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22日,是列宁诞辰150周年纪念日。列宁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学说,同时在资本主义发展为帝国主义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同第二国际伯恩施坦、考茨基机会主义及其在俄国的变种经济派、孟什维克等形形色色的机会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为纪念列宁诞辰150周年,激流网将连载《列宁革命思想研究》一书,以飨读者。  

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之路: 十月革命后列宁世界革命思想的发展与策略的转变-激流网

第六章     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之路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是在不断革命的过程中实现的,战时共产主义更是不断革命高潮时期的产物。然而阶级斗争的白热化终非历史发展的常态,革命的高潮也不可能持存。在斗争双方力量耗竭并决出胜负之后,政治斗争的攻守逻辑将让位于经济发展的逻辑。作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政治家,列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对现实有着敏锐的感知和把握能力,能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政策——在战时共产主义的后期,他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各方的压力已经开始考虑进行政策调整,包括酝酿粮食政策改革,与一些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谈判进行合租事宜等,列宁的这种转变在当时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人当中是较早的。1921年春,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改行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由此开启了俄国革命的新阶段。在这一政策转变过程中,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过渡时期理论,他不是把新经济政策看作对战时共产主义的简单的“拨乱反正”,而把它看作是世界革命低落的情况下,由俄国落后的国情决定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由之路。遗憾的是,列宁的过早离世,使得刚刚展开的新经济政策的命运变得不确定起来。

在革命退却时期,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反复辟成为列宁这一阶段政治思想的主题。为此,除了改行新经济政策以改善工农经济关系外,政治上列宁强化了内战期间的一系列措施并继续进行理论论证,东方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政治制度及理论基础在这一时期初步确定下来。而无论是经济上的退却还是政治上的防御与渐进改良——按列宁自己的说法——都是在革命高潮过去之后“消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这一政治变革的需要。[1]

第一节     十月革命后列宁世界革命思想的发展与策略的转变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列宁就把俄国革命与西欧的社会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他在一次世界大战之前形成的世界革命图式是:俄国首先成功进行民主革命,推翻沙皇这一欧洲反动势力的支柱,建立工农民主专政,并给欧洲的工人革命以推动;在最有利的情况下,西欧社会主义工人将帮助俄国进一步走向社会主义,这样便形成了俄国革命与西欧社会主义革命有序互动的时空格局。一战期间他进一步指出,俄国民主革命和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二者不可能分开解决。因此总的来说,在1917年以前,列宁认为西欧社会主义革命是俄国社会主义发生的前提,俄国民主革命在西欧之前,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应在欧洲革命之后,俄国民主革命的反复辟以及走向社会主义的可能性都依赖于欧洲社会主义的支援。

二月革命后西欧革命并没有紧接着发生,尽管非常期待西欧社会主义革命,但列宁并没有等待帝国主义国家工人革命的胜利,而是因势利导使俄国革命越过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领导发动十月革命。这样,按照列宁自己的话说,俄国暂时走到了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前列。[2]相对落后的俄国出乎意料地在西欧之前开始社会主义革命,这无疑改变了列宁最初设想的世界革命图景。列宁的世界革命思想也由此进入新的阶段。

一、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取决于国际革命的胜利

俄国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并没有让列宁有太多的安慰,反而让其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因为落后的俄国无产阶级先于西欧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这在某种意义上是“孤军深入”,而孤军深入意味着远离大部队和得不到必要的支援,因而将遇到众多的困难。故而十月革命虽然突破了列宁原先设想的世界革命结构,但这并没有弱化反而强化了列宁原先的一个论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要由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来保证。列宁希望西欧革命迅速胜利的思想因而更加迫切。对此他后来写道:“十月革命一开始,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的问题就成了我们最主要的问题……因为社会主义革命要在一个国家内取得完全胜利是不可思议的,它至少需要几个先进国家(我们俄国还算不上先进国家)最积极的合作。因此,我们能使革命在其他国家扩展到什么地步,在那之前能给帝国主义以多大的回击,就成为革命的一个主要问题了。”[3]

