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流按:1903年7月30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秘密召开。这是苏联共产党及其前身布尔什维克党真正建立的标志。布尔什维克党的诞生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但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代表成份复杂,斗争十分激烈,在以列宁为首的火星派的坚持下,大会最终通过了党纲、党章,选举党的领导机构,以列宁为首的火星派取得了胜利。本文回顾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基本特点及其大会上艰难的斗争历程。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至今已八十年了(本文写于1983年——编著注)。在这次会议上,列宁亲自缔造的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布尔什维克党在俄国正式诞生。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事件。
一、大会的特点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于1903年7月17日(公历7月30日)在布鲁塞尔开幕(为了保密在一个大面粉仓库里举行)。开至7月24日(8月6日,由于比利时警察的要求,离开比利时首都移至伦敦,于7月29日(8月11日)复会,继续进行到8月10日(23日)。代表大会共开了三十七次会议:布鲁塞尔十三次,伦敦二十四次。这次大会是整个俄国革命运动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会。会上自始至终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以列宁为首的火星派最终获得了胜利,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终于在俄国诞生。纵观大会始末,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准备工作很周密。为了保证俄国社会民主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和组织上的团结,列宁和他所创办的《火星报》做了大量准备工作,化去了近乎近三年时间。《火星报》还预先制定了革命的党纲草案。以《火星报》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巩固的职业革命家的组织。《火星报》通过它的代办员和通讯员将党的各个地方委员会团结在该报的周围,建立了党的核心。列宁早在1902年12月给组织委员会的信中已拟定了大会上应当讨论的问题的程序①。列宁在召开大会的思想准备和组织准备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例如:成立召集代表大会的组织委员会,确定代表名额,确定有权参加代表大会的组织和团体,确定召开代表大会的时间和地点等等。在代表大会召开前几周内,列宁周密考虑了举行大会的所有细节,并草拟了完整的工作计划,起草了大会上应讨论的许多问题的决议草案。列宁预见到同机会主义分子和中派分子的一场激烈斗争,在大会召开前夕还拟订了一份“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成分表”。他为了做到心中有数,对大会的成分和会上的力量事先作了估计。
第二,代表性很充分。1898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时,出席代表总共只有九人,代表了六个组织,而出席这次大会的有四十三名代表,他们共有五十一票表决权,代表了二十六个组织,另外还有十四名有发言权的代表。大会的成分有力地证明了俄国社会民主运动五年来的迅速发展和壮大。这时已有数以万计的工人参加了运动,而且这运动在思想上还影响到数十万尚未加入组织的工人。参加大会的代表来自俄国各大城市和地区:如彼得堡、南高加索、莫斯科、乌克兰、克里木、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乌拉尔以及许多工业中心的城市,既有国内的代表,也有侨居国外的代表。大多数代表是《火星报》的拥护者,但是,出席大会的也有《火星报》的反对派以及动摇不定的中派分子。
第三,要解决的问题很广泛。大会应当解决的最重要问题是通过党纲、党章和选举党的中央领导机关。就事情的实质来说,第二次代表大会是个成立大会,因为第一次代表大会只通过了党的名称和党的成立宣言。一直到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之前,并没有党的纲领和党的章程。除此之外,还要解决许多策略问题和组织问题,以便进一步巩固党。
第四,会上斗争很激烈。在代表大会上党内各种政治派别进行了一场公开的较量,各种不同政治力量进行了一次次激烈的交锋。以经济派分子及崩得分子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作了充分的表演,他们的真面目暴露无遗。跟着马尔托夫走的所谓“温和的”火星派是一些动摇不定的分子,后来终于成了孟什维克。以列宁为首的坚定的火星派分子,经过艰苦的斗争才保证《火星报》路线在大会上获得了胜利。列宁是大会的组织者,也是大会真正的领导者。列宁被选进大会主席团,并多次主持了会议。他是纲领起草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和资格审查委员的委员。他几乎对议事日程中所有问题都发了言。在会上猛烈地抨击了机会主义者而把革命派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他指出,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根据《火星报》制定的思想原则和组织原则来建立真正的革命的工人政党。这项任务正是在同机会主义者的激烈斗争中才完成的。
二、大会上的斗争
