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劳分配

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分配方式是按资分配,资本家阶级通过占有生产资料而无偿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劳动力商品只能换回工资,也即获得维持自身再生产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消灭了不劳而获,劳动者靠劳动能力从社会领取消费品,也即是按照劳动者的“先天特权”来分配消费品。按劳分配是以形式上的平等掩盖着事实上的不平等,以劳动与劳动报酬的平等交换掩盖着对人人拥有平等的生存与发展权利的否定。平等的“先天特权”的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后天特权”——财产权、社会地位等方面不平等的出现,两极分化日益严重,直至资产阶级复辟。也即从公平的出发点,按照平等的原则,最后可能出现不平等的结果。

80年代在农村分田到户的时候还没有出现资本家,劳动力强的家庭在小生产环境中占据优势地位。官方鼓吹勤劳致富、致富光荣,实际上是对“先天特权”的公开鼓吹。强劳力家庭通过劳动成果的不断积累,演变成万元户、专业户,最终成为可以雇佣他人的资本。傻子瓜子年广久、陈志雄雇工经营鱼塘都是典型的案例。

在城市里,80年代典型现象也不是资本家,在1987年获得准生证之前,私营业主都是非法的。80年代的弄潮儿是个体户。个体户也是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勤劳致富的。返城知青荣志仁开早餐店,一天早上能赚40多块,相当于当时人们的一个月工资。先后受到任仲夷、胡耀邦接见,“当个体户,也是做光彩的人,走光彩的路。”到1990年,荣志仁赴美国塞班岛开办“高雅酒家”,后又移民南非创立“再山有限公司”、回国开办广告设计公司[[1]]。就这样,一大批夫妻店、父子兵,经历了市场的淘汰和洗刷后,一部分成长为私营业主。如图2所示,个体户始终是私营业主的重要来源之一,1993年的私营业主中有8.8%来源于个体户,2000年上升到17.3%,2002年变为15.2%[[2]]。

在按劳分配的收入体制中,技术工人、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者的工资是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早期高学历精英通过艰辛的积累,加上亲友的资助,也是可能成长为私营业主阶层的。如图2所示,在不同时期,专业技术人员始终是转变为私营业主的一个来源,1993年早期的私营业主中有11.1%来源于专业技术人员,到2000年下降为10%,到2002年变为6.7%。从图中也可以看出,最初的一批私营业主中,来源于普通工人、农民、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总体占比为47.3%,这批人都是从按劳分配的劳动付出中逐步积累,实现向小资本家、资本家的转变的。

猪头大师: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二)-激流网图2  各个不同群体都有可能转化为资本家

资本主义的主要分配方式是按资分配,掌握资本的人获取剩余价值,雇佣劳动力要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社会主义的主要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消灭了不劳而获,劳动者按照劳动付出获取社会产品;共产主义的主要分配方式是按需分配,这个“需”是社会需求,不是按欲分配,按照全社会能实现的物质条件,满足每个个体的基本社会需要。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每个家庭的劳动能力不一样,每个家庭的负担也不一样,劳动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受教育水平高、老幼负担轻的家庭经济收入宽裕、生活水平高,反之,劳动能力弱、技术水平低、受教育水平低、老幼负担重的家庭经济收入紧张、生活水平低。这种社会产别暂时无法消除。

猪头大师: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二)-激流网表2  不同时期分配方式的演变

起点平等的按劳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的一面大旗。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还不能消灭不同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有差别这种先天特权。如果不执行按劳分配,搞“一平二调”,也就破坏了交换上的平等,这不会为多数劳动者所接受,事实上将形成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直接剥夺,更谈不上事实上的平等,大家会认为按劳取酬原则被破坏,全身心投入劳动的人会认为那些干的少的人无偿占有了自己的劳动,还不如自己也消极怠工,“分享”别人的劳动成果,从而影响底层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但如果公然鼓吹这种先天特权,鼓励大家靠自己的“勤劳”去实现个人的发家致富,毫无疑问,这可能是走资派掌权的一个信号。这样做将会强化社会差别,为进一步改变分配原则、实行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为最终在全社会实现按资分配的统治准备条件。

二、商品交易和货币制度

商品生产是一个历史范畴,只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在原始社会起初还没有商品生产;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出现了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条件下,才产生了私有制,才产生了商品生产;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商品交易和货币制度就会消亡。在历史上曾经有小商品生产(简单商品生产)、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三种形式。

与封建主义的小生产不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交易。资本主义商品交易制度在形式上是等价交换,是平等的,掩盖着对雇佣劳动者进行剥削的实质。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单个职能资本对劳动者的剥削行为已经被消灭,职能资本统一在一起,但仍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易,货币也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发挥作用。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往往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帝国主义薄弱链条建立起来,此时往往共存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和城乡个体经营等几种不同经济形态。彻底的公有制内部将消灭商品生产制度和货币制度。在全民所有制内部,基本不存在商品交易,各个国营企业之间以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流通为主,进货出货往往只记账,而不存在实际的资金流动。但不同所有制的公有经济之间,互相都不能无偿调拨对方的产品,要进行经济联系,只能实行商品交换,这些产品的生产就是商品生产。在全民所有制和其他所有制之间、集体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之间、集体所有制和个体经营以及社会消费者之间、个体经营和个体经营以及社会消费者之间都是商品交易,社会主义条件下仍存在广泛的商品生产和货币流通。国家在职工间进行的消费品分配,也还利用商品货币形式。