实际上,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最终取决于国际工人革命的胜利,这一思想几乎贯穿列宁十月革命之后的整个思想进程。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几年中,他屡次在各种会议、报告和小册子中强调这个思想。例如,在1918年七大上他讲道:“只有把已在俄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国际工人革命,才是这个革命能够巩固的最可靠的保证。”[4]在1919年《关于用自由平等口号欺骗人民》中他写道:“只有所有的或至少几个最主要的先进国家都进行革命的时候,革命才能获得最后胜利,难道有哪一个布尔什维克在什么时候否认过这一点吗?我们向来都是这样说的。”[5]类似的说法在列宁后期的政治著作中经常出现,不必一一列举。

从十月革命到内战基本结束之前,列宁认为国际工人革命是俄国革命胜利的可靠保证,这里至少包含了两重含义。首先,在当时的国际大战尚未结束或者刚刚结束的情况下,如果西欧不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些帝国主义国家会直接把战争的矛头转向新生的苏维埃国家,而苏维埃俄国很难在这个战争中生存下来。列宁认为,历史上的大革命都是同战争联系在一起的,苏俄也不会例外。苏维埃俄国存在于由“许多国家组成的体系里”,“苏维埃共和国和帝国主义国家长期并存是不可思议的。最后不是这个胜利就是那个胜利。在这个结局到来之前,苏维埃共和国和资产阶级国家间的一系列最可怕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6]当然,后来的事实证明,列宁低估了苏维埃的生存能力。1920年11月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列宁的讲话证实了这点,当时他说谁没有预料到苏维埃政权能坚持这么久[7]。在1921年共产国际三大上列宁也这样承认:“还在革命以前,以及在革命以后,我们都是这样想的:要么是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其他国家立刻爆发或至少很快爆发革命,要么是我们灭亡。”[8]因而这一时期列宁希望西欧社会主义革命迅速胜利,主要是为了解决革命俄国面临的迫切的政治军事威胁。

俄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另一重含义是指,布尔什维克要领导好汪洋大海般的小农,防止国内资本主义复辟,实现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离不开西欧社会主义大工业的援助。[9]

在列宁看来,西欧的经济援助不仅是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克服小农自发势力的物质保证,它还直接影响甚至决定着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和形式。1918年春俄国的政治局势初步稳定下来之际,列宁在考虑俄国的经济恢复和建设计划时这样写道,“我们不知道,而且也不可能知道,过渡到社会主义还要经过多少阶段。这取决于具有相当规模的欧洲社会主义革命何时开始,取决于它轻易地、迅速地还是缓慢地战胜自己的敌人,走上社会主义发展的康庄大道。”[10]列宁提出利用资产阶级专家并给其以高薪,这一措施受到左派共产主义者的抨击。对此列宁回应道,“如果社会主义革命在全世界或者至少是在许多先进国家中同时取得了胜利,那么,吸收旧的资本主义的领导人中的优秀技术专家来参加重新组织生产这一任务就会非常容易解决。那时,落后的俄国就不必独自来考虑解决这一任务了,因为西欧各国的先进工人会来帮助我们,排除我们在解决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困难的任务即所谓组织任务时会遇到的大部分困难。可是现在,西欧的社会主义革命延迟到来,而俄国必须加紧采取措施由自己进行改造……”[11]类似地,在后来提出电气化计划时列宁指出,如果无产阶级革命能在英、德、美这些国家获得胜利,那么俄国的电气化计划就能够大大提前。[12]1921年春列宁转向新经济政策,在说明必须制定长期的政策时他指出,“国际革命及其发展的速度和条件可能改变一切”,也就是说,如果西欧迅速发生社会主义革命,那么新经济政策的期限就可能大大缩短。[13]

二、退却、等待与推动世界革命:俄国革命“孤军深入”下的策略

内战结束前,由于认定俄国革命的最终胜利将取决于西欧革命,列宁把俄国革命发展的期望放在世界工人革命的支援上——用他自己的话说,“把宝押在了国际革命上”[14]。世界革命不仅成为俄国布尔什维克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信心来源,对它的期待还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布尔什维克的国际国内政策面貌。

