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同时在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伯恩施坦、考茨基机会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经济派、孟什维克等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激流网将连载《列宁革命思想研究》一书,以飨读者。
第三节 列宁对苏俄工业化的初步探讨
列宁的直接过渡思想不但表现在他对战时共产主义体制的认识上,渗透在他对俄国面临的历史任务——工业化——的思考当中。不过就与直接过渡的关系而言,工业化问题有其独立的意义,它不是直接过渡的结果,相反它是直接过渡不得不面对的困难,因为没有大工业作基础,要真正建立广泛的计算监督、实行广泛的国有化是不可能的,而正是在这方面俄国革命遇到了它的最大困难。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之后要向社会主义过渡,首先碰到的就是这种物质上的不发展,无产阶级(及其国家)将不得不在工业化问题上成为资产阶级“遗嘱”的执行人。当然,工业化本身有多种实现形式和途径,但这一时期列宁的工业化思想不能不打上直接过渡的烙印。
一、苏俄工业化和电气化问题的提出
我们知道,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未来新社会是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基于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之上的社会形态。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肩负着为社会主义新社会创造物质条件的历史使命,资本则是这种物质积累的不自觉的历史工具。因此,在马克思那里,社会主义社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的大工业生产的基础上出现的。然而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工业化刚刚开始的时候发生的,这样俄国要向社会主义过渡,首先面临着实现工业化这一历史遗留任务。
在社会主义革命之后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完成工业化,这在历史上是头一次,马克思主义对此并没有现成的理论准备。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曾经有过经济文化落后国家通过“不断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如1848年的德国)的构想,也设想过俄国农村村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但是这些设想都是同一个马克思的另外一个思想——世界革命——联系在一起的。[1]在马克思的设想中,落后国家在克服了最初的政治障碍之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障碍将在已经成功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西方发达国家的无产阶级的支持下获得克服。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提出落后国家独立进行非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问题——他们实际上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世界革命总是作为他们设想的必要条件出现。这样,在没有世界革命的支持下,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挑战。
由于深知实现社会主义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列宁曾自觉地限制革命的最低纲领。二月革命后列宁提出进一步推进俄国革命,这只是在俄国革命和西方社会主义革命的先后关系上做了一定的调整,他仍然把建立俄国社会主义的物质保障寄托在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上。因此,在俄国缺乏实现社会主义所需的物质条件这一点上,列宁在十月革命前与反对继续革命的考茨基和普列汉诺夫等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歧。列宁设想先夺取政权,然后通过世界革命,在社会主义西欧的物质支援下迈向社会主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列宁拒绝通过俄国自身的努力适时地进行自我发展。
实际上,每当苏维埃政权获得和平时,列宁总是迅速提出转变工作重心,要求把经济建设放到首位。[2]例如,1918年春在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列宁就已经把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到了日程上,他提出要特别注意工业和运输业的电气化以及电力在农业中的运用。1919年末以后,德国革命的重大挫折表明西欧革命不如期望中的那么容易,另一方面由于在革命战争中更深刻地意识到大工业对于无产阶级的胜利的不可缺少性,列宁这时发展俄国工业的思想变得更加迫切,他已经开始考虑和规划俄国自主发展工业的问题。1920年以后,由于红军在国内战场上已经取得决定性胜利,结束内战只是时间问题,列宁再次把目光转到经济方面,这时电气化已经成为列宁关注的中心问题之一。1920年1月列宁致信电气化委员会主席格·马·克尔日扎诺夫斯基,对其提出的电气化方案赞赏有加,提出在20年内使俄国的工业和农业都电气化的设想。在当年2月的第七届全俄中央理事会的报告中,列宁要求把大量粮食收集起来运到工业中心以开始大规模的工业建设,并指出“应当集中全力来完成这一任务。离开这个任务去完成任何其他的实际任务都是不容许的”。[3]他并要求“在几个月内制定一个广泛的完备的俄罗斯电气化计划”。[4]到这年底和1921年初,列宁开始广泛宣传电气化计划,电气化也成为俄国新的中心任务,列宁称之为俄共的“第二个党纲”。[5]