大跃进时期,刘少奇等人搞一平二调、废除商品生产、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很多人都跟风。陈伯达在1958年11月九省委书记会上给毛主席汇报:“现金结算减少了。遂平县现金结算,去年占百分之七十,今年倒过来,非现金结算占百分之七十。”毛泽东明确指出:“修武的粮,七里营的棉,是要交换的,不能调拨。不要把修武、徐水、遂平与鞍钢、上钢、上海国棉一厂混同了。”“把全民、集体混起来,恐怕不利。好像我们现在差不多了,共产主义已经来了。这么快,太快了!奋斗太容易了!把它们提得过高,跟鞍钢一样,而实际上不是,就不好了。这是客观规律。”毛主席花大力气纠“左”,其中的重点就是要有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概念,要充分利用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保护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他说:“许多人避而不谈商品和商业问题,好像不如此就不是共产主义似的。人民公社必须生产适宜于交换的社会主义商品,以便逐步提高每个人的工资。在生活资料方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商业;并且利用价值法则的形式,在过渡时期内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以利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要保留适当的工资制,保留一部分多劳多得还是必要的。”毛泽东要求省委常委、地委常委以上干部都要研究斯大林《关于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一书,并强调:“必须肯定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还有积极作用。调拨的产品只是一部分,多数产品是通过买卖进行商品交换。”

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为获取剩余价值而进行的商品生产;社会主义商品生产是以公有制为基础,为丰富全社会物质文化生活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共产主义不存在商品生产,产品生产将以满足人民的需求为根本目标。社会主义商品生产不同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主要表现在消灭了单个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经济关系,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缩小了商品交换的范围。但是必须看到,社会主义社会在分配和交换方面,也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商品交换仍然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如果任意发展、扩大分配和交换方面的资产阶级法权,就会使资本主义发财致富、追求利润的思想泛滥起来,就会使化公为私、贪污腐化、盗窃行贿、投机倒把等现象发展起来,就会使某些执行修正主义路线的部门和单位改变所有制的性质,最后复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恢复人剥削人的制度。

商品流通顺畅的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是资本繁荣的重要前提,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毫无疑问成为资产阶级必须攻克的堡垒,80年代恢复商品经济就是再造资本家阶级的重要一环。80年代之前,商品生产受到明显的限制,社会生产最主要的国营企业基本未纳入市场范围,而商品市场上多数商品的价格都是计委定价,很多重要消费品、医疗用品都是低于成本价、甚至免费出售的,价值规律发挥的作用有限。在这样的条件下,资本是很难生长、存活的。因此,80年代一开始,就是对计划经济体系进行攻击,吹响集结号。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明确认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必须自觉依据和利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并作出我国现阶段处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论断,明确提出要有步骤的适当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加强市场调节的作用。在农业生产方面,1979年以前,国家对25种主要农产品的播种面积、总产量实行指令性计划;到1985年,农业生产的指令性计划基本消灭,主要农产品产量分别实行了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在工业生产方面,1978年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有120种,到1988年缩减为60种。从1984-1988年,中央各部管理的工业生产指令性计划产品从1900多种减少到380多种。[[3]]总体上,将最主要的生产主体——国营企业变成自负盈亏、独立经营,纳入市场体系;计委退出价格指导,放开市场价格,让价值规律充分自发调节经济活动。

经由80年代末的价格双轨制,92年后迅速走向市场化的单轨制,商业改革减少了指令性计划在生产、分配、交换领域的作用,促使国内市场蓬勃兴起,最终通过2001年加入WTO与全球市场紧密联系在了一起。随着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形成,等价交换后大量的货币在少部分人手中聚集,逐步演变成大大小小的资本集团,而多数人破产,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这样,通过恢复“平等”的商品交易和货币制度,实现了瓦解公有制、复兴私有制和剥削制度的目的。

猪头大师: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二)-激流网表3  不同时期经济形态的演变

注释:

[[1]] 财经经纬. 40年前,第一代个体户做个生意到底有多难[N]. 百家号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596718418296599309&wfr=spider&for=pc

[[2]] 中国工人研究网. 改革开放年代的资本运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再造资本家阶级. 四、私营企业的发展现状. 2008:42-45.

[[3]] 中国工人研究网. 改革开放年代的资本运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 再造资本家阶级. 二、国内市场的形成. 2008:37-39. 


相关文章

猪头大师: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一)


长按二维码支持激流网

猪头大师: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二)-激流网

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关注网站的老师和朋友,激流网现推出会员制度:详见激流网会员办理方案

为了避免失联请加+激流网小编微信号jiliu1921

猪头大师:如何理解资产阶级法权问题(二)-激流网(作者:猪头大师。本文为激流网原创首发,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责任编辑:邱铭珊)