首先,既然没有西欧革命的成功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就不能取得胜利,那么先于世界革命发生的俄国革命应力求保存自己,要坚持到西欧工人革命胜利。对此列宁讲到:“我们的落后使我们走在了前面,而如果不能坚持到其他各国工人起来大力支援我们,我们就会灭亡。”[15]在当时的列宁看来,由于帝国主义战争带来的巨大痛苦和灾难,由于战争导致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内部矛盾的日益尖锐,西欧社会主义革命不是一天天成熟起来,而是时时刻刻成熟起来。[16]因而西欧社会主义革命,虽然不能用具体日期来衡量其发生,但是其发生将是很快的。因此只要俄国革命能够坚持足够长时间,它就能够迎来欧洲的支援。对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期待成为支撑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西欧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之前苏维埃俄国必须实行退却,这是列宁制定国内政策的政治前提,其实质就是承认,俄国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实力都不足以独立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而必须采取迂回的、谨慎的、带有混合性质的措施来保存苏维埃政权,渐进地向社会主义过渡。应该说,这为列宁实事求是地制定政策提供了重要的认识基础。这突出地表现在布列斯特和约的签订、对资产阶级专家的高薪利用以及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租让制等政策上。

在要求苏维埃俄国进行退却和耐心等待的同时,列宁还制订了积极进取的革命战略,即依靠俄国已经建立的苏维埃政权,动用必要力量去推动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使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成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策源地”[17]。利用俄国革命来加速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发展,是列宁为苏维埃政权制定的另一重大战略任务。1918年列宁起草的党纲草案指出,“只有把已在俄国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为国际工人革命,才是这个革命能够巩固的最可靠的保证。”[18]为此提出要“在各方面尽量利用在俄国点燃起来的全世界社会主义革命的火炬,以制止帝国主义资产阶级国家干涉俄国内政或联合起来公然对社会主义苏维埃共和国进行斗争和战争的行动,把革命传到更先进的国家以及一切国家里去。”[19]在1918年俄共第七次紧急代表大会关于战争和和平的决议上写道:“代表大会声明,俄国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将竭尽全力并用自己拥有的一切手段来支持一切国家无产阶级兄弟的革命运动。”[20]

在苏俄推动世界革命的努力中,最重要的无疑是建立并领导第三国际。第三国际成立于1919年春,这正是俄国革命引起的国际国内战争最惨烈的阶段。列宁早在一战期间就做出第二国际已经破产、已经沦为帝国主义帮凶的论断,并号召建立新的国际主义的无产阶级国际组织。布尔什维克掌握政权后,建立这一新型国际的想法有了更为现实的意义,那就是给西欧各国的无产阶级以实际指导,将社会主义革命扩展到西欧。基于西欧社会主义政党机会主义化的历史教训和俄国布尔什维克革命的经验,列宁把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的组织原则运用到了第三国际各国共产党的组织关系中,在共产国际内部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管理体制,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各国革命的实际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21]

不难看到,苏俄的退却、等待战略与推动世界革命战略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有时二者甚至是相互冲突的。当冲突发生时,列宁秉持的一个更基本的原则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原则,即推动世界革命的努力要从现实出发,要服从于退却、等待的策略,要在维护俄国苏维埃政权的前提下(为此俄国可以做出必要的妥协和自我牺牲)进行。这一原则在1918年春的布列斯特和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当时布哈林等“左派共产主义者”和左派社会革命党不顾俄国已经不能再战的现实状况,拒绝同德国签订苛刻的合约,要求与德国战斗到最后,他们试图以俄国的牺牲来激发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在他们看来,签订和约就是向德国容克资产阶级让步,就意味着巩固德国现存秩序,从而给德国的无产阶级革命增加困难。左派共产主义者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其深层的原因也是认为俄国社会主义革命没有西欧革命的支持无法支撑下去。不同的是,在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和激发德国革命之间,他们选择了后者。对此列宁指出,左派共产主义者这样实际上是把“我们把一切希望寄托在世界革命上”这一伟大口号变成十足的空话。列宁承认,“如果德国革命不爆发,我们就会灭亡,这是绝对的真理。” [22]但是他强调,“牺牲俄国,支持德国革命的前提在于德国革命已经爆发,但是现在只能知道它在成熟,什么时候爆发则还不知道”[23]。由此列宁认为正确的结论应当是“从社会主义政府在一个国家里获得胜利的时候起,解决各种问题时就不能从这个或那个帝国主义较好这点出发,而只能从发展和巩固已经开始的社会主义革命的最有利的条件出发。”[24]