在列宁看来,电力工业是那个时代工业技术的最高体现,俄国工业恢复不能在旧的基础上进行,而必须在新的电气化基础上进行,因而电气化计划其实就是列宁称呼俄国工业化的代名词,是俄国工业化的具体体现。[6]列宁对俄国电气化和工业化的探讨,是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独立走非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的先声,具有历史开创意义。国际共运史和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表明,对于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来说,工业化是其中最为核心同时也是最为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列宁在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对苏俄工业化的探讨,无疑可以为我们研究这一问题提供宝贵的参考。
二、“共产主义=苏维埃政权+电气化”:电气化计划的意义
列宁高度重视俄国电气化和工业化计划的实现,把它提到俄国社会主义成败的高度,指出电气化的实现是共产主义的保障:“电气化将使俄国发生根本变化。在苏维埃制度基础上实行电气化,会使共产主义的原则,没有剥削者、没有资本家、没有地主、没有商人的文明生活的原则在我国获得最终的胜利。”[7]
列宁认为,电气化是改造小生产从而消除俄国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土壤的唯一物质保障,也是无产阶级争取农民的物质保障。在消灭了地主和资本家之后,俄国剩下的主要是两个阶级,城乡工人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农民,即中农。前面我们已经指出。列宁虽然高度重视与中农的关系,但是认为广泛的小生产者农民的存在是资本主义重新产生的基础,是“资本主义的老根”所在;俄国农民中不断产生的商品经济在他看来是资本主义复活的表现。列宁甚至认为,俄国资本主义比社会主义的基础更加牢固,他这样写道:“只要我们还生活在一个小农国家里,资本主义在俄国就有比共产主义更牢固的经济基础。这一点必须记住”;“我们不仅在世界范围内比资本主义弱,在国内也比资本主义弱。”[8]而要铲除资产阶级的老根,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用大生产来改造小生产,把农业转到新的现代大生产的技术基础上,而这就要依靠电气化。“只有当国家实现了电气化,为工业、农业和运输业打下了现代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的时候,我们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9]列宁指出,只有真正实现了工业化、电气化,苏维埃国家有了足够的机器生产能力来装备、改造农业,那时才能得到农民的真正的支持,农民才真正跟着无产阶级走。他在一次讲话中谈到这个问题时指出,如果能够拿出10万台头等拖拉机给农民,供给汽油和驾驶员,那么中农就会赞成共产主义,可是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把俄国的生产能力提高到能够自己制造这些拖拉机的程度。[10]此外,不言而喻的是,发展俄国自己的工业,也是苏俄抵抗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防止国内资产阶级叛乱的重要物质保障。
正是由于工业化的这些重大意义,列宁才把工业化同俄国社会主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并提出著名的口号:“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11]。
需要指出的是,列宁说“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并不是说电气化的实现就意味着俄国直接进入了共产主义,在列宁那里电气化本身还只是俄国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1920年在答英国记者提问时列宁曾这样描述电气化与共产主义的具体关系:“实现电气化将是走向按共产主义方式组织社会经济生活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整个工业将从一个可以保证同样供应所有工业部门的总能源得到动力。……否则,我们便不能指望在生活必需品的交换方面达到符合共产主义原则的水平”。[12]也就是说,电气化的完成本身并不是俄国工业化的完成、对小农改造的完成和俄国社会主义的建成,电气化只是为把小农转变为大生产提供基础;而小农生产要真正转变为大生产是在电气化之后了。
三、国家主导下的工农业产品交换:工业化的实现路径
在落后国家非资本主义工业化问题上,除了某些已为实践证明为失败的带有民粹主义色彩的现代空想社会主义流派外,人们对于工业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基本上可以达成共识。真正的难题在于如何实现工业化,如何为工业化提供资金。围绕这个问题的争论在二十世纪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曾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在前苏联的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之间,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间,以及后来在中国的毛泽东和刘少奇及梁漱溟之间都发生过。限于主题,本书不可能专门探讨这一问题,这里只是从列宁思想发展史的角度介绍他对这个问题的探索,为我们理解日后俄国的演化路径提供一个思想参照。
在战时共产主义体制时期,列宁曾经对苏俄如何进行工业化的问题有过若干论述,其主要内容有如下几点。
