送春苗去卫生院学医的路上,大婶对阿强叔说:“要挑起这副千人担,他的肩上还得抹掉几层皮啊!”阿强叔说:“春苗,你看那一片新竹。当初笋尖初冒的时候,梆硬的土上还压着一堆乱石头。别看他那个时候又细又嫩,可硬是把土给顶破了,把大石头给掀翻了,长得挺挺拔拔的。”任何新生事物在最初诞生的时候都无疑是脆弱的,但是它归根到底是要成长、壮大的。因为它是一股新生力量,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生事物,代表着前进的方向。由此我联想到自己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不就是一个没落的、腐朽的旧事物吗?它也必将被 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新生事物所代替。资本主义社会这块大石头必将被无产阶级这个笋尖给掀翻。同时我也联系到自己的成长经历。从小学、中学再到大一,自己都盲目认同大家所说的:中学读书是为了考个好高中,高中读书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大学读书是为了找个好工作。虽然我也曾怀疑过许多次,但始终没有继续追问读书或人生的意义,随波逐流,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理想,一直都迷茫无知的虚度着。直到大二我才认识到人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就不能只想着自己;一个人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整个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顺应着历史潮流前进的方向,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自己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才会觉得充满着意义和快乐。
同上
我很佩服影片中的春苗,面对别人的百般刁难和艰苦的学习环境,没有被“千人担”压垮,毅然担起了生产队的医疗卫生工作的重担。在原有的民间“土方子”的基础上,春苗通过不断摸索,甚至以身试药,最后治好了水昌伯的老腰病。从中不仅体现了劳动人民面对各种困难无所畏惧和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而且还表现出他们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可贵精神。那么春苗哪来的如此大的动力和力量呢?从影片中春苗的一段话就可以找到答案,“解放前,水灾年年闹,瘟疫一年两三遭,有一年村里发了瘟疫,一下死的人都来不及埋呀!可有谁见过医生的面,又有谁吃过一片药。那些年医生是要大轿抬,要是要用金银换的呀!我们贫下中农盼望自己的医生盼了多少年,望了多少代呀!”一句“贫下中农盼着啊”,凝聚了多少双久久期望的眼神。对底层劳动人民朴素、深厚的感情才是春苗学医最大的动力。我坚信,任何一个能够舍弃自己宝贵生命的革命者无一不是靠这种可贵的底层情怀支持着自己共产主义的信仰,并且矢志不渝地为底层人民的幸福而奋斗终生。
同上
通过这部影片,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所选择的道路,也深刻地体会到渴望成为一名贫下中农的医生的春苗在求医的路途中所折射出来的底层人民的可贵品质。对比影片中的春苗,才发现面对大学期间如此好的学习条件的自己,在学习和工作中所付出的远远不够。春苗那种为劳动人民而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的“赤脚精神”,值得所有愿意追求进步的青年在学习和工作中努力地践行和发扬。
为了更好地服务关注激流网的朋友和同志们,特开通激流网会员办理通道: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避免失联请+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作者:践行。来源:求索南工。责编:毕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