三、欧洲革命结构的具体化和东方民族国家革命主体地位的生成

在借助第三国际来推进世界革命的过程中,列宁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范围,并在理论上发展了社会主义革命概念。

列宁恢复了社会主义革命作为世界革命的形式,并且结合当时的具体条件确定其具体结构。在一战期间他就指出,帝国主义面临的问题、无产阶级的任务不是某个国家可以单独解决的。十月革命后他再次提出了这点,他写道,“全世界行将爆发的社会主义革命,决不限于每一国无产阶级战胜本国资产阶级。……每一个国家都酝酿着国内战争……”[25]世界革命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西欧主要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和美国等)的社会主义革命。不同的是,与民主革命时代的世界革命范畴相比,列宁这一时期的西欧革命的内部结构已经明晰了。在列宁看来,由于德国工人运动的传统和巨大的组织优势,由于德国大工业尤其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广泛发展,由于德国在一次世界大战中遭受的巨大损失和苦难引发的社会矛盾,还由于德国在欧洲地缘政治中的关键位置,德国革命已经成为世界革命的主要环节:“……从国际革命、世界革命的角度看问题,因为这个链条的主要环节是德国,因为德国革命已经成熟,而世界革命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德国革命。”[26]

列宁还把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内容扩展到东方国家,把东方民族和国家看作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列宁就已经开始注意到东方国家作为社会主义革命同盟军的作用。十月革命后,在推动世界革命的过程中,列宁进一步发挥了原先的亚洲觉醒论。他认为过去东方国家和民族都是不独立的,他们没有充分的权利,被迫充当“帝国主义国际政治的客体”,其存在只是为了“给资本主义文化和文明当肥料”;列宁认为一战后东方国家的人民群众已经作为独立的斗争参加者和新生活的创造者起来奋斗,“东方各民族正在纷纷觉醒,采取实际行动,使每一个民族都参与决定全人类命运的问题。” [27]列宁提出,要把受帝国主义压迫的一切殖民地国家和附属国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同各先进国家的劳动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者和剥削者的国内战争“汇合起来”。[28]列宁非常重视东方民族的人口因素,“人口中的多数是第一次进行独立的运动,他们将成为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斗争的积极因素。”[29]为此列宁对东方国家和民族的共产党提出一个“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将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30]他要求竭力使农民运动具有最大的革命性,使西欧无产阶级与东方各殖民地以至一切落后国家的农民革命运动结成尽可能密切的联盟。直到晚年列宁仍然在提起这些思想,在著名的《论我国革命》中他再次设想,在占世界人口多数的东方革命民族和人民的支持下,俄国将坚持到西欧革命。[31]由此可见民族殖民地运动在其世界革命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坚持到胜利的巨大意义。

列宁还明确提出了落后的东方国家在先进国家的帮助下走非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可能性。在共产国际二大关于民族殖民地问题的讨论中出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正在争取解放的落后民族是否必然要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列宁对这个问题给予了明确的否定回答。在他看来,如果胜利了的革命无产阶级对落后民族进行系统的宣传,而各苏维埃政府以其所拥有的一切手段去帮助它们,那么,说落后民族无法避免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就不对了。列宁要求共产国际从理论上说明,“在先进国家无产阶级的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过渡到共产主义”。[32]列宁还认为建立农民苏维埃可能是比较不错的实现这种过渡的手段,因此他要求尽一切努力把苏维埃制度应用到前资本主义关系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中去。[33]