首先,列宁意识到大规模的工业建设需要大量的粮食做基础。1920年初,列宁提出要建立丰富的粮食储备,把粮食运到中心地区为工业建设做准备。他强调只有这样才能为大规模的工业建设、为俄国的电气化奠定巩固的基础。至于粮食的获得办法,在这个时期他采用的是他所说的“社会主义的办法”,也就是固定价格收购粮食的办法,而不是用资本主义的办法即在自由市场上购买的办法。列宁认为后一条道路是正确的,认为它“一定能使我们获得巨大的成果,以保证我们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13]。也就是说,列宁把俄国在战时的粮食垄断制度运用到工业化过程,把这个时期形成的特殊工农关系看作工业化过程继续适用的。列宁非常清楚在这种工农业的产品交换过程中农民遭受了经济损失,坦率地指出这是农民在给苏维埃以借贷,不过他认为这是必要的,提出要在工业恢复后给农民以加倍的报偿,“我们应当这样来恢复我们的工业,我们一定要百倍地偿还向农民借来的粮食”[14]。借用现在的说法,列宁设想的是在工业化后期由工业来反哺农业。[15]
在工业化的过程中,粮食的问题只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它背后更为基本的问题是工业化所需资金的问题。在电气化制定出来之后,专家们估计,实施整个计划大概需要11亿金卢布;俄国整个工业恢复所需要的资金则大概是170亿金卢布。[16]对于当时财政上极为虚弱的苏维埃政权来说,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资金,在短时间内单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解决的。综合列宁当时的有关论述,对资金问题他提出的解决办法大致有如下几种:加强节约,通过调节税收增加积累,以及实行租让制等。其中最有理论价值的是租让制。
列宁认为,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胜利的情况下,既缺乏资金又缺乏最新技术的俄国,除了利用本国的资产阶级专家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利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他指出,“应当不等待其他国家的援助立刻提高生产力。要做到这点,没有资产阶级专家是不行的。”[17]他还指出,“在革命还没有到来以前,资产阶级的资本对我们是有利的。当我们国家在经济上还极其薄弱的时候,怎样才能加速经济的发展呢?那就是要利用资产阶级的资本。” [18]而租让制就是为吸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金和技术而采取的一个重要措施。
列宁非常重视租让制。他指出,在俄国自己的粮食还不够吃而黄金储备又非常少的情况下,靠自身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电气化的,因此需要引入租让制,引入国外的资本和生产资料,“没有外国的资本和生产资料的帮助,我们就不能很快执行这个计划。”[19]租让制对于电气化从而对于俄国工业化的另外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它是俄国先进技术的重要来源。早在1919年9月23日《致美国工人》的信中他就提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时期,我们也愿意在合理的条件下给予承租权,作为俄国从技术比较先进的国家取得技术帮助的一种手段。”[20]列宁具体举了德国化学工业的例子,他指出德国比俄国先进得多,“把一个工厂租让给德国人——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这方面,任何学校、讲座都不如工厂里的实际工作。在工厂里半年可以培养出一个工人,然后让他们在附近另建一个同样的工厂。”[21]列宁承认,实行租让制会带来种种新问题,如引入“保持私有制和剥削关系的资本家”这一苏维埃国家内的异物,租让制企业相对高工资带来的思想腐蚀等等,但他仍然愿意在付出极大代价的情况下实行租让制(如关于堪察加的石油租让,苏维埃只获得全部产品的2%)。[22]
通过租让制吸收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和技术加快实现俄国的工业发展(而不是消极等待西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这是列宁结合俄国实际对马克思跨越卡夫丁峡谷设想的一次突破性探索(在马克思的设想那里落后国家需要借助先进社会主义国家的物质援助来发展生产),也是列宁对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探索的重要贡献。在苏维埃俄国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尚处于相互敌视的背景下,列宁提出对这些国家的大资本家实行租让的思想,这无疑需要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极大的理论勇气。实际上,在1920年末的苏维埃大会和多次会议上(此时租让制设想提出已有一年多),列宁还不得不面对各地对租让制的种种疑问甚至非难,这从一个侧面表明他的这一思想突破是如何艰难。
关于俄国的电气化计划,列宁曾经有过多次的时间估计。大致来说,列宁估计俄国的电气化任务能够在10-20年左右的时间内基本实现。例如,他在1920年3月全俄哥萨克劳动者第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上这样讲道:“电气化最低纲领的实现至少要3年,而这种文明工业的完全胜利至少要10年”[23],“没有10年的工夫,我们就不能实现这个计划的基本部分,即建立能使全部工业转到现代基础上的30个最大的电站区。”1921年1月列宁在全俄矿工第二次代表大会俄共党团会议的报告上讲到:“什么时候全国能普遍实现电气化呢?如果经过20年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已经是惊人的速度了。这是不能急于求成的。”[24]