从代表大会开会的第一天起,大会上的革命派与机会主义分子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前三次会议对议事日程、议事规程和资格审查委员会的报告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革命派击退了机会主义分子的进攻,大会批准了组织委员会根据列宁所拟定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定期代表大会计划”而提出的议事规程和议事日程。
代表大会上首先讨论的是崩得在党内的地位问题。这并不是偶然的,因为《火星报》坚决主张把俄国境内各民族的先进工人都团结在一个统一的、集中的党内,而崩得分子则竭力要按联邦制原则来建立党。经过激烈辩论,大会一致否决了崩得分子提出的按照联邦制原则建党的一切民族主义提案,因为这种联邦制原则会使党内生活的涣散现象合法化,它是与集中制原则背道而驰的。列宁及其战友同崩得在组织问题上的民族主义进行了不可调和的斗争,列宁按集中制原则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建党的思想终于取得了胜利。
接着,大会讨论了党纲问题,共占用了九次会议的时间。一场尖锐的斗争又展开了。特别在讨论党纲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条文时,斗争更趋激烈。以经济派分子阿基莫夫和马尔丁诺夫、崩得分子李伯尔为代表的机会主义者妄图改变党纲的基本精神,阉割它的革命实质。革命派与机会主义分子在党纲上的斗争主要是围绕着下列几个问题展开的:
1.无产阶级专政原则。机会主义者拼命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原则列入党纲,他们的借口是西欧各社会民主党的党纲中都没有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条。他们断言,阶级矛盾正在缓和,不必实行无产阶级专政,而只要逐步改善工人阶级的物质状况就能走向社会主义。托洛茨基在会上持社会改良主义观点,不敢公开反对把无产阶级专政这一条列入党纲,对这个问题作了机会主义的解释。他认为只有当无产阶级成为“民族的大多数”,只有当党和工人阶级“几乎完全等同”,即溶合在一起的时候,这一条才有可能实现。这一观点是西欧机会主义者的信条之一,后来成了托洛茨基、孟什维克关于社会主义不可能在俄国取得胜利这一“理论”的基础。
列宁坚决果断地击退了机会主义者的一切攻击,捍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原则。大会把无产阶级专政条文列入党纲,在党纲中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即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来镇压剥削者的一切反抗”。这是列宁及其拥护者的历史性胜利,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胜利,是对国际机会主义的沉重打击。
2.党在工人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原则。马尔丁诺夫和阿基莫夫反对把社会主义意识从外面灌输到工人运动中去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企图塞进一些充满“自发论”精神的修正案,以此来否定党纲中已确定的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在工人运动中起领导作用的原则。列宁指出,无产阶级政党的职责在于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并把它运用到具体的环境中去,把社会主义的意识灌输到自发的工人运动中去,使无产阶级斗争具有一定目的的社会主义性质。因为在已经分化成为对抗阶级的资产阶级社会中,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在工人阶级中所宣扬的和灌输的旧的资产阶级思想,必然是使自发的工人运动置于他们的影响之下,引诱无产阶级脱离为争取其根本的阶级利益而进行的斗争。因此,在党纲中强调,社会民主党把“无产阶级组织成一个同一切资产阶级政党对抗的独立的政党,领导无产阶级的各种阶级斗争,向无产阶级揭露剥削者的利益和被剥削者的利益之间的不可调和的对立,并向他们解释当前社会革命的历史念义和必要条件”②是具有十分重要原则性意义的。大会对经济派分子的错误观点作了批驳,并否决了机会主义者的全部修正案。
3.无产阶级同盟军问题。列宁起草的纲领中的土地部分遭到经济派、崩得分子和许多动摇分子(泥潭派)的攻击最多。这个纲领的出发点是为了肃清农奴制残余,并为农村中阶级斗争的自由发展创造条件。它的目的是巩固和发展工人和农民在反对沙皇制度,反对地主和资本家的斗争中的革命联盟。
机会主义者否定农民的革命作用,硬说农民没有革命性,借此来掩盖他们自己不愿意甚至害怕发动群众进行革命的事实。实质上是,他们否定了无产阶级在革命无产阶级革命中的领导任用,反对工农联盟。
列宁在多次的演说及发言中维护了纲领的土地部分,指出农民作为无产阶级同盟军的作用,并论证了要求归还“割地”的革命意义和对社会民主党土地纲领在革命的两个阶段提出不同要求的必要性。最后,大会批准了纲领的土地部分。
4.民族问题。对于俄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在民族问题方面制定一个正确的纲领和政策是有特别重大意义的。列宁在他的《我们纲领中的民族问题》这一著作及《火星报》上发表的其它文章中制定并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纲领的基本理论和具体要求。纲领要求全体公民不分性别、宗教信仰、种族和民族,一律平等,要求承认国内各民族的自决权。纲领在民族问题方面的要求,首先是对民族自决权的要求,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革命中,把俄国各被压迫民族作为同盟军都吸引到唯一彻底的反对民族压迫的战士,即无产阶级这方面来,是为了促进对工人阶级进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波兰社会民主党人和崩得分子在大会上反对纲领中有关民族自决权的条文。