列宁对欧洲革命结构的具体化,尤其是他把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作为有机组成部分纳入到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的范畴,并指出落后国家在先进国家的帮助下可以走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思想的继续。经过列宁拓展后的社会主义世界革命结构反映了列宁对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在结构和矛盾的深刻把握,是列宁的帝国主义论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延伸,它对俄国革命甚至对第三世界的民族民主运动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均势”: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新定位

列宁关于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思想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内外策略挽救了苏维埃俄国,这反过来又促使列宁进一步调整他关于俄国社会主义与世界革命关系的看法。

列宁看法的转变最初出现1919年底。到这年底,布尔什维克政权已经成功地坚持了2年多,它经受住了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并在国内战线上初步确立了对白卫军的战略优势。列宁认为,苏维埃政权能坚持这么久“确实是一个奇迹”;他由此认为,俄国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问题在短期内已经初步解决了,“最主要困难已经过去了”。[34]也就是说,他认为苏维埃政权在短期内被军事斗争消灭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列宁得出这个结论的论据是,既然俄国在最脆弱的时候、在帝国主义最有可能胜利的时候顶住了后者的进攻,那么以后随着彼此力量的消长,在下次帝国主义国家发起进攻时苏维埃无疑更可以取得胜利。[35]列宁的这一思想无疑是对他十月革命初期思想的一次重要修正——当时他认为,如果世界革命不迅速到来,苏维埃政权将很快被帝国主义打垮。

到1920年内战行将结束时,苏维埃政权不但取得了内战的胜利,而且通过对波兰的战争表明了自己对凡尔赛体系的威慑力[36]。形势的这一变化进一步增强了列宁的上述看法。在1920年7月共产国际第二次代表大会上,列宁谈到波兰战争时这样说道:“这对我们是极其重要的一课,它用实例,通过现在参与世界政治的一切国家的表现说明:我们的事业是牢固的;不管敌人怎样试图侵犯俄国,不管他们采取怎样的军事行动来进攻俄国(这样的尝试大概也不会是一两次),我们已经在这次经历中得到了锻炼”。[37]到1920年11月他说的更明确了,“即使全世界的社会主义革命推迟爆发,无产阶级政权和苏维埃共和国也能够存在下去”[38];相应地,“现在我们要谈的已经不只是喘息时机,而是比较长期地进行新建设的重要机会”[39]。在此时的列宁看来,苏维埃政权的生存问题短时间内已经解决了,它可以不依赖世界革命的成败独立向前发展了。

在1921年夏共产国际三大上,列宁把这种形势归纳为一个新的概念:“均势”。在关于俄罗斯联邦面临的国际形势的报告中列宁指出,“目前俄罗斯联邦所面临的国际形势的特点是存在着某种均势,这种均势虽然极不稳定,但毕竟造成了世界政治中一种特殊的局面。”[40]“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均势,虽然极不可靠,极不稳定,但社会主义共和国毕竟能在资本主义包围中生存下去了,——当然不是长期的。”[41]也就是说,苏维埃俄国极力推动的世界革命并没有出现;但是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也并没能消灭俄国的社会主义政权,“结果,无论这一方还是那一方,无论俄罗斯苏维埃共和国还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没有获得胜利,也没有遭到失败”[42]。列宁这时的均势主要是在军事力量均衡的意义上讲的,“所谓均势,也只是从一定的意义上说的。我认为,仅仅是在军事斗争方面国际形势中出现了某种均势”;而且他强调指出,这种均势是相对的,是极不稳定的均势。[43]均势的概念是列宁对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思想的新总结,它表明苏维埃政权在短期内能够在军事上保证自己不被帝国主义干涉所消灭(虽然不能保证帝国主义不会发动新的进攻)。

这样我们看到,到内战结束时,列宁修正了他关于俄国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思想,相应地他对国内政策进行了一定的调整。在1921年的十大上,列宁指出,经过三年的斗争,对俄国革命寄希望于国际革命这一点需要加以重新理解:“寄希望于国际革命,并不是指望它在一定期限内爆发”;不能把工作的基础放在世界革命会在短期内爆发上,要做好它可能长期化的可能性,因此要善于使工作“同国内外的阶级关系相适应,以便能长期保持无产阶级专政……”[44]