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列宁这一时期的工业化思想,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产物,因此强烈地打上了直接过渡思想的烙印。例如,列宁把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工农业关系作为俄国工业化进程中工农业关系的样板(列宁后来承认这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消灭资本主义被看作是当时的历史任务,要防止和遏制资本主义的复活,因此还谈不上利用私人积累作为国家积累的辅助的问题,国家资本主义也没有提及;把自由流转等同于资本主义而实行了坚定的商业国有化,因此还没有利用市场机制的问题。最后,对工业化、电气化所需时间的估计也非常乐观,这与整个直接过渡的精神状态是完全一致的。
本章研究了十月起义到内战结束这段时期和列宁革命思想的发展。可以看到,列宁的革命思想随着俄国革命的发展而不断激进化。俄国革命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列宁充分利用了俄国革命的“攻守逻辑”,领导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并通过加强无产阶级专政、推行“战时共产主义”等特殊措施最终取得了内战的胜利。然而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革命进程中的当事人,列宁在一定程度上将由革命不断发展所产生的实际需要与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完全等同起来,其典型者如战时共产主义,它被看作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而不仅仅是应付战争的需要。这样必然会产生如下的矛盾:一方面,内战时期采取的这些政治经济政策作为革命上升时期的产物,它们在革命下降阶段由于失去现实基础是需要循序予以改变的,但另一方面,它们又被看作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过渡的体现,坚持社会主义的要求使得它们似乎又是不容逆转的。因此不难设想,在革命高潮过去之后,在所谓的革命“下降”阶段,现实需要与这种革命理论之间就会发生明显的冲突,在现实与理论的矛盾之间列宁又将如何取舍呢?
注释
[1] 参见曹浩瀚,《马克思1848年德国不断革命思想再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6期;张光明,《关于所谓“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设想”的真相》,《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01期。
[2] 在1920年11月俄共莫斯科代表大会上列宁自己列举了转向经济建设的几次尝试,见《列宁全集》第四十卷,28页。
[3]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14页。
[4]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16页。
[5]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155页。
[6] 由于电气化只是工业化的象征和先导而不是工业化全部,因此列宁在估计电气化的期限的时候有可能会有低估全部工业化的困难的可能性,包括当时制定的电气化计划中。
[7]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61页。
[8]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156页。
[9]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156页。
[10] 《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193页。
[11]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30页。
[12]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68页。
[13]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15页。
[14]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79页。
[15] 列宁甚至还提出用军事的办法用于工业化建设,“在完成这个任务时,要用军事办法,要十分果断,要让其他各种利益都服从这一利益”。他自然也知道集中进行工业建设(工业化)需要付出很多代价,“这会使许多极为正当的要求受到限制,使许多极为正当的利益受到损害,”但他同时指出:“不承受这种损害,就不会取得战争的胜利”。(《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14页)
[16]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112页。
[17] 《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151页。
[18]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42页。
[19]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75页。
[20] 《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188页。
[21]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74页。
[22] 列宁实行租让并不是不计成本和代价,恰恰相反,是经过严密考虑的。例如,实行租让的地区和企业都是有选择的(这些企业同周围环境是相互隔绝的);苏维埃从中除了获得一定比例的产品之外,要求对方企业培训技术工人;轮流选取工人去租让制企业工作,苏维埃国家实行对外贸易垄断等等。
[23] 《列宁全集》第三十八卷,197页。
[24] 《列宁全集》第四十卷,252页。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作者:曹浩瀚。来源:《列宁革命思想研究》。责任编辑: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