波兰社会民主党人错误地认为,这一条会有利于波兰民族主义者,认为承认“民族自决权”意味着赞同波兰分立,这就会助长波兰的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因而提议取消这一条。在几乎全体代表都出席的纲领起草委员会的多次会议上,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实质性辩论,由于波兰社会民主党人未得到纲领起草委员会的支持,所以他们不敢在代表大会上为自己的提议辩护,于是便退出了大会。由于当时大会把民族自决权理解为民族的政治分离权,崩得分子便企图以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民族文化自治公式偷换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权的公式。崩得分子要求用民族文化标志来划分工人,实质上是奥国社会民主党的民族文化自治纲领的翻版③,崩得分子首先强调的不是各民族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而是本民族内部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这无疑是一种民族主义的表现,它破坏了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的阶级团结。崩得的民族主义被揭穿了,他们的错误遭到了批驳,党纲中规定的列宁的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在大会上获得胜利。
在讨论党纲的激烈斗争中,机会主义者遭到了失败,他们的一切进攻都被列宁和火星派分子击退了。大会通过了由《火星报》提出的纲领草案。这个纲领分为两个部分,即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最高纲领规定社会民主党的最终目的,阐明了各项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改革任务。其中还明文规定了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根本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中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并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纲领对这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问题作了简明而又深刻的科学论述。最低纲领规定了党的当前任务是推翻沙皇制度,进行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各种改革,建立民主共和国,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实现各民族的完全平等和民族自决权,消灭农村中的农奴制残余,并把进行民主改革的斗争看作是俄国走向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阶段。
代表大会通过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纲领的典范。它与西欧各社会民主党的党纲有根本的不同。其特点是,忠于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对机会主义毫不妥协,具有战斗性、革命性和创造性。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破天荒第一次通过了把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作为主要任务的革命纲领。这个纲领奠定了无产阶级革命政党战略和策略的科学基础,它有助于教育无产阶级进行夺取政权的革命斗争。布尔什维克党,就是在这个党纲的基础上形成和巩固起来的,布尔什维克党就是遵循这个纲领成功地为俄国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而斗争的。
代表大会用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原则解决了纲领中的许多问题,这是列宁《火星报》方针在俄国工人运动中获得思想胜利的最有力的证明。大会宣布《火星报》为党的中央机关报,这也就承认了《火星报》方针是全党的思想方针。大会通过了革命的、马克思主义的党纲是列宁的火星派的重大胜利。代表大会通过的党纲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思想上的统一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但是这种思想上的统一还必须通过组织上的统一来巩固,还必须建立党内生活的严格准则和规章。在讨论党章时就建党的组织原则问题展开了尖锐的斗争。《火星报》所提出和拟定的最重要的组织思想是集中制思想,是建立一个具有铁的纪律的集中统一的党的思想,这一思想奠定了党章的基础。
列宁和他的战友为建立战斗的革命的工人阶级政党而斗争,认为必须通过一个使一切不坚定分子和动摇分子都难以钻进党内的章程;而马尔托夫及其信徒却主张把大批知识分子及其他一切不坚定分子拉入党内。他们奉行第二国际各国社会民主党所采取的“门户开放”政策,按照马尔托夫的说法是“党员称号散布得愈广泛愈好”,“如果你愿意的话,就算是党员”。对党章第一条——党员资格——分歧,形式上归结为党员是应当亲自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还是可以不参加党的组织的问题。列宁认为每一个党员必须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进行工作;而马尔托夫则主张党员也可以不参加党的组织,不在其中进行工作,因而也可以不服从党的纪律。实际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问题之一——党的学说问题上的分歧。党章中关于党员资格的两种不同的条文反映了两种思想、两条路线的斗争,反映了对党、对党的成分、对党的建设和党的任务所持的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