对于苏维埃俄国能够在世界革命没有发生的困难条件下同帝国主义国家形成(军事)均势从而争得生存权利的原因,列宁曾做过分析,综合起来有如下几点:首要原因是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工人阶级和农民为了保卫自己的政权和劳动果实所展示出来的巨大革命潜力。其次,世界革命没有胜利的情况下,一国社会主义面临的国际敌我力量需要做具体分析:帝国主义自身的分裂,使得他们不能团结起来集中对付苏维埃俄国,这极大地减轻了俄国的压力;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内工人运动对苏维埃俄国的声援和支持,制约着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政府对苏俄采取的措施,从而有力地策应了苏维埃俄国的保家卫国战略——“苏维埃俄国在对各国帝国主义者作战时,在所有这些国家中都能找到同盟者”。[45]

列宁的这些分析指出了一国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坚持的基本历史因素,是在实践基础上对一国社会主义革命与世界革命关系的新认识。在世界革命推迟到来的情况下,这些能增强苏俄抵御武装干涉和内部暴乱的要素是需要进一步加以挖掘的。实际上列宁后来的思想总的来说也是沿着这个方向发展的。例如,他后来更加强调利用帝国主义大国之间的矛盾,包括美日矛盾、法德矛盾等,他写道,“应该利用两个帝国主义之间、两个资本主义国家集团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使他们互相争斗。这个原则我们不仅理论上已经懂得了,而且实际上已经在运用;对我们来说,社会主义在全世界最终胜利以前很长的时期内,这将是一个基本原则。”[46]在期望的西欧社会主义物质援助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列宁开始准备通过交“学费”的方式向资产阶级学习先进知识,引进先进生产装备,并希望通过同帝国主义国家建立经济联系以减少和他们之间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实行租让制等。[47]在国内政策方面,列宁开始着手缓和国内矛盾,改善工农关系,其中最为重要的措施就是推行新经济政策。

注释

[1]《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351页。

[2] 对于俄国率先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一现象,列宁并没有忘乎所以,而是加以冷静分析。他强调俄国革命是各种有利条件凑合的结果:“使我们这支队伍走在国际无产阶级的其他队伍前面的,是历史形势,是沙皇制度的后果,是俄国资产阶级的软弱,而不是我们的意志,也不是因为我们要这样做,而是形势要求这样做。”(《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318页)列宁认为,与俄国相比,欧洲开始进行社会主义要困难得多,但是一旦革命启动,要“进入革命的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要容易得多”(《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90页)。

[3]《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150页。俄国革命的另外一位主要领导人托洛茨基就在革命的第二天被任命为外交人民委员,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推进国际革命对于俄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4]《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33页。

[5]《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325页。

[6]《列宁全集》第三十六卷,126页。

[7]《列宁全集》第四十卷,22页。

[8]《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39-40页。

[9]虽然列宁承认俄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要依赖于西欧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但他批评了那种认为俄国由于落后不应该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而应该进行等待的观点。“……有一些自以为很明智、甚至自称为社会主义者的聪明人,他们硬说在一切国家爆发革命以前不应夺取政权。他们没有料到他们这样说就是脱离革命而转到资产阶级方面去了。要等待劳动者阶级完成国际范围的革命,那就是要大家在等待中停滞不前。这是荒谬的。”(《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313页)

[10]《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44页。

[11]《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129页。

[12] 关于电气化他曾写道:“……单是完成第一批工程,就至少要花上十年工夫,至于缩短这一期限,那只有等到无产阶级革命在英、德、美这些国家中获得胜利的时候才有可能。”(《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216-217页)

[13]《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335页。

[14] “布尔什维克把全部策略建立在世界工人革命的支援上面,不怕承担各种各样的惨重牺牲,是完全正确的。”(《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98-99页)“总的看来,把宝押在国际革命上面——如果可以用这种说法的话——是完全正确的。“(《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372页)