列宁和他的战友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作用的根本原理:党是工人阶级先进的、有觉悟的、有组织的部队,它是用革命理论、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规律的知识以及革命运动的经验武装起来的。列宁号召建立一个战斗的革命政党,这个政党不但要推翻专制制度,而且要领导工人阶级向资本主义进攻。代表大会上的革命派把党看作是先进的、坚如磐石的工人阶级的部队,从而维护了全体党员(无论是普通党员还是担负领导工作的活动家)都必须遵守的严格的无产阶级纪律。列宁要求党员具有高度的党性修养,号召要机警地保持党的路线的坚定性和党的原则的纯洁性。他在代表大会上说:“宁可十个实际工作者不自称为党员(真正的工作者是不追求头衔的!)也不让一个空谈家有权利和机会做一个党员。”④列宁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第一次阐明了关于党的学说,说明党是无产阶级的领导组织,是无产阶级手中的基本武器,没有这个武器,便无法实现无产阶级专政,无法建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列宁关于党的概念维护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路线的坚定性和党的原则的纯洁性,使得动摇分子难以钻进党内。
马尔托夫及其信徒主张把一切愿意入党的人都接收入党,不要求他们参加党的一个组织,不用党的纪律来约束他们。这样做,必然会削弱无产阶级党组织所应有的严格坚持原则的精神。按照马尔托夫的说法,任何一个罢工者或知识分子都有自行列名入党的权利,哪怕他没有参加或者不愿参加党的一个组织。这样做,党就失去了明确的组织界限,变成一个成分复杂、组织涣散和没有定形的团体了。马尔托夫的条文为形形色色的投机分子混入党的队伍大开方便之门,必然使党动摇涣散,使机会主义自由泛滥,并促使工人运动屈从于资产阶级的影响。其实,马尔托夫的条文并不是什么新的创造,他只不过抄自德国社会民主党党章第一条而已。该条文说:“凡承认党纲的原则并尽力帮助党的人都可以成为本党党员。”⑤这说明了马尔托夫及其后来的孟什维克要建立的政党,也就是在推翻专制制度以后,就把它的斗争完全限制在资产阶级民主的体制以内,只依照欧洲改良主义方式,成为一个面对资产阶级统治的和平反对党。代表大会上围绕党章第一条所进行的斗争的实质就在于此。
在表决党章第一条时,火星派内部发生了公开的分裂,分离出一个少数派——以马尔托夫为首的一些不坚定的火星派分子。因为马尔托夫主张组织一个小资产阶级的机会主义政党,迎合经济派分子及崩得分子的口味,所以,一切机会主义者都维护马尔托夫的条文。于是,马尔托夫及其追随者便同“泥潭派”及反火星派纠集在一起,暂时取得了优势。大会以二十八票对二十二票(一票弃权)通过了马尔托夫的党章第一条条文。后来在1905年召开的第三次代表大会上,即布尔什维克大会上,党终于批准了列宁制定的关于党员条件的党章第一条条文,把马尔托夫的条文从党章中删去,从而纠正了第二次代表大会上所犯的错误。整个党章的讨论,除了第一条以外,基本上通过了列宁制定的党章。
在讨论议程第七项(关于地区组织和民族组织)时,大会不得不重新讨论妄想在党内获得特殊地位的崩得的问题。崩得要求承认它是俄国各地犹太工人的唯一代丧。崩得的这个在组织问题上的民族主义的要求遭到了大会的否决,于是崩得分子便退出了大会。接着,两个经济派分子,即俄国社会民主党人国外联合会的代表也退出了大会,因为代表大会拒绝承认他们的“联合会”为党的国外代表机构。列宁和他的战友为捍卫《火星报》的纲领原则和组织原则所进行的彻底的、毫下妥协的斗争,使机会主义者妄图把代表大会引入歧途的一切希望都破灭了,所以他们只好退出代表大会。七个反火星派分子退出大会,使力量的对比变得对坚定的火星派有利了。
尔后,代表大会转入选举党的中央机关。列宁认为为了巩固《火星报》原则在纲领、策略和组织问题上的胜利,必须把坚定彻底的革命者选进党的中央机关,而马尔托夫分子却竭力想使机会主义动摇分子占优势。在选举党的中央机关时,列宁的拥护者获得了多数票,从而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机会主义分子被击溃了,成了少数。大会选出了由列宁、马尔托夫和普列汉诺夫组成的《火星报》编辑部,但是马尔托夫拒绝担任编委工作。选进党中央委员会的有克尔日扎诺夫斯基、林格尼克和诺斯科夫。拥护列宁的人,因获得多数票,被称为布尔什维克,而反对列宁的人,则因获少数票,被称为孟什维克——这两个名称正是由此而来。
代表大会上列宁在纲领问题和组织问题上反对机会主义分子的斗争,在俄国社会民主党的革命部分即布尔什维克和机会主义部分即孟什维克之间奠定了分界线。列宁在代表大会上为争取在俄国建立无产阶级的革命政党而进行的伟大斗争取得了最后的胜利。由《火星报》培养起来并经过斗争锻炼的职业革命家都团结在列宁的周围,成了布尔什维克党的骨干力量,他们坚定不移地捍卫了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事业。这些革命家是:尼·厄·鲍曼、波·米·克努尼扬茨、彼·阿·克拉西柯夫、谢·伊·古谢夫、罗·莎·捷姆利亚奇卡、德·伊·乌里扬诺夫、莉·米·克尼波维奇、亚·米·斯托帕尼等、格·瓦·普列汉诺夫在整个代表大会期间一直站在火星派的立场上,并在很多问题上支持了列宁。
注释
① 《列宁全集》第43卷第112—141页。
② 《苏联共产党代表大会、代表会议和中央全会决议汇编》第一分册第37页。
③ 《斯大林全集》第2卷第361—371页。
④ 《列宁全集》第6卷第457页。
⑤ 《列宁选集》第1卷第348页。
原标题: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的特点和会上的斗争
来源:《山西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三期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wind_1917
(编译:郑海石 杨继舜。责任编辑:郭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