[15]《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219页。

[16] “不仅全欧洲而且全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都在成熟,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俄国无产阶级的胜利则帮助了它,加速了它,支援了它。这一切对取得社会主义的完全胜利还不够吗?当然不够。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做出更多的事情来的。”(《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295页)

[17]《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145页。

[18]《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33页。

[19]《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66页。

[20]《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33页。这句话可能不是列宁写的,但是这个决议是列宁提议通过的,因此无疑列宁还是赞成这句话表达的意思的。

[21] 应该指出,虽然列宁对西欧革命形势的个别判断可能有种种错误,但是在理论原则上他是反对输出革命的。在关于布列斯特和约的争论期间,列宁对输出革命的理论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他指出“马克思主义从来都否认‘强行推动’革命,因为革命是随着产生革命的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而发展起来的。这种理论同认为武装起义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是必须采取的斗争形式这一观点是一样的。其实,国际革命的利益固然要求已经推翻国内资产阶级的苏维埃政权援助这一革命,不过援助的方式应该量力而定。即使可能使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失败,也要援助国际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这种观点,甚至从强行推动论中也是引伸不出来的。”(《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419-420页)他后来在共产国际的讲话中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列宁警告不能让第三国际和俄国的干预给其他国家的革命带来损害。后来在1920年进攻华沙失败之后列宁又再次作了总结。关于输出革命思想在当时布尔什维克中的影响,可参考多伊彻:《武装的先知》,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513-515页。

[22]《列宁全集》第三十四卷,12页。

[23]《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419-420页

[24]《列宁全集》第三十三卷,250页。

[25]《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321页。

[26]《列宁全集》第三十五卷,123页。在第三国际的实际工作中列宁尤其重视德国党(即德国共产党)的工作。不幸的是,德国十一月革命后共产党的著名领袖卢森堡和李卜克内西被杀害,这使德国革命力量元气大伤。

[27]《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322页。

[28]《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322页。

[29]《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322-323页。

[30]《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322页。

[31]《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371页。

[32]《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233页。

[33]《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233页。

[34] 列宁有两次讲到同样的话,参见《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371-372页;第四十卷,319页。

[35]《列宁全集》第三十七卷,383页。

[36] 对此列宁曾豪气冲天地讲道:“1920年夏天,苏维埃俄国不仅是作为一种能够抵御暴力、抵御波兰白卫分子进犯的力量,而且事实上是作为一种能够摧毁凡尔赛条约、解放地球上多数国家几亿人的世界力量而出现的。”(《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354页)

[37]《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355页。

[38]《列宁全集》第四十卷,22页。

[39]《列宁全集》第四十卷,24页。

[40]《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第1页。

[41]《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第2页。

[42]《列宁全集》第四十卷,22页。

[43]《列宁全集》第四十二卷,38页。

[44]《列宁全集》第四十一卷,15页。

[45]《列宁全集》第三十九卷,354页。相对于胜利的西欧革命给予的支持,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这种声援实际上是一种以弱化的形式存在的国际支持,它表明一国社会主义革命可能获得的国际支援的新形式。

[46]《列宁全集》第四十卷,59页。

[47] 应该指出,列宁并没有由此否定国际革命对于俄国革命最终胜利的必要性,更没有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单独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在认为形成“均势”的同时列宁不忘指出,苏维埃俄国取得的胜利是不完全的,因而也是不稳固的。他写道,俄国取得的胜利只有“一半”,“我们也知道,我们的军事力量将比任何一个强国都可靠,都强大,尽管这样,危险并没有消除,危险还存在着,直到革命在一个或几个先进国家里取得胜利为止。”(《列宁全集》第四十卷,第3页)在列宁去世前不久的《宁肯少些,但要好些》中他还在思考俄国怎样“支持到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社会主义的那一天”(《列宁全集》第四十三卷,389页)。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之路: 十月革命后列宁世界革命思想的发展与策略的转变-激流网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俄国走向社会主义的迂回之路: 十月革命后列宁世界革命思想的发展与策略的转变-激流网(作者:曹浩瀚。来源:《列宁革命思想研究》。责任编辑:黄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